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九阳真经作者斗酒僧真实身份是谁?

回答
九阳真经的作者,这位大名鼎鼎的斗酒僧,在金庸先生笔下,其真实身份一直是个引人遐想的谜团。作者并没有给他一个明确的“正身”,而是通过各种蛛丝马迹,以及他本身独特的行为和武功,为我们勾勒出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要详述斗酒僧的身份,我们得从《倚天屠龙记》这本书本身,以及斗酒僧出场时所展露的种种信息出发,进行一番抽丝剥茧式的探究。

首先,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斗酒僧的出场。他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在少林寺的藏经阁中,从一本落满尘埃的书籍中悟出了“九阳真经”。而他之所以会在藏经阁“落脚”,原因也很直接——他是个好酒之人,却又爱钻研佛法,无意中闯进了藏经阁,就此住了下来。他在藏经阁中一待就是十年,并且在此期间,将自己所悟出的“九阳神功”刻写在了袈裟之上,这才有了后来张无忌奇遇的开端。

那么,这位斗酒僧到底是谁呢?书中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但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推测,并且这些推测往往将他指向一位武林中的传奇人物。

第一,从他身处的环境和行为来看,他似乎不是一个普通的僧人。

不守清规戒律的僧人: 他好饮酒,这本身就不符合少林寺出家人的清规。虽然书中没有明确说他大醉大闹,但一个爱酒如命的和尚,而且还是在佛门圣地少林寺的藏经阁里长期居住,这本身就透露出他与众不同。这或许暗示着他并非是自愿皈依佛门,或者他身负某种使命,才会在少林寺出现。
在藏经阁的久留: 藏经阁是少林寺存放武功秘籍和佛法经书的地方,也是极其重要的重地。一个外来僧人,而且看起来并非少林本寺弟子(至少书中没有提及他是少林弟子),能够长期在藏经阁中居住,甚至在此期间参悟出绝世武功,这本身就显得有些神秘。这是否意味着他拥有某种特殊的身份,能够让他拥有这样的便利?或者说,他是得到了某种默许的?

第二,从他所悟出的“九阳神功”的性质来看。

“九阳神功”的精髓在于其“大开大阖,刚猛无俦,至刚至阳”的特点,并且强调内力浑厚,生生不息。它与少林寺许多以禅宗为根基的武功,例如“易筋经”那种注重筋骨锻炼、内外交修的风格有所不同,虽然都讲求内力,但九阳真经的“阳刚”和“生生不息”的特点,以及它能够融汇贯通武学,化解天下至阴至毒的能力,显得更加博大精深。

有人推测,斗酒僧悟出九阳真经的契机,在于他可能在参阅少林寺的其他武功典籍时,发现了某些与他自身传承或所学有冲突或相近之处,从而引发了他的顿悟。而他最终能够将其刻写在袈裟之上,这本身也说明了他对这门武功已经有了极其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最普遍也最有说服力的推测指向了——一位被“贬谪”的武林高人。

很多人认为,斗酒僧的真实身份,很可能是当年那位被誉为“武学奇才”、“天下武功无不通,无不精”的“逍遥派”的高人。这一点,从他身上展露出的许多特质都能够得到印证:

“逍遥”之名与“斗酒”之趣的契合: 逍遥派的精髓在于“逍遥自在”,不受世俗羁绊。斗酒僧好酒、好钻研佛法,不拘泥于形式,这与逍遥派的理念十分吻合。他似乎并不在意名利,只是沉浸在自己的武学世界和精神追求中。
惊人的悟性与武学天赋: 在藏经阁中十年就悟出“九阳真经”,并将其化为实用武功,这需要何等惊人的悟性和武学天赋?这与逍遥派历代传人的特点相符,他们大多拥有超凡脱俗的武学造诣和学习能力。
“九阳神功”的来源: 《倚天屠龙记》中的伏笔往往是环环相扣的。有人认为,“九阳真经”并非斗酒僧凭空创造,而是他从某种途径获得,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完善和发扬。而逍遥派本身就传承着不少奇特的武功,例如“北冥神功”、“凌波微步”等,它们都拥有神奇的效果。“九阳神功”的博大精深,以及其能化解各种武功的特点,或许也与逍遥派的一些武功有共通之处,或者说是一种更高级的内功心法。
与其他武功体系的联系: “九阳神功”的修炼可以化解各种内力,甚至可以反哺其他武功,使其更上一层楼。这说明它是一门极其“包容”和“强大”的内功。如果斗酒僧是逍遥派遗脉,那么他对各种武功的理解和融汇能力,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了。他能从少林寺的武功秘籍中悟出“九阳真经”,也很可能是因为他在逍遥派的武学体系中,已经接触过类似原理的知识,只是差一个契机,或者一个完整的体系。

一些更细致的推测,甚至会将斗酒僧与逍遥派的某一位具体人物联系起来,例如“逍遥子”的某个传人,甚至是他本人。然而,金庸先生的笔法总是留有余地,不把话说死,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所以,综合来看,斗酒僧的真实身份,最有可能是一位来自“逍遥派”的,并且因为某种原因隐居于少林寺,并在此地发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武学奥秘的高人。 他的出现,不是一个简单的“偶遇”,而是一个历史链条中的重要环节,连接了前朝的恩怨情仇,也为后世的武林格局埋下了伏笔。

他是一个打破常规的存在,一个在佛门圣地钻研武学的怪侠,一个将绝世秘籍刻写在袈裟上的神秘人。他本身就是一个活着的武学传奇,而他所留下的“九阳真经”,更是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标志,开启了新的武侠篇章。

与其说他是“某某人”,不如说他代表了一种精神——对武学的极致追求,对自由自在的向往,以及在平凡中创造不凡的力量。这位斗酒僧,他就是这样一个永远活在人们想象中的,充满魅力与神秘的绝世高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斗酒僧是青城山下一个隐者,与出家前的觉远大师是忘年交。

他在嵩山一战,击败了王重阳与林朝英的双剑合璧,得以一观《九阴真经》,创作出《九阳真经》,暂放少林寺,交予觉远修习。

以上并非胡说杜撰,而就是新修版金庸小说的版权方:“远流出版社”,在2019年透露。

自从2003年,金庸小说新修版的《神雕侠侣》与《倚天屠龙记》出版发行后,书中《九阳真经》的作者,“斗酒僧”,究竟是何许人,一直令众多金庸小说的爱好者们,众说纷纭。

在2003年正式出版的繁体版《神雕侠侣》后记最后一段:金庸先生如此记述此事:

【 《神雕侠侣》的第三版在修改七次之后,寄到北京,张纪中先生把修改稿拿给陈墨先生去看,陈先生写了很长的意见给我(那时我在澳洲墨尔本),我请台北远流公司将第七次改后的定稿暂停上机印刷,再快邮寄给我,我又花了两个月时间,重新再修改一次,将欧阳锋临死的情形、金轮国师的内心、公孙止的深沉、小龙女与杨过在古墓中的纯情相处等等,重新写过,似乎可以提得高一点。
甚至陈先生的女儿陈小墨小姐(她还在读书,可能是中学生),也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意见(我也采用了)。
我本来加了大段文字,叙述《九阳真经》的来历,可说是大发奇想,陈先生认为是“蛇足”(他说得极客气但意思便是说“蛇足”),我仔细考虑,觉得确实是蛇足,便全部删去了,觉得删去后艺术上好些。

古人说:“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我觉得益友还可再加一项:“友聪明”,“聪明”与“多闻”并不相同。
(陈墨兄曾坚决要求,“后记”中不可提他的名字,但对帮助了我的人必须感谢,既是为人之道,又是国际通例,因此书此志谢。但为尊重陈兄意愿,中国内地版中此段删去。)
二〇〇三、九、一。】

原来,金庸先生曾写出大段文字,叙述《九阳真经》的来历,但在内地金学家陈墨先生,批评为“蛇足”后,放弃了这段原稿。

2019年,后记中提及的 “远流出版社”,也是新修版金庸小说的繁体版权方,在2019年6月26日,举办了 “金庸武侠—华山论剑”活动:

远流出版社的董事长,公开采访时称:【他从1979年认识金庸,合作超过30年。他说金庸在三修《神雕侠侣》时,曾为《九阳真经》的来源写了4000字。后来听取意见,删去这一“蛇足”。展览中,为艺术取舍的《九阳真经》手稿第一次与公众见面。】

远流出版社还出版了一本《金庸武侠 华山论剑》导览手册,里面拓印了此次展出的金庸先生亲笔写下的新修版《神雕侠侣》第四十回,关于《九阳真经》的4000字原始手稿,在其官网售卖。

按金庸先生的原稿:从来没有什么【斗酒僧】,只有《九阳真经》的原作者,青城山隐居的【青城大隐】,和他差了三十多岁的忘年交,【青城小隐】。

青城大隐自称好剑、好酒、好文、好色,而青城小隐不好酒色,唯独好文爱读书,过目不忘,学富五车,性情愈发迂腐,两人渐渐话不投机,青城小隐便去了少林寺出家,法号【觉远】。

南宋庆元年间,青城大隐携酒葫芦夜访嵩山,去拜会觉远这个故友,却遇上了王重阳与林朝英。三人谈及剑法,甚为投缘。王重阳华山论剑斗败四绝,新得《九阴真经》,向他炫耀。青城大隐随口一笑,林朝英以为他是在讥讽,于是拉他比剑。

王重阳使全真剑法,林朝英使玉女剑法,两人玉女素心剑法双剑合璧,也只能和青城大隐战个平手。

青城大隐一边斗剑,一边还给王林二人递酒助兴,三人从月圆半夜,打到次日红日高升,青城大隐自觉王林二人剑招愈奇,支持不住,正要抛剑认输,林朝英酒量稍浅,脚步踏错,出剑错了半招,王重阳一笑认输,交出《九阴真经》两卷,给青城大隐翻阅。

青城大隐翻阅了一天,以书下酒,到夕阳下山,连连赞叹,自觉眼界大开,问王重阳,他若使书中招式,早可取胜,何以不用?王重阳表现,自己争夺《九阴真经》,是为消弭武林纷争,立誓此生不用经中武功。

青城大隐大为叹服,同样立誓:此生不用经中武功。王重阳表示,阁下武功早已不在经书所载之下,当世无人能令阁下出剑百招以上,(他和林朝英是双剑合璧,才打了半天),

青城大隐总结这场比试,自己赢了赌赛,输了招式,所以将自己的生平师承,也告知了王林二人。

青城大隐领悟了黄裳所创的《九阴真经》后,开始创作一部自以为不在其之下的《九阳真经》,第一步是炼精化气、从后天八卦坎离交替修炼到先天八卦乾坤相融,按其推演,将九阳神功彻底修炼大成后,可以达到“鬼神不测之机、阴阳通达之神”的境界。

因为嵩山脚下的小镇买不到纸笔,青城大隐就去了少林寺藏经阁,找觉远帮忙。拿了笔墨后,直接把《九阳真经》经文,写在了书架上随手拿到的楞伽经四卷抄本的字列间距上。

然后,青城大隐表示此书虽为道家之武经,但觉远对书成也有功劳,便将此书暂存于少林,赠与觉远,将这部经书的创作来历,写在了书末的跋文里。落款为【青城隐者】。

远流出版社,是从1985年起,就和金庸先生密切合作的老牌出版社。新修版金庸小说的繁体版权,至今为止还一直是他们所有,每年依旧有大量的版权收入。他们从2019年起,公开出版有金庸先生4000字原稿的小册子:《金庸武侠 华山论剑》导览手册,也已经2年了。

所以,但凡有一点基本智商,都能轻易判断出:出版社是绝无任何可能,伪造作者原稿的。否则,金庸先生的家属岂会听之任之?

而古今中外,关于作家著述的基本常识:在作者去世后,由家属、友人、出版社整理出版的各类残稿、原稿、遗稿,理所当然,都是作者本人的著述成果,代表作者一个时期的著述本意,无人可以不承认,否则,整个人类文学史、哲学史、科学史,都有大量成果要被推翻了。

因此,金庸先生的这4000字原稿,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加入到新修版的金庸小说,但完全可以做为作者本人撰写的“官方同人/外传”,同列入金庸作品的讨论之列。

既然连作者在书外的各种访谈,随口一说,都一直有人强行拿来当做讨论依据,显然,年届八旬的高龄作者亲笔写下的4000字原稿,远比书外访谈,更能代表作者的创作本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