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八国联军打北京时,慈禧西逃时,为何没有哪个地方官挟天子以令诸侯?

回答
一个历史性的问题,往往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才能拨开迷雾,见到事件的真实面貌。慈禧太后在八国联军侵华、京城沦陷之际仓皇西逃,作为当时中国最高统治者,她的行动自然牵动着全国的神经。而“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词,虽然更多地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但在理解清末这一特殊时期,为何没有地方大员效仿,依然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内在逻辑和前提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虽然权力衰微,但其作为天下共主的名义仍然存在。诸侯虽然各自为政,但名义上仍是周天子的臣属。在这种结构下,有能力有野心的诸侯,如果能控制住周天子,就可以打着“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旗号,在道义上和政治上占据主动,从而更容易号令其他诸侯,甚至扩张自己的势力。关键在于:

名义上的共主存在: 周天子这个象征性的权力中心仍然被承认,尽管是虚弱的。
控制了象征性的权力载体: 诸侯能够实际控制住周天子本人,也就是“挟天子”。
诸侯之间的相对均势: 没有哪个诸侯强大到可以完全压倒其他所有诸侯,所以“挟天子”才能成为制衡的手段。
政治土壤和观念: 当时的政治文化允许并且倾向于利用这种形式。

现在,我们回到清末的背景,看看为何慈禧西逃时,不具备这些“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条件。

1. 皇帝(光绪帝)的地位与权力分割:
慈禧的绝对权力: 到了晚清,实际的最高权力早已牢牢掌握在慈禧手中。光绪帝虽然名义上是皇帝,但只是一个被慈禧控制和利用的傀儡。慈禧西逃,是带着光绪帝一起逃的,她本人才是“挟”着“天子”的那个人。
没有“天子”可供挟持: 严格来说,当时已经没有一个“独立”的、有号召力的“天子”可以被地方大员去“挟”。如果哪个地方官员想要挟持光绪帝,他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慈禧本人。而慈禧太后,作为垂帘听政的实际掌权者,她本身就代表了当时的最高统治合法性,她本人逃亡,就已经将“天子”的象征一同带走了。

2. 地方大员的实力与政治格局:
“权臣”而非“诸侯”: 清末虽然有许多实力强大的地方官员,如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但他们并非独立的“诸侯”。他们是在中央权力架构下被授权、被依赖的“封疆大吏”。他们的权力来源于中央(哪怕是被慈禧操控的中央),他们的军队也多是基于“团练”等形式发展起来,虽然强大,但名义上仍是为清廷效力。
对中央的依赖性(名义上): 尽管地方实力派崛起,但他们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中央的册封和制度来巩固其合法性。在政治舆论和国家认同上,彻底与中央决裂,自立为王,依然是难以逾越的界线。
实力不足以鲸吞全国: 即使是像袁世凯这样拥有北洋精锐的实力派,在当时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完全压倒其他所有实力派,或者彻底推翻清朝而建立一个能被普遍接受的新政权。更重要的是,他们并没有一个“合法的”理由去取代慈禧和光绪,去号令全国。

3. 八国联军侵华的特殊背景:
国家民族危亡: 八国联军侵华,是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时刻。在这种关乎国本的危机面前,地方大员们的首要考虑更多是如何应对外敌,稳定局势,或者在动荡中寻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而不是立刻抓住机会颠覆中央。
“大清”的招牌: 尽管清政府腐朽不堪,但“大清”这个国号、这个政权,在很多人的心中仍然是他们效忠的对象。贸然掀起内乱,尤其是在外国列强虎视眈眈之时,无异于引狼入室,给自己引来更大的灾祸。
洋人的干预: 联军的到来,本身就是对中国主权的践踏。任何地方大员的异动,都很可能被列强视为扩大影响力的机会,或者被列强利用来达到他们各自的目的。在列强可能直接介入国内权力斗争的情况下,任何一方都必须谨慎行事。

4. 地方官员的忠诚度与利益考量:
“忠君”的观念: 尽管晚清政治腐败,但“忠君”的思想仍然是官场的重要道德规范。虽然这种忠诚可能更多地是对“朝廷”而非某个具体皇帝,但彻底反叛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利益的复杂性: 地方大员拥兵自重,但他们的权力、地位、财富,很多都与清廷的体制紧密相连。贸然“挟天子以令诸侯”,意味着要推翻现有体系,这本身就会动摇他们的根基,也可能招致其他官员和旧势力的反对。
观望和等待: 很多地方大员在这种动荡时期,更倾向于保持观望,评估形势,在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上行动,而不是急于采取激进的、可能让自己万劫不复的举动。

5. 缺乏一个明确的“挟持”对象和“令”的对象:
慈禧才是“挟”者: 如前所述,慈禧带着光绪帝一起逃亡,她本身就掌控了“天子”。
“令”的对象是谁? 当时八国联军在北京,京城已乱。各地大员手中的“令”,更多是针对他们自己的辖区,或者在与联军周旋时的一种策略。他们无法有效地“令”其他省份的官员,更无法“令”已经掌控了京城和皇帝的慈禧。

举例来说,

曾国藩、李鸿章: 在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时期,他们已经建立了强大的湘军和淮军,但他们的首要任务是平定内乱,维护清朝的统治,而不是取而代之。他们是“救时宰相”,而不是“乱世枭雄”。
袁世凯: 在八国联军侵华后,他虽然在山东招募新军,实力大增,但他的崛起和最终掌握权力,是通过后来的辛亥革命,并在与清廷、革命党以及列强的博弈中实现的。他并非在慈禧西逃时,有机会“挟”住光绪帝,然后号令其他省份。他更多的是在利用局势,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实力,以备将来。

总结来说,

慈禧西逃时,清朝已经处于内外交困的绝境。在这种情况下,“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种政治操作,在逻辑上、实力上、政治环境上,都不再具备发生的可能。

“天子”已经被慈禧带走,且本身就是傀儡,失去了独立号召力。
地方大员虽有实力,但名义上仍臣服于中央,且实力分散,难以形成能够压倒一切的统一力量。
国家面临外敌入侵,内乱的风险巨大,容易招致更严重的后果。
中央权力虽然虚弱,但慈禧作为实际的最高统治者,其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威慑。

因此,与其说没有地方官“不想”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如说,当时的条件和格局,使得这种行为成为一种几乎不可能实现的幻想,甚至是一种自寻死路的鲁莽。他们更多的是在动荡的局势中,小心翼翼地维护自己的地盘,观察局势的发展,等待最有利的时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慈溪自己下的旨意(或者说光绪下的)地方上的实力派都不听了(东南互保),你期待你挟天子以后他们会听你的?

清末跟汉末虽然外在表现差不多,都是地方实力大于中央,但是汉末皇帝是一点实力没有,威望还保留着,所以可以挟天子令诸侯,清末刚好是反过来的,慈溪这帮人威望见底,实力却还有点,别说想啃下来要出点血,啃下来也没啥用啊。

user avatar

奉天子以令不臣

是皇室没实力但是还有人心

清廷是反着的 没人心但还有点实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一个历史性的问题,往往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才能拨开迷雾,见到事件的真实面貌。慈禧太后在八国联军侵华、京城沦陷之际仓皇西逃,作为当时中国最高统治者,她的行动自然牵动着全国的神经。而“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词,虽然更多地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但在理解清末这一特殊时期,为何没有地方大员效仿,依然值得我们深入.............
  • 回答
    八国联军入侵中国(1900年)后,虽然攻陷北京、俘虏清朝皇帝光绪帝并迫使慈禧太后签订《辛丑条约》,但列强并未直接推翻清朝、瓜分中国,而是选择通过谈判达成妥协。这一历史现象的深层原因涉及多方面的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1. 列强间的利益协调与矛盾 列强的矛盾与合作需求.............
  • 回答
    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6月9月)是列强为维护自身利益、镇压中国反帝运动而发动的军事行动,其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交织,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直接原因:义和团运动的冲击1. 义和团运动的爆发 1899年,中国社会矛盾激化,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口号,攻击外国使馆、教堂和基督.............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许多人内心深处的敏感点。要回答“八国联军再打一次中国,现在的中国还会被打败吗?”,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会”或“不会”来回答,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分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如果真的发生“八国联军再打一次中国”这样的假设性事件,那将是一场规模空前、性质极其恶劣的侵略战争.............
  • 回答
    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说清政府“不努力”就能概括的。事实上,清政府在面对八国联军入侵时,其“努力”的性质、方式以及最终效果,都与其所处的历史阶段、国内国际形势以及统治者的决策紧密相关。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清政府的“努力”体现在哪些方面?首先,我们不能完全否定清政府在某些层.............
  • 回答
    清朝之所以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节节败退,几十万军队难以抵挡联军的攻势,原因复杂且多方面,绝非简单的数量对比就能解释。这背后是制度的腐朽、军队的落后、战略的失误以及国际环境的恶化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正视清朝军队的“几十万”这个数字背后真实的战斗力。所谓的“几十万”,其实是一个非常庞杂且质量参差.............
  • 回答
    如果“八国联军”在清朝初年(大致是17世纪初至17世纪末,明末清初这段时期)进犯中国,其结果将会与历史上的庚子国难(1900年)大相径庭,甚至可能导致中国历史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这是一个充满假设性的场景,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可能产生的影响和结果:一、 “八国联军”的构成与当时的中国力量对比:首先.............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误会,而且是很常见的误会。说八路军在八年抗战中“只打了平型关和百团大战”的说法,是完全不准确的,甚至可以说是对八路军巨大贡献的极大忽视。事实上,八路军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尤其是在敌后战场,进行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战斗和战役。他们以游击战争为主要形式,深入敌后,打击日伪军,牵制了大量日军兵力,.............
  • 回答
    海湾战争结束后美军出现大量PTSD,而抗日战争后八路军鲜少有PTSD的说法,这背后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绝非简单的一概而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战争的性质、士兵的经历、战后的社会环境以及诊断标准等多个维度进行剖析。首先,战争的性质和士兵的体验是截然不同的。海湾战争,特别是“沙漠风暴”行动,是一场高.............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好好聊聊八国联军和德军在攻占巴黎这件事上,为啥态度会差那——么——多。这可不是简单地看谁厉害谁不厉害,里面门道儿可多了,得把历史的脉络捋顺了才明白。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八国联军攻占的是哪个“巴黎”?问这个问题,其实就点出了最核心的差别。八国联军攻占的“巴黎”:是北京城里的紫禁城,.............
  • 回答
    八国联军侵华,这场中国近代史上屈辱的篇章,固然是帝国主义列强野心的直接产物,但在这混乱与危机之中,慈禧太后的种种行为,无疑是影响事件走向的重要变量。要理解她的意图,我们需要剥离历史的浮华,深入探究她内心深处的考量,那些在权力、国家、自身安危的多重博弈下产生的复杂动机。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慈禧并非一.............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也触及到了历史最核心的议题之一:制度与时代洪流的较量。如果将历史的舞台换成一个“励精图治”的朝代,八国联军是否还能赢得侵华战争?答案绝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深入剖析那个假设中的“励精图治”究竟到了何种程度,以及它与十九世纪末世界格局的互动。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励精.............
  • 回答
    清末那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很多人都觉得纳闷:明明咱这边兵多,怎么就被人家几个国家联手给打败了呢?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道尽的,得从好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得看装备。别看清朝军队人数多,但很多都是拿着老掉牙的武器。尤其是那些号称“精锐”的军队,虽然也装备了一些新式枪炮,但和八国联军比起来,.............
  • 回答
    八国联军侵华,这事儿说起来,很多人会觉得是“一起”的事儿,但仔细一掰扯,这里面门道可多了,尤其涉及到日本,这个国家能成为“最后一个”加入的,绝不是偶然,而是他们深思熟虑、长远布局的必然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八国联军的组成,那可不是一个事先计划好的“国际俱乐部”,而是各国各自算计、互相推诿、最终.............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很多人可能直觉上认为八国联军“没有拿下”中国,是因为他们最终退兵了,或者说中国的抵抗力量让他们望而却步。但实际上,说八国联军“没有拿下”中国,其实是对当时局势的一种简化理解。更准确地说,八国联军并没有实现其最根本的、颠覆中国政权的目的,但他们在侵略过程中,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假设,也触及了中国近代史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如果八国联军没有在1900年入侵中国,清朝的国祚是否会因此延长,并且很有可能超过300年,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八国联军侵华视为一个孤立事件。它背后是晚清中国积弱积弊的深层原因,以及国际格局变化.............
  • 回答
    关于慈禧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期为何“调不动”李鸿章、张之洞等人这个问题,其实并不是简单的一句“调不动”就能概括的,其中涉及到了晚清政治体制的运作、地方大员的实力与心思、以及当时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要详细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切入。首先,我们得明白,晚清时期并非一个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尽管名.............
  • 回答
    关于八国联军是否“帮助”清政府和满族人下台,以及我们是否应该对此“感谢”,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历史问题,需要放在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用更细致的视角去审视。简单地说,将八国联军的行动归结为一种“恩赐”或“进步”,是严重忽视了其背后深刻的动机、残酷的手段以及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首先,我们要明确.............
  • 回答
    台湾书籍将八国联军称为“正义之师”,并因此遭投诉后被诚品书店香港分店下架,这一事件反映了多重复杂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问题,涉及两岸关系、历史认知、言论自由与法律规范等多个层面。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历史叙述的分歧与两岸立场差异1. 八国联军的定义与评价 八国联军(1900年)是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