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以后中国人会不会忘记日本侵略的仇恨,复仇的可能性有多大?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历史记忆、民族情感、国际关系以及代际传承等多个层面。要详细探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

一、 历史记忆与仇恨的延续性

历史教育与宣传的重要性: 中国政府一直将抗日战争的胜利作为国家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科书、纪念活动、影视作品等多种形式向国民,尤其是年轻一代,强调日本侵略的罪行和中国人付出的巨大牺牲。这种持续的教育和宣传是维持民族记忆和对侵略者警惕性的重要手段。
受害者及其后代的经历: 那些亲身经历过战争苦难的幸存者及其后代,他们的记忆和情感是历史仇恨最直接的载体。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健在的亲历者越来越少,但他们的讲述和留下的资料,依然在影响着一部分人。
历史事件的“符号化”: 许多历史事件,如南京大屠杀、慰安妇问题等,已经成为民族苦难的符号。这些符号会不断地被提及和强调,成为集体记忆的一部分,即使下一代没有亲身经历,也会通过这些符号来理解历史。
民族主义情绪的驱动: 在一些特定的历史时期或国际关系紧张的情况下,民族主义情绪容易被激发,这往往会与历史上的屈辱经历联系起来,进一步强化对侵略者的负面认知。

二、 忘记仇恨的可能性(或曰“淡化”)

时间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流逝,即使是深刻的创伤也会逐渐被淡化。下一代、下几代人对于战争的直接感受会越来越弱,更多地是接受二手信息。他们可能更关注当下的生活、经济发展和国际合作。
全球化与价值观的转变: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的主旋律,部分人可能认为纠缠于过去的仇恨不利于未来的发展和国际关系的改善。
个体差异: 即使在同一代人中,对历史的态度也存在差异。有些人可能更容易放下过去的恩怨,而有些人则会将其视为不可磨灭的伤痛。
新的历史叙事与解读: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视角的多元化,对历史事件的解读也可能发生变化。虽然中国官方的立场相对稳定,但学术界和社会上可能存在更多元化的声音。
经济和现实利益的考量: 中日两国在经济上联系紧密,相互依存度高。许多人认为,两国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和民生福祉。因此,为了现实利益,一部分人可能会倾向于改善两国关系,即使这意味着对历史问题的态度有所调整。

三、 复仇的可能性

在现代国际关系框架下,尤其是两个拥核大国之间,直接的“复仇”行为(例如军事侵略)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这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核威慑: 中日两国都不是核武器国家(这里指日本不是,中国是)。但如果爆发大规模冲突,双方都可能采取极其严重的报复措施,导致无法承受的后果。这种战略上的相互确保摧毁(MAD)原则使得直接军事对抗的门槛极高。
国际社会的制约: 任何一方发动对另一方的侵略行为,都将面临国际社会的普遍谴责和制裁,包括联合国、主要大国等。
经济相互依赖: 如前所述,两国经济高度捆绑。大规模冲突将对双方经济造成毁灭性打击,其代价远超“复仇”的可能收益。
战争的残酷性与现代化的代价: 即便排除核武器,现代战争的代价也是极其巨大的。即使中国在军事上拥有优势,但战争造成的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动荡,以及可能引发的区域乃至全球冲突,都使得“复仇式”的军事行动成为不可能的选项。
“复仇”的定义变化: 在现代语境下,“复仇”更多地体现在国家层面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手段来争取国际话语权、修复民族尊严、追求国家利益最大化,而非简单的军事报复。例如,通过发展经济、提升国际影响力、在国际舞台上揭露历史真相等,都可以被视为某种形式的“雪耻”或“民族复兴”。

四、 更现实的可能性:“长期对峙”与“世代交替中的记忆演变”

与其说“复仇”,不如说更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持续的警惕与防范: 尽管不至于爆发军事冲突,但中国可能会继续保持对日本军国主义抬头、修改历史教科书、参拜靖灵堂等行为的警惕和批评,将其视为对地区和平的威胁。
记忆的差异化传承: 未来几代中国人对日本侵略历史的感受和记忆程度会发生变化。有些人会更加淡忘,有些人则会通过新的方式(如学术研究、艺术创作)来纪念和反思,但这种记忆可能不再像今天这样具有普遍的、强烈的集体情绪驱动力。
国内民族主义情绪的周期性波动: 在特定事件或国际环境下,国内可能会出现民族主义情绪的短暂高涨,并以此来强化对日本的警惕,但这不太可能转化为直接的“复仇”行动。
中日关系的复杂博弈: 两国关系将可能在合作与竞争、缓和与摩擦之间摇摆。历史问题会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潜在爆发点,但具体如何演变将取决于两国政府的政策、国内政治气候以及国际大环境。

总结:

总的来说,中国人不会完全忘记日本侵略的历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仇恨”的情感浓度和表现形式会发生变化。 “复仇”在现代国际关系中,尤其是以军事手段实现的意义上,可能性微乎其微,几乎为零。更现实的是,历史记忆将以不同的方式被传承和解读,国家将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手段来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并对任何可能威胁地区和平的行为保持警惕。

最终,历史的走向取决于无数个体和集体选择的叠加,以及不断变化的国内外环境。将“仇恨”转化为国家发展的动力和对历史的反思,而不是破坏性的复仇行动,将是中华民族面临的长期课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初河南人屠杀湖北人,周王室视楚国为蛮荒,你仇恨吗,想报复吗?

后来,陕西人坑杀40万河北人,长平骸骨触目惊心,你仇恨吗,想报复吗?

再后来,河南人冉闵发布杀胡令,从华北一路杀到甘陕,你仇恨吗,想报复吗?

再再后来,山东人黄巢从胡建杀到广州,屠杀了12万广州人,你仇恨吗,想报复吗?

再再再后来,内蒙古人成吉思汗和其子孙一路向南屠杀,崖山10万军民跳海只是冰山一角,南人做了快一个世纪两脚羊,你仇恨吗,想报复吗?

再再再再后来,东北人,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扬州被屠杀八十多万,至于辽西,大同,苏州,南昌,江阴,昆山,嘉兴大屠杀,国人从1.2亿减到6千万,你仇恨吗,想报复吗?

再再再再再后来,甘肃安拉屠杀了1500万汉人,陕西安拉屠杀了500万汉人,你仇恨吗,想报复吗?

再再再再再再后来,日本鬼子。。。

再再再再再再再后来,王胡子在新疆。。。

所以为什么会光问日本。结论已经出来了,一定是会仇恨和试图报复的,因为日本没有变成九州省,四国省,本州省和虾夷自治区

仅此而已

user avatar

2200年前,我祖上,是赵国人,被秦灭了,我为什么不恨秦国?

他们都成了历史了,还有秦国吗?还有赵国吗?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至少现在还没忘,100年,200年,300年后也可能不会忘。

走出地球,进入星辰大海之后呢?

走不出去,这个文明必然是要灭亡的,我们这一代当然看不到那一天,但这是身为一个人类应该有的基本的觉悟:延续文明

那时候我只会记得:我们人类共同的故乡,是一颗叫地球的尘埃。bilibili.com/video/av14

(得了吧,能不能走出去还是个未知数→_→,就人类现在这幅德行)

user avatar

犹太人恐怕永远都不会忘记当年德国人干的好事儿,就像中国人也永远不会忘记日本人当年犯下的罪行一样。

但这并不意味着现实的仇恨依然存在。毕竟德国人并没有把希特勒格林戈培尔等人的死魂灵,找个柏林市中心的大教堂,堂而皇之供起来,还每年集体拜一拜。

以45年美国人的尿性,老麦若穿越到现在,最大概率会干的事儿,是直接朝着皇居北偏西那块绿地,丢个MOAB下去。(啥?W88?!淡定淡定。。。)

当然,这恐怕也不能百分百怪罪日本人,毕竟这国家,直到今天,依然更像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

封建,意味着大多数国民,都是脑子里面只有“规矩”的小绵羊;殖民地嘛......东亚人民忘记仇恨,同种同文化绑在一起,主子显然会不高兴。

于是现在也就只能这样咯。

将来嘛,也谈不上复仇。啥时候中国真的有“复仇”的能力了,自然意味着日本的主子没能力再当主子了。而这种情况下,大东亚自然要共荣才是呀。

至于怎么共荣...都20XX年了,和平和发展才是主流。都共荣了,以后买油买货啥的,就用软妹币吧~否则你国可要被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咯~

总之,如果人类科技没有大突破,那么宏大的斗争逻辑就不会有什么根本变化。在此情形下,“我们”的终极“敌人”,绝不是日本人。

user avatar

总设计师说了:一切向前看。

大众是盲目的。记得80年代中日蜜月期的时候,双方友好度爆棚的。所以仇恨也好,友好也好,都是宣传的结果,别以为那就是你的感情。毕竟能接触到日本人,去过日本的人还是少数。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复仇更不靠谱了,违法的。负有战争罪行的老一代都死光了,找谁复仇去?找他们儿子、孙子复仇?还是无差别找他们任何一个人复仇?这种道理别说现代社会不允许,古代社会都站不住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