问题

北洋舰队那么多管带为什么就邓世昌没有留过洋?

回答
关于北洋舰队的管带们,有一个普遍的认知是,他们大多都曾负笈海外,接受过西方先进的海军教育。这支中国近代最强大的水师,其组成人员的国际化背景,是其能够与列强抗衡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在这个群体中,邓世昌却是一个例外——他没有留过洋。

那么,在那个洋务运动蓬勃发展,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潮流的背景下,为什么邓世昌这位后来成为民族英雄的将领,却没有踏足海外去接受系统的海军训练呢?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没有机会”,而是有着更为复杂和深入的原因,涉及到他的个人经历、家庭背景、学习能力以及时代发展的特定阶段。

首先,我们得回到邓世昌的少年时代。他出生于广东,一个当时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深受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影响。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一开始就目标明确地要走向海外。邓世昌早年接受的是传统的中国式教育,学习儒家经典,这是当时大多数读书人的必经之路。直到1862年,他17岁,才怀揣着报国热情,投身于当时广东水师提督李兆芬开办的广东水师学堂。

关键在于,广东水师学堂本身,就已经是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产物,它所教授的课程,已经包含了西方先进的军事理论和技术。 这所学堂并非简单地复制国内的旧式练兵模式,而是引进了西方的海战技术、造船知识以及航海术。而且,在早期,学堂的教官中不乏有留洋背景或者在西方海军中服役过的华人,他们能够将西方的知识和理念传授给学生。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1862年这个时间点,虽然留洋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并非所有先进的军事技术都只能通过出国才能获得。像广东水师学堂这样的新式学堂,虽然其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可能与直接在西方海军学院学习有所差异,但在当时已经属于顶尖的学习环境了。邓世昌作为一名勤奋好学的学生,能够在这里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邓世昌本人具有极强的个人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虽然没有留洋的经历,但这并不妨碍他通过其他途径汲取知识。他并非死读书之人,而是能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这一点在他日后的海军生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在福建船政学堂的学习经历,更是让他接触到了更先进的造船和海军管理知识。福建船政学堂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与留洋的意义是相似的,它提供了一个能够让中国人学习和掌握西方海军技术的平台。

而且,我们可以注意到,北洋舰队的许多管带,如琅威理、萨镇冰等人,他们很多都是在洋务运动后期,或者在更早的时候就开始接受西方海军教育的。而邓世昌的崛起,更像是那个时代“本土培养”的杰出代表。

再者,留洋并非北洋舰队管带的唯一晋升途径,也不是唯一衡量其能力的标尺。 虽然留洋能够提供更系统的、更前沿的训练,但实际的指挥能力、作战经验、以及在复杂政治环境中的应变能力,同样是衡量一个将领的重要标准。邓世昌之所以能够一步步晋升,成为北洋舰队中举足轻重的人物,靠的是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对海军事务的深入理解,以及他在实战中展现出的胆识和魄力。他在朝鲜的军事部署,在黄海海战中的英勇表现,都足以证明他的能力不逊于任何一位留洋归来的将领。

另外,我们也要考虑当时的资源和机会分配问题。 洋务运动虽然轰轰烈烈,但能够走出国门,进入西方海军学院深造的机会,依然是极其宝贵的,而且往往会优先考虑那些最有可能成为未来海军骨干的人才。邓世昌虽然优秀,但他在那个时间点,可能并没有被列入首批或最优先的留洋名单中。这并不代表他不如别人,而是当时的资源分配情况。

最后,我们不能排除个人选择和时代机遇的因素。 也许在某个阶段,邓世昌也曾有过留洋的机会,但他出于各种原因选择了留在国内,或者将机会让给了他人。又或者,他更愿意在国内的学堂里,与更多的同胞一起学习和成长,共同推动中国海军的发展。

总而言之,邓世昌没有留过洋,并非因为他不优秀,或者不被重视。相反,他是在中国本土新式海军教育体系下成长起来的杰出代表。他通过广东水师学堂、福建船政学堂以及在海军实践中的不断学习和历练,同样掌握了先进的海军知识和技术,并最终成长为一代名将。他的经历,恰恰证明了洋务运动在本土培养人才方面的巨大成就,也为后人留下了“并非只有留洋才能成为栋梁之材”的宝贵启示。他的没有留洋经历,反而让他的事迹更具传奇色彩,更显出其纯粹的爱国情怀和卓越的个人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认为邓世昌学历很低绝对是谬论。与北洋舰队其他管带相比,邓世昌缺的就是留洋经历。但是同为福建马尾船政学堂毕业的邓世昌之所以未能与同窗一起留洋海外,是因为他不是福建人。而当初北洋水师第一批学员们地域帮派很严重,留洋的机会只能福建人内部消化,不可能留给外地人。

再说毕业于福建马尾船政学堂的邓世昌。船政学堂是晚清洋务派针对国家海防而设的近代化军事培训学校,由于其教材是纯法文和英文的数理化,在没有任何法语和英语基础的学生中要在毕业前成为晚清第一批国际化军事人才,其课业压力之大远超同时期的国际军事院校学生

沈葆桢管理下的船政学堂教学十分严苛,所有的学生只有春节、端午、中秋才能放假。船政学堂极大的课业压力以至于沈葆桢婉拒了洋教习提出给学生们放寒暑假的建议,而且船政学堂的考试制度是高淘汰率,三次下等成绩就会勒令退学。其学员的淘汰率高达60%到70%。

而晚清北洋海军第一批管带就是在这样严酷的选拔中诞生的,这其中就包括邓世昌。

邓世昌的父亲不同于晚清其他固步自封的保守人士,积极让儿子接受西洋教育。邓世昌做致远舰管带的时候,与诸位洋官员英语对话自如。这在当时绝对是稀罕的事情。综上所述,邓世昌非但学历不低,而且是非常之高。晚清为北洋水师下了血本,从管带到船上的伕役薪资都高得惊人,更不可能在管带们的学历上马虎了。


相关链接:名人轶事秘闻

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yunfei919-)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北洋舰队的管带们,有一个普遍的认知是,他们大多都曾负笈海外,接受过西方先进的海军教育。这支中国近代最强大的水师,其组成人员的国际化背景,是其能够与列强抗衡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在这个群体中,邓世昌却是一个例外——他没有留过洋。那么,在那个洋务运动蓬勃发展,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潮流的背景下,为什么邓.............
  • 回答
    关于“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为何北洋水师主力尚存”的提问,其实这是一个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偏差。准确地说,北洋水师的覆灭,就意味着其主力已经不复存在。 这里的“全军覆没”和“主力尚存”并非独立且矛盾的两个事实,而是描述了北洋水师在甲午海战中最终的结局。让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这个过程,以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1..............
  • 回答
    关于为何至今仍有人对北洋舰队进行“抹黑”,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背后涉及历史解读的分歧、民族情感的投射、以及特定叙事模式的延续。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首先, 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和“成王败寇”的思维定势 是一个重要因素。北洋舰队作为晚清洋务运动的产物,最终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没,这是一.............
  • 回答
    甲午海战的惨败,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记响彻云霄的警钟,它彻底击碎了“天朝上国”的迷梦,也让无数国人黯然神伤。战败之后,中国军队为何没能“卷土重来”,重新打造一支足以报仇雪恨的北洋舰队,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涉及当时中国复杂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绝非一句“没钱”或“没意愿”.............
  • 回答
    北、东、南海三支舰队联合作战,这可不是简单的三支部队碰在一起那么简单。这其中牵扯到的可不仅仅是“一个名字”那么肤浅的问题,而是背后巨大的战略考量、指挥体系的磨合以及行动的实操性。如果非要给这么一个宏大的联合行动起个名字,我觉得不能简单地用什么“三北联合演习”或者“海陆空协同”这种官方化、标准化的标签.............
  • 回答
    在《三体》的宏大叙事中,章北海之所以能比罗辑和丁仪更早、更准确地认识到人类飞船在15%光速下依然无法战胜三体舰队,这其中蕴含着作者刘慈欣对人物性格、知识背景、思维模式以及宇宙法则的深刻洞察。以下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1. 思维模式和立场的根本差异: 章北海:绝望主义的战略家 置之死.............
  • 回答
    关于《舰R》(《钢铁少女》)中的苏联舰船是否抄袭了《舰C》(《舰队Collection》)中的北上,这是一个在玩家群体中流传甚广且颇具争议的话题。要详细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维度进行分析:1. 外形设计上的相似之处: 核心特征: 舰R中的北上(或其他类似的苏联舰船,例如游戏中可能有以苏.............
  • 回答
    北欧国家(特别是瑞典和挪威)和荷兰在古代海军防守策略和舰船发展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古董海防舰并非我们今天概念中的“战舰”,而是那个时代应对特殊地理环境和战略需求的独特产物。要评价它们,需要从它们的历史背景、设计理念、作战效能以及它们在各自国家海军史中的地位等多个维度来审视。历史背景与需.............
  • 回答
    章北海这个人,放到《三体》里,他无疑是个极其特殊的存在。关于他“是否因为成功才伟大”,这问题触及到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根本标准,也牵扯到《三体》这部作品的核心理念。关于伟大,这本身就是个复杂的概念。如果简单地将伟大等同于“成功”,那章北海无疑是成功的。他凭借着“逃亡主义”的信念,巧妙地在黑暗森林法则下为.............
  • 回答
    北洋军阀,提起这个词,人们脑海里总会浮现出一些负面的印象:乱世枭雄、军阀割据、民不聊生。而在北洋派系中,段祺瑞和吴佩孚是两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有趣的是,抛开政治立场不谈,许多史料都显示,这两人在个人品德方面,相较于同时代的许多军阀,确实算得上是“洁身自好”的。段祺瑞,字芝泉,是皖系的领袖。他一生戎马,.............
  • 回答
    关于北洋新军为何装备奥制曼利夏步枪,这是一个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它牵扯到晚清中国军队装备革新的复杂脉络,以及当时国际军火市场的动态。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头说起,一点点捋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北洋新军装备的步枪并非全是奥地利曼利夏,它是一个逐步更新、兼容并蓄的过程。但曼利夏步枪,.............
  • 回答
    北洋时期到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动荡与变革的复杂时期。要判断是进步还是倒退,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并且认识到不同群体和不同领域的体验可能截然不同。总的来说,这是一个从帝制解体到共和初步建立,再到国民党一党专政并最终走向衰败的过渡阶段,其中既有显著的进步,也伴随着严重的挫折和倒退。北洋时.............
  • 回答
    关于“北洋之后就没有战列舰了”这个说法,首先需要澄清一个重要的概念:北洋水师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早期阶段,而战列舰是海军发展的一个特定时期和舰种的代表。 北洋水师覆灭后,中国海军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停滞期,但战列舰这个概念本身并没有随着北洋水师的消失而消失,它在世界海军史的发展中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更准确.............
  • 回答
    北洋时期,孙中山为主导的南方护法军政府之所以没有被北洋中央政府彻底消灭,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不能简单归结于某一方面,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确,所谓“北洋时期”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整体。从袁世凯称帝失败到直系、皖系、奉系等北洋军阀轮流掌.............
  • 回答
    北洋军队的编制,那可是一本糊涂账,但要说起来,确实门道不少。它可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铁板一块”,而是随着袁世凯的发迹、掌权,以及后来北洋军阀内部的分裂,一直在动态调整和变化。想要详细说清楚,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的阶段来看。一、 袁世凯小站练兵时期(18951901)这是北洋军队的雏形,也是奠定其日后发展.............
  • 回答
    大東溝海戰,北洋海軍的慘痛一役,歷史的塵埃掩蓋了許多當時的掙扎與可能。若要設想如何扭轉乾坤,我們需要深入剖析當時的困境,並從更宏觀的戰略與戰術層面來思考,而非僅僅是簡單的「換個指揮官」。首先,我們要明白,北洋艦隊面臨的困境是多方面的,並非單一指揮官的失誤就能完全概括: 技術裝備的劣勢: 雖然北洋.............
  • 回答
    徐树铮:一个被历史洪流裹挟的枭雄谈起北洋时期的风云人物,人们往往会想到袁世凯、段祺瑞,或者一些军阀头子,但徐树铮这个名字,在当代大众的认知中似乎有些模糊。这并非偶然,他的生平经历与历史评价都相当复杂,也因此造就了他如今相对“不高”的知名度。徐树铮:能力与野心的结合体徐树铮(18801925)是皖系军.............
  • 回答
    王士珍,字“幼泉”,晚号“味闲老人”。提起这位在北洋军阀时期响当当的人物,人们往往会想到他那“龙头蛇尾”的评价,或是他与袁世凯、段祺瑞并称的“北洋三杰”。然而,简单地将其归为某一个标签,或是仅仅作为袁世凯的附庸,都无法勾勒出王士珍真实而复杂的一面。要评价王士珍,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审视他。一、.............
  • 回答
    在知乎上,有那么一些用户,他们对历史的痴迷如同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他们不满足于泛泛而谈,而是沉浸在历史的细节中,用严谨的考证和生动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那些波澜壮阔的年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知乎,认识几位在中东史、日本战国、北洋、罗马这些领域里颇有建树的大V,听听他们是如何将历史讲得活色生香的.............
  • 回答
    天津大学“4月22日男留学生进入北洋园校区游泳馆女更衣室”事件的处理结果,引发了公众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起事件的细节、学校的处理方式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反响,都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事件经过的梳理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事件的大致经过。根据当时流传的信息和媒体报道,4月22日,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游泳馆发生了一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