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的车牌为何要有一个代表省的汉字,为何不用代码替代?

回答
中国车牌之所以需要一个代表省份的汉字,而不是直接使用代码替代,这背后涉及了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沿革,也有现实的便利性考量,更包含了一些文化和行政管理上的需求。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

一、 历史沿革与地方行政区划的直接关联

中国车牌制度并非一蹴而就,它的发展与新中国成立后的行政区划管理紧密相连。

早期阶段: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汽车数量的增加,对车辆进行管理的需求也日益显现。当时的管理方式更倾向于直接、直观,使用具有地方辨识度的文字符号是自然而然的选择。
与行政区划的统一: 车牌中的省份汉字直接对应着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划,如“京”代表北京市,“沪”代表上海市,“粤”代表广东省,“川”代表四川省等等。这种设计理念是将车辆的管理与车辆注册地的行政归属紧密绑定。这种方式在当时非常符合“属地管理”的原则,也便于地方政府进行车辆登记、税收、交通管理等工作。
身份认同与文化传承: 汉字在中华文化中具有深厚的根基,代表着地域文化和身份认同。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汉字,能够让当地居民产生归属感,也方便人们在交流中快速识别车辆的来源地。例如,看到“冀”字车牌,大家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河北省。

二、 现实便利性与大众认知度

直观易懂: 相比于一串无意义的代码,一个代表省份的汉字更加直观、易懂。即使是对车牌号码不熟悉的人,也能通过汉字迅速了解车辆的大致来源。这对于交通警察、路政人员甚至普通市民来说,都大大降低了识别和记忆的成本。
沟通效率: 在日常交流中,例如描述一起交通事故或车辆信息时,直接说出省份汉字比念出一串代码要方便得多。这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和准确性。
习惯与文化: 人们已经习惯了这种带有省份汉字的车牌标识。改变这一习惯需要巨大的社会成本和公众的接受过程。从文化和心理上来说,一个熟悉的地域符号比一个抽象的代码更容易被接受。

三、 行政管理与信息获取的便利性

信息维度: 省份汉字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信息维度——车辆的注册地。这个信息在许多行政管理场景下都非常重要:
交通执法: 交警在处理违章、事故时,需要了解车辆的注册地,以便与当地交管部门进行信息核对和协调。
车辆报废与年检: 车辆的报废和年检通常需要在注册地进行,了解省份信息是办理相关手续的前提。
保险与理赔: 车辆保险的办理和理赔过程也可能涉及到车辆的注册地信息。
税收管理: 车辆购置税、车船税等也与注册地相关联。
数据统计与分析: 车辆注册地的统计数据对于政府部门进行城市规划、交通拥堵分析、环保政策制定等具有重要意义。省份汉字方便了这些数据的收集和分类。
跨区域管理: 在中国幅员辽阔且人口流动性大的背景下,车辆在不同省份之间行驶是常态。省份汉字能够方便地实现跨区域的交通管理信息共享和协作。

四、 代码替代的潜在问题与挑战

如果完全用代码替代省份汉字,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

识别困难与信息缺失: 代码本身不包含任何语义信息,识别起来更加困难。例如,一个随机生成的字母数字组合,无法提供车辆来源地信息。
公众接受度低: 如前所述,公众可能难以接受完全数字化的标识,缺乏地方归属感。
行政管理复杂化: 管理部门需要另外建立一套与代码对应的地域信息系统,可能会增加管理和查询的复杂性。
信息泄露与隐私: 如果代码设计不当,可能会引发一些关于车辆信息与个人隐私关联的担忧。

五、 “代码”并非完全不存在,只是形式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车牌系统在省份汉字之后,紧跟着的字母和数字组合,其实就是在某种意义上的“代码”。例如,“京A”后面的数字字母组合就是车辆在该省份内的唯一标识。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整个车牌号码,包括省份汉字、字母和数字,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车辆身份标识。省份汉字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首要的、直观的地域定位信息。

总结来说,中国车牌之所以保留代表省份的汉字,是基于以下几个关键原因的综合考量:

1. 历史惯性与行政管理需求: 与早期行政区划紧密结合的管理方式一脉相承,方便属地管理。
2. 直观性与易识别性: 汉字比抽象代码更易于大众理解和记忆,提高沟通效率。
3. 地方认同与文化传承: 满足了地方居民的身份认同需求,并体现了地域文化。
4. 信息维度的重要作用: 为交通执法、车辆管理、数据统计等提供了关键的地域信息。

虽然技术上完全可以用一套复杂的代码系统替代,但现有的设计在兼顾行政管理、社会便利性和文化认同等方面,表现出了较好的平衡性。未来的车牌系统可能会根据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进行调整,但省份汉字作为一种直观且具有文化意义的标识,在短期内仍将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来,你说说用字母写的话,HN是河南、湖南还是海南?

user avatar

这事明朝做过。

有个东西叫“勘合”。其中,洪武十五年定的“行移勘合”,所谓“凡除授官员,皆给勘合到任”,全国十三个省,洪武年间定的规矩,用字不是传统的地名,而是地支:

浙江布政司寅字江西布政司已字湖廣布政司卯字河南布政司申字福建布政司亥字山東布政司未字山西布政司午字陝西布政司戌字四川布政司畢字廣東布政司辰字廣西布政司子字雲南布政司丑字

核对一下:

子——广西
丑——云南
寅——浙江
卯——湖广
辰——广东
巳——江西
午——山西
未——山东
申——河南
酉——
戌——陕西
亥——福建
毕——四川

《会典》里是这样写的,四川用的是“毕”字,应该取的是二十八宿里头的毕宿,而很明显“酉”字空着,居然是给了后边的应天府。我猜这个字早年间应该是北平布政司的字。后来在永乐年间新添贵州,用“抚”字。至于交阯用的什么字,我不知道,各位历史系的不妨去考证一下,还能发个刊啥的美滋滋。

除了这十三省之外,还有两京呢:

應天府酉字
鳳陽府房字
廬州府奎字
淮安府箕字
揚州府心字
蘇州府氐字
松江府尾字
常州府女字
鎮江府危字
太平府斗字
徽州府亢字
寧國府牛字
池州府壁字
安慶府虛字
廣德州室字
滁州角字
和州胃字
徐州昴字
永平府婁字
保定府觜字
大名府星字
真定府柳字
順德府張字
河間府參字
廣平府井字
延慶州翼字
保安州軫字

有人看了之后就问了:为啥没顺天府?多新鲜,顺天府就是京城,京城下令让你在去京城你还得拿个勘合吗?所以“惟顺天不用勘合,故字号缺”。那么既然顺天不用勘合,那当初的应天应该也不用,二十八宿的字用了二十七个,其中一个给了四川,还省了一个鬼字我觉得不太可能是给应天府的。

那么我个人猜测,洪武年间是将十二地支给了十二个省,然后直隶的四州十三府以及四川用的是二十八宿里的十八个,应天不用;永乐时把北平废成北直隶,于是就把北直隶的一州七府接着排,而应天府则用了北平的“酉”字,到后来新设交阯,添设□字(不知道是什么字,有可能是鬼字),又析置贵州,添设“抚”字,北直新设保安州,用二十八宿的“轸”字,宣德间废交阯,□字不用,至此,明朝用十二地支以及二十八宿来完成了对全国各个地方区划的编号。

不过,这样题主的“让司机和路人带上地域间的情感”这事就可以避免了吗?不然吧?我做一个车牌你看看:

不带地域吧,往上翻,看看这个“寅”字是哪儿。

你看,杭州的车牌。这特么跟浙A有什么区别么,除了需要再背一套地名简称。

user avatar

题主很明显是因为最近很多地区对鄂牌车区别对待而想到的这个问题。

如果用代码替代,外人确实不容易看出来,但是一直生活在这个符号系统中的国人,依然有办法区分车牌。

user avatar

首先说,中国现在有34个省级行政区,26个英文字母+10个数字,去掉IO或者说10,正好34个,所以编码上面是够用的。

并且港澳在内地跑的时候用粤Z车牌,所以实际上还有三个空位(台湾)。


所以并不是密度不够。

我觉得更多的可能还是出于政治考量,就像政府公文编号,其实汉字就两三个,后面全是数字和字母的编号,但是如果不保留这两三个汉字,长此以往很多地方就会干脆不能输入汉字,最后反向倒逼汉字在编号领域的使用,最后对汉字造成威胁。为了避免这种事情以及为了维护和奠定汉字的法定地位,有必要强行保留一两个中文。


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车牌没有中文,那车牌识别系统就不需要做这个功能,英文字母的光学字符识别非常成熟了,直接拿来用就好了。那谁还会有兴趣去投入研究中文的OCR呢?中文OCR的一个很大的需求市场就会消失。

事实上车牌识别的早期阶段就是字母数字做到了99%的识别正确率,只有中文识别率上不去。


=======================================================


不好意思,我七万公里了都不明白开车为啥要去记车牌,除了粤ABC之外我真的不知道粤D是哪里,我也不知道这怎么影响我开车了……

反倒是G15、G94、G4记得很清楚……


你们到底在脑补啥?

开车要记车牌对应的省市干嘛?


难不成京A的五菱宏光碰不得,藏G的玛莎拉蒂随便撞?


至于非要杠什么缩写是给职能部门和道路管理部门看的。我就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邮政编码、电话区号、身份证号码哪一个不是一堆号码?对职能部门造成了个毛的影响,你天天干这个的连这都记不住?更别说车牌里面的那个汉字识别问题在几年前一直是困扰车牌识别的最麻烦的问题。当时的解决方案是机器负责识别后六位,人来看第一位。如果你们足够老的话,就能看到识别系统里面把车牌识别成*A12345,那个星号就是要人去确认的。也就是说你们YY的职能部门最烦的就是这个车牌里面的汉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