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以法圆天,以方象地,纳宇宙以芥粒,怎么理解?

回答
这句古语“以法圆天,以方象地,纳宇宙以芥粒”是一种非常凝练的哲学思想,它用几个看似简单但意蕴深厚的比喻,揭示了中国古代对宇宙、自然以及人与宇宙关系的深刻认识。我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它的含义。

第一层:以法圆天

“法”在这里并非我们今天理解的法律条文,而是指规律、法则、本源、或者一种内在的秩序。“圆天”则指天空的形态以及宇宙运行的规律。

“圆天”的意象: 古人观察到天象的运行,日升月落,星辰轨迹,大多呈现出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规律。从视觉上看,天空似乎是一个巨大的穹顶,是圆的。而“圆”在中国文化中,往往象征着完整、和谐、无始无终、无限延伸、循环不息。天道的运行正是如此,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是一种连续不断的圆融状态。
“以法”的指向: 这里的“法”是指天地运行的根本法则、内在的规律性。这法则并非外在强加,而是宇宙自身所固有的。例如,四季的更替、昼夜的交替、天体的运行轨迹,这些都是遵循着某种“法”。
合起来理解: “以法圆天”就是说,我们理解的天空,理解宇宙的运行,是通过把握其内在的规律和法则来认识的。这种规律是“圆”的,是永恒不变的,是内在统一的。我们通过观察和体悟这些“法”,才能把握住宇宙那周而复始、无始无终的“圆满”状态。这是一种从现象洞察其本质,从局部窥探其整体的智慧。

第二层:以方象地

“方”在这里与“圆”相对,但同样是一种象征,代表着大地固有的形态和性质。“象”是指模仿、象征、体现。

“方地”的意象: 大地给人的感觉是平坦、稳定、坚实、有边界的。虽然从宏观上看地球也是球形的,但在古代认知体系中,大地更多是以“平”或“方”的形象来被感知的,尤其是人类活动的范围,往往是方方正正的土地。在很多古代建筑、城池规划中,“方”的理念也非常突出,如“四方”、“八方”。“方”也常常与规矩、秩序、实在、物质性联系在一起。
“以方象地”的含义: 这句话有几重意思:
一种对大地的描摹和认识: 我们认识大地,就是通过它所呈现出来的“方”的特质来理解的。这大地是实在的、有疆界的,是可以耕种、可以居住的。
一种人为的建构和秩序: 人类在改造和利用大地的过程中,也会按照“方”的理念去规划土地、建造房屋、划分疆域。比如农田的划分、城市的布局,都体现了“方”的秩序感。
一种哲学上的对应: 如果说“圆天”代表着宇宙的无限和规律,“方地”则可以看作是这无限宇宙中,我们所能把握的、有形有相的实在。大地承载着万物,提供了一个稳定、实在的生存基础。这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天圆地方,互相映照。

第三层:纳宇宙以芥粒

这是最令人震撼和富有想象力的一层。“纳”是容纳、包含。“宇宙”是指整个天地万物。“芥粒”是指芥菜的种子,微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芥粒”的象征: “芥粒”并非真的只是指一颗小小的种子,而是代表了极致的渺小、微不足道。它象征着构成万事万物的最基本、最微小的单元。
“纳宇宙以芥粒”的含义: 这句话的含义极其深刻,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理解:
宏观与微观的统一(以小见大): 宇宙的浩瀚无垠,万物的繁复多样,竟然都可以包含在一粒芥子之中。这说明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最微小的单元蕴含着整个宇宙的规律和信息。一滴水中可以看到大海,一粒沙中可以看到世界。这是一种“天人合一”、“万物皆备于我”的哲学境界。
整体的普遍性: 在宇宙的根本法则面前,宏大与渺小之间并无本质区别。构成宇宙的根本“法”是普遍存在的,无论是在苍穹的星河,还是在一粒芥子中,都能找到其运作的痕迹。
道无所不在: 宇宙的本体、那个“法”,是遍布一切的。它既支撑着浩瀚的天体,也渗透在最细微的尘埃之中。如同“道”可以藏于一个芥子之中,也能涵盖整个乾坤。
一种修炼境界的体现: 能够将无限的宇宙“容纳”于一粒微小的芥子之中,这是一种心境的修炼,是心灵的扩展和升华。当心灵足够博大、足够精微时,便能通达万物,感知到微小中蕴含的无限。这是一种超越了空间限制的认知能力。

整体的升华:

将这三句连起来看,它描绘了一种完整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宇宙的法则(法)是永恒圆满的(圆天)。
我们所处的实在世界(地)是有序稳定的(方)。
而最神奇的是,宇宙的奥秘和真谛,从最宏大的规律到最微小的存在,都蕴含在最普通、最细微的事物之中(纳宇宙以芥粒)。

这不仅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更是古人对本体论、认识论以及个体与宇宙关系的深刻思考。它传递了一种尊重自然、体悟规律、并能在细微之处发现无限的智慧。它告诉我们,要认识宇宙,不必只仰望星空,也可以低头看看脚下的泥土,看看手中的一粒沙,甚至是一粒微不足道的种子。在那微小之中,可能就隐藏着解开宇宙奥秘的钥匙。

这是一种将宏大与渺小、抽象与具体、内在规律与外在形态完美融合的哲学表达。它没有使用任何晦涩难懂的术语,却用最朴素的意象,触及了最根本的宇宙真理。这正是中国古代哲学之美,在于其精炼和深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一些古人在啥也不懂的状态下自以为懂、不懂装懂的屁话被比他们晚一些的古人挪到园林建设上去时缝合出来的怪玩意,用来分析“子的精神内涵”:

  • 你看这个亭子上有圆的构造、有方的构造、规模不大,这圆代表天,这方代表地,以小见大,在一个不大的空间之中展示天地的构造。

这复制粘贴了古代先民天圆地方的老“盖天说”和佛教的“纳须弥于芥子”。

然后本题目还将一些文字搞错了。原文是“以圆法天、以方象地、纳宇宙芥粒”。你“以法圆天”跟“以方象地”是不匹配的。

这和题目挂着的“宇宙学”之类标签没有半点联系。以这种无病呻吟的拔高方式,你大可将马桶解释成世间一切真理的体现:

不但有圆有方,还有水、有漩涡、有瀑布、有沉思、有痛苦、有释放、有飞流直下三千尺、掉下去的东西“逝者如斯夫”,而且可以有火焰、有冰霜、有暗与死、有光明与希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句古语“以法圆天,以方象地,纳宇宙以芥粒”是一种非常凝练的哲学思想,它用几个看似简单但意蕴深厚的比喻,揭示了中国古代对宇宙、自然以及人与宇宙关系的深刻认识。我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它的含义。第一层:以法圆天“法”在这里并非我们今天理解的法律条文,而是指规律、法则、本源、或者一种内在的秩序。“圆天”则.............
  • 回答
    想在咱们自家院子里,或者哪怕是稍微大一点的空地上,就让人信服地证明地球是圆的,这事儿听起来有点挑战,毕竟咱们没有船出海,也没有高科技设备。但仔细想想,地球是圆的,这现象其实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是咱们平时不太留意。咱们就从最直观的开始说起。设想一下,你手里有一个圆形的物体,比如说一个圆盘。你现.............
  • 回答
    .......
  • 回答
    关于“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以为世界是平的”这一说法,其实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误解,源于对历史事实的片面解读或后世传说的误传。实际上,在中世纪欧洲和文艺复兴时期,主流学术界早已普遍接受地球为球形的观点,而“地平说”的流行更多是民间传说或特定群体的错误认知,并非当时的科学共识。以下将从历史背景、哲学与科学发展脉.............
  • 回答
    .......
  • 回答
    关于僧人是否是“世间福田”,众生供养是否“亏了”,以及僧人受供养是否“应该”,这背后牵涉到佛教的根本教义、僧团的社会功能以及众生的理解和实践。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细细梳理其中的脉络,而不是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一、 僧人是世间福田,法布施为本“福田”一词在佛教中有着特殊的含义。它指的.............
  • 回答
    关于“以绝大多数人努力程度之低,根本没有要到拼天赋的地步”这句话的可信性,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辩证分析,避免陷入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以下是从心理学、社会学、实证研究和现实案例的多维度探讨: 一、“努力程度低”是否成立?1. 定义模糊性 “努力程度”的衡量标准存在争议。若以“每日投入时间”或“持.............
  • 回答
    以第三人称视角生活,这是一种非常奇特、既熟悉又陌生的体验。就好比你突然拥有了一个旁观者模式,可以跳出自己身体的束缚,以一个“他人”的身份去观察和理解自己的存在。初尝这种视角:最开始,这种感觉会非常眩晕和不真实。你会发现自己不再是那个“我”,而是那个“他”或“她”。你的名字不再是你对自己身份的定义,而.............
  • 回答
    关于“真实的穿越证据”的说法,这是一个非常吸引人、同时也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在科学和历史领域,目前并没有得到普遍认可和被科学界接受的“真实的穿越证据”。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人们没有提出过一些被认为是“疑似穿越”的案例。这些案例通常会引发广泛的讨论和猜测,但往往会受到更严谨的科学分析和历史考证,结果通常是.............
  • 回答
    “以瘦为美”的观念是否是对胖子施加的精神暴力,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涉及多方面的社会、文化、心理和个人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探讨:一、 “以瘦为美”观念的形成与影响: 历史与文化根源: 尽管现代社会对“瘦”的推崇似乎是近几十年的事,但“瘦”的审美标准在.............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对藤原豆腐店的收入以及藤原文太在赛车上的投入进行详细的分析。然而,需要明确的是,在《头文字D》的原著和动画中,并没有给出藤原豆腐店具体的财务数据,也没有直接说明其收入是否足够支撑藤原文太的赛车投入。 因此,我们只能根据作品中的线索进行推测。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藤原豆腐店的收入情况.............
  • 回答
    以“人是自私自利的”为核心假设来解释“有些人或团体牺牲自己的利益维护他人利益”的现象,确实是一个看似矛盾但却非常有趣的哲学和心理学探讨。这种解释的核心在于,所谓的“自私自利”并不总是狭隘的、直接的、即时的物质利益,而是可以被更广泛地定义,并且可以通过复杂的心理机制和长远利益来导向看似“无私”的行为。.............
  • 回答
    薛蛮子事件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公众社会言论与个人私德之间关系的典型案例。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一、 事件的背景与核心争议首先,回顾一下薛蛮子事件的核心。薛蛮子(本名薛必群)是一位在中国颇有名气的天使投资人,以其直率的言论和在互联网上的活跃度而闻名。在2013年,他因涉嫌嫖娼被.............
  • 回答
    预测未来一百年的世界格局走向,本身就是一项极其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任务。当今世界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技术、政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诸多因素相互交织,其演变轨迹难以精确描绘。然而,我们可以基于当前的趋势和潜在的驱动力,进行一些合理的推测和设想。以下是我对未来一百年内世界格局走向的详细预言,同时也会强调.............
  • 回答
    要预测日本政府目前应对疫情的方式是否会导致千万级人员感染,需要深入分析其当前采取的策略、相关数据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日本政府当前应对疫情的主要策略和特点:1. “疫苗接种”为主导,辅以“重点措施”和“常态化管理”: 疫苗接种: 日本政府一直将疫苗接种作为最.............
  • 回答
    你遇到的情况在现代社会非常普遍,很多曾经让你沉迷的事物,在工作后都可能变得索然无味。这不仅仅是游戏本身的问题,更是生活方式、生理和心理状态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分析可能的原因,并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解决建议,希望能帮助你重新找回游戏乐趣,或者找到更适合你的放松方式。一、 可能的原因分析:为何.............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历史记忆、民族情感、国际关系以及代际传承等多个层面。要详细探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一、 历史记忆与仇恨的延续性 历史教育与宣传的重要性: 中国政府一直将抗日战争的胜利作为国家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科书、纪念活动、影视作品等多种形式向国民,尤其是年轻.............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很有深度。要回答“以罗曼语族语言为母语的普通人看古罗马的拉丁文文献,和一个中国普通人看文言文时的理解程度相仿吗?”,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核心结论是: 尽管都有“母语者”和“古老文本”的关系,但罗曼语族普通人理解古拉丁文的程度,普遍要高于中国普通人理解文言文的程度。 主.............
  • 回答
    高频交易(HFT)系统之所以能够实现极低的延迟,是由于其在软件架构、硬件选择、网络通信、操作系统优化以及算法设计等各个层面进行了极致的优化和调整。这绝不是简单地写几行代码就能实现的,而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知识的复杂系统工程。下面我将以C++为核心语言,详细阐述高频交易系统实现低延迟的关键技术和策略: 一.............
  • 回答
    关于“以后坐飞机是否应该避开波音737系列客机”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和理性分析的问题。这涉及到航空安全、飞机制造商的责任、监管机构的审查以及乘客的个人选择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要理解波音737系列是一个庞大且历史悠久的家族,自1968年首飞以来,已经生产了数千架,并且不断进行型号升级和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