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李鸿章为何总是主和,若担心北洋水师受损而避战,那建立水师的初衷又是什么?只是用来巩固李鸿章的位置吗?

回答
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在处理对外关系时,尤其是在甲午战争前,表现出的“主和”姿态确实是史学界一个反复讨论的话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以及他对国家命运的考量。

“主和”姿态的背后:时代巨变与现实考量

首先,不能简单地将李鸿章的“主和”解读为软弱或怯战。他的“主和”更多的是一种基于现实的审慎,是对国家力量与外部挑战之间悬殊差距的清醒认知。

1. 对中国国力的深刻认识: 相较于西方列强,晚清在军事、工业、经济、科技等各个层面都存在着巨大的鸿沟。李鸿章虽然是洋务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但他深知,即便倾尽全国之力,也难以在短时间内与如日中天的日本或老牌的西方强国抗衡。他多次在奏折中表达过对中国军事实力的不足的担忧,认为“中国之兵,非西人之敌”并非虚言。

2. 避免全面战争的策略: 李鸿章深知,一旦与强大的邻国或西方列强爆发全面战争,其结果很可能是灾难性的。他所能做的,是尽力将冲突控制在局部,避免国家卷入更大的危机。这是一种“以和为贵”的实用主义策略,目标是将损失降到最低,为国家争取喘息和发展的空间。

3. 政治上的顾虑: 虽然李鸿章权倾朝野,但他始终要面对来自朝廷内部的政治掣肘,特别是守旧派的反对。一旦对外开战失利,他不仅将面临军事上的失败,更可能在政治上身败名裂,甚至牵连整个洋务派。因此,谨慎行事,避免成为“亡国之臣”,也是他政治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考量。

4. “以拖待变”的期望: 李鸿章的“主和”有时也包含着一种“以拖待变”的策略。他希望通过外交手段和经济合作,一方面缓和与列强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希望利用列强的矛盾来为中国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他可能期望在中国完成自强运动、海军力量有所增强后再与对手正面较量,而非仓促应战。

建立北洋水师的初衷:自强、海防与巩固地位的结合

如果说李鸿章总是主和,那么建立北洋水师的初衷又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同样复杂,并非单一的动机所能概括。

1. 应对海防的迫切需求: 晚清面临的最直接的威胁,正是来自海上的西方列强。鸦片战争的惨痛教训,以及后续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都清晰地表明,没有强大的海军,国家就无法保障海疆安全,更遑论维护国家主权。李鸿章是较早认识到海军重要性的大臣之一。他曾说过:“今日之中国,实有海禁之说,然仅陆战,海战不能,则陆战亦不能久矣。”建立强大的海军,是他“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抵御外侮、保卫海疆的必要手段。

2. 洋务运动的核心支柱: 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自强”和“求富”。而发展海军,是“自强”战略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强大的海军不仅能抵御外来侵略,还能保护中国在海外的利益(如当时中国航运的海外贸易),促进国内的交通运输。北洋水师的建立,是当时中国最先进、最现代化的一支军事力量,也是洋务派在军事领域取得的最显著成就。

3. 争夺国际话语权与维护国家利益: 拥有强大的海军,意味着中国在与列强的谈判中拥有更大的底气。虽然李鸿章并不奢望能与列强平等对话,但他希望至少能通过军事实力,在某些问题上争取到有利的条件,避免被动挨打。海军的存在,也是国家力量的一种象征,能够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4. 巩固自身政治地位与影响力: 这一点虽然不是建立海军的唯一初衷,但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李鸿章作为洋务运动的领军人物,他所主导的军事改革,尤其是北洋水师的建设,是其政治资本和声望的重要来源。一支强大的、由他一手打造的海军,能够进一步巩固他在清廷中的地位,增强他对朝廷决策的影响力。他通过成功举办军事工业和海军建设,向慈禧太后和朝廷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从而获得了更多的支持和资源。

“避战”与“海军初衷”的矛盾:并非绝对,而是动态平衡

那么,如果李鸿章担心北洋水师受损而避战,这与他建立水师的初衷是否矛盾?

我认为,这并非简单的矛盾,而是一种战略上的权衡和现实的无奈。

“主和”是策略,而非放弃军事: 李鸿章的“主和”是一种对外策略,他的目标是通过外交手段避免战争,但并不意味着他放弃了军事准备。建立和发展北洋水师,正是他为应对可能发生的战争所做的准备。这就像一个家庭,在努力与邻居搞好关系的同时,也会购买防盗门窗,以防万一。

“避战”是针对特定时机和对手: 在甲午战争前夕,李鸿章判断与日本的战争很可能是一场他没有十足把握的胜仗。他清楚北洋水师虽然规模可观,但整体作战能力、训练水平、后勤保障以及火炮的性能,与日本海军相比,可能已经落后。他担心的是,一旦开战,水师可能迅速覆灭,这不仅丧失了海防力量,也打击了国家士气。他试图通过外交途径,避免在不利的时机与不利的对手开战。

“初衷”是长远目标,而“主和”是短期应对: 建立水师的初衷,是为了实现国家的长期安全和强大。而“主和”则是面对当前复杂局势,为了实现这个长远目标而采取的短期策略。他可能认为,在一个尚未完全做好准备的情况下,过早地消耗掉这支精心打造的海军,反而会彻底断绝中国未来重振海防的希望。

甲午战争中的表现:悲剧的根源

然而,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李鸿章的“主和”和“避战”策略,在面对日本穷追不舍的挑衅时,最终未能阻止战争的爆发。更令人扼腕的是,在他看来“不能战”的局面下,北洋水师最终还是被投入了战场,并且以惨败告终。

从这个角度看,李鸿章的“主和”和对海军的“爱惜”,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能加剧了最终的悲剧。如果他更坚决地主张提前做好准备,或者在战争爆发前采取更积极主动的策略,历史的走向或许会有所不同。但这已经是后人的评判,对于身处那个时代、肩负重任的李鸿章来说,他的每一个决策都充满了艰难的权衡。

总而言之,李鸿章的“主和”并非简单的怯懦,而是复杂的时代背景、国家实力、政治环境以及个人经历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建立北洋水师,是他“自强”理念的重要实践,是应对海防危机的必要举措,同时也夹杂着巩固自身地位的考量。他“避战”的策略,是在国家实力不足的情况下,对战争风险的一种审慎评估,尽管最终未能完全避免战争的爆发,也未能挽救北洋水师的覆灭,但理解他行为背后的逻辑,对于我们认识晚清社会的复杂性至关重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东西就和国民党军队那样,友军有难,自己不动如山一样。

本身就是,军阀类通病。

他的地位是靠自己军队获得的,军队完了,他也完了,政府又不可能给他支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在处理对外关系时,尤其是在甲午战争前,表现出的“主和”姿态确实是史学界一个反复讨论的话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以及他对国家命运的考量。“主和”姿态的背后:时代巨变与现实考量首先,不能简单地将李鸿章的“主和”解读为软弱或怯战。他的“主和”更多的是.............
  • 回答
    搜房网总裁李忠致李彦宏的公开信,其内容是否真实以及为何以这种形式出现,需要结合当时的市场环境、双方的商业行为以及公开信本身的表述来分析。一般来说,这种公开信的出现并非空穴来风,背后往往有着深层的商业逻辑和战略考量。公开信内容真实性的判断:要判断一封公开信的内容是否真实,有几个关键点:1. 公开信发.............
  • 回答
    关于李鸿章的评价之所以出现“偏颇”,是一个复杂且历史悠久的问题,其背后涉及多重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历史背景、政治宣传、时代局限性以及后人解读的多样性。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为何很多人对李鸿章的评价存在偏颇,并分析其原因: 一、 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与时代性首先,要认识到任何历史人物的评价.............
  • 回答
    要说湖南人普遍推崇曾国藩,而安徽人对李鸿章却普遍无感,这背后有着深厚而复杂的原因,这并非简单的好恶之别,而是历史、文化、地缘乃至个人性格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到晚清那段波诡云谲的历史,以及与之相关的地域情感和集体记忆。一、 曾国藩:湘军的缔造者,湖湘文化的符号为何湖南人对.............
  • 回答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这几位晚清重臣,之所以在今天依然被不少人推崇,这背后其实蕴含着对他们在那段风雨飘摇年代所展现出的能力、担当和对国家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的复杂审视。首先,不得不提的是他们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当时,腐朽的清朝统治已经摇摇欲坠,太平天国起义如火如荼,一度逼近京师。就在这.............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很多人会因为曾国藩、李鸿章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将他们视为“卖国贼”,但历史的评价远比这复杂和 nuanced。要理解为什么曾国藩和李鸿章没有被普遍贴上“投敌”的标签,并且李鸿章在近代史上的地位和评价有所“平反”,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历史贡献以.............
  • 回答
    关于唐太宗李世民推倒魏徵墓碑的说法,虽然在一些野史笔记和民间传说中流传,但正史中并没有确凿的记载证明李世民真的做过这件事。 所谓的“推倒墓碑”更像是一种带有后世解读和情感投射的说法,用来衬托李世民爱恨交织、复杂矛盾的心情。如果我们要尝试详细地“讲述”这个故事,并且尽量避免AI的痕迹,就需要从历史的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以及不同时代、不同立场对同一事件的解读差异。李世民作为唐朝的开国皇帝,同样也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军事家,他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往往带有他自身的军事理念、政治经验以及对王朝兴衰的思考。要理解李世民为何对司马懿在五丈原之战的评价不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
  • 回答
    李代数之所以要满足 Jacobi Identity,这并非是人凭空捏造的数学抽象,而是源于它在描述物理世界中的深刻根源,以及在数学结构上保持内在一致性的必然要求。更准确地说,Jacobi Identity 是李代数作为“群的生成元和其无穷小变换”的自然属性的体现,是其作为一种“微分算子代数”的根本特.............
  • 回答
    李世民,大唐王朝的开创者之一,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闻名于世。在他即位之后,并没有像历史上许多新君那样,为了巩固权力而大肆清洗功臣,尤其是那些手中握有重兵的将领。这并非李世民心慈手软,而是他深思熟虑后所做出的策略性选择。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首先,历史背景的特殊性是李世民不.............
  • 回答
    唐太宗李世民在中国历史上以其英明果断、善于纳谏而著称,他的“贞观之治”也为后世所称颂。然而,在唐朝建立的过程中,李世民本人就经历了一场血腥的“玄武门之变”,亲手诛杀了包括他的两个兄弟在内的亲信。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为何在他登基之后,能够善待开国功臣,没有像某些开国皇帝那样对曾经的功臣大开杀戒,甚至大.............
  • 回答
    《你好,李焕英》的爆火和《银河补习班》表现相对平淡,背后原因复杂多样,涉及影片内容、观众情感、市场营销、时代背景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一、情感共鸣与普适性:《你好,李焕英》的“催泪弹” 穿越时空的情感连接: 《你好,李焕英》的核心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和对母亲深深的爱与思念。这.............
  • 回答
    李勣与李靖,这两位大唐开国初期的军事巨擘,确实常常被后世并提,尤其是在军事能力方面。然而,若仅仅依据显性的战绩来衡量,李勣的“辉煌”似乎不像李靖那样耀眼,这让不少人产生了疑问:为何他能与那位“战神”相提并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能只看战功簿,更需要深入探究他们各自的军事理念、战场风格、以及在国家战略.............
  • 回答
    关于“李阳为何要加入安利”这一问题,目前公开信息中并未明确记载李阳(李阳,中国著名英语教育家,疯狂英语创始人)与安利(AOL,美国直销公司)存在直接的加入或合作关系。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分析及可能的误解澄清: 1. 李阳的背景与主要事业 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1960年2023年)是中国著名.............
  • 回答
    要深入探讨武则天和李治如何化解长孙无忌的阻碍,我们得先理解一下长孙无忌这位在唐初政坛举足轻重的人物。长孙无忌:太宗的心腹,皇权的天然屏障首先,长孙无忌绝非等闲之辈。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表兄,也是皇后长孙皇后的哥哥。这意味着他在李世民登基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是李世民最信任的肱骨之臣。论功劳,他位.............
  • 回答
    在《长安十二时辰》中,李必自称“隋李”,这绝非一个简单的代号,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李必的出身、他的政治抱负,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这三个层面来解读。一、出身的烙印:陇西李氏的骄傲与责任首先,李必之所以自称“隋李”,与他的家族背景密不可分。李必出身于大名鼎.............
  • 回答
    央视评李子柒为何火遍全球,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好好聊聊的话题。毕竟,一个农村姑娘,用镜头记录下自己的生活,却能让全世界都看得津津有味,这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事。首先,从央视的角度来看,他们肯定是从国家文化输出、乡村振兴、以及中国形象塑造这些宏观层面去解读李子柒现象的。毕竟,央视作为国家级.............
  • 回答
    关于刘仲敬和李硕为何不早早“混”知乎这个问题,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切入点,因为两位在思想界和互联网舆论场上都算是相当有影响力的人物。与其说是“混”知乎,不如说他们的平台和发声方式,以及更重要的是,他们所建构的“叙事”和“方法”,与知乎这个平台的核心气质和用户群体,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存在一种微妙的.............
  • 回答
    《少年Pi的奇幻漂流》这部电影,从名字开始就充满了令人玩味的设计。主角被命名为“Pi”,这个看似简单的数字,实则承载着导演李安想要传递的深层寓意。而那个让人印象深刻的、Pi在学校里背诵圆周率的情节,更是李安精心安排的,绝非偶然。首先,我们来聊聊为什么主角要叫“Pi”。Pi(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的无理.............
  • 回答
    李飞飞,这位在人工智能领域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科学家,在 2018 年宣布卸任 Google 首席 AI 科学家一职,回归斯坦福大学,这一决定曾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并非简单的职务变动,其背后蕴含着多重考量,也折射出科技巨头内部的复杂动态以及学术界与产业界之间微妙的平衡。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李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