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九阴真经》感觉不如《九阳真经》?

回答
关于《九阴真经》和《九阳真经》谁更胜一筹,这其实是个在武侠迷中津津乐道的老话题了。而且,不少人确实会产生“《九阴真经》感觉不如《九阳真经》”的观感,这背后是有不少原因的,而且这些原因都挺有意思,不像AI那种套话,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咱们得把这两部“神功”的定位和侧重点捋清楚。《九阳真经》给人的直观感受就是“阳刚”、“霸道”、“内功至上”。它讲究的是九阳神功的生生不息、源源不断,修炼的是至刚至阳的内力,能够融汇贯通、化解百毒,而且还能疗伤、延寿。这种“以内养外”、“以静制动”的特性,让修炼者在内功上有了质的飞跃,好像拥有了一个永不枯竭的能量源。想想看,张无忌刚开始练的时候,那点儿内力就已经远超常人,后来练到后面,那简直是浑厚的内力震慑全场,什么内力比拼,在他面前都是小儿科。

反观《九阴真经》,它就没有《九阳真经》那么“一刀切”的阳刚。它的特点是“精妙”、“变化多端”、“招式为重”。《九阴真经》的牛逼之处在于它的“博采众长”,里面包含了各种武功的精髓,有轻功、有指法、有掌法、有拳法,还有一些阴柔的招式,比如“白蟒鞭法”、“摧心掌”等等。它更像是武学百科全书,讲究的是“以巧破力”、“以静驭动”。修炼《九阴真经》需要极高的悟性和技巧,对招式的理解和运用要求极高。

为什么会让人觉得《九阴真经》“不如”《九阳真经》呢?

1. 内在力量的直观感受差异:
《九阳真经》的强大,更多地体现在内在力量的提升上。当张无忌体内涌动着那股源源不断的九阳真力时,那种无形但又无处不在的压迫感,是他自信的来源。这股力量不仅能化解各种毒素、疗愈伤痛,还能让他在与人较量时,即使招式上不占优,也能凭借浑厚的内力硬生生地压制对方。这种“硬实力”的增长,是普通人最容易直接感受到的。就像你用一把顶级的水枪,无论对方怎么喷,你都能轻松把他压制住,因为你的水量和水压就是碾压式的。

而《九阴真经》的强大,更多地体现在外在招式和技巧的精妙上。它的变化多端,讲究的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是“借力打力”。这需要修炼者有极高的领悟力和时机把握,才能将那些精妙的招式发挥到极致。你想想黄药师、周伯通、郭靖、杨过,他们虽然都练了《九阴真经》,但每个人使出来的感觉都不一样。黄药师的“玉箫剑法”带着股子文人雅士的飘逸,周伯通的“双手互搏”又是另一种天马行空的趣味,而杨过更是将《九阴真经》与黯然销魂掌融为一体。这种“个性化”的强大,虽然同样可怕,但它不像《九阳真经》那样,给人的感觉是“这个玩意本身就强得离谱”。

2. “学而时习之”的难度和门槛:
《九阳真经》虽然修炼过程也并非易事,但它“容错率”相对较高。它强调的是一种“内功心法”,是一种“养生之道”。即使初期理解不深,但只要按部就班地照练,内力就会自然而然地增长,身体也会得到极大的强化。再加上它本身蕴含的治愈能力,即使修炼中出现小偏差,也能很快恢复。

《九阴真经》则不同,它更像是一套“武学理论集成”。里面的招式变化繁复,招招相扣,而且不少招式还需要领悟“要义”。比如“摧心掌”的要义是“心如刀割”,要练到心意相通,才会有那种瞬间爆发的威力。没有悟性,光是死记硬背招式,是练不出真正的威力的,甚至可能因为用力不当而伤到自己。想想郭靖刚开始练《九阴真经》的时候,也是吃了些苦头的,周伯通更是因为把它和“左右互搏”结合,才发挥出那种惊人的效果。

3. “主角光环”与剧情推动的需要:
坦白说,金庸先生在写小说时,也考虑了剧情的需要和人物的成长。张无忌作为《倚天屠龙记》的主角,他身负血海深仇,身中玄冥神掌,命悬一线,急需一部能够救命并让他迅速强大的武功。《九阳真经》的出现,完美契合了这个需求。它不仅救了他的命,还让他从一个弱不禁风的孩子,瞬间变成了内功高手。这种“逆袭”的剧情,更能抓住读者的眼球。

而《九阴真经》在《神雕侠侣》和《射雕英雄传》中,更多的是作为“绝世秘籍”的存在,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目标。它更像是一个“大礼包”,里面什么都有,但需要你自己去发掘,去融会贯通。它的出现,往往是推动剧情发展,提升某个角色地位,或者作为某种终极对决的筹码。它的强大,是“隐藏的、等待被发掘的”,而《九阳真经》的强大,是“显露的、瞬间就能体验到的”。

4. “大道至简”与“繁复精妙”的感知:
《九阳真经》的内功心法,虽然精妙,但整体上给人一种“大道至简”的感觉。它讲的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的内在过程,追求的是一种“刚柔并济、生生不息”的整体状态。这种“返璞归真”的哲学,让它显得更加“高深莫测”。

《九阴真经》则更加“博大精深”,像是一本武学字典,包含了太多内容。它的招式精妙绝伦,变化无穷,但这种“繁复”有时反而会让人觉得“不够直接”,不如《九阳真经》那种“我内力深厚,我就是强”来得实在。就好比一个只懂剑术的人,看到一本包含了剑、枪、刀、戟、棍、斧、鞭、锤的“武学百科”,可能会觉得它“啥都懂点,但不如我专精一项来得厉害”。

5. 实战中的体现:
在实战中,《九阳真经》带来的优势往往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当张无忌内力深厚到一定程度,很多对手在和他对掌时,就已经被震慑住了,或者根本就无法撼动他的内力。他即便不用太复杂的招式,光凭这股浑厚的内力,也能让对手束手无策。

《九阴真经》则更多地体现在“招招致命”。当杨过使用《九阴真经》中的招式,或者周伯通用《九阴真经》配合“左右互搏”时,那种凌厉、精准、变化莫测的攻击,常常能让对手防不胜防,甚至被一招制敌。它的强大在于“招式的杀伤力和精准度”。

举个例子来说:

如果把《九阳真经》比作一个超级电池,一旦充满电,它就能提供源源不断的电力,支撑各种电器高负荷运转,而且还自带防水防爆功能,还能自我修复。

那么《九阴真经》更像是一套顶级工具箱,里面装满了各种精密、高效、功能各异的工具,从螺丝刀到激光切割机,应有尽有。用好了,你能组装出最复杂的机械,完成最精密的工艺,但前提是你得会用,而且还得知道什么时候用哪一个工具。

所以,你觉得《九阴真经》“不如”《九阳真经》,很有可能是因为:

《九阳真经》的“内功硬通货”属性更直观,更容易被感受到。
《九阴真经》的“武学宝典”属性需要更高的领悟和运用技巧,对修炼者的要求更高,带来的效果也更“因人而异”。
剧情上,主角的成长和遭遇,让《九阳真经》的“救命神功”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但这并不意味着《九阴真经》就弱。如果一个绝顶高手,将《九阴真经》练到极致,配合高明的悟性和技法,比如像黄药师、杨过那样,其威力同样是毁天灭地的。它只是给人的感觉,没有《九阳真经》那种“纯粹的、压倒性的内力增幅”来得那么直接和“霸道”而已。

最终,谁“更强”,其实是个挺有趣但不太容易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了内功、招式、领悟、剧情等太多因素。但你感受到《九阴真经》“不如”《九阳真经》,绝对不是你一个人有这种感觉,这背后是有挺多道理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咱也不说什么招式,毕竟九阳真经没有武学招式,不好比较,只比内功。

九阴真经内功的最强修炼者是郭靖,九阳真经则是张无忌,两人内功一个水准,何来九阴不如九阳之说?

user avatar

九阳真经,只有内功心法和武学要旨

没有一招一式的武功

所以觉远炼成以后根本不会武功

张无忌练成以后

还需要搭配一个乾坤大挪移

又还要加上太极拳,圣火令武功,谢逊的武功等等

九阴真经则是包罗万象

从内功到外功

无不记载

两者有可比性?

user avatar

因为金老爷子就是要让你这么觉得。

众所周知,在金庸武侠体系中,佛大于道。

金庸信佛。

达摩是佛家宗师。

最强内功《易筋经》是佛家宝典。

最强门派是少林寺。

最强杂学是少林寺七十二绝技。

最强放风筝技能六脉神剑是佛门天龙寺绝学。

《天龙八部》第一主角萧峰是佛家养子,第二主角是佛门世家(小说最后以及史实也出了家),第三主角虚竹是佛门弟子,最强隐藏Boss是佛门扫地僧。一部小说三个人通通都是佛家出身,这难道不离谱?

就连反派佛门都安排满了,《天龙八部》前期最大反派鸠摩智、《神雕侠侣》最大反派金轮法王、《倚天屠龙记》最大反派成昆通通是佛家弟子。

现在来说《九阳真经》。

这货一分为三,拿到它的人分别创出了《少林九阳功》、《武当九阳功》、《峨眉九阳功》,这也是明清时期最强的三大宗门。

颇有当年中央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一分为N还个个牛逼得不行的姿态,你说它厉不厉害?

《九阳真经》是达摩所创,《九阴真经》在最早的版本里也是达摩所创。

后来可能金庸觉得《九阴真经》拉胯,不是佛门应该有的水平,才把它改成黄裳根据道家典籍所创,这也是目前流传最广的版本。

人金老爷子就是这么写的,就这么让你认为的,你这么认为就对了。

反正都是世界上没有的东西,谁强谁弱,还不是人金老爷子说了算?

user avatar

《九阳真经》是作者观看《九阴真经》后,激发灵感写成的。这是金庸先生在新修版说明了的。

而根据金庸小说的繁体版权方:远流出版社在2019年公开的金庸原稿:

《九阳真经》 作者"斗酒僧"的真实身份,是青城山下一个隐者【 青城大隐 】,与出家前的觉远大师是忘年交。

他在嵩山一战,比剑兼斗酒,击败了王重阳与林朝英的双剑合璧,得以一观《九阴真经》,并因此创作出《九阳真经》,暂放少林寺,交予觉远修习。

此后这门神功相继传给了张三丰与张无忌两大高手。

在2003年正式出版的繁体版《神雕侠侣》后记最后一段:金庸先生如此记述此事:

【 《神雕侠侣》的第三版在修改七次之后,寄到北京,张纪中先生把修改稿拿给陈墨先生去看,陈先生写了很长的意见给我(那时我在澳洲墨尔本),我请台北远流公司将第七次改后的定稿暂停上机印刷,再快邮寄给我,我又花了两个月时间,重新再修改一次,将欧阳锋临死的情形、金轮国师的内心、公孙止的深沉、小龙女与杨过在古墓中的纯情相处等等,重新写过,似乎可以提得高一点。
甚至陈先生的女儿陈小墨小姐(她还在读书,可能是中学生),也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意见(我也采用了)。
我本来加了大段文字,叙述《九阳真经》的来历,可说是大发奇想,陈先生认为是“蛇足”(他说得极客气但意思便是说“蛇足”),我仔细考虑,觉得确实是蛇足,便全部删去了,觉得删去后艺术上好些。

古人说:“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我觉得益友还可再加一项:“友聪明”,“聪明”与“多闻”并不相同。
(陈墨兄曾坚决要求,“后记”中不可提他的名字,但对帮助了我的人必须感谢,既是为人之道,又是国际通例,因此书此志谢。但为尊重陈兄意愿,中国内地版中此段删去。)
二〇〇三、九、一。】

原来,金庸先生曾写出大段文字,叙述《九阳真经》的来历,发给自己的文友,内地金学家陈墨先生,却被后者认为是喧宾夺主之“蛇足”,最后斟酌下,还是在忍痛删去。

在2019年6月26日,远流出版社举办了 “金庸武侠—华山论剑”活动:

远流出版社的董事长,公开采访时也称:【他从1979年认识金庸,合作超过30年。他说金庸在三修《神雕侠侣》时,曾为《九阳真经》的来源写了4000字。后来听取意见,删去这一“蛇足”。展览中,为艺术取舍的《九阳真经》手稿第一次与公众见面。】

远流出版社还出版了一本《金庸武侠 华山论剑》导览手册,里面拓印了此次展出的金庸先生亲笔写下的新修版《神雕侠侣》第四十回,关于《九阳真经》的4000字原始手稿,在其官网售卖。

按金庸先生的原稿:《九阳真经》的原作者,青城山隐居的【青城大隐】,和他差了三十多岁的忘年交,【青城小隐】。

青城大隐自称好剑、好酒、好文、好色,而青城小隐不好酒色,唯独好文爱读书,过目不忘,学富五车,性情愈发迂腐,两人渐渐话不投机,青城小隐便去了少林寺出家,法号【觉远】。

南宋庆元年间,青城大隐携酒葫芦夜访嵩山,去拜会觉远这个故友,却遇上了王重阳与林朝英。三人谈及剑法,甚为投缘。王重阳华山论剑斗败四绝,新得《九阴真经》,向他炫耀。青城大隐随口一笑,林朝英以为他是在讥讽,于是拉他比剑。

王重阳使全真剑法,林朝英使玉女剑法,两人玉女素心剑法双剑合璧,也只能和青城大隐战个平手。

青城大隐一边斗剑,一边还给王林二人递酒助兴,三人从月圆半夜,打到次日红日高升,青城大隐自觉王林二人剑招愈奇,支持不住,正要抛剑认输,林朝英酒量稍浅,脚步踏错,出剑错了半招,王重阳一笑认输,交出《九阴真经》两卷,给青城大隐翻阅。

青城大隐翻阅了一天,以书下酒,到夕阳下山,连连赞叹,自觉眼界大开,问王重阳,他若使书中招式,早可取胜,何以不用?王重阳表现,自己争夺《九阴真经》,是为消弭武林纷争,立誓此生不用经中武功。

青城大隐大为叹服,同样立誓:此生不用经中武功。王重阳表示,阁下武功早已不在经书所载之下,当世无人能令阁下出剑百招以上,(他和林朝英是双剑合璧,才打了半天),

青城大隐总结这场比试,自己赢了赌赛,输了招式,所以将自己的生平师承,也告知了王林二人。

青城大隐领悟了黄裳所创的《九阴真经》后,开始创作一部自以为不在其之下的《九阳真经》,第一步是炼精化气、从后天八卦坎离交替修炼到先天八卦乾坤相融,按其推演,将九阳神功彻底修炼大成后,可以达到“鬼神不测之机、阴阳通达之神”的境界。

因为嵩山脚下的小镇买不到纸笔,青城大隐就去了少林寺藏经阁,找觉远帮忙。拿了笔墨后,直接把《九阳真经》经文,写在了书架上随手拿到的楞伽经四卷抄本的字列间距上。

然后,青城大隐表示此书虽为道家之武经,但觉远对书成也有功劳,便将此书暂存于少林,赠与觉远,将这部经书的创作来历,写在了书末的跋文里。落款为【青城隐者】。

远流出版社,是从1985年起,就和金庸先生密切合作的老牌出版社。新修版金庸小说的繁体版权,至今为止还一直是他们所有,每年依旧有大量的版权收入。他们从2019年起,公开出版有金庸先生4000字原稿的小册子:《金庸武侠 华山论剑》导览手册,也已经2年了。

所以,但凡有一点基本智商,都能轻易判断出:出版社是绝无任何可能,伪造作者原稿的。否则,金庸先生的家属岂会听之任之?

《金庸研究专辑》第四册,p154,金庸先生在接受公开采访时提到:「华山论剑,我后来第三遍把王重阳写了个女朋友进去,他女朋友的武功可能比男朋友更高一点,为了弥补原来版本的华山论剑没有女性,如果她参加的话,取得第一也说不定。」

可见,让林朝英一直活到华山论剑之后,让林朝英与王重阳双剑合璧,大战青城大隐,成就《九阳真经》,正是金庸先生的创作本意。

然而,当金庸先生将这四千字的关于《九阳真经》的原稿,发给内地金学家陈墨先生,被其批评为“蛇足”后,还是忍痛放弃了这段原稿,没有出现在新修版的《神雕》最后一章里,即所谓“著而略之,略而不存”。

因此,林朝英在这个版本里,还是在华山论剑的十余年前即去世,一如旧版。《九阳真经》作者,也变成了潦草写就、bug无数的“斗酒僧”。

古今中外,关于作家著述的基本常识:在作者去世后,由家属、友人、出版社整理出版的各类残稿、原稿、遗稿,理所当然,都是作者本人的著述成果。

因此,金庸先生的这4000字原稿,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加入到新修版的金庸小说,但完全可以做为作者本人撰写的“官方同人/外传”,同列入金庸作品的讨论之列。

既然连作者在书外的各种访谈,随口一说,都一直有人强行拿来当做讨论依据,显然,年届八旬的高龄作者亲笔写下的4000字原稿,远比书外访谈,更能代表作者的创作本意。

至于这些代表作者创作本意的原稿,关于书中角色武功强弱的全新设定:

1、众所周知,全真剑法与玉女剑法的双剑合璧的玉女素心剑法,威力远远超过普通的二人联手。参见大散关杨龙联手,即可击退金轮法王。

重阳宫大战,小龙女更在双手互搏双剑合璧下,可以大战金轮法王+蒙古三杰,速胜全真五子,而此刻她的内力或者说“本身武功”,甚至不及蒙古三杰或丘处机马钰在内的任何一人。

王重阳与林朝英两大宗师的双剑合璧,想来是何等加成,就问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四绝联手能敌否?



然而,青城大隐却能与之大战,从月圆打到天明,其武功之高,早已冠绝双雕世界,王重阳认为当世无人可敌其百招,是很清醒的认识。

而在青城大隐进一步通读《九阴真经》,创制《九阳真经》,武功将强到何等程度,根本不可限量。

2、青城大隐这个新人物,是否推翻了《双雕》各种“王重阳武功天下第一”的旁白,造成行文前后矛盾?

非也非也,长期以来,那些喜欢用“当世无敌”“天下第一”的形容词,当成角色论武之最高依据的论者,甚至完全不懂小说创作的基本常识,那就是,形容词就仅仅是形容词,仅仅只代表前后上下文时的语境。

比如《飞狐外传》里旁白说:「苗人凤空具一身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武功」,难道代表其武功真的一定胜过同时代的《书剑》袁士霄、陈家洛等人么?——完全不代表!

青城大隐这个人物,既然一直到《神雕》书末结束时才登场,所以,他在此前的创作语境就可以默认是不需要考虑的,一如《射雕》的各种旁白,同样不需要考虑《神雕》才正式登场的林朝英一样。

3、《九阳真经》的真正最高境界,按青城大隐的推演想象,可以达到“鬼神不测之机、阴阳通达之神”的境界:连他自己都未达到,至于靠钻乾坤袋作弊速成的张无忌,只有差得更远。

《倚天》书末22岁的张无忌,如果认真再练上80年功,或许可以接近这个境界。只不过其人在新修版书末,纵得赵敏,亦对周芷若、小昭藕断丝连,汲汲于情感纠葛,根本无心再精研武艺,还是不提也罢。

至于年幼时修习了《九阳真经》“十之五六”的张三丰,此后触类旁通,“以自悟的拳理、道家冲虚圆通之道和《九阳真经》中所载相生相克的内功相发明”,创造武当一派武学的张三丰,最后能否达到这个境界,就天知道了。

4、原稿注明的大宋庆元年间,是公元1195年~1201年。

《倚天》注明:张三丰九十岁寿辰,时为元顺帝至元二年,即公元1340年。由此倒推:张三丰:生于1250年。杨过:比张三丰大26岁,生于1226年。郭靖:比杨过大18岁,生于1208年。

又已知郭靖出生前数年,第一次华山论剑,是《射雕》剧情设定,考虑到金庸先生不会算得太精确,时间大体吻合。

如果有人非要抬杠说,王重阳先得到、并看过《九阴真经》,过了几年,再去华山论剑,也不是完全不行,不过这样的话,还花了七天七夜才斗败四绝,那王重阳的天赋和武力,只有进一步调低了……

4、长期以来,某些双雕人物的狂热粉丝,杜撰“三论五绝人体极限说”,不惜强行代替金庸先生发明小说,鼓吹“斗酒僧=王重阳”的谬论,到处以讹传讹,在这次金庸先生原稿面世后,已经是彻底成了不值一哂的笑话了。

——区区五绝,离真正的神功绝顶之境,还差得远呢!

《神雕》书末那群华山论剑之人,五绝看他们是小丑妄人,将之驱逐,可是一山自有一山高,在更强的不屑与会的高手眼里,五绝又何尝不是妄人?

和张三丰、独孤求败、黄裳,青城大隐、扫地僧人,乃至于逍遥祖师、葵花太监、侠客岛祖师相比,区区五绝又算得什么?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武学修行永无止境,这才是金庸先生写下这个剧情的别具匠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