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景帝为什么要废掉刘荣?

回答
汉景帝废掉太子刘荣,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挺复杂,也不能简单归结于某一个原因,更不是一个人说了算。就像一块陈年的玉,剥开来层层叠叠,有它自身的纹路和故事。

首先,刘荣这个人,虽然是太子,但自身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德不配位”的说法,在当时也很有市场。

性格上,他不够成熟稳重。 景帝在位时,国家虽然表面上太平,但边疆战事、诸侯王势力这些潜在的危机一直都在。这时候需要的是一个能够肩负大任,能够沉下心来思考国家大事的继承人。刘荣呢?当时他年纪也算不上小,但给人的感觉还是有些少年意气,不够老成。具体表现,有时候会因为一些小事和人发生冲突,甚至因此牵连到他的母亲栗姬。
尤其关键的一点,就是和一些朝臣关系处理得不好。 这一点非常致命。在古代,太子储位不稳,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他在朝臣中的支持度。刘荣这边,似乎就没有形成一个足够强大的支持集团。

其次,也是最直接,最关键的导火索——他那位娘,栗姬,实在是太不给力了。

栗姬这个人,她有“宠”,但没有“智”。 景帝对她确实是宠爱了很长一段时间,刘荣也是她唯一的儿子。按理说,这是天大的优势。但是,栗姬的格局太小了,心胸也有些狭窄。
她跟景帝的关系,更多是建立在“情”上,而不是“理”上。 景帝虽然宠爱她,但也要考虑江山社稷,考虑国家长远发展。栗姬呢?她最大的执念就是想让刘荣当皇帝,然后自己还能继续享福。但她处理事情的方式,实在让人不敢恭维。
她跟其他妃嫔的矛盾,还有跟诸侯王子女的矛盾,都给她和刘荣招了不少黑。 尤其是跟王夫人(后来成为王皇后)的矛盾,简直是水火不容。王夫人那边,虽然景帝一开始不怎么待见,但她有个儿子叫刘彻,也就是后来的汉武帝。这个刘彻,年纪虽小,但表现出来的聪慧和机敏,是让景帝刮目相看的。
栗姬最大的失误,可能就是她太看不起周亚夫之流。 周亚夫是当时军中的重臣,对国家安定有大功。按照常理,太子和重要的军事将领搞好关系,是极为稳妥的做法。可栗姬呢?她对周亚夫这种“守旧派”非常看不顺眼,甚至背后说了不少坏话,让周亚夫也对她和刘荣没什么好感。

再说说当时朝堂上的政治气候和景帝的考量。

景帝本人,其实是一个很务实,也很有决断力的人。 他经历了文景之治,也深知如何平衡各方势力。他不可能只看重“嫡长子”这个虚名,更要看继承人有没有能力,有没有得到关键人物的支持。
当时的朝堂上,已经有一些人开始注意到刘彻的潜力。 比如前面提到的王夫人,她虽然不怎么得宠,但她很懂得怎么“经营”自己的儿子。而刘彻,从小就表现得与众不同,聪明伶俐,口齿清晰,而且在一些政事上,也能说出一些让景帝觉得有道理的话。
“七国之乱”的影响。 这场平息了七个诸侯王叛乱的大事,让景帝深刻认识到诸侯王势力的危险,也让他对储君的培养有了新的思考。他需要的是一个能够继续稳定局势,能够压制诸侯王,并且有长远眼光的君主。

最后,就是具体到废立太子这件事本身,它是怎么发生的?

“巫蛊”事件,是压倒刘荣的最后一根稻草。 事情是这样的,当时有人告发栗姬和刘荣搞“巫蛊”之术,这在古代可是要命的大罪。虽然这可能是被人陷害,或者是政治斗争的手段,但一旦被皇帝认为是真的,那太子就没救了。
事情的起因,也和栗姬的小肚鸡肠有关。 好像是因为栗姬向景帝推荐她妹妹的儿子当太子,景帝觉得不合适,没有同意。栗姬因此非常生气,对景帝也不太热情了。景帝因为自己宠爱栗姬,本来就想让她高兴,结果她这样,景帝也觉得不高兴,就开始疏远她。
这时候,王夫人那边就抓住了机会。 她巧妙地利用了景帝的心思,一方面通过自己的儿子刘彻来“讨好”景帝,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在背后推波助澜,使得“巫蛊”之事在景帝那里被坐实。
在“巫蛊”事件的审理过程中,栗姬的表现也让景帝非常失望。 她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冷静和策略,反而因为惊恐和愤怒,把一些陈年旧怨都抖了出来,说了很多景帝不喜欢听的话,甚至说了一些对景帝不敬的话。

总结一下,汉景帝废掉刘荣,并不是因为刘荣一个人“做了什么坏事”,而是一个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刘荣自身的不成熟和朝臣支持度的不足。
2. 栗姬的性格缺陷、政治幼稚和失误,尤其是与王夫人家族的敌对。
3. 刘彻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和王夫人背后运筹帷幄的因素。
4. 景帝本人对国家长远发展的考量,以及对继承人的“合格”标准。
5. “巫蛊”事件的直接触发。

所以,这事儿就像一场精心布局的棋局,刘荣这一方,因为棋子(自身和母亲)不够强,也没有足够好的“棋手”(支持者)来配合,最终被对方(王夫人和刘彻)抓住机会,一步步被“做掉”了。 最终,景帝在权衡利弊之后,选择了更被看好的刘彻,废掉了刘荣。这对于汉朝来说,无疑是为后来的汉武盛世埋下了一个重要的伏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史书上写的很清楚,我觉得没必要非要做过度解读。就是因为刘荣他母亲栗姬的问题。

看待历史人物应当放到他们那个历史环境里面去看。汉景帝已经立刘荣为太子了。快要病死的时候找刘荣的母亲栗姬托后。

栗姬不但不愿意而且还言语不逊,汉景帝那时候就已经对栗姬不满了只是没有发作。

然后等到身体转好,又有大臣上书立栗姬为后,汉景帝发怒杀死了进谏的大臣。废掉了太子。贬斥了栗姬。

起因就是因为栗姬所表现出来的不是一个贤良太后的样子,汉景帝怕栗姬会在他死后变成第二个吕后,而刘荣变成第二个汉惠帝成为栗姬的傀儡。从后面刘荣的表现来看。刘荣确实不是一个性格坚强的人,而他的母亲栗姬在汉景帝活着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出了不耐烦和不愿意照顾汉景帝其余诸子的态度,栗姬的表态是如此的堂而皇之,又是如此的不加掩饰,简直是赤裸裸的告诉汉景帝她就要在汉景帝死后杀掉他的后代。不把汉景帝当回事。这个表态其实已经没有给汉景帝留退路了。汉景帝根本就没有选择。栗姬的态度就已经替汉景帝做出了选择。

汉景帝评价周亚夫的话我觉得用来评价栗姬最合适不过了。

顷之,景帝居禁中,召条侯,赐食。独置大胾,无切肉,又不置櫡。侯心不平,顾谓尚席取櫡。景帝视而笑曰:此不足君所乎?条侯免冠谢,上起,条侯因趋出。景帝以目送之,曰: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

司马迁·《史记卷五十七·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译文:不久,景帝在皇宫中召见条侯,赏赐酒食。席上只放了一大块肉,没有切碎的肉,不也放筷子。条侯心中不满,扭头就叫管宴席的官拿筷子来。景帝看到后笑着说:“这些不能满足您的需要吗?”条侯脱下帽子谢罪。皇帝说了个起,条侯于是不等说完就快步走出宫殿。景帝目送他出去后。说:“这个怏怏不乐的人不是能够辅佐少主的臣子啊。”

说的够明白了吧。: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

周亚夫当面对皇帝这个态度,其实不但是没有给自己留退路,也没有给汉景帝留退路。周亚夫功劳如此之高。对待汉景帝尚且如此傲慢,怎么能够辅佐少主呢?汉景帝对此的认知那是非常清楚的。所以周亚夫以悲剧的结局收尾了。他也只能以这个结局收尾。汉景帝是不可能把他留给汉武帝。

对周亚夫,司马迁的评论就再恰当不过了。

太史公曰:周亚夫的用兵,一直保持威严庄重,坚韧不拔,即使司马穰苴这样的名将怎能超过他呢?可惜他自满自足而不虚心学习,能谨守节操但不知恭顺,最后以穷途因窘而告终,真令人悲伤啊!(亚夫之用兵,持威重,执坚刃,穰苴曷有加焉!足己而不学,守节不逊,终以穷困。悲夫!”)

那么栗姬的罪过是什么呢?不逊。

汉景帝对于历史上那些坑儿子的老爸不同。他对于汉武帝刘彻真的是殚精竭虑,把能做的都做了。所以汉武帝的功劳也有汉景帝一份。汉景帝真的称得上一个好爸爸。为汉武帝刘彻扫除了他能够做的所有的障碍。

他杀死了周亚夫这个不合作的功臣,选择了另外一个以谦恭著称的大臣当丞相,又怕他死之后刘彻年纪太小被外戚摆布,于是在病中为刘彻举行了冠礼。景帝后元三年(前141年)正月,刘启患病,病势越来越重,他自知不行了,于是病中为太子刘彻主持加冠(成年礼)典礼。举行了冠礼之后就表明刘彻已经成年了,可以亲政了。

十天后,刘启病死于长安。

user avatar

史料的记述很短,但我们应该尽量站在政治形势和路线的视角去审视,才能发现一些帝王心术的蛛丝马迹,而不是传奇化、故事化的解读。

景帝尝体不安,心不乐,属诸子为王者於栗姬,曰:“百岁後,善视之。”栗姬怒,不肯应,言不逊。景帝恚,心嗛之而未发也。

景帝立刘荣为太子,薄皇后被废,却迟迟不立太子的母亲栗姬为皇后。这是因为景帝在七国之乱前,为了拉拢亲弟梁王刘武与自己结下的死盟,曾经亲口说过将来自己死后传位于弟的话。所以刘武一直惦记着这个储君之位,还有他们亲妈窦太后的大力支持。七国之乱后,景帝仓促立庶长为储,是为了堵绝刘武的想法,不让朝堂出现争储风波。立刘荣本来就是权宜之计。

但景帝确实可能不太喜欢刘荣这个儿子。刘荣后来是写了遗书又自杀而死,应该是性格比较弱的孩子。尤其是刘荣这个杠精劲头起来连皇帝都敢杠的亲妈,可能性格特别强势。从这里推断,栗姬和刘荣母子,很可能是典型的【泼妇妈+妈宝男】组合。

刘荣性格弱,不被景帝喜欢。栗姬如果被立为皇后,是个毫不慈悲,毫不怜惜景帝诸子的吕后式的狠皇后。但是,吕后还能拎得清轻重,在刘邦面前至少不会表现出对刘邦儿子们的敌意。栗姬却没有吕后的城府和稳重,不具备一个政治家的气质和手腕。景帝肯定更不放心栗姬。这种女人要当太后,皇权恐怕无法安宁。

汉景帝试探栗姬,其实已经表露出有意立她为后的意思,否则不会说这种托孤般的话。栗姬抬杠,不仅是不顾及汉景帝家庭内的亲情,也是动摇汉景帝的政治路线。

皇帝处在和关中朝堂上的功侯集团斗争中,和关东封国诸侯集团们的斗争中,尤其是景帝更多是任用晁错,郅都,宁成,周阳由等法吏,甚至酷吏,从京畿到郡县到边境,一直在和两大集团争夺政治和人事高地,是非常激烈且关键的博弈期。

栗姬不答应善待汉景帝的儿子们,体现得不仅是妇人之短,更是动摇汉景帝此时的政治制衡布局。

栗姬说这个话,是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的前元年间。七国之乱,说是七国,其实是四大国:齐国、吴国、楚国、赵国。

王孽子悼惠王王齐七十馀城,庶弟元王王楚四十馀城,兄子濞王吴五十馀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

齐国原是70城的第一大国,但被汉文帝一分为六。参与叛乱的是齐地的四国,也占了齐地大半。吴国是50城的大国,而且有铜山鱼盐之利,是七国中的第一大国。楚国是40城大国,赵国大致也有40左右。这是一次朝廷和关东诸侯国的全面战略决战,就在形势最严峻的时候,丞相陶青带着统管京师军队的中尉,要求景帝必须杀景帝的谋主晁错。那时景帝继位刚刚两年,景帝答应杀晁错之后,周亚夫、郦寄等功侯集团的军事骨干才纷纷上岗,前往关东平叛。中尉这种掌管京畿部队,历来是政变要职的敏感人物,都站在功臣集团一边,继位不久的汉景帝一定会感受到脊背发凉的。这是对皇帝赤裸裸的威胁啊。

平定这场叛乱之后的前元年间,以立下不世军功的周亚夫为首的汉初军功收益集团,也就是汉初功臣集团那个圈子,全面断着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职位。帝党正处于有惊无险后的蛰伏状态,暂时与功侯集团相安。此时,帝党在朝廷势力上,并没有占上风,反而是在关东战后诸侯封国,汉景帝占据了优势。

当时关东十八个诸侯国,汉景帝封了自己的八个亲儿子去填充战后诸侯空缺,又把自己的亲弟梁王刘武扩张为40城的第一大国。而极为重要的楚国,汉景帝把一直在京师朝堂任职的刘礼派去继任楚王。

宗正刘礼为将军,居霸上;
汉已平吴楚,孝景帝欲以德侯子续吴,以元王子礼续楚。窦太后曰:“吴王,老人也,宜为宗室顺善。今乃首率七国,纷乱天下,柰何续其後!”不许吴,许立楚後。是时礼为汉宗正。乃拜礼为楚王,奉元王宗庙,是为楚文王。
晁错者,颍川人也。学申商刑名於轵张恢先所,与雒阳宋孟及刘礼同师。

刘礼在朝堂任宗正,深受汉文帝和汉景帝信任,又是晁错的同门师兄弟,可以说是汉景帝的自己人,帝党的一员。

那么,汉景帝平乱后的关东十八国诸侯形势就是:汉景帝的八个儿子,加上汉景帝的帝党刘礼,汉景帝的一奶同胞,窦太后的亲儿子刘武,超过大半是汉景帝的嫡亲。

汉景帝任用酷吏,任职京畿地区长官,打击功臣集团。任用法吏,控制郡县。汉景帝时期,是高、惠、吕、文、景、武,这汉初六朝中,唯一一朝,史料中出现的所有郡守都不是功侯,不属于功臣集团的一朝。

在京畿对抗功臣集团,在朝廷辖区控制郡县,在关东诸侯国遍封自己的嫡亲,这就是汉景帝的制衡局面。

而栗姬呢?不准备善待汉景帝的儿子...抛却家族情感的因素,仅从政治路线的角度来看,这等于是在说:“老娘当了皇后,准备和关东那边的景帝自己人斗一斗...”这是打乱景帝制衡的节奏。

而景帝不断弹压的功臣集团呢?陶青激烈反对废太子,被景帝顺势罢相。当然,景帝还做不到让自己人当丞相。功臣集团威望最高的,太尉周亚夫,自然就接任了丞相。但景帝顺势又废太尉之职。三公变两公,相当于收走了军权,不再让三公插手。周亚夫的立场,仍然是反对废太子。但他既然为此接了陶青的丞相之位,算是得了好,也没有太激烈,最后汉景帝还是顶住压力,废掉刘荣,把栗姬打入冷宫。很快又立王夫人为皇后,其子刘小猪为太子。

这次换太子风波,意义是非常大的。史料中说,王夫人找人在朝堂上设局,让大臣表面谏言立栗夫人为皇后,结果惹怒了皇帝,以越权越职为由,杀了大行官,引发了朝堂之争。

但王夫人的儿子刘小猪,排行仅仅第十。如果王夫人没有百分百得把握,景帝一定会立她为皇后,那么设局扳倒前太子,岂不可能是为他人做嫁衣?如果他百分百能够相信她一定是皇后,与皇帝有如此高的互信程度,就很难说这个能在前朝引发轩然大波,长达半余年,扳倒了丞相,三公变两公的政治斗争,皇帝对她所做的事不知情。这可能就是汉景帝自己设的局,只不过王皇后在操盘。事实上,大行官的职责与太子并无太多交集,反而是和年仅七岁的诸侯王刘小猪,及因其年幼作为代理人的王家外戚有不少来往。这个事,很可能就是景帝刻意而为。

从功臣集团的反应来看,功臣集团的丞相陶青是极力拥护刘荣的。这代表着,栗姬、刘荣与功臣集团的关系可能不错。

栗姬、刘荣与功臣集团关系不错,与景帝嫡亲的关东诸侯关系一直冷恶,加上栗姬连也景帝外戚的重要人物长公主也得罪着...栗姬到底是个什么路数不好说,但能把景帝亲手做的平衡局面全给搅乱,逆着汉景帝的路数来,是没得说。

景帝的一句试探,结合上大的形势,基本可以判断:栗姬与刘荣不是景帝政治路线的拥护者。

而景帝能够在半余年的政治斗争中,成功废掉太子,并册立新的皇后和新的太子,本身也是一种皇权的伸张,是皇权权威的昭示举措。

秦汉历史,由于刚刚进入帝制时期,我们今人读起来,总是用后来的中华帝国视角去审视,很多事件的真实历史意义,尤其是一些里程碑式的首创意义,其实都被忽略了。

比如,胡亥轻视陈胜起义,忽视张楚政权的威胁性,是因为胡亥在那个历史时间点上,翻遍史书,压根也没见过什么叫平民建立的国家政权,是有历史局限性的。当然,后来这个事情就成了历史常态。

比如,王莽篡权时,除了关于五帝夏商的上古传说,打从时人有纪年可寻的信史以来,也就战国时期的燕国子之篡位,逼燕王哙禅让,短暂出现了权臣接受君主禅让这种事情,还是个失败的例子。人家韩赵魏三家分晋,田齐代姜齐,都是大夫一点点扩张实力而具备了诸侯实力,是低一级的封建贵族大夫,取代了高一级的封建贵族诸侯的长期历史过程,而不是朝堂上掌权的某个大臣,利用职权篡位夺权,自立为国君。这在世卿世禄,等级森严的封建贵族社会很难发生。所以,这个事后来也成了历史常态,后人见怪不怪了。但那个时间点上,天子可以直接让,这是远古传说,在当时有纪年可寻的信史中,实在是闻所未闻。

回到汉景帝废太子这个事。后世的很多人读到的感觉是这样的:“哦,换太子了。历史上太多皇帝都废过太子,很平常。”但其实,当时的人听到,应该是这样的感觉:“我去!连太子都能换?而且是天子,换的是皇太子?而且竟然没有出什么大事,这么顺利就换了?”

汉朝以前,太子弑君杀父而自立的事有出现;国君死了,王公大臣拥立其他公子而让太子没能继位的事有出现;国君还活着,但太子被别人杀害的事有出现;国君活着,太子被国君谋杀后,另立太子的事情也有出现...但唯独是堂而皇之,想要名正言顺,合理合法的由国君废立太子的事情,极为罕见。

从汉景帝往前追,从西周第一次出现太子制度,就是周文王的太子发开始,一直到汉景帝,能在史料上留名的国君换太子的事件有:

晋献公换太子,宠爱小儿子,导致晋国乱了几代,一度衰落。

卫宣公夺了儿媳,想换太子,还要偷偷谋杀太子,才能在太子死后另立新太子。这之后也是接连几代的乱象。

这两个是诸侯国中仅有的换太子的失败案例,但也仅仅是国君而已。而且只有晋献公是做到废立太子,卫宣公仅仅是谋杀太子。

而天子,周幽王强行废立太子,直接导致身死国灭,西周灭亡。而秦始皇时期,罢黜长公子扶苏,却并没有设立储君。扶苏并不是太子。实则,天子废立太子只有周幽王一例。

所以,站在汉景帝时代的历史视野中,天子成功稳定得废立太子是什么意义?古今第一人!这个事件的政治意义不可小觑,但历来被后人低估。因为后来,这个事情也成了历史常态,经常发生...

当在前元年间,在平乱后蛰伏几年的汉景帝突然发动闪电攻击,迅速完成废立太子整个过程的时候,象征和昭示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将达到了一个历史前所未有的新水平...废立太子这种事情,不只是西汉的第一次,帝制时代的第一次,更是太子制度诞生以来的一千年多年里,历史的第一次成功案例。这对时人内心的震动,对政治伦理、文化心理的改变,是非常大的。这完全不亚于后世的任何一场礼仪事件。因此,汉景帝也是在那年改元为中元。

选择一支能够配合并延续自己路线的外戚和皇子,借机牵连打击功臣集团,向全天下昭示皇权的伸张和皇威的强化,完全是一箭三雕的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汉景帝废掉太子刘荣,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挺复杂,也不能简单归结于某一个原因,更不是一个人说了算。就像一块陈年的玉,剥开来层层叠叠,有它自身的纹路和故事。首先,刘荣这个人,虽然是太子,但自身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德不配位”的说法,在当时也很有市场。 性格上,他不够成熟稳重。 景帝在位时,国家虽然.............
  • 回答
    要说清楚《汉书》为何废掉了《世家》这个特殊的传记体例,得从它所处的时代背景、司马迁《史记》的开创性影响,以及班固创作《汉书》的宗旨和时代局限性来一一梳理。首先,我们得理解《世家》在司马迁《史记》中的独特性。《史记》的“世家”:权臣与诸侯的春秋谱系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他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在一个统.............
  • 回答
    汉字情结与现实考量:中国朝鲜族为何与朝鲜汉字渐行渐远在谈论中国朝鲜族为何废除朝鲜汉字,以及为何不轻易恢复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理解一个基本事实:中国朝鲜族并不是“废除了”朝鲜汉字,而是随着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字改革和朝鲜半岛自身文字演变,自然而然地与朝鲜的汉字使用脱钩了。 并且,如今中国朝鲜族的语言文.............
  • 回答
    韩国废除汉字,这件事在一些中国人那里激起了不小的波澜,让一部分人感到不高兴,甚至觉得有些“意难平”。这背后其实挺有意思,涉及到历史、文化认同,还有一些微妙的民族情绪。首先得明白,汉字在东亚文化圈里扮演过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过去,朝鲜半岛和日本一样,都曾经广泛使用汉字,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连接。汉字.............
  • 回答
    越南的历史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其中关于文字的变迁,更是充满了值得细细品味的故事。你提到的问题触及了几个非常核心的层面:越南与汉文化圈的关系、汉字在越南的历史地位,以及为何最终选择了罗马字母拼写的国语字。这其中的缘由,绝非简单的“法国殖民者创造的文字”就能概括,而是复杂历史、政治和文化思潮交织的结果.............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以及社会发展等多个层面。日本没有像韩国那样废除汉字,而是将其保留并与假名(かな)并用,这背后有着深远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为什么韩国废除了汉字,而日本没有? 1. 历史渊源与汉字在两国文化中的地位差异 日本:汉字是外来文化.............
  • 回答
    满清对于汉人女子缠足习俗的态度,一直是一个颇为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很多人直觉认为,作为统治阶级的满族,理应会废除这个在他们看来“陋习”的行为。但事实并非如此,满清不仅没有强行废除,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对缠足习俗采取了默许甚至某种程度上的容忍态度。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且随着时间推移,其考量.............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它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以及民族认同的复杂交织。越南和韩国选择了与日本不同的道路,在废除汉字的使用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历史的脉络。一、 汉字在越南和韩国的历史地位: 学习与借鉴的工具首先,必须明白的是,在古代,汉字对于越南和韩国来说,都.............
  • 回答
    越南使用汉字的历史确实非常悠久,长达近千年,而非三千年。在此基础上,上世纪越南在短短几十年间废除汉字并推行国语字(Chữ Quốc ngữ)是一个复杂且具有深远影响的社会文化变迁过程。理解这一转变,需要从历史、政治、文化以及实用性等多个角度来分析。一、 越南与汉字的历史渊源: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越南与.............
  • 回答
    要说韩国废除汉字是为了“去日本化”,这中间的逻辑确实有些复杂,也夹杂着一些历史的误解和政治的解读。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得明确一点:汉字的确不是韩国的原创。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产物,后来传入朝鲜半岛,被朝鲜人民吸收并使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汉字在朝鲜半岛都是重要的书写工具,尤其是在贵族、文人阶层.............
  • 回答
    汉景帝为何痛下杀手:晁错的命运与袁盎的暗流汉景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关键时期。而晁错,这位以改革锐意进取的政治家,最终却成为了这场政治风暴的牺牲品。他为何引火烧身,以至于让一代帝王下令斩首?这背后,又牵扯出他与袁盎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当时政治格局的暗流涌动。晁错的“削藩令”:雷.............
  • 回答
    汉武帝时期,对投降匈奴的人进行“满门抄斩”的严酷惩罚,并非是对所有投降者都一视同仁,而是在特定情况、针对特定群体,并且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政治考量。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社会环境、军事形势、政治斗争以及汉武帝个人的统治哲学。一、 严酷惩罚的背景:战乱与国家存亡的危机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
  • 回答
    汉武帝为何下令将李陵灭族?这背后牵涉到复杂的人物关系、政治考量以及武帝晚年多疑的性格。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李陵是名将李广的孙子,以勇猛善战、体恤士卒而闻名。在汉朝对匈奴的战争中,李陵一直表现出色,深得汉武帝的赏识。尤其是在公元前99年,李陵奉命以不足五千人的兵力,在浚稽山(今蒙古国境内)抵抗数万匈奴.............
  • 回答
    汉武帝在李广利出征时收监他的妻子,这件事在历史上确实发生过,而且原因非常复杂,并非仅仅因为李广利一人,而是牵扯到当时朝廷内部盘根错节的政治斗争和汉武帝多疑的性格。要详细说清楚这件事,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李广利的“背景”与汉武帝的“恩宠”首先,得了解李广利是谁,以及他为何能屡次挂帅远征大宛。李广利.............
  • 回答
    汉武帝初年,王恢因边塞战功卓著,深得武帝赏识,官至雁门郡太守,后又担任校尉,与匈奴作战屡屡取胜,可谓是汉朝边疆的一员骁将。然而,这位功勋赫赫的将领,最终却在汉武帝的雷霆震怒下人头落地,其原因远非简单的“贿赂”二字能够概括,背后牵扯着朝堂政治的暗流涌动,以及王恢自身性格的致命缺陷。初期的宽容:功勋的护.............
  • 回答
    说起曹丕为什么选择“魏”作为国号,这可不是一件小事,里面门道可多着呢。你以为他就是随便挑了个字?那可就太小看这位魏武帝的儿子了。要讲清楚这事儿,咱们得从头说起,把当时的背景、曹丕的想法,甚至是一些历史的“巧合”都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明白,曹丕篡汉这事儿,虽然最后是曹丕说了算,但形式上总得讲究个“合法.............
  • 回答
    吕后之所以要将戚夫人做成人彘,并强迫汉惠帝前去观看,这背后隐藏着极其复杂而黑暗的心理动机和政治考量。这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深思熟虑后的残忍之举,目的在于彻底摧毁戚夫人以及她在惠帝心中的地位,同时巩固自己的权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1. 吕后的极度嫉妒与报复心理: 恩宠的转移和失.............
  • 回答
    西塘汉服文化周设置朝代方阵,这背后其实承载着一个很重要的文化理念,也并非仅仅是为了“避嫌”或“不被”。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汉服文化的内核和文化节庆的目的说起。朝代方阵的核心意义:历史传承与文化脉络的展现首先,汉服作为一种服装,它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每一个朝代,从.............
  • 回答
    汉克·施拉德之所以一心要抓住沃尔特·怀特,这背后绝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源于他作为一名缉毒局(DEA)特工的职业操守、对法律的坚定信仰,以及对犯罪的零容忍态度,这些都与沃尔特日益增长的毒品帝国的建立形成了尖锐的对立。首先,最直接的导火索就是沃尔特生产和销售海洛因这一事实。汉克是一名经验丰富的缉毒警察,他.............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很多人初次接触汉服,都会觉得它“麻烦”、“古怪”,觉得如果能简化一下,变得像现代服装那样方便又好看,是不是会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呢?我也曾经这么想过。但深入了解之后,我才明白,汉服的“形制”之所以被如此看重,绝不仅仅是为了好看或者标新立异,它背后承载的东西,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