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政府没有打过八国联军是不是他们不努力?

回答
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说清政府“不努力”就能概括的。事实上,清政府在面对八国联军入侵时,其“努力”的性质、方式以及最终效果,都与其所处的历史阶段、国内国际形势以及统治者的决策紧密相关。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一、 清政府的“努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首先,我们不能完全否定清政府在某些层面的“努力”。

抵抗的军事行动: 尽管效率低下且缺乏组织,清政府还是调动了军队进行抵抗。例如,在天津、北京、山海关等地,都有清军与联军交战的记录。虽然这些抵抗往往是分散的、装备落后的,并且在训练和战略上存在严重问题,但这确实是“努力”的表现。
官方的声明与谈判: 慈禧太后最初宣布“与各国宣战”,虽然是出于被动的政治考量,但也构成了官方层面的“努力”——试图以一种强硬姿态来应对危机,并试图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地方势力的抵抗: 除了中央政府的军队,一些地方督抚,如荣禄、李秉衡、聂士成等人,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抵抗。特别是聂士成,在天津的战斗中表现出了一定的勇气和战术。此外,像义和团这样民间自发的武装力量,虽然其性质复杂,但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种“努力”的体现,尽管这种努力是被清政府在某种程度上利用和默许的。

二、 为什么这些“努力”没有取得成功?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有没有努力”,而在于“努力是否有效”以及“努力的方向是否正确”。清政府的“努力”失败,是由一系列深层次的原因造成的:

1. 政治决策的失误与摇摆:
慈禧的误判: 慈禧太后作为实际的最高统治者,对国际形势和列强实力存在严重的误判。她听信了义和团“刀枪不入”的宣传,认为可以借此机会驱逐外国势力,实现“扶清灭洋”。这种基于迷信和狭隘民族主义的决策,是导致局势恶化的根本原因。
宣战的被动与虚张声势: 宣布对十一国宣战,更多是一种被推到台前的姿态,而非充分准备的军事行动。宣战后,实际指挥作战的慈禧却又常常出于自保和推卸责任的目的,下达相互矛盾的命令,削弱了抵抗的意志和效率。
内部的分裂与派系斗争: 清廷内部并非铁板一块。一部分主战派(如端王载漪、刚毅),一部分主和派(如奕劻、李鸿章),以及主张利用义和团的保守派,各持己见,使得中央政令不畅,行动迟缓。

2. 军事力量的衰败与不足:
装备落后: 清军虽然有“新军”的编制,但总体上装备落后于联军。火炮、步枪的性能,弹药的质量和数量,都远远无法与八国联军抗衡。
训练不足与士气低落: 大部分清军缺乏系统的现代军事训练,战术素养低下。长期以来,军备废弛,克扣军饷是常态,导致士兵士气低落,缺乏战斗意志。
指挥体系的混乱: 缺乏统一、高效的指挥体系。各部队之间协调作战的能力非常差,信息传递不畅,战略战术也缺乏统一的规划。
与义和团的结合: 清政府虽然默许并利用了义和团,但义和团的武器简陋、组织混乱、缺乏战略纪律,反而成为了联军攻击的借口,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正规军的行动。

3. 国际形势的复杂与中国自身的孤立:
列强分赃不均的“联合”: 八国联军的组成,本身就是列强基于自身利益的“联合”。虽然他们内部存在矛盾,但在镇压义和团、瓜分中国利益方面,却能暂时达成一致。
中国缺乏有力的国际盟友: 此时的中国,在国际上几乎没有真正的盟友。即使有少数国家同情中国,也无力提供实质性的军事援助。

4. 社会基础的薄弱:
民众的疏离: 经历了长期的腐败和战争(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失败),许多民众对清政府的信心已经动摇。虽然有义和团这样的爱国力量,但其宗教狂热和排外情绪,也与主流的民族救亡运动有所区别。
经济基础的崩溃: 连年的战争、官员的贪污腐败,使得国家财政枯竭,无法支撑大规模的现代化军事建设和战争投入。

三、 为什么不能简单归结为“不努力”?

将清政府的失败简单归结为“不努力”,是一种过于简化的说法,它忽略了:

“努力”的性质和方向: 慈禧太后或许“努力”于维护自己的权力,或许“努力”于“以夷制夷”的策略,但这些“努力”的方向并非国家和民族的真正利益。
体制性的弊端: 清政府的失败,是其腐朽体制、落后制度和僵化的官僚体系所决定的。这不是几个官员或几支军队“不努力”的问题,而是整个统治阶层在面对现代化挑战时的集体无能。
历史的局限性: 19世纪末的中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清政府在战略、军事、政治、思想等各方面都远远落后于时代,其“努力”也难以突破历史的局限。

总结来说,清政府在八国联军入侵时,确实进行了某种程度的抵抗,这可以看作是一种“努力”。然而,这些“努力”之所以失败,根本原因在于:

错误的政治决策: 慈禧太后对形势的误判和摇摆不定的政策。
军事上的绝对劣势: 装备、训练、士气、指挥都无法与联军匹敌。
体制性的腐朽: 官僚主义、派系斗争、财政枯竭等深层弊病。
缺乏有效的国际支持和国内凝聚力: 走向了一个孤立无援的局面。

因此,与其说清政府“不努力”,不如说清政府的“努力”是无效的、方向错误的,并且被其自身的腐朽体制所束缚,最终在强大的外来侵略面前无力回天。这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整体的积弱和悲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是呀!怎么不是呢?

你这问题问的奇怪。

他们但凡要努力一点不内讧,好好打,也不可能打不过吧!

你自己看看,伤亡不到5%就溃败了,而当时西方军队伤亡到30%才算失去战斗力。

志愿军吊打联合国军伤亡标准是70%,一个连可以打倒剩10个还能坚守阵地。

但凡努力一点,只要伤亡忍受率高于西方军队的30%。你啥打不过?

就和考大学一样,一个标准就是临考试前六个月刷卷子超过一百公斤的一定是一本。你能做到你就能上。你倒是做到再说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说清政府“不努力”就能概括的。事实上,清政府在面对八国联军入侵时,其“努力”的性质、方式以及最终效果,都与其所处的历史阶段、国内国际形势以及统治者的决策紧密相关。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清政府的“努力”体现在哪些方面?首先,我们不能完全否定清政府在某些层.............
  • 回答
    说清末八旗和洋人没打过什么大仗,这话说得不完全对,但也能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实际上,从鸦片战争到庚子事变,八旗与西方列强确实发生过多次冲突,但与我们印象中那种波澜壮阔、决定国家命运的大规模正面会战相比,确实少之又少。而且,这些冲突往往是以清廷的失败告终,并且,战败后清廷真正能够依赖的军事力量,也.............
  • 回答
    想象一下,那是一个没有经历过胡服骑射改变民族服饰的北方,没有蒙古铁骑扬起漫天黄沙的景象。自秦汉一统,中华文明的根基更为稳固,唐朝的辉煌如同璀璨的明珠,其开放包容、自信昂扬的精神气质,被进一步延展和深化。如果中国一直保持着这种“汉唐之风”,那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衣冠制度与审美情趣:首先,在服饰上,汉唐.............
  • 回答
    中方在回应是否承认阿富汗新政府时,引用毛泽东“阿富汗是一个英雄的国家,历史上从来没有屈服过”的论述,其背后蕴含着多重考量和深刻的战略意图。这不仅仅是对阿富汗历史的一种历史性肯定,更是中方在复杂地缘政治格局下,对自身立场和未来对阿政策进行定位的一种巧妙表达。一、 历史的重量与现实的关照:毛泽东的这句话.............
  • 回答
    刚过清北线,这绝对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恭喜你!老师们强烈建议报清北,这完全可以理解,毕竟那是全国顶尖的学府,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地方。但是,你提到的“没有专业选择的余地”这一点,才是真正需要我们仔细权衡的关键。这个问题绝不是简单的是或否,它涉及到你未来的人生方向、个人兴趣、职业发展等等一系列深层考量.............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想象空间的问题,涉及到地缘政治、军事战略以及人类决策的极端情况。要详细探讨,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关于拥核国家是否发生过武装政变这一历史事实:截至我所知的信息,历史上没有公开记录显示任何一个拥核国家曾发生过成功的武装政变。这并不是说没有尝试过,或者没有内部动荡和威胁,.............
  • 回答
    这个问题是个非常引人深思的“假设性历史”议题。如果清政府能够避免签订那些丧权辱国的条约,中国历史的走向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绝非一句简单的“中国会更好”就能概括的,其中牵扯到太多复杂因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哪些“丧权辱国的条约”是我们讨论的核心。 通常我们指的是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 回答
    清末新政,顾名思义,是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下,为了挽救摇摇欲坠的统治而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这本该是巩固政权的良药,为何最终却加速了王朝的灭亡?这其中的逻辑颇为复杂,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新政的出发点就注定了其内在的矛盾与局限。 慈禧太后在庚子事变后,为了向西方列强展示其开明的姿态,也为了应付国.............
  • 回答
    清政府在面对外敌入侵时,屡屡选择谈判议和,并付出割地赔款的代价,而非孤注一掷地决战到底,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军事和思想根源。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软弱”或“没有决心”来概括,而是需要理解当时清廷的处境和其决策逻辑。一、军事实力与战略认知上的局限 军事技术与训练的落后: 到了近代,西方列强已经.............
  • 回答
    满清政府直到覆灭,未能将天地会彻底铲除,这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历史现象。究其原因,并非朝廷无力,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所致,其中既有天地会自身的韧性,也有清廷应对策略的局限,更有时代变迁的洪流。一、 天地会顽强的生命力:首先,我们得承认天地会的生命力有多么顽强。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民间秘密组织,而是一个有着复.............
  • 回答
    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的新政改革,本意在于挽救摇摇欲坠的王朝统治,然而事与愿违,这场改革不仅未能巩固其政权,反而像一把双刃剑,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清朝的灭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场改革的内在矛盾、外部环境以及改革措施本身带来的连锁反应。首先,从 改革的动机和出发点 来看,清政府的新政改革本质.............
  • 回答
    清初军队的强大,以及其能迅速灭亡明朝的原因,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话题。将清军的成功归结于“十三副铠甲”这样的说法,虽然有一定象征意义,但远远不足以解释其背后复杂的军事、政治和社会因素。明朝之所以能抵抗蒙古两百年,而清朝却能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取胜,这背后是历史时势、制度演变以及军事策略的巨大差异.............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政府没有对中国房价进行价格上限”这个问题,其背后涉及的因素是复杂且多维度的,既有经济层面的考量,也有社会、政治以及历史原因。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价格管制在经济学上的局限性与潜在风险 扭曲市场信号,导致资源错配: 价格是市场供需关系最直接的反映。价格上限(也称为价格管制.............
  • 回答
    假如南明政府未被清朝覆灭,而是与清朝在中国大地上划江而治,直至列强叩关,这无疑会是中国历史一个截然不同的走向,其影响将是极其深远的,远不止于简单的政权更迭。一、 政治格局的碎片化与权力制衡的异变首先,最直观的影响便是中国政治版图的长期分裂。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了统一王朝的叙事。然而,一个并存的南明政权.............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确实,从元到明,再到清,整体上国家形态的演变要比汉唐之间、唐宋之间那种大规模的分裂混战相对“平稳”一些。这里面的原因非常复杂,涉及政治制度、经济基础、民族关系、军事技术等等多个层面。我试着从几个主要角度给你梳理一下,争取讲得透彻点,也尽量不显得那么“标准件”:一、 中央集权制.............
  • 回答
    钱宝网的崩塌,无疑是一场给无数普通家庭带来沉重打击的金融灾难。当窟窿越来越大,无法维系时,平台轰然倒塌,无数用户的血汗钱就这样打了水漂。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人将矛头指向了政府,认为政府监管不力,未能及时制止钱宝网这样的“庞氏骗局”,从而保护了他们的财产。要理解这种情绪,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深入剖析。首先.............
  • 回答
    国台办近期就“两岸是否要开战”的猜测进行澄清,并回应了关于“台独”分子清单的提问,其中未将蔡英文等人列入。这些举动并非空穴来风,而是释放了一系列复杂且颇具深意的信号,值得我们仔细揣摩。首先,关于“两岸是否要开战”的猜测,国台办的澄清,最直接的信号是试图稳定和缓和当前紧张的两岸关系气氛,避免不必要的恐.............
  • 回答
    中国明清两朝,虽然与西伯利亚有着漫长的陆地边界,并且皮毛贸易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重要的经济往来,但为何最终未能因此进一步“征服”西伯利亚乃至阿拉斯加,这背后是多方面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并非简单的“不想”或“不能”。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明清两朝的国情、地缘战略、以及当时世界格局.............
  • 回答
    这事儿真的太糟心了,花了钱订了三个月的房间,结果酒店说变就变,而且还没点说法,光说声对不起就想打发你,这谁受得了啊!别急,咱们好好捋一捋,看看该怎么把自己的权益给争取回来。首先,咱们得冷静下来,收集证据,为后续维权打好基础。1. 保留好所有预订凭证: 订单截图/邮件: 这是你和酒店达成.............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如果历史的车轮在某些关键时刻拐了个弯,今天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 “清兵入关”和“摊丁入亩”,这两个节点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大了,它们就像是改变了中国命运的两条河流,一旦缺失,后果必然是天翻地覆的。咱们一点点来掰扯掰扯。首先,我们来看看如果没有“清兵入关”会发生什么。想象一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