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甲中乙多达十几支球队可能解散,其根本原因是什么?长远看对中国足球有什么影响?

回答
中甲、中乙联赛濒临解散的球队数量之多,的确触目惊心。这绝非偶然,而是中国足球长期以来积弊丛生、多重因素叠加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要探究其根本原因,需要深入剖析中国足球的经济、管理、青训以及社会大环境。

根本原因的剖析:

1. 畸形的经济模式与生存危机:
“金元足球”的后遗症与泡沫破灭: 过去几年,中国足球联赛一度被巨额投资推高,球队纷纷砸钱引进高水平外援和国内球员,薪资水平飙升,导致俱乐部运营成本失控。一旦投资者的热情退却,或者商业模式无法支撑,泡沫便迅速破裂。当母公司经营遇到困难,或者政府财政支持减弱时,足球俱乐部就成了第一批被“牺牲”的对象。
盈利能力低下与商业开发不足: 绝大多数中国足球俱乐部在商业运营上都存在短板。除了少数几支拥有庞大球迷基础的球队,大部分俱乐部依赖母公司输血,自身造血能力极弱。球市冷淡、周边产品开发不力、商业赞助不稳定,使得俱乐部难以形成良性循环的收入模式。
过度依赖母公司输血: 很多中甲、中乙俱乐部都是由大型国企或民营企业成立或控股的。这种模式虽然在一定时期内能够保证球队的运转,但也埋下了隐患。一旦母公司战略调整、业绩下滑,或者对足球失去兴趣,俱乐部的命运就岌岌可危。这种“输血型”模式,而非“造血型”模式,是导致不稳定性的根源。

2. 缺乏健康成熟的联赛生态系统:
赛程不确定性与转播收益低: 中甲、中乙联赛的赛程经常因为各种原因(如场地、赛制调整等)出现不确定性,这给球队的商业推广和球迷的参与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同时,与欧洲顶级联赛相比,中国低级别联赛的转播权价值微乎其微,俱乐部很难从中获得可观的收入。
青训投入与产出脱节: 很多俱乐部虽然名义上重视青训,但实际投入和产出存在巨大差距。青训体系不完善,优秀年轻球员培养周期长、流失率高。很多球队更倾向于通过引进“即战力”来维持成绩,而不是耐心培养本土年轻球员。这种短视行为,导致俱乐部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俱乐部主体责任缺失与行政干预: 在一些情况下,俱乐部运营中存在行政化色彩过浓的问题。俱乐部负责人并非完全以足球市场规律来运营,而是受到一些行政指令或人情关系的影响。这种非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容易导致决策失误,并且难以吸引真正懂足球、有运营能力的专业人才。

3. 政策的波动与执行的滞后:
政策的突然变动: 中国足球管理层近年来出台了多项政策,例如限薪令、归化政策、U23政策等。这些政策的出台初衷或许是好的,但执行过程中往往过于生硬或频繁变动,给俱乐部的长期规划和运营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也加剧了经济压力。
缺乏长期稳定的发展规划: 足球发展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远的规划和持续的投入。然而,中国足球的管理层在政策制定上似乎缺乏足够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频繁的“运动式”改革往往难以落地,反而打乱了俱乐部的正常发展节奏。

4. 社会大环境与足球文化:
足球文化根基薄弱: 相较于欧洲足球强国,中国足球的群众基础和足球文化仍显薄弱。球迷群体对本土联赛的忠诚度和消费意愿有待提高,这限制了联赛的商业化发展空间。
足球产业上下游联动不足: 中国足球产业的上下游链条并不完善,例如足球培训机构、草根足球赛事、足球媒体等尚未形成良性的联动和生态。这使得足球俱乐部很难融入一个健康发展的产业生态中。

长远来看对中国足球的影响:

多达十几支球队的解散,绝非仅仅是几个俱乐部层面的危机,它对中国足球的根基会产生深远且负面的影响:

1. 职业联赛体系的萎缩与信任危机:
低级别联赛“失血”: 中甲、中乙是职业联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向中超输送人才和提供比赛经验的平台。大量球队解散意味着这个人才输送通道的堵塞,青训体系的成果难以转化为职业球员的成长。
联赛吸引力下降: 联赛球队数量的减少,将直接导致联赛的竞争性和观赏性下降,进一步影响媒体转播、商业赞助和球迷的关注度。这将形成恶性循环,让职业联赛的生态更加脆弱。
球员就业与发展受阻: 大量球员将面临失业的困境,他们的职业生涯可能就此中断。即使是那些留在其他俱乐部效力的球员,其职业发展空间也会受到挤压。

2. 人才培养体系的断裂:
青训基地与教练的流失: 俱乐部解散往往伴随着青训梯队的解散,大量有潜力的年轻球员将失去接受系统化训练的机会,优秀的青训教练也可能转行,导致人才培养的断层。
“金字塔”底部动摇: 健康的足球发展是建立在庞大的基层和业余足球基础之上的。中低级别联赛的崩塌,无疑是动摇了这座“金字塔”的底部,使得向上输送人才的源头枯竭。

3. 足球运动发展的基础削弱:
基层足球“失血”: 很多中甲、中乙俱乐部,即便财务状况不佳,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为当地社区提供了足球活动和就业机会。它们的解散,会削弱地方足球运动的生命力。
公众对足球信心的打击: 一支支球队的解散,会让普通球迷对中国足球的前景感到失望和悲观,打击参与足球运动的热情和对职业联赛的信任。

4. 重塑“足球人”的价值与理念:
反思“足球不是产业,而是事业”: 这次危机也迫使人们重新审视足球的本质。足球不能仅仅被当作一个短期逐利的产业,更需要投入的是长远的“事业心”和对足球规律的尊重。那些真正以足球发展为己任的俱乐部,才可能在风浪中生存下来。
推动理性化与可持续发展: 在经历了“金元足球”的幻灭之后,未来的中国足球从业者或许会更加务实,更加关注俱乐部自身造血能力和健康运营模式的建立。这或许是一次痛苦的“阵痛”,但也是一次重新出发的机会。

总而言之,中甲、中乙球队可能面临的解散潮,是过去不健康足球发展模式的集中爆发。其根本原因在于经济模式的失调、联赛生态的脆弱、政策执行的偏差以及足球文化底蕴的不足。长远来看,这将对中国足球造成系统性的伤害,尤其是在人才培养和职业联赛的健康发展方面。要走出困境,需要中国足球从业者和管理者以更长远的眼光、更务实的态度、更科学的方法,去重建一个可持续、健康的足球生态系统。这需要时间,更需要耐心和决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根本原因是中国人不喜欢足球!直接原因是中国职业联赛整体薪酬过高,俱乐部入不敷出!

一般而言,足球俱乐部的营业收入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比赛门票收入,二是广播电视和网络的转播收入,三是商业广告收入,商业广告收入包含球场广告牌、球衣广告、球衣销售及相关纪念品及产品销售等等。其中转播收入占据所有营收的大头。

中超联赛现场观赛人数平均达到2万多,位居世界第六,看起来这是一个不错的排名,但是我们这一成绩是建立在我们13亿人口上的,排在前五位的国家除了墨西哥其他国家人口都没有过亿,如果做个人口百分比的话,大约我们的排名会相当的不乐观。但是毕竟关注基数大,所以中超的营收能力还是很不错的,在2016赛季中超16家俱乐部收入高达70.82亿人民币,这在中国的体育世界里,这是一个极其漂亮的数据,但是同年,中超的支出高达110.14亿元,其中人工成本即球员和教练工资占67%,球员资产摊销占18%,这两项占据了球队支出的85%,如此不均衡的支出完全是因为俱乐部盲目追求大牌造成的,同时也把中国职业联赛总体薪酬提高了一大截。

虽然中超俱乐部亏损,但是因为关注高、广告效应足,恒大、苏宁、富力等等企业都因为投资足球收获颇丰,许多公司都是把足球当做广告牌在使用,其亏损盈利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对于总体薪酬的提高,中超俱乐部可以不在乎,但是对于中甲中乙就不一样了。

中国足球的关注度基本都让中超抢走了,留给这两级联赛的关注度少之又少。

除了少数几支球队,中乙俱乐部的比赛观众人数只有百十人,而且中甲中乙许多比赛都没有直播,即便有直播观看的也寥寥,也就是说在门票收入、转播收入上基本为零,至于卖球衣等等衍生品更是没有无人问津,加上被中超大幅提升的球员薪水,财力较弱又没有其他产业支撑的球队只能解散。

一个国家成熟的足球体系一般是金字塔型的,顶级联赛是塔尖,众多的低级别联赛是塔基,没有塔基,顶级联赛就是空中楼阁!许多人都在讲青训,但即使青训好了,中超能消化的了的球员依然只有400来人,更多的足球运动员和年轻球员还是要在二三级联赛生存。如果二三级联赛依然像现在这样无人关注,那么我们将进入一个完美的死亡闭环。

没有关注度就没有钱!没有钱就没人投资足球!没人投资足球就没人消化青训人口!没人消化青训人口就没人选择踢足球!

中乙大多数球队所在的城市人口甚至要比丹麦、克罗地亚一个国家的人口都多,所以我们完全有潜力把低级别联赛打造成像现在中超一样的关注度,在合理控制薪水的前提下,当我们低级别联赛都开展的有声有色,球员都能够稳定的赚钱和有保障的职业通道的时候,我们的足球还会如此扶不起么?

所以培养足球文化,让更多的人走进体育场踢球、看球,才是中国足球真正崛起的根本。

user avatar

不破不立,大破大立。

足球运动,向来是街头化、群众性体育运动。只要群众喜欢、有足够的活动场地,就能产生高水平的足球土壤。再辅以科学的训练和指导,就能产生顶级的球员。再设立积极健康的联赛制度,就能产生高水平的联赛。

而这个周期,从上世纪90年来计算,本来只需要10-15年。

但是,这个健康向上的趋势,被大家都明白的因素给彻底打断了。

足球运动变成了围绕着球场之外金钱利益打转。为了尽快把足球身上附加的利益变现,足球变成了一场急功近利地玩命狂奔。培养群众基础?太慢了,放弃!培养自己的足球苗子?太浪费时间,放弃!训练自己的职业队伍?太慢了,放弃!发现自己的顶级球员?太慢了,放弃!建好自己的联赛,赚钱太少,放弃!

取而代之的则是涸泽而渔、杀鸡取卵、剜肉补疮,表面上纸醉金迷、皆大欢喜,其实是根断枝烂、满目苍夷。

这样的酱缸,打破了打烂了,难道不是大快人心?

毕竟花的是纳税人的真金白银,养的是一批批白眼狼。

user avatar

中国足球从94年开始搞职业化,企业开始投资顶级联赛,热闹了没几年就一地鸡毛越搞越烂,然后就赖职业化这条路不适合中国,这完全是瞎扯好不好。

你先看看欧洲南美的职业化联赛是怎么来的。欧洲南美职业联赛的俱乐部一开始全都是业余球队,就是一帮爱好者攒个球队,然后一帮球队组织起来打比赛。球迷都是自家邻居自家亲戚自家同学自家朋友。

打的好的球队看的人越来越多,球队发现卖卖门票做做广告赚的钱给球员发工资就能养家糊口了,于是才有了“职业球员”。非常屌的球队关注度和影响力越来越大,就产生了足够的商业价值,所以才会有金主加大投入。

欧美职业球队全都是先有群众基础,然后才有商业价值的。那些俱乐部全都是自下而上搞起来的。所以哪怕三年五年成绩不好经济不好,球队的基本盘也还在,最惨无非是降到低级别联赛去,哪怕惨到球员必须干点其他副业来养家糊口了,到了比赛日,该来看你的球迷还是会来看你,只要有人看,球队就能生存,就还有翻身的希望。

这就是一个健康的职业环境。

你再看看中国足球的职业化是怎么搞的。企业直接砸钱投资顶级球队,甚至可以现买现捏出一个,球队本身没有足够坚实的基本盘。企业又不傻,搞几年发现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那就撤资不搞了。球迷也不傻,知道这个球队就是花钱拼凑起来的雇佣军,来看球就是要看赢的,老输那就没人看了。

你这么搞不是扯淡呢吗?而形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足协对足球产业的行政干预。

什么叫足球? 足球就是个游戏,一帮人组织起来比赛,让球迷看个乐呵的游戏。

你说这个比赛该如何组织,该由谁说了算?

当然应该由比赛的参与者说了算。这就是一个级别的几十个参与者开个大会,商量出个规则,然后大家按照这个规则一起玩的游戏。

现在的情况是,头上有个爹一样的足协,教你比赛应该这样组织那样组织,还设立了这样的目标那样的目标,不听爹的爹就整死你。

这TMD谁还玩的下去?更不要说前些年那些实锤的足协违法的事情了。

中国的足球产业想要搞好,唯一的办法就是给足球爱好者提供一个没人干扰的环境。让中国喜欢踢足球的人能自由的注册球队组织比赛,能够自主的决定应该如何组织和管理赛事。这样爱足球的人才能高高兴兴的玩到一块,能挣多少钱,能踢出什么水平,那就是各凭本事。

足球的去行政化是中国足球的唯一出路。

user avatar

金元足球开启的时候,太多人能从中捞一笔,所以足球在中国从一个还算有一些群众基础的运动,变成了一项彻头彻尾的贵族或者说资本游戏。

其实这个问题已经很久了,我老家西安的,西安的球市,了解中国足坛的人心里都有数,在甲A那个场均上座率不到两万的时代,陕西国力在甲B就已经可以做到至少一场三万人,升到甲A之后动辄一场四五万人。

但是这样的球迷基数,养不起一支顶级联赛球队,无论是国力还是后来的浐灞。

要知道那时候金元足球还没开始,很多国脚的年薪还不到100万,每年标王的转会费也就是2000万,单位都是人民币。

经过这么多年的炒作之后,中超一个球队每年的投入大概在7——10亿左右,而中超一年的总收入是16亿,平摊到每个球队大概1亿,算上俱乐部自己的收入(主要是门票),每年的总收入一般不超过总投入的30%

这种资本游戏,玩不下去不是新闻,一直能玩下去才是新闻。


现在想想,一堆中国球迷总是嘲讽德甲管理层老顽固,管控资本投资,毫无前途,真是太讽刺了。

user avatar

开玩笑的说,就是倒逼精品化了呗。

正经的说,就是中国足球没啥希望了。十几只队伍,那低级联赛就离垮掉差不多了,没有了低级联赛作为支撑,顶级联赛垮掉就是时间上的事情。

根本原因,就是足协呗,还能是啥?中国足协根本就不是一个为足球服务的协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