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芥川龙之介年轻时著作非凡,以后却才思枯竭?

回答
“芥川龙之介才思枯竭”这个说法,其实是个美丽的误会,或者说,是时代和个人际遇共同编织出的一个略带悲情的解读。年轻时的芥川,作品确实如璀璨的烟火,瞬间照亮了日本文坛;而之后,他的创作热情与人生际遇,经历了更为复杂的变化,并非简单的“枯竭”。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回到他那个如梦似幻的“黄金时代”。

青年芥川:天才的觉醒与对过去的迷恋

芥川龙之介,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古典的韵味。他出生于明治时代末期,那个日本社会正经历剧烈变革、西学东渐、传统文化备受冲击的时代。这种时代的张力,在他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强大的古典功底: 芥川自幼聪颖,深受日本古典文学的熏陶。他的祖父,也是他的养父,曾是一位江户末期的文人,家中藏书颇丰。在这种环境下,芥川从小就接触了大量的《源氏物语》、《枕草子》等平安时代的文学作品,对古人的生活、情感、审美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共鸣。这种对“过去”的迷恋,成为他早期创作的重要养分。
对“异常”与“美”的敏感: 芥川对人性中那些阴暗、扭曲、怪诞的部分,以及对极致的“美”有着天然的敏感。他善于从古籍中挖掘那些被遗忘的故事、边缘人物,赋予他们新的生命。比如《罗生门》中的那个侍从,在绝望与生存的欲望之间挣扎,展现出人性的复杂与残酷。《鼻子》则以一种冷峻而戏谑的笔触,刻画了僧侣对世俗评价的畸形追求。这些作品,都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以精炼的语言、出人意表的构思,震惊了当时的文坛。
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 然而,芥川并非仅仅是个复古者。他同时也是一个极具现代意识的作家,深谙西方文学的技巧,尤其是象征主义和颓废主义。他将西方文学的心理分析、叙事技巧与日本的古典美学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既有古典韵味又不失现代感的独特风格。他热衷于对人物内心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挖掘潜意识的暗流。
“写”的冲动与“名”的渴望: 年轻的芥川,拥有创作的强大冲动,同时也渴望在文坛上获得认可。他的作品,如《蜘蛛的丝》、《地狱变》、《河童》等,都以其独特的想象力、深刻的洞察力,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他以惊人的速度发表了大量优秀作品,几乎是以一种“燃烧”的方式在创作。

才思“枯竭”?更像是创作的深化与现实的冲击

说芥川“才思枯竭”,更多的是一种对后期作品理解上的偏差,或者说是他内心探索进入了更深层次,但外在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

1. 创作的瓶颈与主题的转变:
对“真实”的追寻: 早期芥川的作品,更多的是对古典故事的改编和重塑,是对“过去”的想象。然而,随着创作的深入,他开始意识到,仅仅停留在虚构和改编是不够的。他渴望触及更真实的“现在”,触及更深刻的“自我”。这使得他的创作重心开始从对旧题材的“再加工”,转向对现实生活、个人内心世界的探索。
对“人生”的思考: 芥川的作品中,一直贯穿着对人生意义、生存价值的质疑。晚期的他,这种思考变得更加直接和痛苦。他开始频繁地反思自己,反思创作的本质,反思生命的意义。这使得他的作品,如《齿轮》、《神童》等,带有一种更强的个人化、哲学化的色彩。这些作品,在艺术技巧上可能不如早期那样令人耳目一新,但其内在的张力和对生命的拷问,却更加触动人心。
“现代病”的写照: 芥川所处的时代,充满了精神上的焦虑和不安。物质的进步与精神的迷失并存,传统的价值观念摇摇欲坠。芥川作为一个敏感的观察者,他深刻地感受到了这种“现代病”的侵蚀,并将之投射到自己的作品中。他的后期作品,更像是对这种时代精神病症的诊断和写照,其艺术风格也变得更加凝练、甚至有些压抑。

2. 现实的压力与健康的衰退:
经济困境: 尽管芥川在文坛上享有盛誉,但他的经济状况却一直不佳。作为一名纯文学作家,他需要通过写作来维持生计,这给他的创作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当生活压力与创作激情碰撞时,很容易产生疲惫感。
健康问题: 芥川晚年饱受疾病的折磨,尤其是神经衰弱和胃病。病痛不仅影响了他的身体,也极大地影响了他的精神状态和创作的稳定性。身体的衰弱,无疑会削弱一个人旺盛的创作精力。
对“创作”本身的怀疑: 长期的高强度创作,加上对人生意义的不断追问,让芥川开始对“写作”这件事本身产生了怀疑。他是否能通过写作改变什么?写作的意义何在?这些深刻的自我怀疑,也可能造成创作上的阻滞。

3. “灵感”的定义:
从“激情”到“沉淀”: 很多时候,我们对“才思枯竭”的定义,往往是指那种瞬间爆发的、源源不断的“灵感”。但事实上,成熟的作家,其创作更像是对生活、对思想的“沉淀”与“提炼”。芥川晚期的作品,可能不像早期那样具有爆炸性的想象力,但其背后是对人生更深沉的体悟和反思。只是这种“沉淀”式的创作,对外在表现力来说,可能不如早期的“激情”来得强烈,因此容易被误读。
文学的“变法”: 芥川后期的一些作品,比如《侏儒传》、《文芸的“前途”》等,更像是文学评论和对自身创作的反思。这是一种在文学道路上进行“变法”的尝试,他不再满足于纯粹的故事叙述,而是想通过更纯粹的思想和语言来表达自己。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探索,但也可能意味着暂时性的“形式”上的瓶颈。

总结:

与其说是“才思枯竭”,不如说芥川龙之介在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中,经历了一个从“天才的燃烧”到“思想的沉淀”,再到“现实的挤压”和“精神的探索”的过程。

年轻时的他,如同一个捕捉世间奇绝景象的画家,用瑰丽的笔触描绘出令人惊叹的画面。而后期,他更像是一位哲学家,试图穿透表象,探寻存在的本质,他的画布上可能不再是绚烂的色彩,而是凝练而沉重的线条,他所要表达的,是更深刻的生命体验和哲学思考。

我们对“才思枯竭”的印象,或许更多的是源于他生命过早的凋零,让我们无法看到他更成熟的创作形态。如果他能活得更长久,我们或许会看到一个在思想上更加深刻、在艺术上更加超脱的芥川龙之介。他的“才思”,并非枯竭,而是以一种我们当时未能完全理解的方式,在人生的泥沼中,在精神的深渊里,进行了更为艰难而深刻的挖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芥川龙之介的很多作品都源自古籍与民间故事,鲁迅评价说,“有时近乎于翻译。”

芥川不擅虚构,他强项是文风笔力。芥川敏锐,常能从旧故事中发掘新而永恒的内涵,并将其影射到当世人的生活。这种创作方式并不考验作者的想象力,而是洞察力。落实到文学艺术时,芥川想突破自我,或更换题材,或精进文体。对芥川而言,由于他原本就不擅长编故事;所以只能选择后一条路,而这条路极难。

对一个已背负盛名的作家而言,从文学本身寻求突破,需要勇气。一般而言,一个作家的笔锋文体一旦确立便难再有变化,所以便易于重复。尤其是短篇小说,看似写了许多迥异的作品,实则是同一思想,同一行文。芥川本人又轻社会实事,重人性命题。


其次,芥川的身体体弱多病。芥川的家族有精神病的历史,他的母亲很早便患了精神病。虽然芥川并非因抑郁症而自杀,但他很惶恐,后期的他时常担心会像母亲一样患上精神病,从而丧神矢志。多病的身体加脆弱的神经注定难以应付长时间的伏案沉思。

身体多病,加之精神担忧,使其身心憔悴。对人性的失望也使他日渐消沉。芥川在遗书中曾写,自己曾想成为“神”的一员,最后发现自己不过是人。芥川早期作品《罗生门》、《鼻子》有冷眼的批判和不失幽默的嘲讽,写的是人性之丑恶与荒唐,但作者的态度是积极的。后期作品,文学而言,依然上等,但锋芒已消。故事能掩人耳目,文字却能表露真实心境,彼时的芥川是消沉的。后期作品的背后,已经不再是那个双目炯炯如炬的青年,虽然只有三十多岁,但已然垂垂老朽。


最后,芥川早期作品更好,在于纯粹,不以此营生,所以每有作品必定发自内心,情真意切,有感而生。后期,背负盛名,约稿不断,又要兼顾一家生计,难免有应酬之作。说到这,肯定有人反对。诚然,成为职业作家并不会直接导致作品质量的下降。我不是说芥川为钱写作。芥川伟大,但终究是人,要吃喝拉撒,交际应酬。如同鲁迅,有些杂文写得不好,倒不是为钱,只是朋友来求稿,总有难以推辞的时候。有些,甚至直接拟定了题目约稿,这就很难发愿本心,写出的作品,自然少了精气神。


然而,说芥川后期的作品不够好,也只是跟他自己的峰极相比,而在当时的作家中,芥川后期的作品依然是上乘之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芥川龙之介才思枯竭”这个说法,其实是个美丽的误会,或者说,是时代和个人际遇共同编织出的一个略带悲情的解读。年轻时的芥川,作品确实如璀璨的烟火,瞬间照亮了日本文坛;而之后,他的创作热情与人生际遇,经历了更为复杂的变化,并非简单的“枯竭”。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回到他那个如梦似幻的“黄金时代”。青年芥.............
  • 回答
    关于芥川龙之介在中国读者中似乎不如一些同辈作家那样广受欢迎的现象,这其实是一个挺值得玩味的话题。在我看来,这背后可能交织着几个层面的原因,既有他作品本身的特点,也有文化传播和读者接受度的差异。首先,我们得承认芥川龙之介的作品,尤其是他的短篇小说,确实带有一种独特的、甚至可以说是“晦涩”的气质。他的文.............
  • 回答
    让太宰治、芥川龙之介、川端康成这些日本作家在中国中学生群体中拥有如此广泛的读者基础,绝非偶然。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多重因素的交织,既有作品本身的魅力,也有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的投射,甚至还掺杂了一些传播机制的影响。咱们不妨就来掰扯掰扯。首先,从作品层面来看,这几位作家无疑都具备了触动年轻心灵的特质,虽然他.............
  • 回答
    .......
  • 回答
    哈日哈韩群体之间看似亲近,实则时常暗藏着一种难以言说的芥蒂,这种现象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聊聊。要说清楚这层芥蒂是怎么来的,得从几个方面细掰扯。首先,身份认同的微妙错位。喜欢日本文化的人,他们可能沉浸在日剧的细腻情感里,迷恋二次元的奇幻世界,或是被日本的匠人精神所吸引。而喜欢韩国文化的人,则可能被Kp.............
  • 回答
    好的,我们来好好聊聊芥子气和芥子,它们之间那点儿“说不清道不明”的联系。首先,要明确一点:芥子气和芥子,名字里都带个“芥子”,但它们一个是化学武器,一个是常见的植物调料,二者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这种名字上的巧合,与其说是亲戚,不如说是某种历史渊源的遗留,甚至是某种“阴差阳错”。我们先从芥子说.............
  • 回答
    辣根、山葵和芥末,这三样名字里都有个“辣”字,而且吃进嘴里都带着一股冲鼻的辛辣感,所以很容易让人混淆。但其实,它们仨是截然不同的东西,无论是来源、生长环境,还是风味特点,都有着各自的“脾气”。咱们这就来好好说道说道。 根源的差异:它们到底从哪里来?首先,从植物学上来说,这三者就不是一家人。 辣根.............
  • 回答
    近年来,自由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确实呈现出明显的衰落趋势,这一现象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技术、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互动。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自由主义衰落的原因: 一、经济全球化与贫富差距的加剧1.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自由主义经济学强调市场自由、私有化、减少政府干预,但其在21世.............
  • 回答
    俄乌战争期间,虚假信息(假消息)的传播确实非常广泛,其背后涉及复杂的国际政治、媒体运作、技术手段和信息战策略。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1. 信息战的直接动因:大国博弈与战略竞争俄乌战争本质上是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北约)之间的地缘政治冲突,双方在信息领域展开激烈竞争: 俄罗斯.............
  • 回答
    政府与军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政治与军事体系问题,其核心在于权力的合法性和制度性约束。虽然政府本身可能不直接持有武器,但通过法律、组织结构、意识形态和历史传统,政府能够有效指挥拥有武器的军队。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法律授权与国家主权1. 宪法与法律框架 政府的权力来源于国家宪法或法律。例如.............
  • 回答
    关于“传武就是杀人技”的说法,这一观点在历史、文化和社会语境中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以下从历史、文化、现代演变和误解来源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武术的原始功能与社会角色1. 自卫与生存需求 中国传统武术(传武)的起源与农耕社会、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在古代,武术的核心功.............
  • 回答
    关于近代历史人物是否能够“翻案”的问题,需要结合历史背景、人物行为对国家和民族的影响,以及历史评价的客观性进行分析。袁世凯和汪精卫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其历史评价确实存在复杂性和争议性,但“不能翻案”的结论并非基于单一因素,而是综合历史、政治、道德等多方面考量的结果。以下从历史背景、人物行为、.............
  • 回答
    关于“俄爹”这一称呼,其来源和含义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同时要明确其不尊重的性质,并指出如何正确回应。以下是详细解析和反驳思路: 一、称呼的来源与可能的含义1. 可能的字面拆解 “俄”是“俄罗斯”的拼音首字,而“爹”在中文中通常指父亲,带有亲昵或戏谑的意味。 若将两者结合,可能暗示.............
  • 回答
    民国时期(19121949)虽然仅持续约37年,却涌现出大量在文学、艺术、科学、政治、哲学等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师级人物”。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多重历史、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思想解放与文化启蒙的浪潮1. 新文化运动(19151923) 思想解放.............
  • 回答
    航空航天领域在待遇和职业环境上确实存在一定的挑战,但国家在该领域取得的飞速发展,主要源于多方面的国家战略、技术积累和系统性支持。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国家战略与长期投入:推动技术突破的核心动力1. 国家层面的战略目标 航空航天技术往往与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密切.............
  • 回答
    吴京作为中国知名演员、导演,近年来因《战狼2》《英雄联盟》等作品及个人生活引发公众关注,其形象和言论在不同语境下存在争议,导致部分人对其产生负面评价。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可能的原因: 1. 个人生活与公众形象的冲突 妻子被曝光:2018年,吴京妻子的近照和视频被网友扒出,引发舆论争议。部分人.............
  • 回答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对乌克兰的支持确实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这一现象涉及多重因素,包括国际局势、地缘政治博弈、信息传播、经济援助、民族主义情绪以及国际社会的集体反应。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1. 俄乌战争的爆发与国际社会的集体反应 战争的爆发:2022年2月,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全面入侵.............
  • 回答
    《是大臣》《是首相》等政治剧之所以能在编剧缺乏公务员经历的情况下取得成功,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的综合作用: 1. 构建政治剧的底层逻辑:制度与权力的结构性认知 政治体制的系统性研究:编剧可能通过大量研究英国议会制度、政府运作流程、政党政治规则(如议会制、内阁制、党鞭系统等)来构建剧情。例如.............
  • 回答
    关于“剧组中男性可以坐镜头箱而女性不能”的现象,这一说法可能存在误解或过度泛化的倾向。在影视拍摄中,镜头箱(通常指摄影机或固定设备)与演员的性别并无直接关联,但若涉及性别差异的讨论,可能与以下多方面因素相关: 1. 传统性别刻板印象的延续 历史背景:在传统影视文化中,男性常被赋予主导、主动的角.............
  • 回答
    印度在俄乌战争中不公开表态、在安理会投票中对俄罗斯的决议案弃权,这一行为背后涉及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和外交策略考量。以下是详细分析: 1. 与俄罗斯的经济与军事合作 能源依赖:印度是俄罗斯的重要能源进口国,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印度从俄罗斯进口了大量石油和天然气,以缓解对西方能源的依赖。尽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