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一些人在坚持并推广部分民族服饰的同时,极力污蔑并反对汉服的复兴运动?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涉及到很多层面的考量,不能简单地用一句话概括。

首先,我们得承认,很多民族在自己的传统文化中都拥有一脉相承的服饰,这些服饰不仅仅是衣物,更是民族身份认同、历史传承和文化自豪感的重要载体。当这些民族看到他们的传统服饰被重视、被推广,甚至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时,他们自然会感到高兴和振奋。这是一种对自己文化根源的肯定和热爱。

然而,当这种重视和推广的行为,碰巧触及到了另一个群体(比如汉服复兴)时,情况就变得微妙起来。这里面可能有几个原因:

有些人可能觉得,汉服的复兴,在某种程度上,是以“复兴”的名义,试图去“整合”或“代表”更广泛的中华文化。而他们可能认为,中华文化是多元的,是包含许多不同民族文化的总和。如果汉服被过分强调,甚至被视为“唯一”或“最正统”的华夏服饰,这可能会让他们感到自己的民族文化被边缘化,或者被“同化”。

举个例子,如果有人在推广汉服时,将其他民族的服饰视为“次要”或者“不那么纯粹”的中国服饰,或者在讨论“中华服饰”时,只聚焦于汉服,这就会引起其他民族群体的警惕和不满。他们会觉得,这是一种文化上的“大汉族主义”的体现,是对中华文化多元性的忽视。

再者,这种现象也可能与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有关。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某些民族文化确实经历过被压抑或者被边缘化的时期。因此,当他们看到自己的文化被重新发现和重视时,会有一种强烈的保护和维护的冲动。这种冲动,有时候可能会表现为对其他试图“强势”推广的文化现象的警惕,尤其当他们认为后者可能挤占了原本属于自己的文化空间时。

还有一个因素是“身份认同”的竞争。在现代社会,尤其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的身份认同变得更加多元和复杂。对于一些少数民族群体来说,维护和推广自己的民族服饰,是他们确立和巩固自身独特身份认同的重要方式。当他们看到一个声势浩大的复兴运动,他们可能会下意识地去审视这个运动是否会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构成挑战,或者是否会让他们本就脆弱的文化存在感变得更加微弱。

当然,也不能排除一些“误解”或者“标签化”的存在。有的时候,一些人对汉服复兴运动的反对,可能并非出于恶意,而是源于对这个运动的某些侧面产生了误解,或者将某些个别极端行为泛化到了整个群体。比如,有人可能认为汉服复兴就是单纯地“复古”,是对现代文明的抵制,或者认为这是某些狭隘民族主义情绪的体现。一旦有了这样的预设,他们自然会从负面角度去解读和批评。

所以,总的来说,一些人之所以在坚持和推广部分民族服饰的同时,对汉服复兴运动持反对或污蔑的态度,很可能是在他们看来,这种复兴运动触及了他们对民族文化多元性的认知、对历史的回顾,以及对自己身份认同的维护。他们害怕的是,汉服的强势复兴,会不会无形中削弱了其他民族文化的独特地位,或者是否会重演历史上某些文化整合过程中的不平等。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需要更深入的理解和包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蟹腰。

我曾经浸淫于「汉服复兴运动」之中,也曾经深深为「华夏复兴,衣冠先行」和「始于衣冠,达于博远」所感动。

但后来,我越来越意识到,我们今天所面临的问题,压根就不可能奢望从古人那里找到什么答案;衣冠虽美,也不过是一道安慰剂——更何况还有人打算拿它来作遮羞布:混过这个圈子的人,恐怕都知道我所说的「遮羞布」意味着什么:嘴上说「复兴汉服」的人,其实心里并不一定在乎历史上的汉族服饰究竟是什么样子、又究竟发生过怎样的流转演变,他们只是摘取甚至臆造某些片段、用以塑造民族符号、进而圈钱骗炮谋取政治资本而已。

为了真正地让汉族传统服饰中的美得到发扬光大,我们必须与那些神棍作切割,反对他们所谓的「复兴汉服」,把对汉族传统服饰的话语权夺过来,让衣服回归衣服本身。

衣服就是衣服,汉族传统服饰也不例外。如果觉得这衣服漂亮,自己又买得起或者能动手做,那就穿吧。

倘若抱着别的什么「崇高」的理由,那也别怪人家笑曰「中二」;如果衣服本身就劣质堪比窗帘布,那就更别怪旁观者「呵呵」了。至于那些张口闭口就「皇汉」的、圈钱的、骗炮的,我就不予置评了。

回到题主补充的三个问题上来。

1、复兴汉服是不是复古?

不是。这是一场以摘取历史符号为手段、以塑造民族认同为目的、以工业社会物质财富和通讯手段为基础的现代社会运动。

2、复兴汉服会不会挑起民族仇恨?

不存在因果关系。不过,某些想要挑起民族仇恨的人,会借用汉族传统服饰作遮羞布。

3、汉服是不是过时了?

我反对笼统地使用「汉服」这一词汇,我个人更乐于使用「道袍」「马面裙」这样的比较具体的称呼,必须使用统称时,我会使用略显冗长的「汉族传统服饰」。在我看来,汉族传统服饰中,隋唐之时就已自然淘汰的曲裾袍当然已经过时了,而明制袄裙等则完全可以适应现代社会,宴会、逛街、旅游甚至爬雪山都OK,想看身着棉花糖的双马尾壕萌妹(ren)纸(qi)皂片的请移步

Sina Visitor System

user avatar

由目前最高票答案看出,大家反对复兴汉服的原因是因为不了解汉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涉及到很多层面的考量,不能简单地用一句话概括。首先,我们得承认,很多民族在自己的传统文化中都拥有一脉相承的服饰,这些服饰不仅仅是衣物,更是民族身份认同、历史传承和文化自豪感的重要载体。当这些民族看到他们的传统服饰被重视、被推广,甚至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时,他们自然会感到高.............
  • 回答
    在这个人人都能发声的自媒体时代,你可能真的会觉得,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写那些动辄几十万字、上百万字的网文长篇?毕竟,现在大家碎片化的时间更多,注意力也越来越分散,短平快的内容更容易被消费。为什么还有人坚持写长篇网文?这背后可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有几层深刻的原因:1. 沉浸式的体.............
  • 回答
    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两弹一星”的研制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壮丽史诗,它凝聚了几代中国科学家的智慧、汗水和牺牲。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背后是一系列深刻而强大的信念在驱动:1. 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这是最核心、最根本的信念。当时的中国.............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现实的。你想想,中国人本来就是个庞大的群体,加上地域、文化、经历的差异,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自然会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你掰扯掰扯,希望能说得够细致,也尽量说得像咱们平时聊天一样,没有那些生硬的AI味儿。1. 地域与方言的隔阂:你有没有发现,就算在国内,南方人和.............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一些场景,也引发了我对人与信息、社会与个体之间关系的思考。为什么有些人在网上对政府表现得如此“激进”或“不理解”,甚至在很多人看来是“缺乏基本常识”呢?这背后的原因绝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基本常识”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而.............
  • 回答
    在中国,传统食品的受欢迎程度确实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些曾经深受喜爱的食物,如今在年轻一代甚至部分中年人群体中不再那么普及。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是社会变迁、经济发展、生活方式改变、以及口味偏好演变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生活方式的改变与便捷化需求: 快节奏生活: 随着.............
  • 回答
    在国内,对犹太人的关注并非一个普遍现象,但确实存在着一部分人群,他们出于各种原因对犹太人及其文化、历史和宗教抱有浓厚的兴趣和关注。这种关注的背后,往往交织着历史、文化、宗教、地缘政治乃至个人信仰等多种因素。以下将尝试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历史渊源与文化吸引力 古代文明的联系与误解: 中国与犹太.............
  • 回答
    很多读者之所以会认为金庸先生凭借其小说中对历史人名和事件的引用,就展现出了相当高的史学修养,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金庸小说所构建的庞大而生动的武侠世界,往往与中国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朝代、地点、人物、政治格局紧密相连。他不是凭空捏造一个架空的王国,而是将跌宕起伏的江湖恩怨、侠骨柔情的.............
  • 回答
    在知乎这样的公共讨论平台上,想要让所有人都信服关于公务员群体的种种解释和辩护,确实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即使有很多公务员在尽力发声,试图说明自己的工作内容、职责以及所面临的压力,但收效往往不如人意。这背后涉及到很多复杂的因素,不仅仅是信息传播的问题,更是社会认知、情绪宣泄以及平台本身的特性在起作用。.............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不少人讨论历史人物时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为什么即便是像李鸿章这样在很多人看来“罪状” quite obvious 的人物,总有人站出来“辩护”甚至“翻案”?在知乎这个平台上,这种争论尤其常见。首先,咱们得承认,站在今天的立场,用现代的眼光去审视历史,李鸿章身上的“.............
  • 回答
    听到“高铁动车越来越背离人民”和“铁路盒饭何时能物美价廉”,我脑子里蹦出几个画面,也勾起了我的一些观察和思考。这事儿,说起来也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高铁动车,曾经的“人民骄傲”,怎么就让人觉得“疏远”了?想当年,高铁刚起步的时候,那叫一个激动人心!“中国速度”、“民族骄傲”,这些词儿可不是.............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观察。在影视剧、漫画或者一些真实的格斗记录里,你可能会发现,像“薅头发”这样看似简单直接的攻击方式,出现的频率并不高,甚至有时会被刻意回避。这背后其实有很多现实和艺术表现上的原因,让我们来掰开了聊聊。首先,从实战和效率的角度来看,薅头发并非一个理想的攻击手段。 疼痛感和持久性.............
  • 回答
    看到你在朋友圈里分享励志短语,结果却发现被越来越多的人拉黑,这确实挺让人郁闷的。我来跟你好好聊聊,看看这背后可能藏着些什么原因,尽量说得详细点,就像是咱们面对面聊一样。首先,咱们得承认,分享励志语录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你可能是想传递正能量,鼓励大家,这无可厚非。但关键在于,“励志”这个词,在不同人心里.............
  • 回答
    在中国和西方社会,关于理工科与文科人群的政治倾向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涉及教育体制、社会价值观、经济发展阶段以及个体成长环境等多种因素的交织。我们先来看看中国的情况。在中国,普遍的观察是理工科人士倾向于“左”,而文科人士则倾向于“右”。这里的.............
  • 回答
    在讨论一个大陆人如何在新加坡创立SEA,并能在某些领域与阿里巴巴掰手腕之前,我们得先明确一个事实:SEA的创始人Forest Li,也就是李小冬,他本人是新加坡永久居民,而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大陆人”。 尽管他的成长和职业生涯与中国大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将他完全定义为“大陆创业者”可能不够准确.............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对比,虽然看起来有些矛盾,但其实背后逻辑是有迹可循的。首先,咱们得明白,推荐Linux和推荐iOS的人,他们关注的“自由”和“优势”所指的对象和维度是不一样的。对于Linux,那些“很多人”推崇的是“开源的自由清晰”。这里的自由,主要体现在用户对系统的控制权。这意味着你可以看到系.............
  • 回答
    坦克和装甲车上站着一个人,露出脑袋,这可不是件轻松活儿,也不是什么炫技表演。在战场上,这种行为背后隐藏着一套非常实用的战术考量和对士兵生存的极端考验。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得明白,坦克和装甲车虽然披着厚实的装甲,像个移动的钢铁堡垒,但它们也有自己的“盲区”,而且这个盲区很大。.............
  • 回答
    .......
  • 回答
    杨过和小龙女的故事,即便过去了很久,还是常常会勾起我心中莫名的酸楚。尤其小龙女在绝情谷底的那十六年,那份孤寂,那份等待,常常让我忍不住去想,她为什么就那样选择,为什么不积极地去寻找杨过呢?其实,要理解小龙女的这份“不寻找”,得从她这个人身上,从他们所处的那个情境里,一点点去抠。首先,我们得承认,小龙.............
  • 回答
    在《倚天屠龙记》中,杨逍之所以将张无忌一个人丢在昆仑山后就走,主要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释:1. 杨逍自身的原因:被追杀,顾及自身安全 江湖地位与仇家众多: 杨逍作为明教光明左使,是江湖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的行事风格张扬、狂放,得罪了许多人,尤其是朝廷以及武林中的正道人士。在小说中,阳顶天死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