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东沟海战后,北洋水师除了坐守威海卫之外,是否还有能力选择发动更加积极的军事行动?

回答


大东沟海战(1894年9月17日)后,北洋水师确实面临严峻的军事困境,但其是否具备发动积极军事行动的能力,需从多个维度分析:



一、战后北洋水师的残存力量
1. 主力舰的损毁与修复
战果:北洋水师在大东沟海战中损失了致远、靖远、经远三艘巡洋舰(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战死),超勇、扬威两艘军舰被击伤,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得以幸存。
残存舰船:定远、镇远为当时亚洲最强战舰,但因战前未充分准备,战后因弹药短缺、船体受损,修复能力有限。
其他舰船:广丙号巡洋舰在黄海海战中被击伤,后撤至威海卫,但因弹药耗尽无法继续作战。

2. 人员与后勤
指挥系统:丁汝昌仍为北洋水师提督,但因战败导致与清廷关系紧张,部分军官对清廷不满,士气低落。
补给问题:威海卫基地因清廷财政紧缩,无法提供充足弹药、煤炭和维修资源,舰队陷入“弹药不足、船体损坏、补给断绝”的困境。



二、战略环境与行动限制
1. 日军的军事优势
日本海军在黄海海战后已占据上风,联合舰队(由东乡平八郎指挥)在威海卫附近布防,北洋水师被包围于威海卫港内。
日军陆上优势:日军已占领朝鲜半岛,对北洋水师形成陆海夹击之势,进一步限制其行动空间。

2. 北洋水师的行动范围
威海卫基地:作为北洋水师最后的据点,日军已封锁港口,北洋水师无法出港作战。
其他港口:如上海、烟台等,因清廷内部腐败和财政问题,无法提供有效支援,且日军已控制朝鲜半岛,北洋水师难以脱离日军包围圈。

3.实在战略选择
北上反击:若北洋水师试图北上攻击日军舰队,需突破日军在黄海的封锁,但日军已掌握制海权,北洋水师缺乏足够的火力和机动性。
南下台湾:台湾虽为北洋水师旧防区,但日军已占领朝鲜,且清廷与日本在朝鲜半岛的冲突已激化,北洋水师难以在台湾展开行动。
骚扰敌军:北洋水师的铁甲舰(定远、镇远)虽火力强大,但因弹药不足和机动性差,无法有效进行远程骚扰。



三、北洋水师的内部问题
1. 指挥与协调
丁汝昌与清廷的矛盾:丁汝昌在战后因“守卫威海卫”的决策与清廷产生分歧,清廷要求其“死守不退”,导致北洋水师缺乏主动出击的决策空间。
舰船协同问题:舰队内部指挥混乱,部分舰船因损伤无法协同作战,导致战斗力下降。

2. 技术与战术缺陷
弹药与燃料:北洋水师弹药储备不足,且因战后无法及时补充,无法进行持久作战。
火炮技术:北洋水师的火炮虽为当时亚洲最强,但因缺乏现代化弹药和训练,难以在实战中发挥最大效能。



四、外部因素与历史背景
1. 清廷的内部腐败
清廷对北洋水师的军费支持不足,且在甲午战争中因“求和”政策导致北洋水师失去战略主动权。
清廷对北洋水师的指挥权被军政大臣掌控,导致北洋水师无法独立决策。

2. 国际局势
日本已通过“三国干涉还辽”(英、法、俄)迫使清政府放弃辽东半岛,北洋水师失去战略主动权。
其他列强(如英、法)未对北洋水师提供实质性援助,北洋水师孤立无援。



五、历史评价与结论
1. 北洋水师的局限性
大东沟海战后,北洋水师虽仍有部分舰船幸存,但因弹药、燃料、指挥、士气等多重问题,已无法发动积极的军事行动。
其战略选择受限于日军的制海权和清廷的内部政治压力,北洋水师最终在1895年威海卫保卫战中被日军攻陷,北洋水师全军覆灭。

2. 关键因素总结
制海权:日军已掌握黄海制海权,北洋水师无法突破封锁。
补给不足:弹药和燃料短缺导致无法进行持久作战。
指挥混乱:清廷与北洋水师的矛盾,导致战略决策被动。
技术落后:北洋水师虽为亚洲最强,但缺乏现代化弹药和训练,难以应对日军的战术。



六、后续影响
北洋水师的覆灭:1895年1月,北洋水师在威海卫被日军攻陷,北洋水师全军覆灭,标志着中国近代化海军的失败。
甲午战争的教训:北洋水师的失败凸显了清廷“重陆轻海”的政策缺陷,以及近代海军建设中技术、训练、指挥等多方面的不足。



总结
大东沟海战后,北洋水师虽仍有部分舰船幸存,但因制海权被日军掌握、弹药与补给不足、指挥混乱等多重因素,已无法发动积极的军事行动。其最终命运是“坐守威海卫,被动溃败”,成为甲午战争中清廷海军的悲剧性结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基本上没可能了

一个原因是陆军属实费拉不堪,被蝗军撵着屁股一顿精神注入,海军再牛逼也不大可能开进大同江炮击山县有朋不是……

另一个是舰队自己的问题了

北洋舰队主力舰几乎全为外购,大东沟一战折损一半,特别是作为舰队机动打击力量的巡洋舰损失严重(相对较先进的致远级防护巡洋舰和经远级装甲巡洋舰各沉一重伤一,超勇级无防护巡洋舰全损,广甲号无防护巡洋舰畏战自毁,广乙号鱼雷巡洋舰已于丰岛海战重伤搁浅自毁,仅济远伤势较轻),两艘作为舰队核心主力的铁甲舰亦失去相当部分战斗力。很显然,这种程度的损失是不可能通过战时采购得到快速补充的。而且海战中损失的大量熟练舰员和多位中高级指挥官更是近乎无法弥补的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本就机动力不足的北洋舰队陷入了巨大困境——洋务运动时多位官员/思想家提出的近代化舰队几乎均是以2~4艘铁甲舰为核心,多艘巡洋舰为机动兵力,蚊炮船为岸防兵力,鱼雷艇作为奇兵“刺客”。这个体系立足于近海/内海防御,并不像很多后人认为的那样不堪——一战时俄国海军在波罗的海也是使用了类似的策略,效果相当不错(第一次里加湾保卫战甚至逼退了公海舰队主力)。问题是,1890年代相比1910年代,没有无线电,没有可靠的触发式锚雷及专业布雷舰,没有数量足够、性能可靠的高速(25节以上)轻型巡逻舰艇,使得这个体系对巡洋舰依赖程度过高,甚至可以说没有巡洋舰就会近于崩溃。

巡洋舰和核心舰员及指挥官的大量损失必然会使一支1890年代的小型防御型舰队的行为趋于保守——用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某类魔法海战游戏中如果一方多为低速兲而自家巡洋/驱逐光速白给,那么趋向拖刀抱团抛垃圾的可能性就会增加(雾)。任何贸然出港寻求决战的举动都可能在敌方高机动兵力的围追堵截下产生灾难性的后果(撅着脑袋脱离队伍冲锋的兲容易被交叉火力集火暴毙)。


更大的问题是,北洋舰队的基地建设上有缺陷……

旅顺和威海卫作为海军基地都是很好的,旅顺偏重于防御,而威海卫偏重于制海(这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印证英俄两国分别在这两地建立基地的目的)。想“我全都要”没什么问题,但是把舰队支持设施也分到两处就有问题了……

结果,防御薄弱的旅顺在费拉不堪的陆军手里急速陷落,而失去了旅顺本就不足的维修能力后,纵使威海卫要塞的火力强大,被阉割掉的舰队全灭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甲午一役终究不是纯海上战斗,如科贝特在《特拉法尔加战役》中所言,纳尔逊在特拉法尔加的辉煌因奥斯特里茨的骄阳而化为乌有。即使是大东沟一战北洋舰队未败又能如何?在那个年代,海权的能力终究有限。“海军已经做到了它的极限”,第一太平洋舰队的毁灭并不能使日军真正战胜俄国巨熊,仅仅是远程封锁也不能耗干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鲜血。

但是第三舰队和BPF能使日本变成饥饿之岛

夺取制海权只是第一步,重要的是能否、如何去使用它。


“大人,时代变了”

“不,时代没变”







瞎扯一堆,各位大佬见谅

文明评论,文明发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大东沟海战(1894年9月17日)后,北洋水师确实面临严峻的军事困境,但其是否具备发动积极军事行动的能力,需从多个维度分析: 一、战后北洋水师的残存力量1. 主力舰的损毁与修复 战果:北洋水师在大东沟海战中损失了致远、靖远、经远三艘巡洋舰(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战死),超勇、扬威两艘军舰被击伤,.............
  • 回答
    大東溝海戰,北洋海軍的慘痛一役,歷史的塵埃掩蓋了許多當時的掙扎與可能。若要設想如何扭轉乾坤,我們需要深入剖析當時的困境,並從更宏觀的戰略與戰術層面來思考,而非僅僅是簡單的「換個指揮官」。首先,我們要明白,北洋艦隊面臨的困境是多方面的,並非單一指揮官的失誤就能完全概括: 技術裝備的劣勢: 雖然北洋.............
  • 回答
    假设中美海军和空军在东海上空爆发大规模空战,以我们现有的军事体系为基础,大致会呈现出以下几个层面的情景:1. 战前准备与情报侦察: 信息链的争夺: 战端未启,双方就已经在进行一场无声的“信息战”。美国和日本会利用其成熟的卫星侦察网络(如DSP预警卫星、EO/IR侦察卫星、合成孔径雷达卫星)以及高.............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聊聊日本留学和考试的事情。关于日本的EJU(日本留学考试)分数和申请大学,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很多人都会关心。你提到EJU200分去大东文化大学是否有“戏”,这个说法很有趣,也反映了大家对升学结果的期盼。首先,我们得明白EJU分数只是申请日本大学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但不是唯一决.............
  • 回答
    关于日本的城西大学和大东亚帝国大学之间的差距,这是一个值得细致探讨的问题,毕竟它们在历史、声誉和学术影响力上都存在显著的不同。我们不妨一步步来梳理。首先,我们得明确,“大东亚帝国大学”这个说法本身是带有特定历史背景的。在近代日本,存在着以帝国大学为首的一系列精英大学,它们是当时日本高等教育的最高殿堂.............
  • 回答
    关于日本在二战期间提出的“大东亚共荣圈”构想,这玩意儿可复杂得很,不能一概而论。要聊它,得从它诞生的背景、宣扬的内容,以及实际操作的后果几个方面掰开了看。诞生背景:帝国野心的遮羞布首先,得明白“大东亚共荣圈”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日本军国主义扩张野心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包装。当时的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后,.............
  • 回答
    “大中华共荣圈”的概念,听起来与历史上某些地区性的联盟或共同体构想有些相似,比如我们常听到的“大东亚共荣圈”。要探讨中国现在是否能实现类似概念的“大中华共荣”,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并尝试摆脱那些让文字显得生硬、缺乏人情味的“AI痕迹”。首先,我们得明白,所谓的“大中华共荣圈”如果真的要建.............
  • 回答
    回望历史,日本当年提出的“大东亚共荣圈”概念,确实曾吸引了一部分人,尤其是在亚洲地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跳出“侵略”和“殖民”的单一视角,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宣传策略以及当时亚洲各国知识分子和民众的复杂心态。一、 历史的背景:欧美殖民主义的阴影在20世纪初,亚洲的大部分地区都笼罩在西方列强.............
  • 回答
    .......
  • 回答
    胡辣汤之所以在北方(尤其是大东北)没有像在河南、陕西等地那样流行,原因确实是多方面的,涉及到饮食习惯、气候特点、历史文化以及地理因素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1. 口味和烹饪方式的差异: 北方(大东北)的早餐偏好: 东北人的早餐文化非常丰富且根深蒂固。他们更偏爱热乎、实在、以面食为主导.............
  •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提出的“大东亚共荣圈”构想,虽然在表面上打着解放亚洲、摆脱西方殖民统治的旗号,但其真实意图早已被世界各国洞若观火。那么,日本为何还要费尽心机地以这个虚假的口号作为掩护呢?其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细致解读:一、 争取国际同情与国内支持的政治策略首先,日本人深知,直接以侵略和扩张为目的发.............
  • 回答
    你好!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这确实是很多日本文学部学生在选择学校时会遇到的一个核心纠结。简单来说,这就像是在问,是选择一个有地方特色的、扎根于某一区域的深度体验,还是选择一个更具全国性影响力、资源更集中的大都市环境。而你提到的“大东亚那种程度的东京圈私立”,我理解你是指那些虽然不是顶尖名校,但在东.............
  • 回答
    要评价B站UP主天川亮关于《钢之炼金术师》的观点,即认为其是“妄自尊大的日本大东亚共荣圈下的奴隶和平”,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分析。这涉及到对作品本身的解读、历史背景的审视、以及“大东亚共荣圈”和“奴隶和平”这两个概念的含义。首先,理解天川亮的观点核心:天川亮的核心论点是将《钢之炼金术师》放置在.............
  • 回答
    听到你对留学和大学选择的担忧,我非常理解。关于“ MARCH”和“大东亚帝国”这些说法,它们在日本大学圈子里确实存在,可以理解成是一种对大学名气和教学水平的概括。不过,留学这件事,尤其是日本留学,更像是一场马拉松,需要耐心和细致的规划,而不是简单地套用一些标签。先聊聊“ MARCH”。 MARCH .............
  • 回答
    关于东北大澡堂里女孩子皮肤白皙的讨论,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社会现象,背后掺杂了生活习惯、文化观念,甚至一点点时代的印记。要说为什么,这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得从好几个方面掰开了聊。首先,咱们得说说这“白”本身。在中国传统审美里,白皙的皮肤一直是受欢迎的,觉得白净显得人精神,也显得干净。这股观念在东.............
  • 回答
    东汉大盛时,谶纬之学盛行,对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一、谶纬如何影响政治?1. 政治合法性的支撑与危机: 早期: 汉朝建立之初,统治者就乐于借助谶纬来巩固政权。刘邦时期,就曾出现“王者必出”的谶语,为自己称王提供合法性。汉朝建立后,更是通过“白石出,黄石现”等谶纬,.............
  • 回答
    关于东莞大朗2022年2月25日左右的这次疫情,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评价,尽量详细地梳理一下当时的状况。疫情背景与爆发点:首先要明确,东莞大朗在2021年底至2022年初确实经历了一轮比较集中的疫情,尤其是在2021年12月。而2022年2月25日这个时间点,更多的是这个大范围疫情的延续和收尾阶段,或者.............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点意思的问题,而且背后还挺有学问的。很多人一提到东北菜,脑子里就蹦出那一个个大盆、大碗,炖得喷香的菜肴,仿佛东北人天生就自带一副“饕餮巨兽”的胃。确实,东北菜的量足、味浓、菜品丰富,这已经成了咱们老百姓心照不宣的共识。但说到人均食肉量不高,这事儿就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了。咱们先得承认,东北菜.............
  • 回答
    东北大酱,这玩意儿,说起来那可就太有讲究了。要说它正不正宗,味道到底咋样,那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得一点点儿掰开了揉碎了跟你唠。首先,它不是那种超市里罐头装的、滑溜溜、颜色统一的酱。真正的东北大酱,它是有“脾气”的。闻起来,它不是那种齁甜齁咸的味儿。 你凑近了闻,一股子醇厚、浓郁的豆香扑面而来,那.............
  • 回答
    二战期间,美国在东京大轰炸中未使用化学武器,这一决策涉及多方面的政治、军事、法律和人道主义考量。以下是详细分析: 1. 国际法律与条约的约束 《海牙公约》(1907年): 这是最早禁止使用毒气或窒息性武器的国际协议,但当时许多国家并未严格遵守。美国虽然签署了《海牙公约》,但未完全禁用化学武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