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非我魂穿过去做李中堂。不然没戏了。
我要是李中堂,我就亲自带队去长埼逛街,带500刀斧手一人两把左轮。把事情闹大以后把联合舰队灭在港里。然后舰队长驻东京湾,叫日本人买单,叫他们赔钱。
没钱拿日本关税出来抵押。
开战之初有机会,那时日本舰队是分散的(比如击沉高升号时),集中北洋舰队主力是有机会击沉或重创一些日本主力舰的。但后面日本也把主力舰队集中后就没机会了。
这个机会是秋山真之说的,知乎上应该没有比他更了解当时战况的了吧
秋山真之他在8月30日写给友人的信中说:“联合舰队的长官们全是海战的外行,我们以后一定要把这种愚行纠正过来”。“在不知清国舰队的所在位置的现在,首先应该设想清国舰队也在企图寻找联合舰队决战,而现在的联合舰队四分五裂。大军已经在向平壤行动,我们的筑紫舰却被钉在了牙山,被称为‘明星战舰’的高千穗被钉在了汉江,而舰队主力则在更加南的长直路。”“很有可能被正在寻找战机中的清国舰队各个击破,即使是筑紫号这样的小舰损失也极大影响双方的力量对比平衡,联合舰队的长官们知不知道他们现在正在干些什么?”
单就大东沟复盘的话,超扬两舰被集火必死无疑,远字的巡洋舰多艘重伤也是大概率事件。
反过来说,日军队尾的赤城比睿秋京丸也是老破小,被北洋横阵截下来也是有相当概率打沉的,日军主力巡洋舰也被一发305打成重伤。
所以如果超勇扬威换掉了比睿赤城,大东沟最后应该是3:3左右的战损,基本是个平局。考虑到清军运输船已经抵达目的地,战略上北洋甚至有加分。
历史上最后5:0惨败,可以说是很多不利于北洋的概率事件都发生的结果,军舰可以再造,但是人员的损失是中国无法承担的,毕竟船政学堂的毕业生每个都是当时堪称无价之宝的人才,他们在1870年代就在学蒸汽轮机,代数积分,船舶设计,英文法文,然后和船上的水手们花了十年时间餐风饮浪,远渡欧洲,航迹遍布祖国海疆。这是什么概念?人民解放军海军部队建军前三十年都无法在南海长期巡航——南海舰队几十年的旗舰居然是条日军二战报废海防舰。至于远航西欧?文革时期万吨民船都能在家门口触礁,80年代靠远望和051开到南太平洋组织测试洲际导弹就是极限了,亚丁湾护航到今天也没超过20年。北洋海军的人员经验在中国往后数一百年可以不夸张地说后无来者。就这么精贵的人才,大东沟一个下午报销了成百上千个,从这个角度说北洋怎么打都已经输了,这里面会不会多出几个严复,几个黎元洪?已经不可考了。
说回北洋海军的失败,除了战场的失败,更深刻的是思想制度上的失败。不说那些玄学的贪污腐败或者晒衣服的废话。
思想上,北洋海军为什么成立?因为两次鸦片战争证明靠陆军调动会被敌人海军风筝到死,所以不如把沿海各省的老式水师和绿营裁了经费腾出来建机动防御的海军。既然是防御目的建立的迫真存在舰队,又怎么可能展开攻势战役呢?一不可能有预案计划,二不可能有训练演习,自然只能成为挨打的一方。
财政上,清廷也不可能有充足的海军资金,一年维护日常运作的两百万两预算就已经是清廷收入的4%了,由于是沿海各省旧式海防的替代产物,这钱还得跟沿海各省求爷爷告奶奶地讨,简直是精神联省共和国,定远可以直接改名“七省联合”号cos一下。加钱?反正这舰队也不是拿来侵略扩张的,还能开动一天看家护院就接着省一天的钱。
船只设计上,因为机动防御的方针,北洋海军的舰船要求简直是不可能三角。如果要做存在舰队震慑入侵的海军,那就该堆装甲和火炮,配合蚊子船,鱼雷艇,水雷,造平远一类的岸防铁乌龟,机动守卫海口,阻击登陆敌军,性价比也高——轮机会老化,装甲不会,说多少寸就是多少寸。但是为了漫长海岸线的日常巡航职能,海军又需要续航长航速快的巡洋舰,日常开到南海去拉练巡航。结果就是这些巡洋舰老化以后在海战战列线上被敌军新船打成筛子。真购买了一批巡洋舰后,战略上又不支持利用巡洋舰破交,大清也没有需要保护的商船队,最后只能推上战列线做勇敢水兵的铁棺材。这种自相矛盾的舰艇需求加上捉襟见肘的海军经费,北洋海军过了十年还能用这堆老式军舰在大东沟一战已经是值得赞扬的事迹了。
这几个方面的失败哪怕改善一处,黄海海战都可能有不一样的走向。如果海军的建立是进攻目的的,那么1884年前后成军就应该利用短暂优势宣战日本,让日本人滚出朝鲜,让明治到京师给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磕头当朝贡藩属国,不服就封锁日本炮击长崎江户,变身帝国主义。如果单纯的防御海军给足资金,那就应该及时更新舰艇,和日本玩购舰竞赛,维持平衡,也能多裱糊几十年,如果玩不起竞赛选择堆澡盆铁乌龟,那面对舰队决战大可以大胆迎击,用高生存率在敌军无法避战的关键地区消耗敌人舰艇,而不是开着防护不足航速落后的老式巡洋舰被人洗甲板。以上几个方面都不能改善的结果就是抱着战斗力不足的老式舰艇等着日本买出一支足够新锐的舰队来家门口敲门,历史上这个5: 0惨败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如果把北洋水师的官兵全部换成英国人,那么结果就是北洋水师暴锤联合舰队,一舰不失全歼联合舰队。
甲午海战之败,完全是人的责任,是人祸!
北洋水师赶走熟悉海战的琅威理,代之以德国军官汉纳根,而汉纳根是一个陆军大尉,对海战根本一窍不通,用一个陆军大尉担任北洋水师的总教习兼副提督,李鸿章等人的脑子到底装的什么?
一些人把战败原因归结为日本战舰的平均航速比中国快2节,可是决定舰队航速的是最慢的军舰而非平均航速,如果北洋水师也如联合舰队那样把军舰按照航速编组,北洋水师在航速上是不会吃亏的。
很多人提到北洋水师的战舰由于保养不善导致航速下降,这种情况联合舰队也存在而且更严重,新买的严岛号由于锅炉蒸汽泄漏,航速由原来的16节下降到可怜的12.8节,桥立号更惨,航速下降到11.05节,由于航速太低,联合舰队不得不把严岛、桥立与老式巡洋舰筑紫编为本队中的第二小队,给予它们“视情况自由运动”的权力,以免拖累本队第一小队的航速。
甲午之前的中国、日本,在海军上都是新手,都在摔跟头,日本摔的跟头一点不比中国少。
这里不得不夸一下法国,甲午之前坑惨了日本,日本从法国购买的第一艘战舰亩傍号由于设计缺陷,居然在回国途中无影无踪,至今都不清楚发生了什么,后来从法国购买的松岛、严岛、桥立又出现这样那样的锅炉故障。
有人指责开平煤矿故意向北洋水师供应劣质煤而把优质煤外销牟利,还拿出了开战五天前丁汝昌给开平矿务局总办张翼的电报作为证据,可是各国海军的通常作法是平时训练用劣质煤节省开支,同时储存一批优质煤以备战时之用,丁汝昌的电报恰恰证明了北洋水师平时没有储备优质的战备煤,北洋水师把这一笔钱也贪掉了,临了开战才心急火燎到处找优质煤,这个锅是丁汝昌的而不是开平煤矿的,开平煤矿是卖煤的,劣质煤价低优质煤价高,只要出高价,优质煤没有理由不卖给北洋水师。
张翼的回电建议丁汝昌在劣质煤中挑选好煤来用,这其实是一个不错的建议,不知道丁汝昌采纳了没有。当时一些抠门国家的海军采用了战舰上同时准备劣质煤和优质煤的方法,交战之前给锅炉添加劣质煤,交战之后才给锅炉添加优质煤,这样只需准备少量的、够用几个小时的优质煤即可。
还有人把战败原因归结为联合舰队装备了大量速射炮,可是事实证明这是联合舰队干的一件蠢事,决定海战胜败的是口径而非射速,大炮巨舰才是胜利的根本,在这方面,北洋水师实际上蒙对了,如果给定远镇远配备充足的炮弹,仅凭这两艘战舰即可摧毁联合舰队。
关于日本速射炮的威力,看看丰岛海战就可知晓,在此海战中,济远号遭遇了吉野、秋津洲、浪速的联手攻击,由于日本军舰装备的均是中口径的速射炮,虽然弹下如雨,但是对济远的伤害基本为零,根照事后方伯谦的报告:济远中弹三四百发,死亡13人,受伤27人,机器没有任何损坏。
这就是某些人吹上天的日本速射炮,对付一艘2300吨的战舰都没有任何办法,挠痒痒而已。
甲午海战中,虽然联合舰队的速射炮弹下如雨,不过击沉了超勇、扬威两条小船而已,经远、致远都是被大口径炮击沉的,二舰的水下部分被击穿后,由于水密门的橡皮没有及时更换,导致进水无法遏止,最终沉没,北洋水师的其它巡洋舰虽然也中弹进水,但是由于损管得力,并未沉没。
甲午海战中方虽然战败,但是主力仍在,仍然可以出海与联合舰队再较高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北洋水师再没出海,朝廷一再催促之后,便发生了可疑的“镇远触礁”事件。
总的来说,北洋水师就是一支平时疏于训练、疏于战备、也疏于保养武器的舰队,战时暴露的问题都是平时积累下来的,这样一支舰队输了是正常,嬴了才是不可思议。
更为可耻的是,为了保命,北洋水师居然拱手向日本交出战舰。
甲午海战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但是直到现在,对它的研究依然不能深入,一些人动辄给人扣上“抹黑英雄”的大帽子。我在某个论坛说了一句“海战撞击不是同归于尽的战法”,这本是常识,但是很多人就是暴跳如雷。
海战撞击与空中撞击不同,空中撞击基本是同归于尽,海战撞击则不然,被撞方当然受损甚至沉没,撞击方则基本不受影响,利萨海战,奥地利旗舰撞击意大利旗舰“意大利号”,“意大利号”下沉,奥地利旗舰则毫发无损。
那些暴跳如雷的人,请举出一个海战撞击中双方同归于尽的例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