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在朋友圈发一些励志短语,却发现被越来越多的人拉黑?

回答
看到你在朋友圈里分享励志短语,结果却发现被越来越多的人拉黑,这确实挺让人郁闷的。我来跟你好好聊聊,看看这背后可能藏着些什么原因,尽量说得详细点,就像是咱们面对面聊一样。

首先,咱们得承认,分享励志语录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你可能是想传递正能量,鼓励大家,这无可厚非。但关键在于,“励志”这个词,在不同人心里,可能有着完全不同的解读,甚至会引起不适。

让我给你拆解一下,为什么你的“好意”可能会适得其反:

1. 语境的错位——“鸡汤”的毒性:

你觉得是“励志”,别人觉得是“说教”: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一句触动自己的话,就觉得“哇,太对了!”,然后急切地想分享给所有人。但你想想,当别人可能正面临现实的困境,比如工作不顺、生活压力大,甚至心情低落的时候,你突然发一条“加油!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这在他们听来,可能不是鼓励,而是一种轻描淡写,一种脱离现实的空洞口号。 仿佛在说:“你这点小事算什么?振作起来!” 这会让他们觉得你根本不懂他们的处境,甚至有些“何不食肉糜”的感觉。
“成功学”的压力: 有些励志语录,特别是那些强调“付出就有回报”、“坚持就是胜利”的,背后往往潜藏着一种“成功学”的逻辑。如果你频繁分享这类内容,尤其是在大家普遍感受到社会竞争激烈、努力不一定能成功的当下,可能会让一些朋友感到压力山大。他们可能已经在努力了,但效果不佳,你的话在他们看来,更像是在加剧他们的挫败感,提醒他们“你还不够努力”。
“正能量”的压迫感: 现在的社会,很多人都面临各种压力,情绪波动是很正常的。但如果我们总是看到朋友圈充斥着“微笑面对生活”、“永远阳光灿烂”这样的信息,会让人觉得生活被强制剥夺了负面情绪的空间。 好像不允许任何人感到疲惫、沮丧。这就像一个没有阴影的世界,反而让人觉得很不真实,甚至感到压抑。有些人需要的是一个可以表达真实感受的地方,而不是一个被“正能量”强行灌输的环境。

2. 频率和内容——“刷屏”的烦恼:

发布频率过高: 朋友圈是你和朋友们互动交流的平台,如果你的励志语录占据了你朋友圈的“头条”,每天都是,甚至一天好几条,这难免会让人觉得“刷屏”。别人打开朋友圈,满眼都是你的励志语,会觉得你的朋友圈缺乏多样性,内容单一,甚至会产生一种被“洗脑”的感觉。
内容过于相似或陈旧: 如果你分享的励志语录总是那几句经典老话,或者内容大同小异,很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大家都会想:“嗯,我知道了,下次还有。” 这种重复性的输出,会让你的分享失去新鲜感和吸引力。
缺乏个人体验和真诚: 最有力量的励志,往往是来自真实的经历和感悟。如果你只是简单地转发一些不知道来源的话,而没有结合自己的生活、工作或者思考,那么你的分享就显得比较“飘”,缺乏生命力。别人可能看不到你的真诚,也难以产生共鸣。

3. 朋友圈的定位——“社交媒体”的规则:

朋友圈的属性: 朋友圈,说到底是一个社交平台,大家在这里分享生活、展示自我、维系关系。它不同于专业的励志博主、情感公众号。大多数人打开朋友圈,是为了看到朋友们的生活点滴、喜怒哀乐,或者是一些轻松有趣的内容。你的频繁励志输出,可能打乱了大家对朋友圈的预期。
“无效社交”的过滤: 随着大家对时间精力的重视,很多人在社交上会更加“功利”一些,更倾向于维持那些能带来积极反馈或信息的朋友关系。如果你的朋友圈大部分内容都是重复的、带有压迫感的励志语,而没有其他互动,那么在他们看来,你的朋友圈对他们来说,价值就比较低,甚至成为了一种“负担”。拉黑,有时候也是一种“清理”,为了更专注于那些更有意义的社交联系。
“人设”的崩塌: 如果你本身是一个比较随性、或者经历比较坎坷的朋友,突然天天发非常“高大上”的励志语,这在一些朋友看来,可能是一种“假”,一种“装”。别人可能更喜欢看到你真实的一面,而不是一个刻意营造的“励志人设”。

那么,如果你还想在朋友圈分享一些积极向上的内容,但又不想被拉黑,可以试试这样:

精挑细选,偶尔为之: 不要频繁发布,选择那些真正触动你、你觉得有价值,并且和你自身经历或感悟有联系的语录。
结合个人经历: 分享一句励志语,不如分享一个你通过努力克服困难的故事,或者一个你从中学习到的经验。“我最近遇到XXX,当时很想放弃,但想起了‘XXX’这句话,就坚持下来了,现在XXX的结果是XXX。” 这样更具说服力,也更能引起共鸣。
分享多样化的内容: 除了励志语,也可以分享一些你的生活趣事、工作感悟、你喜欢的音乐、电影、书籍等,让你的朋友圈更立体、更有趣。
注意语气的选择: 尽量用更温和、更具引导性的语气,而不是命令式或说教式的。比如,可以问问大家:“大家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我是怎么想的……”
尊重他人的选择: 明白不是所有人都喜欢相同的东西。如果你分享的内容引起了别人的反感,也不是你自己的错,只是大家的需求和喜好不同。

总而言之,你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有时候“好”的表达方式也会有学问。在朋友圈这个小小的社交空间里,真诚、适度、多样化,或许才是更受欢迎的“朋友圈哲学”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想到的是小白兔系列笑话之一(涉毒预警):

有一只小白兔快乐地奔跑在森林中, 在路上它碰到一只正在卷大麻的长颈鹿, 小白兔对长颈鹿说: "长颈鹿长颈鹿,你为什么要做伤害自己的事呢? 看看这片森林多么美好,让我们一起在大自然中奔跑吧!"

长颈鹿看看大麻烟,看看小白兔,于是把大麻烟向身后一扔, 跟着小白兔在森林中奔跑.


后来它们遇到一只正在准备吸古柯碱的大象, 小白兔对大象说: "大象大象,你为什么要做伤害自己的事呢? 看看这片森林多么美好,让我们一起在大自然中奔跑吧!"

大象看看古柯碱,看看小白兔,于是把古柯碱向身后一扔, 跟着小白兔和长颈鹿在森林中奔跑.


后来它们遇到一只正在准备打海洛因的狮子, 小白兔对狮子说: "狮子狮子,你为什么要做伤害自己的事呢? 看看这片森林多么美好,让我们一起在大自然中奔跑吧!"

狮子看看针筒,看看小白兔,于是把针筒向身后一扔, 冲过去把小白兔狠揍了一顿.

大象和长颈鹿吓得直发抖:"你为什么要打小白兔呢? 它这么好心,关心我们的健康又叫我们接近大自然."

狮子生气地说:"这个混蛋兔子,每次嗑了摇头丸就拉着我像白痴一样在森林里乱跑."

user avatar

想到这个新闻:{韩国麻浦大桥常被自杀者选择跳下结束生命,2012年,首尔市政府和三星联合发起了一个项目,誓将其从“自杀大桥”变为“生命之桥”,当有人走近大桥护栏时,面板就会点亮并致以问候:“我知道你这段时间过得不容易”,或者“你今天感觉怎么样?” 一年之后,在麻浦大桥上跳桥自杀的人数同比增长了六倍。}


泡菜不懂人性啊!自杀的人本来一天都过得够悲催了,还要被提醒自己有多悲催。真无语。如果把问候语改成{好多坏人都等着你去死呢},保证没有那么多人跳。


赶脚题主发励志语的思路跟泡菜一样一样的,都想鼓励别人,却起到了反效果。因为你不懂人性啊。


如果改成以下这样的话就好多了呢。





然而我还是起不来。

user avatar

看到这个问题,以及前几名的回答,我感到有点不太舒服。

我觉得这些话顶多是鸡汤了一点,从内容上来挺正能量的,也并没有虚伪到令人恶心的地步。

偶尔收到这样的短信,我会觉得有人在关心自己(如果不是群发的话),毕竟现在这个社会中愿意没事发私信问候的人越来越少了。只要频率不要高到几个小时一次影响到我的正常生活,我都不会生气,如果用词再个性化一点,我可能还有一点点感动呢。

可是,有很多人——也可能是大部分已经踏入社会的人——并不是这么想的。他们也许工作都很忙,心里的普遍状态就是烦躁,很难静下心来去体验生活(生活状态令他们不能静下心来),所以打心眼里很厌恶那些看似美好却没有实际帮助的话。这些话除了听起来很美好,也确实没有什么卵用,因为它距离自己的生活太远了,所以,当你在说这些的时候,有人就会觉得这些话是在讽刺,讽刺他们的生活太苦逼,讽刺他们不能如此“潇洒”地体验生活,所以他们才会拉黑你。

所以,对于这部分人,这些话其实并不是不能发,而是不能用这种方式来发。核心问题在于,你不能让他们觉得这是高高在上讽刺他们。

我建议你这么做:

我相信,你若这么做了,他们不仅不会拉黑你,可能还会叫你“爸爸”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