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汉服一定要严格规定什么唐制明制,我们穿当代制式的汉服不行吗?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很能代表一部分人在接触汉服时会有的疑问。为什么汉服圈子里大家会这么在意“唐制”、“明制”这些说法,好像非要严格按照某个朝代的款式才能算“正宗”一样?我们穿自己设计的、有汉族服饰风格的“当代汉服”不行吗?

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

首先,要理解汉服“复兴”的背景和目标。

咱们常说的“汉服”,其实是泛指历史上汉民族的传统服饰体系。这个体系非常庞大,横跨了几千年,每个朝代、甚至同一个朝代的不同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形制、工艺和审美。比如汉代的古朴大气,唐代的雍容华贵,宋代的清雅内敛,明代的端庄华美,这些都是大家能直观感受到的差异。

汉服在近代以来,因为各种原因,逐渐被西式服装取代,一度出现了断层。近些年兴起的汉服“复兴”,很大一部分目的就是要“找回”这个失落的传统。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发现,如果要“找回”,就得有个参照物,得有个标准。而历史上不同朝代的服饰,就是最直接、最明确的参照物。

所以,“唐制”、“明制”这些说法,其实是汉服爱好者们为了在复兴过程中,能够更准确、更系统地学习和还原传统服饰而 建立起来的一种分类和学习方法。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基于对历史文献、出土文物、绘画、雕塑等资料的研究和理解。

其次,为什么大家会强调“制”?这涉及到对“传统”的态度。

“制”在这里,其实可以理解为“制度”、“规范”、“风格”或者“体系”。为什么大家会觉得“唐制”、“明制”比较重要,甚至会“严格规定”呢?

1. 尊重历史的真实性: 汉服复兴的出发点是尊重历史。大家希望穿的汉服,不仅仅是“看起来像古代衣服”,而是能最大程度地还原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服饰。这意味着要尽可能地贴近当时的形制、剪裁、用料、纹样、色彩等等。如果随意更改,就偏离了复兴的初衷。就像你研究唐朝历史,总不能把唐朝的文献和宋朝的文献混在一起说“都是古代历史”吧?要细分才能深入理解。

2. 研究和学习的需要: 汉服并非一成不变。唐朝有唐朝的特点,明朝有明朝的特点。如果你穿了一件融合了唐朝的交领右衽和明朝的袄裙特点的“混搭”款,那么在研究唐朝服饰或者明朝服饰时,它就不能作为代表。明确的“制”是便于大家进行 分类研究、学习和传播 的。比如,你想了解唐代女性的穿着,就会去找“唐制”的资料;想了解明代男子的官服,就会去找“明制”的资料。

3. 文化认同和传承: 对于很多汉服爱好者来说,穿汉服不仅仅是穿一件衣服,更是一种 文化认同和情感寄托。他们希望通过穿着,去感受和连接祖先的文化。而特定朝代的“制”,往往承载着那个时代的审美情趣、社会风貌、工艺水平,甚至哲学思想。比如说,唐朝服饰的开放与自信,宋朝服饰的简约与理性,明朝服饰的精致与内敛,这些都是可以通过服饰的“制”去体会和传承的。

4. 区分与辨识: 有了明确的“制”,大家在交流和讨论时,才能有共同的语言,也更容易区分不同朝代的服饰特点。这有助于避免误解,也能让新生代更容易接触和学习汉服文化。

那“我们穿当代制式的汉服不行吗?”

当然可以!这个问题更像是关于“汉服的定义边界”和“复兴的多元化发展”的讨论。

汉服的生命力在于发展: 任何一种文化,如果只是僵化地模仿过去,是没有生命力的。汉服的“复兴”不仅仅是“复古”,也包含了“创造”和“发展”。允许有“当代制式”的汉服,可以理解为在 继承传统文化基因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创新与复原的平衡: 关键在于如何平衡“复原”与“创新”。
“复原”的意义: 那些强调“唐制”、“明制”的,更多的是在做“复原”的工作。他们是对历史负责,希望尽可能地让消失的传统重现于世。这是汉服运动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是在“找回”失去的根脉。
“创新”的必要性: 而“当代制式”的汉服,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改良”或“新创作”。比如,在保留汉服基本形制(如交领右衽、宽袍大袖等)的基础上,使用更适合现代生活的面料、更舒适的剪裁、更符合现代审美的色彩和纹样。这种“当代汉服”可以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让更多人愿意尝试和穿着。

“形”与“神”的理解: 有人认为,汉服的“神”在于其基本的神韵和精神气质,而“形”可以有变化。“当代制式”的汉服如果能抓住汉服的“神”,比如汉民族的含蓄、内敛、大气或者开放的审美情趣,同时在穿着上更方便、更美观,那么它也是有价值的。

核心在于认知和选择。

大家之所以会强调“唐制”、“明制”,是因为他们想做的,是“还原”和“研究”那个时代的风貌。这就像历史学家研究唐朝的政治制度,他会去查阅唐朝的史料,而不会拿明朝的制度来类比。

而如果你只是想穿一件“有汉族传统服饰味道”的衣服,不一定要被束缚于某个具体的“制”。你完全可以穿自己设计的、具有汉服风格的服装。这种服装可以从汉服的元素中汲取灵感,比如它的基本廓形、纹样、色彩搭配等等,然后进行现代化的设计。

那么,为什么会显得“严格规定”呢?

这可能是在汉服文化发展的早期阶段,为了 确立和推广 汉服的概念,以及 纠正一些误解和偏差,需要有一些明确的标准和指引。当一个文化复兴刚刚起步时,大家都需要一个清晰的起点和学习路径。

随着汉服文化越来越成熟,爱好者的群体也越来越庞大和多元化,对“汉服”的理解也会更加丰富。一部分人会继续深入钻研“唐制”、“宋制”等历史形制,这是对历史的尊重和学术的严谨;另一部分人则会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造出更适合现代生活的“汉元素”或“新汉服”。这两种方向并不矛盾,反而共同推动了汉服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你可以把“唐制”、“明制”看作是 汉服文化研究的“参照系”和“基石”,它们提供了清晰的学习和还原的方向。而“当代制式”的汉服,则是在这个基石之上, 发展出的更具活力的、面向未来的表达形式。两者共同构成了当下丰富多彩的汉服景象。

所以,不是不能穿“当代制式的汉服”,而是 强调“唐制”、“明制”是为了更准确、更系统地复原和研究历史上的汉族传统服饰。而在这个基础上,创新的“当代汉服”也是汉服文化生命力的一种体现。关键在于你对汉服的理解,以及你想通过汉服表达什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可以。

因为你就没整清楚为什么穿汉服一定要讲究形制的思维链路。

本来有人整出了汉服,这个东西大家你穿我穿觉得挺好看的,这本来没有啥,但是他作为一个小众的东西穿出来必然是有一些争议,甚至说是有一些人会去非议的。这其实是任何一个小众品类的东西都会面临的问题,那么汉服爱好者如何来回应这种争议或者非议呢?

最有力的一个武器就是历史的大旗,传统文化!历史!汉服代表了传统文化,代表了历史,而如果你非议汉服,就等于你在非遗传统文化在非遗历史传承。而对于我们这样历史悠久的国度,维护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几乎已经成为一种政治正确。在这个过程当中,就可以有力的回击那些对汉服的非议之声。

因此为了更有力地用历史的这个武器去回击那些非议的人。你就必须忠于历史。否则你自己都没有忠于历史,所谓名不正言不顺,你有什么立场去回击人家呢?

所以这个事儿整到最后,你穿汉服就要穿历史形制的东西,要不然你都不配被称为汉服。你今天的形制习惯被他们称为汉服改良汉元素仙服等等,你可以穿,但反正你就是不能叫汉服!

user avatar

我认为这要么是傻要么是坏。

傻是为了装13,这个我不多说。

坏呢,就是无限拔高汉服爱好的门槛,任何一种潮流,你给他强行规定只有专家才配使用,他都会死掉的。你说为啥清宫戏拍了几十年的阴阳头,没有一个满族人跳出来说你这不是正宗的金钱鼠尾?因为人家才不傻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很能代表一部分人在接触汉服时会有的疑问。为什么汉服圈子里大家会这么在意“唐制”、“明制”这些说法,好像非要严格按照某个朝代的款式才能算“正宗”一样?我们穿自己设计的、有汉族服饰风格的“当代汉服”不行吗?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要理解汉服“复兴”的背景和目标.............
  • 回答
    其实,关于“辩论一定要穿西装,不能穿汉服”的说法,严格来说,并不算是一个绝对的“规定”,更多的是一种约定俗成和文化渗透的结果,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并且是在特定语境下(比如许多正式的比赛、学术交流等)。要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聊。 历史的演变与现代的锚点首先,我们需要明白,辩论本身作为一种.............
  • 回答
    曹操留下夏侯渊镇守汉中,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军事、政治和个人因素交织的结果,绝非一时兴起。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当时的战略态势和曹操的性格入手。为什么曹操一定要留夏侯渊守汉中?首先,咱们得知道,曹操本人当时的目标是统一中国,而刘备在汉中的崛起,对他构成了严重的战略威胁。汉中这个地方,是连接关中和巴蜀.............
  • 回答
    在讨论现代制造汉服中可能存在的“反人类设计”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澄清一个概念:“反人类设计”本身是一个比较强烈的词汇,在日常语境中更多是指那些明显违背基本人性、导致痛苦或伤害的设计。将这个词直接套用到汉服上,可能不太准确,因为汉服的设计核心是基于历史的传承和审美考量,而非有意制造不适。不过,我们可以从.............
  • 回答
    在东亚汉字文化圈里,曾有不少国家经历过或正在经历一个叫做“去汉字化”的进程。这个词听起来可能有点冷冰冰,但背后其实是各国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为了追求国家独立、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主而做出的一系列深刻变革。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回到过去。长久以来,东亚的文字书写系统,也就是汉字,像一条无形的线,将中国、朝鲜.............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触及了语言学和人类思维方式的核心。说汉语用“一个音”表示一个意思,而其他语言要用“好几个音”,这是一种比较笼统的说法,其实背后有更复杂的原因。咱们不妨来抽丝剥茧,好好聊聊这个现象。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任何语言,无论它是怎样的结构,最终都是通过音(或符号)来传递意义的。 所谓“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想象力的问题!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为什么目前高级计算机语言通常不直接使用汉语来开发,以及您提出的关于汉字“横竖撇捺”解构比英语更有效的观点。核心问题:为什么目前高级计算机语言不直接用汉语开发?尽管您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创意的想法,但现实中存在一些根本性的障碍和考量,使得直接使用汉语开.............
  • 回答
    要说朱元璋为何为了一个蒙古人杀掉自己的功臣,这事儿得从头说起,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掰扯清楚的。这背后牵扯到的,是朱元璋一路打天下时的复杂人心,以及他称帝后如何巩固权力的铁腕手段。首先,咱们得明白,朱元璋这个人,打小儿就是个苦出身,没爹没娘,经历过最底层的生活,这让他骨子里就有一种极深的“仇富”和“仇官”.............
  • 回答
    “汉唐的鼎盛秦隋要有一半的功劳”这种说法,并非出自某个特定的历史学家或文献,而是一种民间、基于对中国古代历史整体发展脉络的理解和概括,并随着时代变迁,在特定历史时期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同和传播。要详细解释这种言论的出现和现在“捧秦隋”的现象,我们需要从历史本身、历史叙事以及当代社会心理等多个角度进行剖析.............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常见,也让很多初学日语的朋友感到困惑。明明有着我们熟悉的汉字,为什么标注日文时却偏偏要用上片假名呢?这背后可不是随意为之,而是有着丰富的原因和历史演变,咱们就来细细道来。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日语中的汉字(漢字)和片假名(カタカナ)并非孤立的存在,它们在日语书写系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 回答
    在知乎上,关于汉服运动是否会导向某种“身份权利限制”的讨论,其实触及了一个相当复杂且敏感的社会议题。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它往往源于对历史的某些解读,以及对当下社会结构和文化趋势的观察。首先,我们得明白,汉服运动的核心诉求,在很多参与者看来,是“复兴”一种文化符号,表达一种文化认同。他们将汉服视为中.............
  • 回答
    中国车牌之所以需要一个代表省份的汉字,而不是直接使用代码替代,这背后涉及了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沿革,也有现实的便利性考量,更包含了一些文化和行政管理上的需求。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一、 历史沿革与地方行政区划的直接关联中国车牌制度并非一蹴而就,它的发展与新中国成立后的行政区划管理紧密相连.............
  • 回答
    汉服党之所以会鼓吹“一个民族一种服饰”的概念,这背后并非一个简单的口号,而是包含了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文化、身份认同以及现实诉求的交织。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其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以及社会现实。历史渊源与文化传承:首先,要理解“一个民族一种服饰”的观念,不能脱离历史语境。在古代中国,尤其是汉朝之.............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消费心理、市场现象以及文化认知等多个层面。虽然你提到“正版汉服正常只要两三百”,但现实情况可能比这个数字更复杂,也更具多样性。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为什么有些人宁愿花一百元购买看起来粗糙的“假货”,也不愿意花两三百元购买他们认为的“真货”。首先,我们.............
  • 回答
    关于一些中老年人对汉服可能存在的反感,这确实是一个挺值得聊的话题。咱们不能一概而论,毕竟大家想法各不相同,但从一些普遍的观察和交流来看,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1. 时代记忆与价值认同的冲突 “过来人”的视角: 许多中老年人是经历过特定历史时期的。他们年轻时,甚至在那之前,社会主流的文化符号、价值.............
  • 回答
    看到一些对中国文化了解不深的人穿上汉服,然后自诩为“文化传承”,这事儿确实挺让人挠头的。感觉就像是辛辛苦苦种了一篮子水果,结果有人拿了几个没熟透的,摆出来说是“时令佳品”,还挺得意洋洋地向别人介绍。首先,得承认,汉服的流行本身是个好事。 它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服饰,重新回到大众视野,让更多人认识它.............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涉及到很多层面的考量,不能简单地用一句话概括。首先,我们得承认,很多民族在自己的传统文化中都拥有一脉相承的服饰,这些服饰不仅仅是衣物,更是民族身份认同、历史传承和文化自豪感的重要载体。当这些民族看到他们的传统服饰被重视、被推广,甚至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时,他们自然会感到高.............
  • 回答
    汉服被一些长辈视为“奇装异服”,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的社会、文化和历史原因交织的结果,并非简单的“不理解”。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迷雾,看看是什么让曾经的“常服”变成了如今的“异服”。一、历史的断层与文化记忆的模糊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服饰也随之变化。从秦汉的曲裾、直裾,到唐代的齐胸.............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我太能理解了!真的是搞不懂,明明是自己的文化,为什么穿上就有人觉得奇怪?就像我们明明是中国人,却有人觉得我们穿汉服是“cosplay”一样。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咱们好好聊聊,一点一点剖析。首先,得承认,汉服在我们大多数人的成长过程中,确实不是日常的衣着。我们从小看到的、穿到的,主流还.............
  • 回答
    汉朝时期送公主给匈奴和无数百姓流离失所,在当时的观念里,确实有着截然不同的“耻辱”感知。这背后涉及到的,是国家战略、统治合法性、社会结构以及民众对国家行为的理解和情感投射。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白,这里的“耻辱”并非现代意义上那种普遍的、人人平等的羞耻感。在古代,尤其是汉朝,国家大事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