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汉服一定要严格规定什么唐制明制,我们穿当代制式的汉服不行吗?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很能代表一部分人在接触汉服时会有的疑问。为什么汉服圈子里大家会这么在意“唐制”、“明制”这些说法,好像非要严格按照某个朝代的款式才能算“正宗”一样?我们穿自己设计的、有汉族服饰风格的“当代汉服”不行吗?

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

首先,要理解汉服“复兴”的背景和目标。

咱们常说的“汉服”,其实是泛指历史上汉民族的传统服饰体系。这个体系非常庞大,横跨了几千年,每个朝代、甚至同一个朝代的不同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形制、工艺和审美。比如汉代的古朴大气,唐代的雍容华贵,宋代的清雅内敛,明代的端庄华美,这些都是大家能直观感受到的差异。

汉服在近代以来,因为各种原因,逐渐被西式服装取代,一度出现了断层。近些年兴起的汉服“复兴”,很大一部分目的就是要“找回”这个失落的传统。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发现,如果要“找回”,就得有个参照物,得有个标准。而历史上不同朝代的服饰,就是最直接、最明确的参照物。

所以,“唐制”、“明制”这些说法,其实是汉服爱好者们为了在复兴过程中,能够更准确、更系统地学习和还原传统服饰而 建立起来的一种分类和学习方法。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基于对历史文献、出土文物、绘画、雕塑等资料的研究和理解。

其次,为什么大家会强调“制”?这涉及到对“传统”的态度。

“制”在这里,其实可以理解为“制度”、“规范”、“风格”或者“体系”。为什么大家会觉得“唐制”、“明制”比较重要,甚至会“严格规定”呢?

1. 尊重历史的真实性: 汉服复兴的出发点是尊重历史。大家希望穿的汉服,不仅仅是“看起来像古代衣服”,而是能最大程度地还原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服饰。这意味着要尽可能地贴近当时的形制、剪裁、用料、纹样、色彩等等。如果随意更改,就偏离了复兴的初衷。就像你研究唐朝历史,总不能把唐朝的文献和宋朝的文献混在一起说“都是古代历史”吧?要细分才能深入理解。

2. 研究和学习的需要: 汉服并非一成不变。唐朝有唐朝的特点,明朝有明朝的特点。如果你穿了一件融合了唐朝的交领右衽和明朝的袄裙特点的“混搭”款,那么在研究唐朝服饰或者明朝服饰时,它就不能作为代表。明确的“制”是便于大家进行 分类研究、学习和传播 的。比如,你想了解唐代女性的穿着,就会去找“唐制”的资料;想了解明代男子的官服,就会去找“明制”的资料。

3. 文化认同和传承: 对于很多汉服爱好者来说,穿汉服不仅仅是穿一件衣服,更是一种 文化认同和情感寄托。他们希望通过穿着,去感受和连接祖先的文化。而特定朝代的“制”,往往承载着那个时代的审美情趣、社会风貌、工艺水平,甚至哲学思想。比如说,唐朝服饰的开放与自信,宋朝服饰的简约与理性,明朝服饰的精致与内敛,这些都是可以通过服饰的“制”去体会和传承的。

4. 区分与辨识: 有了明确的“制”,大家在交流和讨论时,才能有共同的语言,也更容易区分不同朝代的服饰特点。这有助于避免误解,也能让新生代更容易接触和学习汉服文化。

那“我们穿当代制式的汉服不行吗?”

当然可以!这个问题更像是关于“汉服的定义边界”和“复兴的多元化发展”的讨论。

汉服的生命力在于发展: 任何一种文化,如果只是僵化地模仿过去,是没有生命力的。汉服的“复兴”不仅仅是“复古”,也包含了“创造”和“发展”。允许有“当代制式”的汉服,可以理解为在 继承传统文化基因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创新与复原的平衡: 关键在于如何平衡“复原”与“创新”。
“复原”的意义: 那些强调“唐制”、“明制”的,更多的是在做“复原”的工作。他们是对历史负责,希望尽可能地让消失的传统重现于世。这是汉服运动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是在“找回”失去的根脉。
“创新”的必要性: 而“当代制式”的汉服,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改良”或“新创作”。比如,在保留汉服基本形制(如交领右衽、宽袍大袖等)的基础上,使用更适合现代生活的面料、更舒适的剪裁、更符合现代审美的色彩和纹样。这种“当代汉服”可以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让更多人愿意尝试和穿着。

“形”与“神”的理解: 有人认为,汉服的“神”在于其基本的神韵和精神气质,而“形”可以有变化。“当代制式”的汉服如果能抓住汉服的“神”,比如汉民族的含蓄、内敛、大气或者开放的审美情趣,同时在穿着上更方便、更美观,那么它也是有价值的。

核心在于认知和选择。

大家之所以会强调“唐制”、“明制”,是因为他们想做的,是“还原”和“研究”那个时代的风貌。这就像历史学家研究唐朝的政治制度,他会去查阅唐朝的史料,而不会拿明朝的制度来类比。

而如果你只是想穿一件“有汉族传统服饰味道”的衣服,不一定要被束缚于某个具体的“制”。你完全可以穿自己设计的、具有汉服风格的服装。这种服装可以从汉服的元素中汲取灵感,比如它的基本廓形、纹样、色彩搭配等等,然后进行现代化的设计。

那么,为什么会显得“严格规定”呢?

这可能是在汉服文化发展的早期阶段,为了 确立和推广 汉服的概念,以及 纠正一些误解和偏差,需要有一些明确的标准和指引。当一个文化复兴刚刚起步时,大家都需要一个清晰的起点和学习路径。

随着汉服文化越来越成熟,爱好者的群体也越来越庞大和多元化,对“汉服”的理解也会更加丰富。一部分人会继续深入钻研“唐制”、“宋制”等历史形制,这是对历史的尊重和学术的严谨;另一部分人则会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造出更适合现代生活的“汉元素”或“新汉服”。这两种方向并不矛盾,反而共同推动了汉服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你可以把“唐制”、“明制”看作是 汉服文化研究的“参照系”和“基石”,它们提供了清晰的学习和还原的方向。而“当代制式”的汉服,则是在这个基石之上, 发展出的更具活力的、面向未来的表达形式。两者共同构成了当下丰富多彩的汉服景象。

所以,不是不能穿“当代制式的汉服”,而是 强调“唐制”、“明制”是为了更准确、更系统地复原和研究历史上的汉族传统服饰。而在这个基础上,创新的“当代汉服”也是汉服文化生命力的一种体现。关键在于你对汉服的理解,以及你想通过汉服表达什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可以。

因为你就没整清楚为什么穿汉服一定要讲究形制的思维链路。

本来有人整出了汉服,这个东西大家你穿我穿觉得挺好看的,这本来没有啥,但是他作为一个小众的东西穿出来必然是有一些争议,甚至说是有一些人会去非议的。这其实是任何一个小众品类的东西都会面临的问题,那么汉服爱好者如何来回应这种争议或者非议呢?

最有力的一个武器就是历史的大旗,传统文化!历史!汉服代表了传统文化,代表了历史,而如果你非议汉服,就等于你在非遗传统文化在非遗历史传承。而对于我们这样历史悠久的国度,维护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几乎已经成为一种政治正确。在这个过程当中,就可以有力的回击那些对汉服的非议之声。

因此为了更有力地用历史的这个武器去回击那些非议的人。你就必须忠于历史。否则你自己都没有忠于历史,所谓名不正言不顺,你有什么立场去回击人家呢?

所以这个事儿整到最后,你穿汉服就要穿历史形制的东西,要不然你都不配被称为汉服。你今天的形制习惯被他们称为汉服改良汉元素仙服等等,你可以穿,但反正你就是不能叫汉服!

user avatar

我认为这要么是傻要么是坏。

傻是为了装13,这个我不多说。

坏呢,就是无限拔高汉服爱好的门槛,任何一种潮流,你给他强行规定只有专家才配使用,他都会死掉的。你说为啥清宫戏拍了几十年的阴阳头,没有一个满族人跳出来说你这不是正宗的金钱鼠尾?因为人家才不傻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