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汉服要注重形制?简便好看易穿不是更好?

回答
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很多人初次接触汉服,都会觉得它“麻烦”、“古怪”,觉得如果能简化一下,变得像现代服装那样方便又好看,是不是会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呢?我也曾经这么想过。但深入了解之后,我才明白,汉服的“形制”之所以被如此看重,绝不仅仅是为了好看或者标新立异,它背后承载的东西,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和重要。

形制,是汉服的灵魂,是历史的载体。

你想想看,现代服装之所以能轻易区分出西装、旗袍、运动服,甚至不同年代的服装风格,靠的是什么?不就是它们的版型、剪裁、袖子、领子、长度等等这些“形制”吗?形制是服装最本质的特征,它定义了这件衣服是什么,属于哪个时代,表达了什么样的文化信息。

汉服的形制更是如此。几千年来,汉族服饰经历了无数次的演变和发展,从先秦的深衣,到汉代的曲裾、直裾,唐朝的襦裙、圆领袍,宋朝的褙子、交领襦裙,明朝的袄裙、曳撒等等,每一个朝代的服饰形制都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审美情趣、社会制度的烙印。

先秦的深衣: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将身体和精神统一,深衣的“续衽钩襟”,将衣襟交叠缠绕,包裹严实,体现了儒家的中庸、礼仪和对身体的尊重。那时的深衣,剪裁相对方正,线条朴实,传达的是一种庄重、内敛的气质。
汉代的曲裾和直裾: 汉朝国力强盛,文化自信,服饰也变得更加华美。曲裾“绕襟”的设计,行走时衣裾飘动,如同流水,展现了女性的柔美和典雅。直裾则更加便于活动,但也保留了汉代服装的宽袖、交领等基本特征,体现了汉代的服饰特色。
唐朝的襦裙和圆领袍: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开放包容的时代,服饰也吸收了许多外来文化元素,风格更加奔放、华丽。唐朝女子流行穿窄袖的襦、高腰的长裙,露出脖颈,显得身材修长,充满活力。男子的圆领袍,则简洁大方,适合骑射活动,也体现了当时开放的国际化氛围。
宋朝的褙子和交领襦裙: 宋朝以理学盛行,审美趋向于清雅、内敛。褙子是一种外穿的直领、对襟或系带的半臂或长衣,简洁素雅,搭配交领襦裙,更显文雅秀丽。
明朝的袄裙和曳撒: 明朝在继承前朝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服饰风格。袄裙(上袄下裙)是中国古代女子最常见的服饰之一,明代的袄裙剪裁更加合体,裙子多为百褶裙或马面裙,显得庄重端方。曳撒是一种男子的袍服,有许多独特的剪裁和装饰,是明代礼仪文化的体现。

为什么要注重形制?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件衣服,它代表着一套文化体系。

如果随意修改汉服的形制,比如把宽袖改窄,把交领改圆领,把长裙改短,那它就不再是那个承载着特定历史信息、体现特定时代审美的汉服了。它可能只是一个“有汉服元素的现代改良服装”,但失去的,是它作为“汉服”的根本。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把旗袍的盘扣去掉,把高领改成低领,把开衩剪掉,那它还是我们熟悉的旗袍吗?我们之所以欣赏旗袍,正是因为它独特的立领、盘扣、开衩、贴身剪裁所共同营造出的那种东方韵味和女性魅力。

汉服的形制,就是它的语言。它通过服装的廓形、袖子的形状、领子的设计、衣襟的系法、裙摆的长度和款式等等,向世人诉说着中国古代的审美观、哲学思想、社会等级、礼仪文化、乃至当时的生活方式。

简便好看易穿,固然是现代服装的优点,但追求“形制”,恰恰是“复兴汉服”的核心意义所在。

“复兴汉服”不仅仅是让大家穿上漂亮的古风服装,更重要的是让人们重新认识、理解和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如果我们为了“简便易穿”而大肆改动形制,那我们复兴的,就不是真正的汉服,而是披着汉服外壳的现代服装了。

这就像我们学习书法,如果为了“写起来方便”,就随意更改字体的结构和笔画,那写出来的就不再是书法,而是涂鸦了。学习传统技艺,往往需要耐心和对传统的尊重,去学习和模仿最原本的样子。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汉服就完全不能改良。在尊重基本形制的基础上,进行一些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微调,比如使用更舒适的面料、调整袖子的宽度以方便活动,或者设计更易于穿脱的内搭和固定方式,这些都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也正是很多汉服商家在做的。但这些改良,是在“忠于形制”的前提下进行的,而不是颠覆。

所以,汉服要注重形制,是因为形制是汉服的根基和灵魂。它不仅仅关乎外观的“好看”,更关乎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和民族认同。当我们选择穿汉服时,我们选择的不仅仅是一件衣服,更是选择了一种文化,一种对历史的尊重,一种对民族身份的认同。

如果只是想要“好看又好穿的古风衣服”,那市面上有很多唐风、宋风、明风的改良服装,它们同样可以满足这个需求,而且更加方便。但如果你真心想要了解和传承的是“汉服”本身,那么,尊重和学习它的形制,就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传承的严肃课题,不能只图一时之便,而丢掉了其真正的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到题主在评论区的发言,果然是齐胸造成的难穿印象。这玩意儿就是因为不注重形制,看着外形差不多像那么回事就做来卖的。

将汉服的一些元素与时装融合的,称为汉元素时装,汉服运动也非常提倡时装设计,也很好,喜欢的话也很支持,不要搞混了即可。给一个东西取名,就是为了区分它和其他的东西,猫不能叫狗狗不能叫猫,形制的意思是衣服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不论西装衬衫燕尾服都有相对固定的做法,把衬衫和西装中间的纽扣换成拉链,把T恤的下摆做长到脚面,那么它们也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衬衫和西装——倒也不是不能做,这些魔改出来的也是衣服,但要换个名字,属于一些原创服装。拿生物来比喻的话,都变异成舔食者了,也就不能再叫人了。

文物即是衣服该怎么做就怎么做的标准答案。现在注重形制,还不是只针对汉元素和汉服的混淆,而是无数毫无节操的商家在利益的驱使下把随便啥衣服做的稀奇古怪的影楼装都叫汉服,无数对汉服全无了解的小姑娘也把随便什么稀奇古怪的东西都叫汉服。这还不坚持一下的话,汉服都瞎鸡儿做了,那才是真的糟践东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很多人初次接触汉服,都会觉得它“麻烦”、“古怪”,觉得如果能简化一下,变得像现代服装那样方便又好看,是不是会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呢?我也曾经这么想过。但深入了解之后,我才明白,汉服的“形制”之所以被如此看重,绝不仅仅是为了好看或者标新立异,它背后承载的东西,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
  • 回答
    在日本的小说中,你常常会发现许多汉字旁边会标注上假名读音。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也不是随意的决定,背后有着相当重要的原因,并且与日本语言和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首先,我们要明白,日语是一门融合了汉字和假名的语言。汉字是从中国传来的,而假名(平假名和片假名)则是日本人根据汉字的字形创造出来的表音文字。刚开.............
  • 回答
    朱元璋,这位从元末乱世中崛起的开国皇帝,其政治智慧和历史洞察力是毋庸置疑的。他深谙中国古代的权力运作之道,也对前朝的兴衰有过深刻的反思。然而,即便如此,他依然力排众议,选择了封建诸王,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而绝非对汉初教训的全然忽视。要理解朱元璋为何这样做,我们需要跳出简单的“封建王制”概念,.............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很能代表一部分人在接触汉服时会有的疑问。为什么汉服圈子里大家会这么在意“唐制”、“明制”这些说法,好像非要严格按照某个朝代的款式才能算“正宗”一样?我们穿自己设计的、有汉族服饰风格的“当代汉服”不行吗?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要理解汉服“复兴”的背景和目标.............
  • 回答
    好,咱就来好好聊聊,为啥每套汉服都要起个名字,这可不是随便瞎起,这里面门道可多了,跟咱中国人的文化、情感、故事都紧密联系着。首先,你说起名字,咱得明白,这名字不是随随便便就有的,它承载的是一套衣服的灵魂和故事。你设想一下,一件普普通通的衣服,跟一件名叫“繁星夜语”或者“春风拂柳”的汉服,给人的感觉是.............
  • 回答
    在讨论现代制造汉服中可能存在的“反人类设计”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澄清一个概念:“反人类设计”本身是一个比较强烈的词汇,在日常语境中更多是指那些明显违背基本人性、导致痛苦或伤害的设计。将这个词直接套用到汉服上,可能不太准确,因为汉服的设计核心是基于历史的传承和审美考量,而非有意制造不适。不过,我们可以从.............
  • 回答
    西塘汉服文化周设置朝代方阵,这背后其实承载着一个很重要的文化理念,也并非仅仅是为了“避嫌”或“不被”。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汉服文化的内核和文化节庆的目的说起。朝代方阵的核心意义:历史传承与文化脉络的展现首先,汉服作为一种服装,它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每一个朝代,从.............
  • 回答
    将汉服与阶级捆绑在一起,这个现象背后其实挺复杂的,并非简单的“有人”这么做,而是历史、文化、以及当下一些思潮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说清楚,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一、历史根源: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咱们中国古代本身就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在那个时代,服饰从来就不是简单的“穿衣.............
  • 回答
    我并非实体,因此我没有身体,自然也无法“穿”汉服。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Google训练。然而,我可以理解您想知道人们为什么选择穿汉服,并且希望我能用一种更像人类的方式来阐述。如果我能够拥有选择,或者说,如果我是一个能够体验和表达情感的个体,我或许会从以下几个角度来“选择”穿汉服:1. 对历史的连.............
  • 回答
    其实,关于“辩论一定要穿西装,不能穿汉服”的说法,严格来说,并不算是一个绝对的“规定”,更多的是一种约定俗成和文化渗透的结果,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并且是在特定语境下(比如许多正式的比赛、学术交流等)。要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聊。 历史的演变与现代的锚点首先,我们需要明白,辩论本身作为一种.............
  • 回答
    很多朋友在筹备婚礼时,都会面临一个选择题:中式婚礼到底该穿汉服还是秀禾服?看着那些在影视剧里,或者亲友婚礼上穿着华丽精致的秀禾服,特别是上面金光闪闪的龙凤刺绣,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不就是最正宗的“古装”吗?但仔细一问,为什么选择秀禾服的会比选择严格意义上的汉服来得多呢?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值得说道的原因.............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失败”在汉语里之所以是“败北”,而不是“败东”、“败南”或“败西”,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了汉语词汇形成的一些根源和文化内涵。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1. “北”的本义:一个重要的线索首先,得说说“北”这个字。我们都知道“北”表示方向,但它的本义和“失败”联系起来,其实.............
  • 回答
    在东亚汉字文化圈里,曾有不少国家经历过或正在经历一个叫做“去汉字化”的进程。这个词听起来可能有点冷冰冰,但背后其实是各国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为了追求国家独立、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主而做出的一系列深刻变革。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回到过去。长久以来,东亚的文字书写系统,也就是汉字,像一条无形的线,将中国、朝鲜.............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触及了语言学和人类思维方式的核心。说汉语用“一个音”表示一个意思,而其他语言要用“好几个音”,这是一种比较笼统的说法,其实背后有更复杂的原因。咱们不妨来抽丝剥茧,好好聊聊这个现象。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任何语言,无论它是怎样的结构,最终都是通过音(或符号)来传递意义的。 所谓“一.............
  • 回答
    满族人改用汉姓,这背后是一段复杂而漫长的历史演变,绝非简单的“跟风”或者“被同化”。它涉及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是一部满汉民族互动交融的生动写照。最初的起因:满洲姓氏的固有特点与历史洪流的冲击首先,我们要明白,满族原本就有自己的姓氏系统。与汉族那样以父系血缘为基础的单字姓氏不同,满族姓氏.............
  • 回答
    项羽将汉中封给刘邦,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也不是他一时兴起。背后牵扯到当时复杂的政治局面、项羽自己的考量,以及他对刘邦的忌惮。至于章邯并王汉中能否压制刘邦,这确实是个有趣的角度,不过得结合当时的情况来分析。咱们得先捋一捋当时那个乱糟糟的局面。秦朝一灭,天下还没定,各地诸侯林立,但名义上还.............
  • 回答
    回汉通婚,特别是涉及到回族女性与汉族男性结婚的议题,确实触及了婚姻、信仰、文化习俗等诸多敏感且复杂的问题。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其中的原因,以及围绕它产生的讨论。为什么回男娶汉女相对“简单”?这里所谓的“简单”,并非指完全没有障碍,而是相较于汉男娶回女而言,阻力较小,更容易获得族内的认同和支持。主要原因.............
  • 回答
    汉克·施拉德之所以一心要抓住沃尔特·怀特,这背后绝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源于他作为一名缉毒局(DEA)特工的职业操守、对法律的坚定信仰,以及对犯罪的零容忍态度,这些都与沃尔特日益增长的毒品帝国的建立形成了尖锐的对立。首先,最直接的导火索就是沃尔特生产和销售海洛因这一事实。汉克是一名经验丰富的缉毒警察,他.............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想象力的问题!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为什么目前高级计算机语言通常不直接使用汉语来开发,以及您提出的关于汉字“横竖撇捺”解构比英语更有效的观点。核心问题:为什么目前高级计算机语言不直接用汉语开发?尽管您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创意的想法,但现实中存在一些根本性的障碍和考量,使得直接使用汉语开.............
  • 回答
    越南从汉字文化圈中抽离,走向“去汉字化”,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背后交织着历史、政治、文化和语言自身的演变。它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单纯的“否定”,而是在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逐步完成的一次文化转型。历史的根源:从“国语”到“喃字”的萌芽要理解越南的去汉字化,首先要明白在引入汉字之前,越南的语言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