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芥川龙之介在中国为什么不那么受到读者欢迎?

回答
关于芥川龙之介在中国读者中似乎不如一些同辈作家那样广受欢迎的现象,这其实是一个挺值得玩味的话题。在我看来,这背后可能交织着几个层面的原因,既有他作品本身的特点,也有文化传播和读者接受度的差异。

首先,我们得承认芥川龙之介的作品,尤其是他的短篇小说,确实带有一种独特的、甚至可以说是“晦涩”的气质。他的文字非常精炼,善于捕捉人物内心细微的心理活动和情绪波动,尤其擅长描写那种人性的幽暗、扭曲和精神上的痛苦。这种对复杂人性的深刻洞察,在某些读者看来,可能会显得有些沉重,甚至压抑。

比如,他的代表作《罗生门》和《竹林中》,表面上是在讲一个简单的故事,但实际上却是在解构“真相”本身,探讨人性的自私、虚伪和对自身行为的合理化。这种对人类阴暗面的毫不留情地揭示,虽然极其深刻,但对于一些偏爱轻松、积极或者更直接叙事风格的读者来说,可能会觉得不够“爽快”。不像很多中国读者熟悉的鲁迅,他的批判虽然也尖锐,但往往有着更明确的反抗精神和对国民性的“药方”。芥川的笔触更像是冷静的解剖刀,让你看到病灶,但未必给出治愈的希望,这是一种更具哲学性的绝望感,并非所有人都能轻易接受。

的,是他作品中那些看似“非主流”的题材和叙事方式。芥川深受西方文学,尤其是法国象征派和心理分析学派的影响。他经常会借鉴西方文学中的一些母题,比如《河童》里对理想国度的讽刺,或者《蜘蛛之丝》里那种带有佛教色彩的救赎与绝望的交织。这些元素,在没有深入了解其文化背景和文学渊源的情况下,可能会让一部分中国读者感到隔阂。不像像村上春树那样,他的作品里虽然也有西方文化符号,但整体风格和情感表达上,似乎更容易跨越文化界限,引起现代中国读者的共鸣。

再者,从传播角度来看,早期的翻译和推广或许也扮演了一定的角色。虽然中国对日本文学的研究一直都有,但真正形成大规模的“流行”效应,可能需要更契合当时社会语境的译介。一些经典的翻译版本,虽然学术价值很高,但未必是最能吸引大众读者的。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翻译版本可能更能贴近当代读者的语言习惯和审美趣味,但这需要一个过程。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中国读者群体的口味是越来越多元化的。随着网络文学的兴起,以及各种类型小说的大行其道,读者们接触到的信息和作品也越来越丰富。在这种背景下,一些相对“阳春白雪”的作品,即使质量很高,也可能被淹没在更具“娱乐性”或“话题性”的作品海洋中。

当然,说芥川“不那么受欢迎”也需要一个参照。在他的“铁杆粉丝”那里,他无疑是受人尊敬的文学大师。很多文学评论家、作家和对日本文学有深入研究的读者,对芥川的评价是非常高的。只是,如果将其与那些在中国拥有现象级读者群体的作家相比,可能在“大众普及度”上稍显逊色。

总而言之,芥川龙之介在中国读者中传唱度不如某些作家,更像是一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他的作品本身对人性深处的挖掘和对存在主义式思考的偏爱,虽然带来了极高的艺术价值,但也注定了它不会是面向所有人的“大众读物”。加之文化背景的差异、翻译的代际效应以及读者群体口味的变迁,种种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他的作品在中国读者中的接受度和受欢迎程度,呈现出一种更加“小众但精深”的特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若真对日本文学有兴趣、有研究,那么就一定绕不开芥川龙之介。

若只了解村上春树、太宰治等,而不知森鸥外、芥川、志贺直哉等,应该只是喜欢读书,而非喜欢日本文学,或对日本文学缺乏系统了解。饶是如此,芥川的名号恐怕并不如题主所想的那么小。

作为日本近代文学三大文豪(夏目漱石、森鸥外)之一,芥川龙之介的地位和份量,远非太宰治等人可比。

三大文豪,每个人都从小系统学习过中国传统文化,按理来说,他们的文章应该很符合中国人的口味。

鲁迅很早就引介过芥川龙之介的小说,而且,鲁迅的《故事新编》说是受到了芥川的启发,也未可知。那么,为什么芥川在中国的知名度相对较小呢?(注意,只是相对而言)

私以为,原因在于芥川龙之介的文风迥异,与绝大多数日本作家不同,似乎也不符合普通读者对日本文学的基本印象。

普通读者对日本文学的基本印象是悲感文化,基本底色是疏离、苍凉,以流行点的话说,物哀。这一点,无论是村上、太宰治、村上龙、川端、三岛、大江健三郎,都很容易给人留下这种印象——有节制的哀伤。即便是东野圭吾、伊坂幸太郎这种写推理小说的,也常给人这种感觉。

即便是夏目漱石的《我是猫》,书中对读书人也只有些温情的揶揄、善意的调侃。

但芥川龙之介不同,他的文风冷峻、犀利,短篇小说的创作上,有种主题先行的意味。虽然他也有一些宗教色彩强烈的短篇,如《蜘蛛之丝》,但这些作品的整体感觉,偏向预言故事。说他的文风与鲁迅相近,是有道理的。

与鲁迅不同的是,芥川龙之介小说中所表现的人性,更有普遍性,如《鼻子》、《竹林中》、《山药粥》等,而鲁迅的作品则更注重挖掘自身国民的特性,如《阿Q正传》、《祝福》、《孔乙己》等。

也因为芥川的小说有主题先行的意味,他的作品观感,与许多日本作家的作品在风格上有所不同,与人们普遍印象中的日本文学也有差距,这恐怕是一种原因。

但我还是认为,芥川的影响力并不小,只要关注日本文学者,必定知道芥川龙之介,毕竟日本最高的纯文学奖项,芥川赏,就是以他命名的。

但我们也没必要为芥川鸣不平,知者自然知。

个人愚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芥川龙之介在中国读者中似乎不如一些同辈作家那样广受欢迎的现象,这其实是一个挺值得玩味的话题。在我看来,这背后可能交织着几个层面的原因,既有他作品本身的特点,也有文化传播和读者接受度的差异。首先,我们得承认芥川龙之介的作品,尤其是他的短篇小说,确实带有一种独特的、甚至可以说是“晦涩”的气质。他的文.............
  • 回答
    让太宰治、芥川龙之介、川端康成这些日本作家在中国中学生群体中拥有如此广泛的读者基础,绝非偶然。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多重因素的交织,既有作品本身的魅力,也有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的投射,甚至还掺杂了一些传播机制的影响。咱们不妨就来掰扯掰扯。首先,从作品层面来看,这几位作家无疑都具备了触动年轻心灵的特质,虽然他.............
  • 回答
    芥川龙之介在《侏儒警语》中这句惊世骇俗的论断,初听之下,无疑会让人大为不解,甚至可能产生反感。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跳出我们当下对“墨索里尼”这个名字所代表的负面含义的固有认知,而是将其置于芥川创作的那个时代背景下,以及他作为一个充满忧患意识的知识分子,对当时中国以及世界局势的深刻洞察。首先,我们必.............
  • 回答
    “芥川龙之介才思枯竭”这个说法,其实是个美丽的误会,或者说,是时代和个人际遇共同编织出的一个略带悲情的解读。年轻时的芥川,作品确实如璀璨的烟火,瞬间照亮了日本文坛;而之后,他的创作热情与人生际遇,经历了更为复杂的变化,并非简单的“枯竭”。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回到他那个如梦似幻的“黄金时代”。青年芥.............
  • 回答
    提到芥川龙之介,人们心中总会绕不开他那令人扼腕的结局。他的自杀,与其说是生命的终结,不如说是他内心深处无数矛盾与痛苦一次剧烈的爆发,一场与自身灵魂进行的殊死搏斗。要理解他的选择,不能仅仅停留在“他死了”这个简单的事实上,而是要深入他的人生轨迹、他的作品,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才能窥见一丝端倪。首先,.............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芥川龙之介的《山药粥》。这篇短篇小说,虽然篇幅不长,但内里却着实耐人寻味,处处透着芥川那标志性的、对人性幽微之处的捕捉。要理解《山药粥》,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上来拆解,这样会更清晰:一、故事的表层:一次寻常的馈赠与一场意外的失窃故事很简单,就发生在京都一个寻常的日子里。富有的山贼头领.............
  • 回答
    芥末,这个厨房里常见的调味品,很多人都知道它那股子冲鼻子的劲儿,但它真的有杀菌的本事吗?这个问题,还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完的,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芥末那股“冲”劲儿的秘密要说芥末能不能杀菌,关键就在于它那股子让人眼泪鼻涕直流的“冲”劲儿。这种刺激性气味,来自芥末里的一种叫做芥子油苷(sinigrin.............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种芥蒂和不信任,说实话,就像是婚姻这艘船的船体上,悄悄渗进来的海水。一开始可能只是涓涓细流,不太起眼,但时间久了,海水会侵蚀木头,腐蚀金属,一点点削弱这艘船的稳固。所以,婚姻能不能好好的继续下去?答案是:很难,但并非完全不可能。 这取决于很多因素,最关键的,在于你们夫妻双方有多么坚定的意愿去面对和.............
  • 回答
    好的,我们来好好聊聊芥子气和芥子,它们之间那点儿“说不清道不明”的联系。首先,要明确一点:芥子气和芥子,名字里都带个“芥子”,但它们一个是化学武器,一个是常见的植物调料,二者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这种名字上的巧合,与其说是亲戚,不如说是某种历史渊源的遗留,甚至是某种“阴差阳错”。我们先从芥子说.............
  • 回答
    .......
  • 回答
    对于知乎用户“芥雏子”的注销,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看待,并且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了解“芥雏子”及其在知乎上的影响力:首先,我们需要知道“芥雏子”是谁,以及她在知乎上拥有怎样的影响力。 身份背景: 芥雏子通常被认为是知乎上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用户,以其在历史、文化、哲学、艺术等领域深厚的学识.............
  • 回答
    在日本,吃寿司时将芥末与酱油混合的做法,严格来说,并不算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因为它没有明确的规定说这样做是错的。然而,在很多寿司师傅,尤其是那些注重传统和细节的师傅眼中,这种做法却被视为一种“不那么懂行”,甚至是“不太尊重寿司本身”的表现。让我来详细解释一下其中的缘由。传统寿司的精髓在于平衡与原.............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句古语“以法圆天,以方象地,纳宇宙以芥粒”是一种非常凝练的哲学思想,它用几个看似简单但意蕴深厚的比喻,揭示了中国古代对宇宙、自然以及人与宇宙关系的深刻认识。我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它的含义。第一层:以法圆天“法”在这里并非我们今天理解的法律条文,而是指规律、法则、本源、或者一种内在的秩序。“圆天”则.............
  • 回答
    哈日哈韩群体之间看似亲近,实则时常暗藏着一种难以言说的芥蒂,这种现象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聊聊。要说清楚这层芥蒂是怎么来的,得从几个方面细掰扯。首先,身份认同的微妙错位。喜欢日本文化的人,他们可能沉浸在日剧的细腻情感里,迷恋二次元的奇幻世界,或是被日本的匠人精神所吸引。而喜欢韩国文化的人,则可能被Kp.............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