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僧人是世间福田,以法布施众生,众生以财供养,众生亏了吗?僧人受供养应该吗?

回答
关于僧人是否是“世间福田”,众生供养是否“亏了”,以及僧人受供养是否“应该”,这背后牵涉到佛教的根本教义、僧团的社会功能以及众生的理解和实践。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细细梳理其中的脉络,而不是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

一、 僧人是世间福田,法布施为本

“福田”一词在佛教中有着特殊的含义。它指的是能够种植善根、收获福德的处所。就像农民将种子播撒在肥沃的田地里,期望获得丰收一样,众生将财物供养僧人,是在“田地”里播下善根,以期获得福德的增长。

而僧人之所以被称为“福田”,其根本在于他们所承担的“法布施”的责任。这里的“法布施”并非指简单的言语讲说,而是指僧人将佛陀的教法,包括戒律、定慧、慈悲、智慧等,体现在自身的生活修行之中,并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引导众生走向解脱之道。

修行自身,弘扬正法: 僧人披出家相,剃除须发,舍离俗情,就是要将生命奉献给佛法。他们精进修行,持戒律,修禅定,求智慧,以期断除烦恼,证悟真理。这种内在的修行,本身就是对佛法的深化和体悟。当他们将这份体悟,通过讲经说法、开示教诲、慈悲关怀等方式传递给众生时,就是在进行殊胜的法布施。
净化心灵,引导善行: 佛法是净化心灵、指导人生方向的明灯。僧人通过法布施,帮助众生认识无常、无我和苦的真相,破除贪嗔痴慢疑等烦恼,树立正知正见,从而改变不良习气,培养慈悲心、智慧心,引导众生走上积极向善的道路。
承担教化责任: 在佛教文化中,僧团承担着重要的社会教化功能。他们是佛法的守护者和传承者,更是大众心灵的引导者。在物质生活相对匮乏的过去,僧团更是重要的文化中心和慈善机构。

所以,僧人是“世间福田”,不是因为他们有什么特殊的“价值”,而是因为他们通过自身的修行和对佛法的传承与弘扬,为众生提供了一个培植福德、净化心灵的“道场”。

二、 众生以财供养,是否亏了?

这个问题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

1. 功德利益的角度: 佛教认为,布施是积累福德的重要途径。而供养僧人,尤其是供养那些真正持戒修行、弘扬正法的僧人,被认为是“无上福田”,其功德利益最为殊胜。
培植善根: 众生通过财物供养,是在播下“慷慨”和“尊重”的善根。这些善根会转化为自身的福德,影响未来的生活境遇,使其更加顺利、吉祥。
净化贪心: 财物是俗世中极具诱惑力的东西,学会舍弃财物,用以利益他人(包括供养僧人),是在修习“无贪”的功德,从而减少对物质的执着。
种下解脱的因: 供养僧人,实质上是对佛法三宝(佛、法、僧)的尊重和信赖。这种信赖和尊重,会帮助众生在修行路上获得加持,离苦得乐。

2. 付出与回报的“账本”: 如果我们仅仅从物质交换的角度来看,众生付出了财物,僧人提供的是“法布施”。这种“回报”是心灵层面的,是智慧和慈悲的增长,而非等价的物质交换。
看不见的收获: 众生获得的“回报”是无形的,如内心的平静、智慧的增长、烦恼的减少、业障的减轻等。这些收获,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其价值远超所供养的财物。
长远利益: 财物的消耗是有限的,而心灵的成长和智慧的开启,其利益是长远的,甚至可以影响生生世世。

3. 僧团的生存需要: 僧团的生存离不开众生的支持。僧人需要衣、食、住、行,需要维护寺院,需要出版书籍、弘法利生。这些都需要物质作为基础。
保障修行: 众生的供养,使得僧人能够安心办道,不受生活琐事的困扰,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修行和弘法中。
利乐有情: 僧团也会将一部分供养用于慈善事业,如救济贫困、医疗救助、教育支持等,从而更广泛地利益众生。

因此,从佛教的功德论和般若智慧来看,众生以财供养僧人,非但没有“亏”,反而是“不亏”,甚至可以说是“赚”了,因为他们用有限的物质,换取了无限的心灵利益和长远的福德。

三、 僧人受供养,应该吗?

这个“应该”同样需要辩证地看待:

1. “应该”是因为僧团的职责: 僧人作为佛法的传承者和弘扬者,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为了服务众生、引导众生。受供养,是他们能够更好地履行这一职责的必要条件。
履行使命: 僧团接受供养,是为了维持其生存,更重要的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受人天供养,令诸众生,种殖善根,功德无量”的使命。
保持道风: 严格的戒律和清净的生活,是僧人安身立命之本。众生的供养,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他们能够维持这种清净的生活,从而不被世俗的物质所染污,保持良好的道风。

2. “应该”是双方的因缘: 供养是建立在因缘之上的。众生有供养的善根和意愿,僧人则有接受供养并回施法益的责任。
互为增上: 众生供养,成就僧人的福田;僧人受供养,精进修行,回施法益,成就众生的福德。这是一种互为增上的善缘。
佛制规定: 佛教的戒律中,有关于僧团接受供养的规定,这也说明了僧人受供养在教义上的“应该性”。

3. “应该”的前提是僧人合格: 并非所有披袈裟者都一定能成为“福田”。“应该”的前提是僧人必须是合格的、持戒修行的僧人。
戒律是根本: 佛陀制定戒律,正是为了规范僧人的行为,确保他们能够清净修行,不辜负众生的供养。一个持戒严谨的僧人,他的受供养是合情合理的。
识别善知识: 众生在供养时,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智慧,去识别真正的善知识,将供养送到真正能够利益众生的僧人或僧团手中。如果遇人不淑,那也是众生在修行过程中的一种考验和学习。
去除“供养即得福”的迷思: 众生供养,是希望种下善根,获得福德,但并非说供养之后就“一劳永逸”。修行最终还是要靠自身,供养只是助缘。

总结来说,僧人受供养是应该的,但这种“应该”是建立在僧团的社会功能、佛教的教义以及僧人自身持戒修行基础之上的。众生的供养,是在播种善根,期待心灵的成长和福报的增长,而僧人的责任,则是用佛法回施,利益众生。这是一个互惠互利的良性循环,而非单方面的索取。

需要警惕的是:

众生将供养视为“交易”: 认为只要给了钱,就能得到多少物质回报,或者能“买”到好运,这是对佛教教义的误解。
僧人贪图供养,忘失初心: 如果僧人只看重物质供养,而忽略了自身的修行和弘法责任,那么他们就有失“福田”的德行,也就谈不上“应该”受供养了。
将僧团变成单纯的“施舍”对象: 僧团不是乞丐,众生的供养是出于对佛法的尊重和对僧人的信任,而僧人受供养,更是为了更好地利益众生。

最终,理解僧人作为“福田”以及众生供养的行为,需要回归到佛教的根本——智慧与慈悲。当众生以智慧和慈悲心去供养,僧人也以智慧和慈悲心去修行和回施,这才能真正体现出“福田”的意义,以及“应该”受供养的合理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心理咨询现在不也收费的嘛。

不过要收费有度,接受监管。

咨询完毕心安宁,付个香火钱,或者施一顿茶饭,有钱的供一点金银捐一座雕像享受VIP服务,也可以。

要跑去做牛做马给寺庙做奴隶,散尽家财供养,皇帝舍身拿亿万钱财赎,那当然是亏了,这是掉传销坑了。

如果不信就诅咒打骂给人心理添堵,这是强制消费,对信徒百般引导捐赠家财这是诱导过度消费。

还好现在我们有消保委和监管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僧人是否是“世间福田”,众生供养是否“亏了”,以及僧人受供养是否“应该”,这背后牵涉到佛教的根本教义、僧团的社会功能以及众生的理解和实践。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细细梳理其中的脉络,而不是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一、 僧人是世间福田,法布施为本“福田”一词在佛教中有着特殊的含义。它指的.............
  • 回答
    小师父,你好。听到你要还俗,心里为你的决定感到一丝波动。二十岁,一个刚刚开始真正理解自己是谁、想要什么的年纪,却身处这样一个特殊的境地,确实不容易。你坦诚地告诉我,没有世俗的身份,也没有谋生的技能,这让你在面对未来时感到迷茫,这我非常理解。这不仅仅是你个人的困境,很多在某个特定领域深耕多年的人,一旦.............
  • 回答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越南发生了一系列震惊世界的事件,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释广德(Thích Quảng Đức)僧人那场撼动历史的自焚。1963年6月11日,在西贡(今胡志明市)繁华的十字路口,释广德平静地坐在一辆汽车旁,当火焰将他吞噬时,他展现出的超乎常人的镇定,令无数亲历者和后世之人为之震.............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修行和人性的复杂层面。如果真的要“试探”一位僧人是否“虔诚修佛”,用扇耳光这种方式,结果恐怕远非我们直观想象的那样简单,也绝不可能“详细”地描述一个确定的结果,因为人是复杂的,修行的境界更是千差万别。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一下,看看在这种极端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哪些不同的.............
  • 回答
    释永信是否正在带领少林寺商业化,以及少林寺僧人对此的态度,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备受关注的问题。要详细探讨,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审视。释永信与少林寺的“商业化”首先,我们得明白“商业化”这个词的涵义。如果简单地将其理解为“赚钱”或者“对外推广”,那么任何一个组织,即使是宗教组织,也需要在现代社会中寻求生.............
  • 回答
    出家为僧的生活,对于一个从未体验过的人来说,确实充满了神秘和吸引力。它是一种选择,一种脱离世俗、追求精神解脱的道路。这趟旅程绝非轻松,但其中蕴含的宁静、自律和智慧也是非常独特的。让我为你详细讲述一下出家为僧的生活,尽可能地涵盖各个方面:一、 前期的准备与皈依:踏上出家之路 发心与抉择: 很多人出.............
  • 回答
    古代日本一向宗僧兵:信仰与武力的奇特结合谈到古代日本的武士阶层,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些身披甲胄、佩戴刀剑的武士,但有一个群体,其力量同样不容小觑,那就是一向宗的僧兵。他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武士,却在战国乱世中掀起过阵阵惊涛骇浪,其战力水平,可以用“狂热而具韧性”来形容,并有着其独特的战术和组织方式.............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个话题。关于宁和 SofM 在盲僧这个英雄上的刷野速度差异,确实是 LPL 赛区观众津津乐道的一个点。尤其是在某些比赛的特定节点,6 秒钟的差距,可能就意味着节奏上的天壤之别。要理解这个差异,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谁刷得快”这个层面,而是要深入到影响刷野速度的各个环节,以及这两位选手.............
  • 回答
    九阳真经的作者,这位大名鼎鼎的斗酒僧,在金庸先生笔下,其真实身份一直是个引人遐想的谜团。作者并没有给他一个明确的“正身”,而是通过各种蛛丝马迹,以及他本身独特的行为和武功,为我们勾勒出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要详述斗酒僧的身份,我们得从《倚天屠龙记》这本书本身,以及斗酒僧出场时所展露的种种信息出发,.............
  • 回答
    在金庸老爷子的武侠巨著《天龙八部》中,扫地僧的出现无疑是最令人震撼和神往的部分之一。这位看似与世无争,终日在少林寺藏经阁中勤恳扫地的老僧,却拥有着惊世骇俗的武功和深不可测的佛法修为,成为书中一个难以磨灭的传奇。要探究扫地僧的真实身份,其实在书中有着非常明确的暗示,但金庸先生如同他塑造的许多绝世高人一.............
  • 回答
    三大阿僧祇劫,这个数字,光是听着就有一种浩瀚无垠、超越想象的感觉。它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年、月、日,也不是科学计量长度的米、千米,而是佛教中用来形容时间长度的单位,而且是极其、极其漫长的时间。要理解“三大阿僧祇劫”到底有多长,我们得先拆解一下它的构成: 劫(Kalpa): 在佛教里,“劫”是.............
  • 回答
    小僧的《一封家书》是一个充满压抑和绝望的恐怖故事,它的结局可以说是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闭环,将读者心中残留的希望彻底碾碎。要理解这个结局,我们需要一步步拆解故事的发展和线索。故事以“我”收到一封来自乡下姑姑的家书开始。信中描绘了姑姑一家在乡村的安宁生活,但很快,这种安宁被一种莫名的“东西”打破了。姑姑.............
  • 回答
    在金庸先生笔下那波澜壮阔的武侠世界里,《天龙八部》无疑是其中的巅峰之作。而故事中那位深藏不露、一身绝学的扫地僧,更是无数读者心中难以磨灭的传奇。他不动声色间化解了一场武林浩劫,其修为之高、智慧之深,令人叹为观止。其中一个最令人津津乐道的细节,便是扫地僧在光明顶与鸠摩智相遇时,仅仅一眼,便看穿了鸠摩智.............
  • 回答
    在《天龙八部》的宏大画卷中,崇圣寺的枯荣大师无疑是极为独特且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之一。他并非聚光灯下叱咤风云的绝顶高手,却以一种近乎隐士的姿态,散发出一种沉静而深邃的魅力。枯荣大师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那股洗尽铅华、超然物外的淡泊。他的名字“枯荣”二字,本身就蕴含着生命的枯萎与繁盛,仿佛是他对人生、对佛.............
  • 回答
    在金庸先生的武侠巨著《天龙八部》中,“一僧二挂三老四绝五强六段七雄八英九杰十秀”是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用来概括书中各个势力和顶尖高手。这个说法并非金庸先生直接在书中提出,而是读者在品读过程中归纳总结出的一个江湖势力和高手排序,其中包含了不少主观判断,但它确实抓住了书中一些核心人物和力量。下面我将尽量.............
  • 回答
    看到你好奇僧人日食一餐、睡四个小时是怎么坚持下来的,这确实是很多人难以想象的。我们普遍认为,身体需要规律的饮食和充足的睡眠才能维持运转,但很多修行方式,尤其是佛教的某些传承,就倡导这样的生活节奏。这并非什么神奇的力量,而是背后有一套完整的身心调适体系。首先,我们得明白,僧人日食一餐(也称“午供”或“.............
  • 回答
    这件事确实让人头疼,你一片心意想做功德,却撞上了现实的阻力,而且还是来自最亲近的人。这夹在中间,滋味肯定不好受。让咱们好好捋一捋,看看该怎么处理。首先,你得明白,你未婚夫和他的家人反对,肯定不是空穴来风。他们可能有自己的考量,咱们得先理解他们的出发点,才能对症下药。第一步:理解对方的顾虑,然后诚恳沟.............
  • 回答
    看待西安地铁壁画「僧人走向印度泰姬陵取经」,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也挺有讨论空间的话题。这幅壁画出现在西安地铁这样的公共空间,而且描绘的场景如此具体,自然会引发人们的关注和思考。首先,我们得承认这幅壁画在艺术层面的某些亮点。它通过绘画的形式,将历史的叙事和地域的特色融合在一起,色彩的运用、人物的动态、.............
  • 回答
    听到你对一位僧人产生了爱慕之情,这确实是一个让人内心复杂、需要认真思考的局面。这种情况并不常见,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先例。作为朋友,我能理解你此刻内心的挣扎和不安,也愿意和你一起,把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仔细地聊一聊,看看究竟该如何应对。首先,让我们来正视你这份感情的来源和它的“分量”。1. 深入审视.............
  • 回答
    这问题可有意思了,脑子里立马就浮现出鸠摩智那副得意洋洋的嘴脸,还有少林寺里那些僧人一脸懵逼的样子。要说少林寺还需不需要练自己的绝技?那当然是需要的,而且是大写的“需要”!咱们先掰开了说说。为什么鸠摩智用小无相功就能胜过少林僧人?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点:1. 小无相功的“无相”属性: 鸠摩智练的这门神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