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关于北洋水师、甲午战争的冷知识?

回答
关于北洋水师和甲午战争,确实有不少鲜为人知,甚至有些让人啼笑皆非的细节,远非教科书上那些宏大的叙事可以完全涵盖。这些“冷知识”往往折射出那个时代深层的社会矛盾、政治困境以及人性的复杂。

一、 北洋水师的“洋气”与“本土化”纠葛

装备虽精,但使用与维护是老大难: 北洋水师的舰船,如“定远”、“镇远”这两艘德国制造的铁甲舰,在当时亚洲乃至世界都堪称顶尖。它们装备的克虏伯大炮威力惊人,防护也相当厚实。然而,这些先进的武器装备并非一成不变,需要持续的维护和弹药补充。当时中国在制造精密火炮弹药方面尚不成熟,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而甲午战争爆发后,德国作为中立国,暂停了对中国的弹药供应,这使得北洋水师最精锐的火炮,在战争后期弹药匮乏,威力大打折扣。想象一下,几万吨的巨舰,上面装着能轰塌山岗的巨炮,却因为没有子弹而只能摆设,这是多么讽刺的场景。

从“洋教官”到“国货”的尴尬: 为了训练水兵,北洋水师曾聘请了大量外国教官,比如德国人汉纳根,英国人琅威理(他后来甚至担任了帮办海军事务,某种程度上比很多中国官员更懂海军)。这些外国教官在训练和管理上确实有其独到之处,为北洋水师打下了初步的规范化基础。但随着战争临近,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外籍教官的存在也成了某些人的“眼中钉”。比如,有人认为他们在泄露军事机密,也有人认为他们指挥不力。结果,在一些关键时刻,反而撤换了有经验的外籍军官,换上了能力并不突出的本土官员,这无疑削弱了海军的战斗力。这种对“洋货”的排斥,有时是一种进步的阻碍。

军舰的“名字”故事: 咱们常说的“定远”、“镇远”、“致远”、“靖远”、“来远”、“平远”、“经远”、“超勇”、“扬威”等等,这些名字背后其实也有点讲究。比如“定远”、“镇远”象征着国家疆土安定稳固,寄托了“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但也有一些名字,比如“致远”号,它的名字来源于“海不明,则国不强”,体现了对海洋力量的渴望。然而,即使名字再响亮,如果缺乏有效的运用和保养,也只是徒有虚名。

二、 甲午战争中的细节与荒诞

旅顺大屠杀的背后: 甲午战争中,日军占领旅顺后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旅顺大屠杀,导致数万人遇难。这早已是公开的史实。但鲜为人知的是,在这场屠杀中,一些北洋水师的幸存水兵,在岸上试图抵抗却寡不敌众,最终也成为了日军屠杀的对象。更令人心痛的是,在战前,旅顺的守军和北洋水师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甚至有些陆军士兵在目睹海军溃败后,因为担心牵连而选择逃离,留下了无助的平民和水师残部。这种内部的不协同,是导致最终悲剧的重要原因。

“一钱不忍花”的“天价”弹药: 在战争最激烈的时期,北洋水师在黄海海战中就已显露出弹药不足的困境。为了补充弹药,李鸿章不得不向英国一家公司订购。这家英国公司不仅抬高了价格,而且弹药的质量也参差不齐,甚至还有部分是旧式弹药。更滑稽的是,当时中国海军的军费已经被层层克扣,账户上并非真的没有钱,而是因为种种“规矩”和“手续”,导致钱拨不到位。于是,一场拯救国家的战争,却被卡在了“一钱不忍花”的官僚主义和贪腐链条上。

“吉野”舰的“背叛”: 日本联合舰队的旗舰“三笠”固然厉害,但其中有一艘日舰,叫做“吉野”,却是中国在甲午战争前自己订购的,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转售给了日本。这艘“吉野”舰在海战中表现极为抢眼,甚至击沉了中国致远号等主力舰艇。想象一下,自己曾经的船,如今却在敌人手里,而且成为屠杀自己同胞的利器,这是一种怎样的屈辱?这艘船的转售,也是当年中国海军建设中,资金和政治决策失误的一个缩影。

“定远”舰舰长刘步蟾的悲壮选择: “定远”舰是北洋水师的象征,舰长刘步蟾也在海战中表现英勇。在威海卫的最后时刻,为了不让“定远”舰落入日军之手,刘步蟾在撤离时亲手下令将军舰炸沉。他在写给家人的信中写道:“当兹之际,惟有以身殉国。”他没有选择投降,而是选择了与自己的战舰一同沉没,这种悲壮的抉择,体现了一个军人的尊严和对国家最后的忠诚,即便是在明知失败的情况下。

战后李鸿章的尴尬与无奈: 甲午战争失败后,李鸿章成了众矢之的,被斥为“误国”。但实际上,他作为北洋大臣,在那个时代,已经尽了他最大的努力去建设海军。虽然他也有责任,但问题的根源在于整个国家的积弱不振,以及政治体制的僵化。战后他被迫代表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而当他在日本遭遇刺杀,脸部中枪后,脸上留下的弹孔,某种程度上也成了那个时代中国伤痕累累的象征。更戏剧性的是,他在伤后不久,竟然还在为争取更少的赔款而奔波,这种在绝境中的挣扎,也颇令人唏嘘。

这些细节,或许有些微不足道,但它们共同勾勒出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也更加令人心痛的历史画卷。北洋水师的兴衰,甲午战争的惨败,绝非仅仅是军事上的胜负,更是那个时代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病症集中爆发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东沟一战中的定镇二远,是对大舰巨炮最完美的诠释。

user avatar

出差ing随便写点,说不上冷知识,当纠错吧,反正搞不清的人也挺多

1、大东沟海战日本人全面使用下濑火药

并没有这回事。下濑火药虽然1888年就开发出来了,但一直处于测试状态,日本国内也不能大规模生产。在1893年的测试中,引信问题始终无法解决。1894年海军军令部明确指示,在解决引信问题之前,下濑火药没法作为舰炮炮弹装药使用。当时有试制的百余发下濑火药炮弹,提议给战舰使用,但没有得到同意。

另一角度来看,日本人建立下濑火药工厂的时间在甲午之后,做出合用的引信(伊集院引信)的时间晚至1900年。当然了不是说没有伊集院引信就不能用苦味酸装药,但是伊集院引信主要改善的是安全性方面,而即使是配用了伊集院引信,这东西也很难说的上安全可靠,炸膛事故不少,导致对马之前日本人从英国紧急进口了一批黑火药炮弹。日方相关著作中,明确指出大东沟海战时没有用过下濑火药的有很多,其余的也只是认为“有可能用过”。从常理推断,日俄战争的炸膛事件很多,如果下濑火药大规模使用,没有伊集院引信的甲午战争只会更多,但实际情况完全不是这样。

综合来看,在甲午战争中日本人的下濑火药炮弹从性能、安全性、产量等方面均无法满足大规模使用的需求,即使日本人用过,也只可能是试验性质的打上几发,像是炮击澎湖炮台的时候有炮弹早爆的记录,可能就是相关的实验弹。逻辑上说,海战中使用这种对敌不一定有效、对己很可能造成极大危险的弹药无疑是很愚蠢的。大东沟海战中日本人靠下濑火药取得优势,纯属无稽之谈。

2、北洋舰队使用的填沙子的炮弹是练习弹

这个也不对。填沙子的炮弹是正儿八经的穿甲弹,甚至有可能是北洋舰队能拿出来的最好的穿甲弹。

当时海军使用的帕利赛穿甲弹是空心的铸铁弹,弹尖快速冷却以提高硬度。最开始弹体空腔内是装黑火药的(当然也可以不装,靠沙子配重),打一般厚度的装甲时会在弹底安个引信。注意这时候是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延时引信的,这个引信只不过是设置一下敏感度,打厚度大于xx的装甲时会起爆。而打大厚度装甲时就会把引信去掉,完全靠散装黑火药在撞击之下引发的自爆。更大厚度时就连火药都省了,炮弹不会爆炸自然可以一路穿到底。简单来说,就穿深而言,填沙穿甲弹>无引信黑火药穿甲弹>有引信黑火药穿甲弹>通常弹(高爆弹)。

然而这是针对锻铁甲的情况。钢面铁甲得到大规模使用之后,人们发现装黑火药的穿甲弹对其完全无能为力,十次里面九次早爆。针对防护甲板(穹甲)也类似,要么在穿甲过程中撕裂弹体,要么就是早爆。于是这时候填沙的、弹体较短空腔较小的型号就得到广泛使用,原来的那些填黑火药的炮弹也统统填上了沙子。

锻钢炮弹也在这时候出现,性能比铸铁弹当然是好上太多了,但价格也是相应的贵且很难生产。北洋舰队配备的所谓“长开花弹”实际上就是锻钢高爆弹,“短开花弹”则是铸铁高爆弹(炮弹等重的情况下,锻钢弹可以凭借更高的强度削薄弹体壁厚,从而拉长弹体增大装药量),锻钢穿甲弹则没有资料表明曾配备过。而且锻钢炮弹当时中国是没法自产的,能造的只有铸铁弹。如果北洋舰队没有从德国进口过锻钢穿甲弹(这是很有可能的,因为就连皇家海军装备这种炮弹的比例也不高),那么这些填了沙子的所谓“练习弹”,就是当时最好的穿甲弹。

3、想到了再写……

user avatar

这就是

@Huajiachicat

所谓“民科”的作品。如果做出这个东西的人是民科,那么我国至少一半的专业历史研究者得属于“跳大神”的骗子。

user avatar

北洋水师学堂有个黄陂兵,坐船去参加甲午,船沉了。日本人开始捕杀落水将士。

他水性好。跳水逃生游回来了。他叫黎元洪,外号黎菩萨。性格和顺。

黎菩萨能过江,大难不死 必有后福。后来贵为民国大总统。虽然是民国最怂总统。

这个冷知识告诉我们游泳游得好多么重要啊。

要是姓陈名到底就没有以后的总统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