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的很多作品都源自古籍与民间故事,鲁迅评价说,“有时近乎于翻译。”
芥川不擅虚构,他强项是文风笔力。芥川敏锐,常能从旧故事中发掘新而永恒的内涵,并将其影射到当世人的生活。这种创作方式并不考验作者的想象力,而是洞察力。落实到文学艺术时,芥川想突破自我,或更换题材,或精进文体。对芥川而言,由于他原本就不擅长编故事;所以只能选择后一条路,而这条路极难。
对一个已背负盛名的作家而言,从文学本身寻求突破,需要勇气。一般而言,一个作家的笔锋文体一旦确立便难再有变化,所以便易于重复。尤其是短篇小说,看似写了许多迥异的作品,实则是同一思想,同一行文。芥川本人又轻社会实事,重人性命题。
其次,芥川的身体体弱多病。芥川的家族有精神病的历史,他的母亲很早便患了精神病。虽然芥川并非因抑郁症而自杀,但他很惶恐,后期的他时常担心会像母亲一样患上精神病,从而丧神矢志。多病的身体加脆弱的神经注定难以应付长时间的伏案沉思。
身体多病,加之精神担忧,使其身心憔悴。对人性的失望也使他日渐消沉。芥川在遗书中曾写,自己曾想成为“神”的一员,最后发现自己不过是人。芥川早期作品《罗生门》、《鼻子》有冷眼的批判和不失幽默的嘲讽,写的是人性之丑恶与荒唐,但作者的态度是积极的。后期作品,文学而言,依然上等,但锋芒已消。故事能掩人耳目,文字却能表露真实心境,彼时的芥川是消沉的。后期作品的背后,已经不再是那个双目炯炯如炬的青年,虽然只有三十多岁,但已然垂垂老朽。
最后,芥川早期作品更好,在于纯粹,不以此营生,所以每有作品必定发自内心,情真意切,有感而生。后期,背负盛名,约稿不断,又要兼顾一家生计,难免有应酬之作。说到这,肯定有人反对。诚然,成为职业作家并不会直接导致作品质量的下降。我不是说芥川为钱写作。芥川伟大,但终究是人,要吃喝拉撒,交际应酬。如同鲁迅,有些杂文写得不好,倒不是为钱,只是朋友来求稿,总有难以推辞的时候。有些,甚至直接拟定了题目约稿,这就很难发愿本心,写出的作品,自然少了精气神。
然而,说芥川后期的作品不够好,也只是跟他自己的峰极相比,而在当时的作家中,芥川后期的作品依然是上乘之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