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凭大清在甲午中的战斗力,大概率三国干涉要账,然后至少再加一亿赔偿犒军。搞不好提前一人一两。。。。
甲午的关键是输的太丢人了,一触即溃,以至于让谁都产生了来割一刀的想法。之前二鸦和中法好歹是输球不输阵,哪怕是送人头,好歹也能让敌人产生点尊重,之后再想打之前也会有所忌惮。甲午那简直是输的一塌糊涂,一时间列国唯恐自己下手晚了割不到肉,一个个的心态简直是打着灯笼找理由来抢。这种情况下还敢赖账?老歪脖子树还没砍呢!
还敢登陆?旅顺大屠杀,万忠墓,生还者仅抬尸体的36人,了解一下。
陆军?比起陆军,北洋海军已经是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战果辉煌了。
装备差不多?这个倒是,清军的装备没有领先日本太多,克虏伯大炮日军也是很羡慕的。
这事很难说的,如果运气好,日本就得在洋大人的干涉下捏着鼻子认栽,然后被巨额债务压垮——注意,我说得是如果。
但假如运气不好呢?你日本就算被巨额债务压垮了,我大清怎么办呢?
所以马关条约的签订,实际上是日本占了便宜,但是我大清也不吃亏的这么个结果——虽然白花花的银子赔了出去,台湾岛被割让给了日本,但这江山还是我的江山。你日本崛起也好,衰败也罢,反正我是实实在在地又续了十几年的命,这又有什么问题呢?难道你要让皇上跟老佛爷放弃龙兴之地、放弃北京迁都么?那祖宗们会怎么看?
战争说到底是个烧钱的行为,甲午战争前,清朝的财政收支情况还算差强人意,在列强那的借款信用非常不错。1881年,也就是光绪七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是8200多万两,财政支出是7800多万两,能有400万两左右的盈余。而甲午战争的军费开销高达5800万两,在巨大的财政压力之下,清政府只好广借外债。
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一共借了五次款,共计实收折合库平银是38962786两,分别用关税、盐税和厘金做抵押。当然,马关条约签了之后又继续借款,借了三亿多两的库平银,实到两亿六千多万两。
那么现在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就出现了,假如清政府不肯认输,会发生什么?
千万不要说日本人能占据中原改天换日,从现实世界三国干涉还辽的破事来看,列强绝对不可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事发生。所以日本人就算能继续打下去,甚至打进北京,只要清政府不投降,他就没法变现,只能进行效率极低的杀烧抢,而且还要应付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的列强干涉。
当然日本的财政状况要比大清朝更健康一些,不过也没健康到哪去。甲午战争实际上是一针凶猛的强心剂。当时日本的整体经济状况非常不乐观,1880年东京米价较1878年上升了70%以上,1890年全国“米骚动”,1891年日本纺织品批发物价指数降到了1887年的85%,1892年GDP甚至负增长了一下,“民党”一度在议会上拒绝了扩军的预算,逼得伊藤博文数次解散议会,这么大的国内矛盾最后是靠甲午战争两个多亿的军费掩盖下去的,而这些军费里一大半都是借的债。而在甲午战争爆发之前,日本每年的国家预算仅为8000多万日元,相当于库平银4570万两左右,日本发行的8000万军事公债甚至要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进行。
所以在甲午战争爆发前,大清的财政状况竟然诡异地要比日本好上一些——可那有个毛线用,人家大笔钱砸到了军费上面,博的就是这一把。清朝直到开战初期都没有意识到日本这次是下了血本要跟自己玩命的,所以你觉得是弹丸小国VS老大帝国,实际上是2亿军费+数年砺兵秣马VS文恬武嬉,我要是没记错的话开战前清政府的军费也就能占到GDP的2%左右,这要是能打赢就有鬼了。
所以说正面战场一定打不赢,唯一的办法就是拖下去。考虑到清朝已经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巅峰,各种专制思想及制度桎梏非常成熟,所以即使日本继续向北京进军,在无法俘获皇帝的情况下也是不可能在中国扶持傀儡政权的。而这种战争每拖延一天,日本国内的不安定因素就会呈指数级扩大,拖到最后一定会变成日俄战争最后的德行——仗打赢了,钱没捞到,内阁下台,国内动荡。
所以说陆军打不过日本人不是问题,躺平任X,拖死日本人就OK了——这个办法在几十年后被一位光头大佬领悟了。而且大清朝欠着巨额外债,真把大清朝搞黄了,洋大人甚至还要更担心一点:毕竟他们大笔的银子借给了大清朝,你日本人想吃下中国侵占我们利益不说,我们借出去的钱你来还么?所以进行干涉那是板上钉钉的事儿。只不过干涉之后,说不得你大清朝还要表示表示,给我们点辛苦费。
可问题是我爱新觉罗皇族为什么一定要赌这一把呢?万一真被日本人打到北京,我这日子还过不过了?满朝文武更是搞笑,两国开战这么大的事,竟然连对方还有多少战争潜力都不清楚。李鸿章算是一群蠢货中稍稍有脑子的一个,力主在开战初期就大笔借款,一方面彰显作战之决心,另一方面也能谈个好利息,结果呵呵了,最后再借钱时一次比一次借的困难……不打了,议和罢。
清政府里没有一个人能意识到日本国力是如此弱小,以至于假如清政府仅仅同意割地,而不进行战争赔款的话,那么日本则将面临一场空前的经济灾难。传统帝国的大一统思想让赔款成为了一个可行的选项,而割地却在朝中引起了极大的争议,有人提出了效仿拿破仑入侵俄国时沙皇迁都的方案被怒斥——你让宗庙里的列祖列宗怎么办??最后李鸿章到底是得到了全权授权,割地赔款去也。
日本此时有没有再战之力呢?当然还有,不过也已经捉襟见肘了,3月21日中日两国第二轮议和时伊藤博文就迫不及待地提出休战条件,其中包括日本控制天津到山海关地区的铁路、大清朝承担休战期间的日军军费等等。在整个谈判过程中由于信息不透明,因此李鸿章在面对伊藤博文“若此次不中止休战条件、此后将不再议和”的威胁时完全没法硬碰硬地顶回去,而由于日本破译了清朝的来往密电,对清朝的各种底线摸得一清二楚,最后的结果就是整场谈判完全按照日方的构想进行了下去。等到最后讨论付款方式的时候李鸿章再次决策失误,硬是多搭了五千万英镑的利息进去,差点把我大清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同志给心疼死
李鸿章照借外债的原则把赔款分七年摊付,把事情弄糟了,李鸿章应该能做到分十年摊付,那样就可以使中国免受四十年的奴役,节省5000万英镑!——帝国主义与中国海关
日本在获得了甲午战争的赔款之后填上了军费的空子,完美地解决了自身面临的经济危机问题,银行开始超发货币,大肆发放贷款促进生产,并且更妙的是这些被刺激出来的产能还获得了清朝和朝鲜的新市场。这个国家里的每个人几乎都从这场战争中受益了,所以说还有比这更好的事情么?
这让日本形成了严重的路径依赖,日后在日俄战争中故伎重演,结果碰上了硬茬子。沙皇表示虽然我远东战事失利,但老子就是不赔款,有招你想去,不服咱们接着打。最后高额的军费逼得日本人没招没招的,内阁私下示意谈判官不管能不能要来钱,先议和停战,不然咱们就破产了。结果日本国内民众的第一反应是MD老子吃了这么多苦,你们不是打赢了么?回报呢?要知道日俄战争军费开销高达十几亿日元,政府前后发行了四次公债,差不多一半的军费是借来的,现在你跟我说对不起,虽然咱们打赢了,但是老毛子太硬了,不肯赔钱,咱们就拿到了半个库页岛和南满的特权,大家只好勒紧裤腰带一块还外债??
最后巨额的临时特别税被保留了下来,巨额财政赤字无法填补,只好借新债还旧债,打赢了日俄战争的下场就是公债规模从5亿日元扩大到了22亿日元,全国人民一起还洋大人借的外债,政府行政经费预算到了1909年甚至只有500多万日元,没有一战带来的突如其来的经济刺激大家就要饿死了。
所以大家可以琢磨琢磨,要是清政府真的能豁出去,宁可自己没了也不赔款,日本的财政会是怎么个局面。
甲午战争的核心是陆战不是海战。清政府决定认输不是因为海战输了,而是日军从辽东和山东两个半岛形成了对北京单位战略包围,而清朝陆军有战斗力的那5万人已经损失殆尽。当时的情况就是日本虽然快饿死但手拿尖刀对着清朝的心脏,清朝则已经四肢瘫痪,除了交代银行密码外没其他选择了。
其实啊,您不能拿现在的眼光看以前。
要知道满清政府比起中国古典帝国的政府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满清政府并不是全国地主的政府,而是满洲人的政府,这是先决条件。这就意味着你看起来它是代表中国的政府,国际上也都这么认为,但是实际上,他跟中国古典帝国中央政权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始终把自己当成一个外来户,一个跑进关里享福的政权。这样的政权,绝大多数情况下清政府并不优先保护整个中国地主阶级的利益,他优先保护满洲的利益,只要旗人够满意,还能天天遛鸟逛茶馆,还在称颂“皇上圣明”,他的统治就基本还算安稳。而传统的古典帝国,咱不说强如汉唐,都快死了还能打,就是大萌,那也是打到死的,为毛?废话,你不打,地都丢了,地没了,地主要么就变成无产者,要么就投敌,你准备怎么维持政权?
但是清政府不一样啊,只要饿不死满洲人,他才不管其他的呢,地丢了就丢了,剩下的可以养活满洲就可以了。
反映到现实中,只要日本不打算逼死满清政府,满清政府就不会豁出去跟日本死磕。上层都这样,你指望军队能干啥?海军打得不错,是因为海军是英国留学回来的,受到了现代爱国主义观念的熏陶。陆军呢?淮军,人家本来就是团练,没名没分的,人家跑那么大老远那么大老远打生打死图个啥?政府的经制军?不好意思,遛鸟都遛傻了,打个屁。。。
所以只要日本表现出要钱要地,不会颠覆满清政府的意愿,那满洲贵族上层必然会欣然同意停战议和。打?你都调集不了资源去打,你调集谁啊?因为你把自己当外人,都不敢祭出爱国主义大旗,怕汉人趁机造反,反而还要压制爱国官员,当时不少人提出来“迁都长安,毁约再战”,都被处理了。国难当头,反正国不是我的国,卖了就卖了,至少洋大爷不会赶我下台,要是搞爱国主义,底下的汉人还不得翻了天?咱还怎么作威作福?
综上,不是满清政府不能“毁约再战”,实际上当时“毁约再战”是广大中下层官员的主流思潮,是清政府把自己当成和日本人差不多的“外来户”,恐惧高举爱国主义大旗“毁约再战”打赢了,汉族官民会连自己一起赶走。在这种“外来户”思潮的影响下,军队,自己能控制的了的经制军,不能打,能打的淮军,连个名分都没有,算地主团练,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跑那么老远打仗,所以在朝鲜、辽宁、山东一触即溃,根本原因就是满清政府把他们看作二等人,处处排挤,“爱国主义”又属于清政府最怕他们萌生的东西,只知道当兵吃饷,跑那么老远打仗,敌人只要作战意志坚决,自己就会一触即溃。
所以你觉得常凯申垃圾,常凯申可是比清政府高出好几个李中堂的段位,好歹人家知道爱国主义好用,爱国主义大牌一打,全国愿意和日本人拼命的大好男儿多的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