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蒙古各汗国有像元朝任用色目人那样任用汉人么?

回答
在蒙古帝国及其后继的四大汗国中,对于汉人的任用情况,确实和元朝的情况有所不同,而且具体到各个汗国,也有其自身的特点。不能一概而论地说“蒙古各汗国都像元朝那样任用汉人”。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蒙古帝国扩张的背景。蒙古人在征服过程中,特别是征服了金朝和南宋之后,继承了庞大且已经发展了数千年的汉族文明和管理体系。这些地区有成熟的官僚制度、经济基础和人口规模。因此,蒙古人在管理这些地区时,不可避免地需要利用当地的现有力量。

元朝的情况:

元朝之所以在任用色目人(泛指蒙古人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突厥、波斯、阿拉伯、犹太、甚至部分欧洲人等)的同时,也大量任用汉人(这里通常指汉族,包括契丹、女真等也常被归入汉人范畴),有其特殊的历史和政治考量。

管辖人口和地域的需要: 元朝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特别是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要有效管理如此庞大的人口和土地,蒙古人自身的数量是远远不够的。
继承中原王朝的统治模式: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它继承了中国历代王朝的官僚体系和政治传统,希望通过利用汉族官僚来稳固统治。
“分而治之”的策略: 元朝的统治者,尤其是忽必烈,采取了一种“分而治之”的策略。一方面,他们利用色目人来制衡汉人,并让色目人在某些职位上享有特权,以防止汉人势力过于强大。另一方面,为了保证政权的运转和效率,以及征收税赋、组织徭役,汉族官僚是不可或缺的力量。
技术和专业知识的缺乏: 蒙古人虽然骁勇善战,但在管理一个高度发达的农业社会、处理复杂的财政、法律、工程等方面,确实不如汉族官僚经验丰富。

其他蒙古汗国的情况:

相较于元朝,其他蒙古汗国对汉人的任用程度和方式有所不同,这主要取决于它们所征服的地区、统治的性质以及它们自身的政治发展。

1. 钦察汗国(金帐汗国):
地理与文化环境: 钦察汗国统治的主要是东欧草原地区,包括现在的俄罗斯、乌克兰等地。这些地区在蒙古征服前,有的是罗斯公国,有的是草原民族(如钦察人)。其文化和经济基础与中原地区存在显著差异。
汉人任用情况: 钦察汗国对汉人的直接任用相对较少,尤其是在核心政治和军事机构中。其统治更多地依赖于当地的原有贵族(如罗斯公国)、突厥语系的民族(如保加尔人、伏尔加保加利亚人、突厥人)以及皈依伊斯兰教后形成的统治阶层。
间接联系: 汉人(包括来自中国的工匠、商人和某些官员)可能通过丝绸之路的贸易路线,以及作为朝贡使团的一部分,偶尔出现在钦察汗国的统治区域。但他们并非作为主要的统治阶层或官僚体系的核心成员被任用。如果有,也多半是基于其专业技能(如工匠),而非政治权力。
对外关系: 钦察汗国与元朝之间有贸易往来,也可能存在一些人员的流动,但这种流动并非基于被任用为官僚,而是基于贸易或外交。

2. 伊儿汗国:
地理与文化环境: 伊儿汗国统治中东地区,包括波斯、伊朗、部分叙利亚和安纳托利亚。这里有古老的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和突厥文明。
汉人任用情况: 与钦察汗国类似,伊儿汗国对汉人的直接任用也相对有限。伊儿汗国的统治者,如旭烈兀及其后继者,很大程度上依靠波斯、阿拉伯和突厥的官僚体系来管理国家。伊斯兰教在统治阶层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外来民族的接纳程度。
少数专业人士: 确实有一些汉族工匠、学者和商人可能因为丝绸之路的贸易和技术交流而进入伊儿汗国境内。例如,有记录显示蒙古人曾将中国的先进技术(如造纸、印刷、火药、天文历法等)带到中东。但这些人的活动更多是专业性的,而非政治性的。他们可能受到伊儿汗国的保护或雇佣,但并非作为“汉官”参与政治统治。
对汉地的间接影响: 伊儿汗国作为蒙古帝国的一支,其统治者与元朝皇帝之间有联系,但这种联系更多是宗主国与藩属国,或兄弟汗国之间的关系,而非直接在伊儿汗国内任用汉族官员来治理。

3. 察合台汗国:
地理与文化环境: 察合台汗国统治中亚地区,这里长期以来是突厥和波斯文化交融的区域,也曾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汉人任用情况: 察合台汗国也主要依靠当地的突厥、波斯等民族的官僚和贵族来管理。相比其他汗国,察合台汗国在政治上更显分裂和不稳定,其统治结构也相对松散。
贸易与技术交流: 同样,由于地处丝绸之路腹地,察合台汗国也可能接收到来自东方的汉族工匠、商人和技术人员。但他们通常是作为个体或团体参与贸易和生产活动,而不是被任命为有政治权力的官员。

总结来说:

元朝对汉人的任用,是其在中国建立统治的必然选择,既是为了利用汉族人才和资源,也是为了适应中国的政治传统,同时也是一种政治平衡的策略。
其他蒙古汗国,如钦察汗国、伊儿汗国、察合台汗国,虽然也是由蒙古人建立,但它们统治的地区、文化背景和统治方式与元朝有所不同。
它们更倾向于利用或融合当地的原有统治阶层和文化。
对于汉人,其接触和联系主要通过贸易、技术交流、使团往来等方式。
汉人可能作为工匠、学者、商人等专业人士受到重视,但在政治权力结构中,被直接任命为有实权的官员的情况非常罕见,远不如元朝那样普遍和系统。

所以,不能简单地说“蒙古各汗国像元朝那样任用汉人”。元朝在这一方面确实表现出了其独特性,这与其统治的地理中心和所继承的文明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他汗国在当地政治和文化的土壤中,发展出了各自不同的统治模式和人才结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波斯文献记载中最著名的汉人,应当是伊尔汗国旭烈兀汗身边的宫廷医生,《史集》中作Fūminjī,亦见于《五族谱·中国帝王世系》、《班那卡提史》和《伊利汗中国科技珍宝书》等史料。根据日本学者宫纪子的考证,Fūminjī就是见于《儒门事亲》中的傅野,是伊尔汗国的汉人官员。傅野字孟质,Fūminjī为姓字合称的波斯语音译。元人高鸣为《儒门事亲》中统三年刻本所作序言中称:

賢王以貴介弟,疆理西域十余年。間雖戎事甚殷,茍有可以利天下,知無不為。而山林奇逸韞懷道藝者,欽其風誼,亦樂自售,故其所得弘多。歲己未,相郡漕司常德入覲。燕間之次,從臣萬家奴、尚醫傅野輩言其雅善醫術。王曰: 何韜晦之深?從誰汝所學?德以宛丘張子和對。

至于汪吉阳,@关毛 的说法值得商榷,“汪吉阳”是余大钧译本《史集》的译名(见于第三卷《旭烈兀汗传》),波斯文原文作Vankiānū,根据现代研究来看,这位法尔斯总督更可能是畏兀儿人,而且就是上引高鸣序中的“从臣万家奴”。

Vankiānū在波斯文文献中有多种形式,兹列举如下:

《史集》的两种较好抄本:伊斯坦布尔本和塔什干本都写作Vankiānū,且塔什干本写形的第一个音节辅音v上标有开音节符,提示元音为短音a,即此人名应拼作Vankiānū。《五族谱》的写形第一个音节的元音直接以长音ā显示,人名转写作Vānkiānū。这两种译音与“万家奴”的汉语读音皆能够准确地对音。

14世纪波斯文献《瓦撒夫史》、《班那卡提史》、《设剌子志》、15世纪哈菲兹·阿不鲁《地理书》等文献的记载都采用这一写形。根据波斯语的发音规则,词首第一音节,可有an、in或un三种读法,过去一些研究文章采用an或in这两种读音。现在通过此名在其他文献中出现的写形,可知词首应转写为Un,整个名字读作Unkiānū。这里词首缺失辅音,将汉语va/wa音变成u/o的现象,是回鹘语、蒙古语及波斯语转写汉语的常见特点。因此Unkiānū是“万家奴”符合波斯语译音习惯的写法。

16世纪的《千年史》(Tārīkh-i Ulfī)写作此形。词首ū的长音表现得更为明确。这也印证了上述第二种写形词首应为un。

14世纪初穆斯妥菲·可疾维尼(Ḥamd Allāh Mustawfī Qazvīnī)的长篇史诗《武功纪》(Ẓ afarnāma)中作此形。由于《武功纪》是诗歌体,格律上有很多局限,因此其中对人名的拼写常常省略音节。Ūkānū这一写形就表现出了鼻音和介音省略的特点。

波斯文献所载三类“万家奴”的译名形式,体现了波斯语音译汉语字音的典型处理方式。此外,一些文献抄本将词尾音节nū写作tū, 这是由于波斯字母t和n在写形上非常近似,手抄时会经常造成混淆。因此,可直接将tū校勘成正确形式nū。综上可知,波斯文献记载的这个人名,在语音上完全能够与“万家奴”对应。

在身份信息上,汉文和波斯文的记载也能够勘同。高鸣的序文中指出万家奴的身份是旭烈兀身边的从臣,波斯文《五族谱》“旭烈兀异密名录”也有相应的记载:

异密万家奴,是一位近侍异密(umarā-yi mulāzim)。

所谓近侍异密就是指在君王身边服侍的高级官员,即是从臣。总之,无论是人名对音上,还是他的身份上,波斯、汉文两方记载皆能契合,可知波斯文文献中的Vankiānū与高鸣序文中的万家奴确为同一人。从有限的史料记载推测,万家奴应该是一位信仰佛教、有着较好文化素养且热衷汉文化的畏兀儿人。

从名字上看,“某家奴”是辽金元时期流行于契丹、女真、畏兀儿、蒙古等民族的人名。除“万家奴”外,史籍中还常见百家奴、千家奴、众家奴、僧家奴、佛家奴、道家奴等相似结构的名字。这些名字的发音为汉语,并常带有浓烈的佛教色彩或受到佛教的影响,本为汉人的小名,但一些信仰佛教的非汉民族,在与汉人交往交流中,逐渐更多地采用这些名字。波斯史料记载万家奴是一个“突厥人”(Turk),其所谓“突厥人”指的是说突厥语的人。在蒙元时期操突厥语的各部族中,取“万家奴”这一名字的,最有可能是信仰佛教、文化程度比较高的畏兀儿人。早在1209年,高昌亦都护就率众归附了蒙古汗国。此后,大量畏兀儿人入仕蒙古汗廷,他们在蒙古政权中的任职人数超过其他各突厥语部族。旭烈兀西征时,不少畏兀儿官员也随行来到伊朗,史籍中记载了其中一些人的名字和事迹。当时的畏兀儿人基本上都是佛教徒,这也与波斯史料所记万家奴的信仰情况相符合。《瓦撒夫史》记载了万家奴与伊斯兰学者的一次宗教交流活动,文中透露出了他的信仰状况。记载说:有一日万家奴参加了一场由洒黑纳只不丁·阿里·本·不兹古失(Najīb al-Dīn ‘Alī b. Buzgush)主持的宗教集会,两人就宗教问题进行问答。洒黑用灯烛之光与太阳之光作比,指出万家奴的信仰远不及伊斯兰教信仰。未待讲演结束,万家奴突然起身离去。随后他派人向这位洒黑道歉并解释自己的举动,他说:虽然自己的离去很不礼貌,但他不得不这样做,因为如果继续听下去的话,他一定会被迫放弃自己父祖的信仰。这则故事明确反映出万家奴及其家族的信仰不是伊斯兰教,也从侧面印证了他并非来自中西亚的已经伊斯兰化的突厥语部族。他的名字和族属信息,也都指向他是一名佛教徒。佛教在蒙古征服、统治伊朗前期是上层统治集团信奉的主要宗教,在合赞汗改宗伊斯兰教之前,历任伊利汗皆笃信之。而跟随旭烈兀从东方而来的蒙古、畏兀儿、契丹、女真、汉各族人众,信仰佛教者甚多。《瓦撒夫史》的记述尽管带有作者的宗教倾向,但反映的事实是清楚的,即万家奴虽受到了伊斯兰教的吸引,但最终仍未改其佛教信仰。

其次,万家奴受到汉文化较多的濡染与影响。畏兀儿人普遍文化水平较高,善于学习和接受先进文化,万家奴也表现出了这样的特质。《儒门事亲》高鸣序言所记万家奴向旭烈兀推荐常德医术的情节,就反映出他与汉人知识分子的交游经历和他对汉文化的崇尚。此外,他在法儿思发行带有“宝”字的钱币,也表明他是传播汉文化的力行者。即使这些汉字钱币真的不是万家奴所造,但其政敌却能以此嫁祸于他,也说明了万家奴的汉化倾向是十分明显的,他具有做这件事的可能性和倾向性。在他们看来,如此攻讦他是可以令阿八哈汗相信的。而关于这些钱币用途,朱迪思·高巴斯(Judith Kolbas)指出,从样式和材质来看,它们应该是用于上缴人头税和地方财政收支所用的,但“宝”字似乎又表明它们用于东方的贸易。“宝”字出现在法儿思地方的货币上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为印证法儿思当地生活着一定数量的汉人群体又提供了一份证据。14世纪中叶成书的波斯文会计指南《幸福之书》(Risāla-yi Falakiyya)就记载了法儿思地区汉人工匠的活动状况。该书收录的一份建筑账目显示,在设剌子装饰一幢两层的房屋和一个凉亭,需要:

画师20名,薪金每人30底纳儿,共计600底纳儿;
画师学徒20名,薪金每人20底纳儿,共计200底纳儿;
汉人画师2名,每人40底纳儿,共计80底纳儿。

这份账目显示法儿思地区活动着一定数量的汉人画师,他们的画技受到当地人的喜爱,借此获得较好的收入。结合这份材料来看,法儿思具备打造汉字钱币的文化环境和技术条件。程彤曾将法儿思“宝”字钱币与察合台汗国发现的“宝”字钱币作对比,发现法儿思钱币上汉字的书写水准明显高于察合台钱币。其撰写者具有相当好的书法功底,且不同钱币上的“宝”字并非同一模型,这说明每次铸钱都要请人书写一次。法儿思地区活跃的汉人工匠,无疑能够为法儿思“宝”字钱币的设计、书写提供技术支持。假如这些“宝”字钱币的发行确实与万家奴有关,这也可以说明他与法儿思的汉人群体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促使他形成打造汉字钱币的想法,并在他们的协助下将这一想法付诸实践。

参考来源:陈春晓《伊利汗国法儿思总督万家奴史事探赜》,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user avatar

蒙元重用色目人来统治汉人,这是个伪命题……

蒙元起家后,除了蒙古人外,能被算作开国勋臣的外族勋贵基本就只有这几个出身:

1、汉人世侯家族,军事勋贵。

2、汉人文吏。

3、畏兀儿官吏,也就是最常见的色目人。

4、钦察为主的各路突厥语军事勋贵勋贵。

其中汉人世侯和钦察贵族主要从事军事,汉人文吏和畏兀儿官吏主要从事行政。而契丹人、女真人则被蒙古人归入汉人。这些外族勋臣共同组成蒙元的第二层阶级,当然第一层就是蒙古贵族。

而蒙元主要统治的人马,基本可以说都是汉人,蒙古人色目人那点人口真不够塞牙缝的。而高级官吏却有很多都是畏兀儿人和钦察等其他非蒙古的草原民族组成的,这就给人一种错觉,好像蒙元是利用色目人来欺压汉人、官制汉人一样。其实你抛开民族属性的话,理解成朱元璋重用淮泗大老粗欺压全国汉人这样的错觉也是同理。

蒙古西征时,金帐汗国的建立时期是长子西征,主力是蒙古大军,裹挟钦察突厥,所以金帐汗国很少见到汉人官吏,也极少见到畏兀儿官吏。

而蒙古西征建立伊尔汗国时期,是抽调全国部分兵马的行为,部队来源很杂,有许多汉人世侯参与,然而由于汉人世侯势力是蒙哥、忽必烈最倚仗的外族兵力,所以在西征胜利后,汉人世侯主力调回,继续参与灭宋。所以也没多少留在伊尔汗国,在历史上留名的伊尔汗国汉人官吏里,也仅有法尔斯异密(埃米尔)汪吉阳一人。

而至于蒙元重用色目人压制汉人一说,大抵是李璮起兵吓坏忽必烈,导致忽必烈晚年不信任汉人的影响。在蒙元政府混的不爽的汉人贵族,又不敢直言说蒙古人不配骑在我们头上,就找个好打的靶子,酸一把色目人而已。

其实啊,在这个时候,大伙都是高级奴才,蒙古人既没想到色目人能制衡汉人,也没想到用汉人制衡色目人。关键在元朝统治的区域,色目人有制衡汉人的本事吗?

根本木有……

色目人的军队导致像星罗棋布一样散步于中国各地,似乎是在监视汉人。

其实……呵呵,即使元朝统治者政治都是一位数,也懂得既然汉人无法分散控制,色目人这么点体量总要分散控制吧,难道让他们聚在一起鼓捣造反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蒙古帝国及其后继的四大汗国中,对于汉人的任用情况,确实和元朝的情况有所不同,而且具体到各个汗国,也有其自身的特点。不能一概而论地说“蒙古各汗国都像元朝那样任用汉人”。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蒙古帝国扩张的背景。蒙古人在征服过程中,特别是征服了金朝和南宋之后,继承了庞大且已经发展了数千年的汉族文明和管理体.............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主权、民族认同和国际法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不能按蒙古人建立的各汗国的国土总面积主张现代中国的主权,主要是因为历史发展和国际法的演变,以及现代国家主权概念的根本不同。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1. 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主权继承的复杂性 蒙古帝国与元朝的.............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令人扼腕叹息,也是蒙古早期历史中一个非常令人不解的谜团。铁木真和义父王罕,曾是生死相依的战友,在草原上携手征战,一同扫荡了许多强敌。他们的结盟,可以说是当时草原上最强大的一股力量,共同面对着强大的乃蛮部、塔塔尔部等等。回想当年,当铁木真年幼丧父,家破人亡,颠沛流离的时候,是王罕收留了他,.............
  • 回答
    咱们聊聊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关于蒙古四大汗国和元朝,它们之间可不是简单的“什么关系”,而是源出一脉,又各自独立,并且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互相影响、甚至对抗的复杂共生体。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先回到那个震古烁今的男人——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以他为核心的蒙古帝国。这个帝国,说白了,就是当时.............
  • 回答
    蒙古帝国最终分裂成四个主要的继承国,分别是金帐汗国(也称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尔汗国以及元朝。其中,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和伊尔汗国都被称为“汗国”,而东亚的继承国则被称为“元朝”。这种称谓上的差异,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文化和地理原因。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蒙古帝国及其分裂的历史进程入手.............
  • 回答
    元朝末年,中原大地早已不是当年成吉思汗铁骑横扫欧亚大陆的模样。随着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日益壮大,元朝这个统治了中国近一个世纪的王朝,正走向覆灭的边缘。在内忧外患之下,很多人可能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元朝的统治者,尤其是蒙古贵族,没有向他们那些遍布欧亚大陆的同宗,也就是四大汗国(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
  • 回答
    图瓦人,这个生活在西伯利亚南部、阿尔泰山脉东麓,与蒙古国接壤的民族,他们的历史渊源确实有些复杂,既与西伯利亚的古老居民有关,也与中亚突厥语族群的迁徙和融合息息相关。要准确界定他们在蒙古帝国时期是“来自西伯利亚突厥语人群”还是“被征服的中亚突厥语人群”,需要更细致地梳理历史脉络。首先,从渊源上讲,图瓦.............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它触及了历史的“如果”,也引发了对权力、联姻以及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如果明英宗朱祁镇真的迎娶了也先的女儿,那么历史的走向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可能出现我们难以想象的强大联合。联姻的可能与不可能:首先,我们得审视一下这种联姻的可能性。在明朝的政治语境下,皇帝迎娶“外族”女子,尤.............
  • 回答
    清朝皇帝是否拥有“蒙古大汗”的尊号,这个问题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需要从历史、政治和文化多个层面来解读。简而言之,清朝皇帝并没有直接使用“蒙古大汗”这个明确的、像“皇帝”或“天子”那样具有统一官方记载的尊号,但他们通过一系列政治手段和宣传,事实上承担了对蒙古诸部具有统治和宗主意义的角色,在某种程.............
  • 回答
    明朝皇帝为何与“蒙古大汗”这个称号绝缘,这背后牵扯到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政治和文化因素,绝非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简单来说,明朝皇帝虽然在特定时期对蒙古部落拥有巨大的影响力,甚至能够任命和罢免蒙古的领导人,但他们始终无法僭越“蒙古大汗”这个称号,主要原因在于“大汗”的继承权、政治合法性以及文化象征意义的根.............
  • 回答
    郭靖娶了华筝,能否竞争蒙古大汗之位?这个问题,确实值得好好掰扯掰扯。说实话,单从血统和名头上看,这事儿的胜算,得打个大大的问号。首先,得弄清楚蒙古大汗之位是怎么回事。在蒙古,汗位传承可不是随便谁喊一声“我行”就能当的。那是有规矩的,而且规矩还不少。最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血统。成吉思汗的直系子孙,尤其.............
  • 回答
    要评价噶尔丹汗,咱们得把他放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那个大背景下去看。准噶尔汗国,在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那是漠北草原上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而噶尔丹,无疑是这颗星最耀眼也最复杂的闪光点。背景:一个分裂的时代,一个崛起的雄心噶尔丹的时代,蒙古各部早已不如成吉思汗当年那般一统,而是四分五裂,互相攻伐,也饱.............
  • 回答
    蒙古国的疆域北端并未到达北冰洋,这一误解可能源于对地理范围的混淆。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1. 蒙古国的地理位置与北端坐标 地理位置:蒙古国位于亚洲中部,北邻俄罗斯,南接中国,东连韩国和朝鲜,西接哈萨克斯坦。其主体位于中纬度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北端坐标:蒙古国的最北端位于北纬51°.............
  • 回答
    蒙古国报告动物感染新冠,这无疑给全球疫情防控带来了新的挑战。过去我们更多地将新冠病毒视为一种“人传人”的疾病,但动物的出现,无疑为病毒的传播链条增加了复杂性。动物感染新冠,会给疫情防控带来哪些影响?首先,病毒可能通过动物“回传”给人类的风险显著增加。 这就像给病毒找到了新的“跳板”。如果动物成为病毒.............
  • 回答
    蒙古的“西征”,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蒙古帝国向西扩张的历史进程,并非单一目标驱动,而是由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而成,其背后既有战略上的考量,也有经济上的诱惑,更有人口和政治上的压力。要详细讲述这段历史,我们需要从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时代说起。一、统一蒙古:奠定西征的根基在成吉思汗(铁木真)崛起之前,蒙古各部.............
  • 回答
    蒙古与美国关系向来亲密,地理位置上也确实具有一定的战略价值。但为何美国没有选择在蒙古驻军,这其中涉及的考量相当复杂,远非简单的“亲美”就能概括。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剖析:一、 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与现实考量:蒙古的地理位置,夹在中国和俄罗斯两大邻国之间,确实是其“优越性”所在。这种“优越性”.............
  • 回答
    蒙古国的沙尘暴问题由来已久,这次之所以影响如此之大,背后有多重因素在起作用。并非说蒙古国“特别”容易发生沙尘暴,而是我们今天讨论的这场风暴,恰好因为一些特殊条件,其能量和影响范围都被放大了。首先,我们得明白沙尘暴形成的根本原因。沙尘暴,简单来说,就是强风将地面上松散的沙土卷起,形成能见度急剧下降的现.............
  • 回答
    蒙古人和女真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征服民族,其能征善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地理环境、社会结构、军事制度的客观因素,也有文化信仰、民族精神的主观驱动。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 蒙古人能征善战的原因:蒙古民族的崛起与成吉思汗的统一是其军事辉煌的起点。他们的军事力量和征服能力可以从以下.............
  • 回答
    蒙古人创立的元朝被中国历史视为中国的一个朝代,这是一个复杂但非常重要的历史解读。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一、历史学的定义与国家概念的演变 “朝代”的含义: 在中国历史叙事中,“朝代”通常指一个相对稳定、以某个家族或群体为核心统治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政权时期。它标志着一个政权的更替.............
  • 回答
    蒙古国独立后,当地汉族的历史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相关的历史资料和记录存在着不同的解读和侧重点。要详细讲述,需要结合不同时期和不同方面的资料进行分析。一、 蒙古国独立前的背景(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在蒙古国独立之前,该地区长期处于清朝统治之下。在清朝统治时期,汉族人口在漠北(外蒙古)相对较少,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