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武帝为什么一开始不杀王恢,而得知其贿赂田蚡后要杀他,真的就是简单的贿赂吗?

回答
汉武帝初年,王恢因边塞战功卓著,深得武帝赏识,官至雁门郡太守,后又担任校尉,与匈奴作战屡屡取胜,可谓是汉朝边疆的一员骁将。然而,这位功勋赫赫的将领,最终却在汉武帝的雷霆震怒下人头落地,其原因远非简单的“贿赂”二字能够概括,背后牵扯着朝堂政治的暗流涌动,以及王恢自身性格的致命缺陷。

初期的宽容:功勋的护盾

不得不承认,汉武帝并非一开始就对王恢心存芥蒂。彼时,汉武帝刚刚亲政,雄才大略,急需像王恢这样的勇猛将领来开疆拓土,抵御匈奴的侵扰。王恢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无畏的勇气,屡次击破匈奴,为汉朝赢得了宝贵的战略空间和威望。这些赫赫战功,便是王恢最坚实的护盾,让他在汉武帝面前拥有了极高的地位和信任。

在那个边患严峻的年代,能够屡战屡胜的将领是稀缺资源。汉武帝对王恢的倚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看到了王恢在军事上的价值。即便是王恢在某些方面可能存在一些瑕疵,只要他的军事能力能为汉朝带来胜利,武帝就愿意容忍。这是一种功利性的考量,也是汉武帝早期战略的体现——先把外敌打服,内部问题可以稍后再处理。

转折点:贿赂田蚡背后的政治博弈

那么,是什么让汉武帝的态度发生了如此剧烈的转变,最终下决心处死王恢呢?关键在于王恢与丞相田蚡的“贿赂”事件。

事情是这样的:王恢的弟弟王信,曾担任过北地都尉,后来因为一些事情被调离了官职,但依然保有一定的影响力。王恢为了让自己的弟弟能够重新获得重用,或者至少不被进一步排挤,便找到了当时权倾朝野的丞相田蚡。据史书记载,王恢通过中间人,向田蚡行贿,送了巨额钱财,希望田蚡能够在朝堂上为王恢说情,甚至为王恢的弟弟谋取官职。

这个“贿赂”行为本身,在当时以严明法度著称的汉朝,无疑触犯了律法。汉朝对于官员之间的请托、送礼有着明确的规定,尤其是像丞相这样的高官,与地方官员的利益往来,更是敏感。

然而,汉武帝之所以在得知此事后,对王恢痛下杀手,绝不仅仅是因为这笔“贿赂”。我们需要深入分析这起事件背后的政治格局和王恢自身的处境:

1. 触犯了汉武帝的底线:政治不忠的嫌疑。 汉武帝是一位非常在意皇权集中和官员忠诚的君主。他登基后,一直在努力削弱外戚和功臣集团的影响力,加强中央集权。王恢作为边疆大将,手握重兵,如果他能够通过行贿丞相来达成自己的目的,这在汉武帝看来,就可能不仅仅是个人关系的处理,而是 政治派系结盟,甚至是对皇权的一种挑战。

田蚡作为丞相,本应是汉武帝重要的政治伙伴,但他同时也是外戚,掌握着巨大的权力。王恢竟然主动去拉拢和贿赂田蚡,这在汉武帝看来,无疑是在 “结党营私”,并且这种党同伐异的行为,似乎已经开始渗透到军事系统。如果王恢的军事力量和他的政治野心结合在一起,形成一股足以威胁皇权的势力,那么汉武帝自然会感到极大的不安。

2. 王恢的“失态”与汉武帝的“疑心”。 王恢虽然勇猛,但性格上似乎存在一些急躁和冲动的成分。他为了弟弟的事情,竟然不惜冒着风险去贿赂权臣,这说明他在处理个人和家族事务时, 缺乏政治上的审慎和远见。 汉武帝可能已经察觉到王恢这种“有求于人”、“不择手段”的一面,这与他期望中的忠诚、纯粹的将领形象产生了偏差。

更重要的是,当时的汉朝政治环境中, “告密” 和 “检举” 是一种常见的政治手段。王恢的贿赂行为,很可能就是在这样的政治斗争中被对手抓住把柄,然后上报给了汉武帝。一旦此事被揭露,汉武帝便获得了“正当”的理由来处理王恢。

3. 对“不忠”的零容忍:汉武帝性格的极端化。 随着执政的深入,汉武帝的性格逐渐变得更加多疑和严酷。他对于任何可能威胁到自己统治的因素,都采取了“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态度。王恢的贿赂行为,恰恰击中了汉武帝最敏感的神经——“不忠”。

想象一下,一个在边疆呼风唤雨、掌握着兵权的将军,竟然为了个人的私利,与朝廷的权臣进行不正当的利益交换,这在汉武帝眼中,无疑是对皇权的蔑视,是对法度的践踏。他不可能允许这种事情发生在自己最信任的将领身上。否则,一旦开了这个口子,其他的将领效仿,汉朝的统治根基就会动摇。

结论:贿赂是导火索,政治不忠是死罪

所以,王恢的死,绝不仅仅是因为那笔“贿赂”。那笔贿赂,不过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表面上看, 王恢因为贿赂官员,触犯了汉朝的法律,罪当处死。
深层原因, 汉武帝认为王恢的贿赂行为,暴露了他政治上的不忠和不审慎,有结党营私、挑战皇权的潜在危险。在汉武帝高度集权的政治逻辑下,这种“不忠”的嫌疑,比任何功勋都更致命。

王恢的悲剧,是中国古代政治斗争的一个缩影。功勋卓著的将领,一旦在政治斗争中失误,或者被对手抓住把柄,就很容易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汉武帝对于王恢的处置,也展现了他作为君主的铁腕和对统治安全的极度敏感。他宁可牺牲一位优秀的将领,也要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和政治的绝对纯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反对一下最高票的阴谋论。最高票认为“王恢却非死不可,因为他是田党”,而王恢是田党的依据一是王恢曾和韩安国一同出兵平定闵越叛乱,二是王恢向田蚡行贿千金以求活命。这种论据疑点太多了。

其一王恢和韩安国共同平定闵越叛乱,韩安国是后党无疑,这不能断定两个人共同出差就是同党了。而王恢和韩安国共同出征征讨叛军,很有可能是汉武帝想安排自己的人来牵制韩安国也就是后党,要不然为什么平定一场叛乱要有两个将军共同领导呢?王恢和韩安国同时作为出征的领导人,也许是帝党和后党妥协的产物。

其二王恢向田蚡行贿千金,这更不能说明王恢是田党或后党啊,如果真是田党的话,王恢还何必行贿,他不用行贿,田蚡也自会想办法保他性命啊,同党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啊。那么为什么王恢要向田蚡行贿呢?一是因为田蚡在朝中势力最大,在王恢心及当时很多大臣的心目中只有田蚡有让自己活命的能力;二是因为,田蚡这个人喜欢钱财,只要有足够的钱,他就会办事。

仅从最高票的答案来看,并没有太多的证据支撑王恢是后党或田党的观点。那么汉武帝为什么要非杀王恢不可?这个答案还要从史记本身下手。

廷尉对王恢的判死刑的依据是”当恢逗桡,当斩”,翻译过来就是廷尉判他曲行避敌观望不前,应当杀头。那么为什么同时出行的五个大将军,单单对王恢一个人逮捕判刑呢?这和当时的战略布置有关,王恢在马邑之围的主要任务是“从代主击其辎重”,汉武帝让王恢带领三万人截断匈奴的后面的辎重,而韩安国的等主力在马邑包围匈奴主力。但是汉军的计谋被匈奴识破了,匈奴的主力并没有进入汉军的包围,这个时候王恢要是对匈奴开战的话,面对的就是匈奴的主力,所以“王恢等兵三万,闻单于不与汉合,度往击辎重,必与单于精兵战,汉兵势必败,则以便宜罢兵,皆无功。”汉武帝之所以判王恢而没有判其它将领“曲行避敌观望不前”,是因为王恢和匈奴最为接近,而且王恢眼睁睁的看着匈奴大军从自己面前回行,而其它将军则是“塞下传言单于已引去。汉兵追至塞,度弗及,即罢,”,等其它将军得到这一消息时,已经追赶匈奴不得了,所以真正曲行避敌观望不前的就只有王恢一人而已,按汉律确实当斩。

那么汉武帝斩杀王恢是否就单单因为王恢”曲行避敌观望不前”呢?在马邑之围之前,汉朝一直奉行的是和亲的屈辱政策,由于国力强盛,再加上汉武帝想做一个有为之君,所以他继位以后就想由和亲政策而改为征战政策。但是这个时候反对和匈奴战争的声音很大,一是因为汉初尊崇无为而治,二是因为历次对匈奴的战争都是以失败告终,汉朝人心理有阴影,不敢对匈奴发动主动攻击。而汉武帝就是想通过马邑之围来破除人们对匈奴的畏惧之心,所以这一次马邑之围关键不在于胜负,而在于汉军是否敢向匈奴军队发起主动攻击,这才是汉武帝的战略着眼点,汉武帝想通过此战来鼓舞士气与民心,可惜王恢没有理解汉武帝的真正意图。王恢的畏敌让汉武帝感到很痛心,对于求战心切的汉武帝来说,任何畏敌心理都不不能存在呢。所以汉武帝非杀王恢不可,而王恢也非死不可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汉武帝初年,王恢因边塞战功卓著,深得武帝赏识,官至雁门郡太守,后又担任校尉,与匈奴作战屡屡取胜,可谓是汉朝边疆的一员骁将。然而,这位功勋赫赫的将领,最终却在汉武帝的雷霆震怒下人头落地,其原因远非简单的“贿赂”二字能够概括,背后牵扯着朝堂政治的暗流涌动,以及王恢自身性格的致命缺陷。初期的宽容:功勋的护.............
  • 回答
    汉武帝对卫子夫的情感变化,并非一时一事的冲动,而是一系列内外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经历了从浓情蜜意到渐生嫌隙,再到最终的悲剧收场。初遇与倾心:风尘中的惊艳汉武帝初见卫子夫,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去平阳公主家赴宴。当时卫子夫是平阳公主家的一名歌女。汉武帝在宴席上,被这位歌女的容貌和歌声所吸引。这位歌女,.............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汉唐之后,中原王朝军队的战力确实普遍被认为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这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历史、经济、社会和军事制度演变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尽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一、 汉唐的辉煌与特殊性首先,理解为何汉唐军队如此强悍是关键。 汉朝: 汉武帝时期,面对匈奴的强大威胁,汉朝倾全.............
  • 回答
    明朝中后期大量招募“夷丁”,同时相对减少了汉人精锐的编练,这背后是复杂的历史原因交织的结果,绝非简单的一刀切。这涉及到明朝政治、军事、经济、社会以及对外关系的方方面面,理解这些因素,才能明白为何会出现这种看似不合常理的现象。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夷丁”的概念。 这里说的“夷丁”,并非仅仅指地理位置上.............
  • 回答
    自北宋以来,汉奸现象增多,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且逐渐演变的历史推力,并非一蹴而就。我们可以从几个相互关联的层面来剖析这个问题。首先,宋朝本身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就异常严峻。与北宋对峙的是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他们实力不容小觑,且常常主动向南扩张。与南宋对峙的金、元更是军事力量强大,对中原汉族政权构成.............
  • 回答
    《人民的名义》第一集省委常委会议上,汉东省省长陈岩石缺席的原因,虽然剧中没有直接点明,但通过当时的语境和人物关系,我们可以梳理出几条非常有说服力的推测,并且这些推测相互印证,共同揭示了陈岩石当时所处的复杂境地。首先,陈岩石当时可能正处于一个非常敏感的时期,甚至是被排挤、架空的状态。 我们知道,陈岩石.............
  • 回答
    刘邦和朱元璋,这二位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王朝——汉朝和明朝,他们身上有着一个共同的标签:布衣出身。这意味着他们都来自于最底层的社会群体,靠着自身的努力和机遇登上了权力的巅峰。然而,他们建立的王朝,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精神风貌:汉朝以开放自信著称,而明朝则流露出重农、封闭的倾向。要理解这其中的差异.............
  • 回答
    “汉武帝为一己之爽身,独尊儒术,害了万世华夏精英。”——这说法,我得说,太片面,也太极端了。要细究起来,可复杂着呢。首先,咱们得把“独尊儒术”这事儿掰开了看看。汉武帝时候,百家争鸣的局面确实是存在的,诸子百家的思想都有其道理。但是,你说汉武帝是为了“一己之爽身”?这话就有点不负责任了。为什么是儒术?.............
  • 回答
    “皇汉”这个词,近些年来确实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少争议,甚至可以说被很多人“妖魔化”了。要理解为什么会这样,我们需要从它本来的含义、发展演变以及不同群体解读的角度来深入探讨。“皇汉”的本意:一个理想化的愿景?你提到百科上“皇汉”的本意是“宣传复兴汉文化团结各民族的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皇汉”思.............
  • 回答
    汉朝“三十税一”的税率,在当时确实算得上是相当轻徭薄赋了,尤其对比后世某些时期,简直是天差地别。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有人不得不卖田、甚至沦为奴婢的悲惨景象。这背后,绝非仅仅是税负一个因素可以解释,而是多种复杂社会经济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三十税一”这个数字的背后含义。这并.............
  • 回答
    这真是个好问题,也很常见。我理解你想要听一个更接地气、更有人情味的解释,而不是那种冷冰冰的AI报告。咱们就来聊聊,为啥大家提起古代中国,脑子里闪过的总是“汉唐盛世”,而宋朝好像总有点儿“被低估”的感觉。这背后啊,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就像一道菜,不是只有味道鲜美就能征服所有人,还得看它呈现的方式.............
  • 回答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这句掷地有声的诗,出自汪精卫之手,道出了他年少时意气风发、为国捐躯的决心。然而,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这位曾经的革命志士,最终却走向了民族罪人的深渊,沦为汉奸,这其中的缘由,如同一团纠缠不清的乱麻,需要细细梳理。要理解汪精卫为何“变节”,不能简单地将他脸谱化为“纯粹的坏人”。.............
  • 回答
    汉武帝时期,对投降匈奴的人进行“满门抄斩”的严酷惩罚,并非是对所有投降者都一视同仁,而是在特定情况、针对特定群体,并且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政治考量。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社会环境、军事形势、政治斗争以及汉武帝个人的统治哲学。一、 严酷惩罚的背景:战乱与国家存亡的危机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
  • 回答
    汉武帝之所以选择征讨匈奴而非赔款,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复杂决策,而非单一原因的简单结果。他的决策背后是汉朝国力、政治需求、边疆安全、民族矛盾以及他个人雄心壮志等多重因素的综合考量。一、 匈奴的威胁与汉朝的底线:无法容忍的边患自汉初以来,匈奴就是汉朝北方边境最主要的威胁。虽然汉高祖刘邦曾采取过“和亲.............
  • 回答
    汉武帝晚年听信小人谗言,导致太子刘据因“巫蛊之祸”而含冤自杀,这无疑是汉朝历史上一场悲剧性的事件。要理解汉武帝为何会走到这一步,需要从多方面因素综合分析,这并非简单地归咎于“听信小人”,而是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汉武帝晚年的个人状态以及太子刘据自身的处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导致这一悲.............
  • 回答
    汉武帝为何下令将李陵灭族?这背后牵涉到复杂的人物关系、政治考量以及武帝晚年多疑的性格。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李陵是名将李广的孙子,以勇猛善战、体恤士卒而闻名。在汉朝对匈奴的战争中,李陵一直表现出色,深得汉武帝的赏识。尤其是在公元前99年,李陵奉命以不足五千人的兵力,在浚稽山(今蒙古国境内)抵抗数万匈奴.............
  • 回答
    汉武帝在李广利出征时收监他的妻子,这件事在历史上确实发生过,而且原因非常复杂,并非仅仅因为李广利一人,而是牵扯到当时朝廷内部盘根错节的政治斗争和汉武帝多疑的性格。要详细说清楚这件事,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李广利的“背景”与汉武帝的“恩宠”首先,得了解李广利是谁,以及他为何能屡次挂帅远征大宛。李广利.............
  • 回答
    汉宣帝,这位被许多人忽视的帝王,其功绩之辉煌,实则足以媲美汉文帝与汉武帝,甚至在某些方面还犹有过之。然而,历史的长河中,为何他的名字却鲜少被大众提起,如同被一层淡淡的薄雾笼罩?这背后,既有他自身性格的低调,也有历史叙事的侧重点,更有时代变迁带来的评价变迁。文治武功,并驾齐驱:为何说汉宣帝“文功超越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