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关于北洋水师、甲午战争的冷知识?

回答
关于北洋水师和甲午战争,确实有不少鲜为人知,甚至有些让人啼笑皆非的细节,远非教科书上那些宏大的叙事可以完全涵盖。这些“冷知识”往往折射出那个时代深层的社会矛盾、政治困境以及人性的复杂。

一、 北洋水师的“洋气”与“本土化”纠葛

装备虽精,但使用与维护是老大难: 北洋水师的舰船,如“定远”、“镇远”这两艘德国制造的铁甲舰,在当时亚洲乃至世界都堪称顶尖。它们装备的克虏伯大炮威力惊人,防护也相当厚实。然而,这些先进的武器装备并非一成不变,需要持续的维护和弹药补充。当时中国在制造精密火炮弹药方面尚不成熟,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而甲午战争爆发后,德国作为中立国,暂停了对中国的弹药供应,这使得北洋水师最精锐的火炮,在战争后期弹药匮乏,威力大打折扣。想象一下,几万吨的巨舰,上面装着能轰塌山岗的巨炮,却因为没有子弹而只能摆设,这是多么讽刺的场景。

从“洋教官”到“国货”的尴尬: 为了训练水兵,北洋水师曾聘请了大量外国教官,比如德国人汉纳根,英国人琅威理(他后来甚至担任了帮办海军事务,某种程度上比很多中国官员更懂海军)。这些外国教官在训练和管理上确实有其独到之处,为北洋水师打下了初步的规范化基础。但随着战争临近,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外籍教官的存在也成了某些人的“眼中钉”。比如,有人认为他们在泄露军事机密,也有人认为他们指挥不力。结果,在一些关键时刻,反而撤换了有经验的外籍军官,换上了能力并不突出的本土官员,这无疑削弱了海军的战斗力。这种对“洋货”的排斥,有时是一种进步的阻碍。

军舰的“名字”故事: 咱们常说的“定远”、“镇远”、“致远”、“靖远”、“来远”、“平远”、“经远”、“超勇”、“扬威”等等,这些名字背后其实也有点讲究。比如“定远”、“镇远”象征着国家疆土安定稳固,寄托了“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但也有一些名字,比如“致远”号,它的名字来源于“海不明,则国不强”,体现了对海洋力量的渴望。然而,即使名字再响亮,如果缺乏有效的运用和保养,也只是徒有虚名。

二、 甲午战争中的细节与荒诞

旅顺大屠杀的背后: 甲午战争中,日军占领旅顺后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旅顺大屠杀,导致数万人遇难。这早已是公开的史实。但鲜为人知的是,在这场屠杀中,一些北洋水师的幸存水兵,在岸上试图抵抗却寡不敌众,最终也成为了日军屠杀的对象。更令人心痛的是,在战前,旅顺的守军和北洋水师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甚至有些陆军士兵在目睹海军溃败后,因为担心牵连而选择逃离,留下了无助的平民和水师残部。这种内部的不协同,是导致最终悲剧的重要原因。

“一钱不忍花”的“天价”弹药: 在战争最激烈的时期,北洋水师在黄海海战中就已显露出弹药不足的困境。为了补充弹药,李鸿章不得不向英国一家公司订购。这家英国公司不仅抬高了价格,而且弹药的质量也参差不齐,甚至还有部分是旧式弹药。更滑稽的是,当时中国海军的军费已经被层层克扣,账户上并非真的没有钱,而是因为种种“规矩”和“手续”,导致钱拨不到位。于是,一场拯救国家的战争,却被卡在了“一钱不忍花”的官僚主义和贪腐链条上。

“吉野”舰的“背叛”: 日本联合舰队的旗舰“三笠”固然厉害,但其中有一艘日舰,叫做“吉野”,却是中国在甲午战争前自己订购的,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转售给了日本。这艘“吉野”舰在海战中表现极为抢眼,甚至击沉了中国致远号等主力舰艇。想象一下,自己曾经的船,如今却在敌人手里,而且成为屠杀自己同胞的利器,这是一种怎样的屈辱?这艘船的转售,也是当年中国海军建设中,资金和政治决策失误的一个缩影。

“定远”舰舰长刘步蟾的悲壮选择: “定远”舰是北洋水师的象征,舰长刘步蟾也在海战中表现英勇。在威海卫的最后时刻,为了不让“定远”舰落入日军之手,刘步蟾在撤离时亲手下令将军舰炸沉。他在写给家人的信中写道:“当兹之际,惟有以身殉国。”他没有选择投降,而是选择了与自己的战舰一同沉没,这种悲壮的抉择,体现了一个军人的尊严和对国家最后的忠诚,即便是在明知失败的情况下。

战后李鸿章的尴尬与无奈: 甲午战争失败后,李鸿章成了众矢之的,被斥为“误国”。但实际上,他作为北洋大臣,在那个时代,已经尽了他最大的努力去建设海军。虽然他也有责任,但问题的根源在于整个国家的积弱不振,以及政治体制的僵化。战后他被迫代表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而当他在日本遭遇刺杀,脸部中枪后,脸上留下的弹孔,某种程度上也成了那个时代中国伤痕累累的象征。更戏剧性的是,他在伤后不久,竟然还在为争取更少的赔款而奔波,这种在绝境中的挣扎,也颇令人唏嘘。

这些细节,或许有些微不足道,但它们共同勾勒出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也更加令人心痛的历史画卷。北洋水师的兴衰,甲午战争的惨败,绝非仅仅是军事上的胜负,更是那个时代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病症集中爆发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东沟一战中的定镇二远,是对大舰巨炮最完美的诠释。

user avatar

出差ing随便写点,说不上冷知识,当纠错吧,反正搞不清的人也挺多

1、大东沟海战日本人全面使用下濑火药

并没有这回事。下濑火药虽然1888年就开发出来了,但一直处于测试状态,日本国内也不能大规模生产。在1893年的测试中,引信问题始终无法解决。1894年海军军令部明确指示,在解决引信问题之前,下濑火药没法作为舰炮炮弹装药使用。当时有试制的百余发下濑火药炮弹,提议给战舰使用,但没有得到同意。

另一角度来看,日本人建立下濑火药工厂的时间在甲午之后,做出合用的引信(伊集院引信)的时间晚至1900年。当然了不是说没有伊集院引信就不能用苦味酸装药,但是伊集院引信主要改善的是安全性方面,而即使是配用了伊集院引信,这东西也很难说的上安全可靠,炸膛事故不少,导致对马之前日本人从英国紧急进口了一批黑火药炮弹。日方相关著作中,明确指出大东沟海战时没有用过下濑火药的有很多,其余的也只是认为“有可能用过”。从常理推断,日俄战争的炸膛事件很多,如果下濑火药大规模使用,没有伊集院引信的甲午战争只会更多,但实际情况完全不是这样。

综合来看,在甲午战争中日本人的下濑火药炮弹从性能、安全性、产量等方面均无法满足大规模使用的需求,即使日本人用过,也只可能是试验性质的打上几发,像是炮击澎湖炮台的时候有炮弹早爆的记录,可能就是相关的实验弹。逻辑上说,海战中使用这种对敌不一定有效、对己很可能造成极大危险的弹药无疑是很愚蠢的。大东沟海战中日本人靠下濑火药取得优势,纯属无稽之谈。

2、北洋舰队使用的填沙子的炮弹是练习弹

这个也不对。填沙子的炮弹是正儿八经的穿甲弹,甚至有可能是北洋舰队能拿出来的最好的穿甲弹。

当时海军使用的帕利赛穿甲弹是空心的铸铁弹,弹尖快速冷却以提高硬度。最开始弹体空腔内是装黑火药的(当然也可以不装,靠沙子配重),打一般厚度的装甲时会在弹底安个引信。注意这时候是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延时引信的,这个引信只不过是设置一下敏感度,打厚度大于xx的装甲时会起爆。而打大厚度装甲时就会把引信去掉,完全靠散装黑火药在撞击之下引发的自爆。更大厚度时就连火药都省了,炮弹不会爆炸自然可以一路穿到底。简单来说,就穿深而言,填沙穿甲弹>无引信黑火药穿甲弹>有引信黑火药穿甲弹>通常弹(高爆弹)。

然而这是针对锻铁甲的情况。钢面铁甲得到大规模使用之后,人们发现装黑火药的穿甲弹对其完全无能为力,十次里面九次早爆。针对防护甲板(穹甲)也类似,要么在穿甲过程中撕裂弹体,要么就是早爆。于是这时候填沙的、弹体较短空腔较小的型号就得到广泛使用,原来的那些填黑火药的炮弹也统统填上了沙子。

锻钢炮弹也在这时候出现,性能比铸铁弹当然是好上太多了,但价格也是相应的贵且很难生产。北洋舰队配备的所谓“长开花弹”实际上就是锻钢高爆弹,“短开花弹”则是铸铁高爆弹(炮弹等重的情况下,锻钢弹可以凭借更高的强度削薄弹体壁厚,从而拉长弹体增大装药量),锻钢穿甲弹则没有资料表明曾配备过。而且锻钢炮弹当时中国是没法自产的,能造的只有铸铁弹。如果北洋舰队没有从德国进口过锻钢穿甲弹(这是很有可能的,因为就连皇家海军装备这种炮弹的比例也不高),那么这些填了沙子的所谓“练习弹”,就是当时最好的穿甲弹。

3、想到了再写……

user avatar

这就是

@Huajiachicat

所谓“民科”的作品。如果做出这个东西的人是民科,那么我国至少一半的专业历史研究者得属于“跳大神”的骗子。

user avatar

北洋水师学堂有个黄陂兵,坐船去参加甲午,船沉了。日本人开始捕杀落水将士。

他水性好。跳水逃生游回来了。他叫黎元洪,外号黎菩萨。性格和顺。

黎菩萨能过江,大难不死 必有后福。后来贵为民国大总统。虽然是民国最怂总统。

这个冷知识告诉我们游泳游得好多么重要啊。

要是姓陈名到底就没有以后的总统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北洋水师和甲午战争,确实有不少鲜为人知,甚至有些让人啼笑皆非的细节,远非教科书上那些宏大的叙事可以完全涵盖。这些“冷知识”往往折射出那个时代深层的社会矛盾、政治困境以及人性的复杂。一、 北洋水师的“洋气”与“本土化”纠葛 装备虽精,但使用与维护是老大难: 北洋水师的舰船,如“定远”、“镇远”.............
  • 回答
    说话的艺术,是一门融汇了技巧、智慧、情感和共情的复杂学问。它并非天生的才能,而是通过学习、实践和反思不断磨练而成。掌握说话的艺术,能帮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建立良好关系,甚至影响他人,实现自己的目标。以下是关于说话艺术的详细阐述,涵盖了多个关键维度: 一、 沟通的本质:为何说话如此重要?在深入.............
  • 回答
    上海作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其中也隐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冷知识。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讲述一些关于上海的冷知识:1. 上海的“黄浦江”并非上海最长的河流,甚至不是最长的黄浦江 上海最长的河流是淀山湖水系中的肖塘港。 肖塘港全长约38公里,流经青浦区,最终汇入淀山湖。.............
  • 回答
    好的,关于文学知识普及的书籍,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推荐,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我会从几个主要的分类来详细介绍,并解释为什么推荐它们。一、 宏观理解文学史与文学理论这类书籍适合想要系统了解文学发展脉络、理解文学演变规律以及掌握基本文学理论的读者。1. 《文学史》系列(外国文学史/中国文学史) .............
  • 回答
    俄罗斯和苏联的历史悠久而复杂,其中蕴藏着许多鲜为人知、令人惊讶的“冷知识”。这些知识点往往能从新的角度揭示历史的进程和人们的生活。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介绍一些关于俄罗斯(苏联)历史的冷知识:一、沙皇时代的秘密与奇闻1. 伊凡雷帝并非首位使用“沙皇”称号的统治者,但他是巩固了这一称号并赋予其现代含义的.............
  • 回答
    台湾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岛屿,除了大家熟知的夜市、日月潭、阿里山、故宫博物院等,其实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冷知识,能让你更深入地了解这个地方。下面就为你详细介绍一些关于台湾的冷知识:1. 台湾拥有世界最高的大楼密度(非指高度):这可能听起来有点令人意外,因为我们通常想到的是迪拜或纽约。但如果计算单位面积内高.............
  • 回答
    重阳佳节,一个承载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情感的节日,总是能勾起人们心中那份对亲情、友情和故土的眷恋。它不仅仅是一个登高望远的日子,更是一个关于长寿、祝福和怀念的传统。说到重阳节的诗句,那真是太多太多了,每一首都像一扇窗,让我们窥见古人的生活情趣和细腻情感。最脍炙人口的,莫过于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回答
    行,这事儿我熟!说起医学题材的影视剧,那可真是不少能挖的宝藏,我这就给你唠唠,保证不是那种干巴巴的介绍,而是有点儿“人情味儿”的推荐。先说几部我印象特别深的,看完感觉自己好像也懂点儿医学的:《良医》(The Good Doctor) 为啥推荐? 这部剧绝对是“治愈系”的代表,而且还是那种有点儿“.............
  • 回答
    苏联历史悠久而复杂,围绕着它也流传着不少故事和说法。有些是经过官方宣传塑造出来的,有些则是民间口耳相传的,还有些是西方国家基于自身立场和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解读。下面我就来聊聊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关于苏联历史的“说法”,尽量讲得细致点,也尽量不让它听起来像机器报告。1. 关于斯大林和他的统治关于斯大林,.............
  • 回答
    讲真,历史这东西,你以为你了解的那些教科书上的东西就是全部?那你就太天真了。历史啊,那玩意儿就像是埋在地底下的宝藏,总有那么些不为人知,甚至有些让人哭笑不得的小细节,藏在角落里,等着你去发掘。今天我就跟你聊聊几个我听来的,觉得特别有意思的历史“冷知识”,保证你听了会觉得,“我去,原来是这样!”咱们先.............
  • 回答
    美国历史浩如烟海,其中不乏一些鲜为人知、甚至有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轶事。这些冷知识如同隐藏在巨石下的溪流,虽然不常被人们提及,却能为我们理解这个国家的形成过程提供别样的视角。1. 独立宣言的“草稿”其实有过多个版本,甚至没有一个最终的“原件”我们常常想象《独立宣言》是由一位或几位英雄人物在某个庄严时刻一.............
  • 回答
    好的,我来为你梳理一些值得一看的经济与金融类纪录片,尽量把它们讲得生动有趣,而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列表式介绍。这些片子很多都触及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能让你对金钱、市场,甚至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有更深的理解。1. 《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The Social Dilemma) 2020虽然这部片子更多.............
  • 回答
    东北,这片承载着历史、人民和独特文化的广袤土地,除了我们熟知的严寒、铁锅炖、二人转和东北大酱,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角落和故事,它们如同埋藏在黑土地下的宝石,闪烁着别样的光芒。一、 东北人的“冻土”情结:不仅仅是怕冷提到东北,第一反应总是“冷”。但东北人的“冻土”情结,远不止于此。在东北,冬季漫长,大地.............
  • 回答
    律师这个职业,你说它严肃吧,那确实是关乎公平正义的庄重事业;可你说它吧,又总能在生活中,甚至在工作中,蹦出些让人忍俊不禁的段子来。今天,咱就来唠唠,关于律师那些有趣的事儿。你想啊,律师嘛,嘴皮子溜得很,脑子转得也快,这自带的“辩才”属性,有时候就成了段子手的绝佳素材。比如有个最经典的,大概是说一个老.............
  • 回答
    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者为满族,这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民族差异性,加上长达268年的统治,期间也积累了不少的传说、野史和坊间谣言。这些谣言的产生原因复杂,既有统治者有意为之的宣传,也有民间对权力、对异族统治的猜忌和想象,还有一些是历史事件被添油加醋后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一些.............
  • 回答
    英国历史浩瀚而复杂,隐藏着许多鲜为人知、令人惊叹的“冷知识”。这些冷知识往往能帮助我们以更生动、更具象的方式理解历史的进程,打破教科书的刻板印象。下面我将为您详细讲述一些关于英国历史的冷知识: 1. 伦敦曾有过“公共鼻子”服务:详细讲述: 在维多利亚时代,尤其是19世纪,伦敦的公共卫生状况并不理想,.............
  • 回答
    好的,三国时期人才辈出,既有荡气回肠的英雄事迹,也不乏一些令人忍俊不禁的冷笑话和冷段子。下面我为你收集了一些,并尽量详细讲述: 1. 关于诸葛亮的“风”笑话: 诸葛亮为什么总是挥着羽扇?答案: 因为他怕冷,需要扇扇风把自己吹暖和点。详细阐述:这个笑话的梗在于,大家对诸葛亮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神机妙算,.............
  • 回答
    关于房价的经济学理论众多,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房价的形成和波动。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经济学理论,并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供求关系理论 (Supply and Demand Theory)这是最基础、也最普遍适用的理论,几乎所有商品的价格都可以用供求关系来解释,房价也不例外。 需求方面 (Deman.............
  • 回答
    韩国,一个充满活力、时尚前沿又拥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国家。除了我们熟知的KPOP、韩剧、泡菜和整容文化,其实在韩国还有许多你可能不知道的“冷知识”,它们能让你更深入地了解这个国家和那里的人们。下面我将详细讲述一些关于韩国的冷知识:1. 韩国的“血型性格论”深入人心 (Blood Type Persona.............
  • 回答
    说起我军的历史,那可真是波澜壮阔,一环扣一环。很多人可能只知道我们是从井冈山出来的,但其实这中间还有不少挺有意思的“冷门知识”,我来跟你掰扯掰扯。一、 “解放军”这个名字,其实是后期才有的。咱们现在都叫“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个名字可不是从一开始就有的。想想看,最开始我们是秋收起义,叫的是“工农革命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