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20世纪初清政府的新政改革没有能够巩固其统治,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它的崩溃?

回答
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的新政改革,本意在于挽救摇摇欲坠的王朝统治,然而事与愿违,这场改革不仅未能巩固其政权,反而像一把双刃剑,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清朝的灭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场改革的内在矛盾、外部环境以及改革措施本身带来的连锁反应。

首先,从 改革的动机和出发点 来看,清政府的新政改革本质上是一种被动的应激反应,而非主动的自我革新。在甲午战争惨败以及八国联军侵华的巨大刺激下,统治者们终于意识到,再不改革,江山将不保。这种危机感固然推动了改革的启动,但也决定了改革的根本局限性——它依然是以维护满族统治为核心,试图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对症下药。这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路,使得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受到极大的限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社会面临的深层次矛盾。

其次,改革的内容与执行的矛盾 也是导致其失败的重要原因。新政改革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教育等多个领域,例如:

废除科举,兴办学堂: 这是新政中最具革命性的措施之一。然而,兴办新式学堂的目的是培养“新民”和未来的官员,但这些新式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多接受了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他们看到的清政府依然腐朽落后,自然会对现有体制产生质疑,而非忠诚效忠。更重要的是,传统的科举制度被废除,但新的选官制度尚未成熟,这导致了一部分士人失去出路,心生不满。同时,新学堂的教材和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也播下了革命思想的种子。
预备立宪: 这是新政改革的“重头戏”,试图学习西方建立君主立宪制。然而,清政府在“立宪”问题上极不情愿且推三阻四,从宣布“预备立宪”到真正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中间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期间不断强调“君权神圣”,并试图保留大量皇权特权。这种“假立宪”的态度,让原本对立宪抱有希望的各阶层感到失望。尤其是当地方上成立咨议局、巡警部等机构,试图参与政治时,清政府又对这些新兴政治力量表现出高度警惕和压制,进一步加剧了与社会的疏离。
改革官制,裁撤冗员: 这一措施旨在提高行政效率,但实际执行中却出现了许多问题。一方面,改革不彻底,许多旧官僚仍然占据要津,阻碍改革的进行。另一方面,裁撤冗员也导致一部分失业官员对清政府怀恨在心,成为潜在的反政府力量。
发展经济,设立商部: 虽然清政府试图鼓励工商发展,但由于缺乏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公正的市场环境,加上官僚的贪腐和敲诈,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举步维艰,难以形成强大的经济基础来支撑其政治改革。反而,一些本应由民间力量推动的经济建设,如铁路修筑,却被清政府强行收归国有,并试图通过向外国借款来完成,这激起了全国性的“保路运动”,成为辛亥革命的直接导火索之一。

第三,改革的“慢”与“变”不匹配。面对风起云涌的社会变革和日益高涨的革命呼声,清政府的改革步伐显得异常缓慢和保守。它试图在维护自身利益和顺应时代潮流之间取得平衡,但这种“骑墙”策略注定无法赢得民心。当社会已经普遍认识到只有推翻旧制度才能实现救亡图存时,清政府依然在进行温和的改良,这种“慢”反而显得其固步自封,失去了改革的意义。而当它偶尔推出一些较为激进的改革措施时,又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支持,往往会引发意想不到的负面效应。

第四,改革无形中壮大了反抗力量。新政改革,尤其是废除科举、兴办新学,无形中培养了一批接受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成为了革命的先驱和骨干。这些人深入基层,传播革命思想,组织革命团体,成为推动辛亥革命的重要力量。同时,改革过程中对地方势力的警惕和压制,也使得本可以成为维系中央统治的地方精英,在感到自身利益受损时,反而转向支持革命。

最后,从政治文化的角度来看,清政府的新政改革缺乏真正的改革精神和领导力。改革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政策的调整,而未能触及统治者本身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缺乏坚定的改革决心和有效的政治动员能力,使得改革的落实过程充满了阻力和妥协,最终难以形成能够真正赢得民心的改革成果。

总而言之,20世纪初清政府的新政改革,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改革。它在被动中启动,在矛盾中推进,其措施不仅未能解决根本问题,反而为革命播下了种子,壮大了反抗力量。改革的缓慢步伐与社会变革的速度形成鲜明对比,而其试图在维护旧秩序和拥抱新时代之间游走的策略,最终使其两头不讨好,加速了自身统治的崩溃。这场改革与其说是“巩固统治”的尝试,不如说是“加速灭亡”的催化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清政府已经错过了改革的最佳时机。

要知道改革不是随时随地都可以改,一纸上谕全国焕然一新。凡是有这种想法的,只能说太幼稚。改革要讲时机,更要讲方式方法。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改革,要有前提。

就如 @wzdxz 的回复所言,一个坏政府的改革,只会更快的断送自己。

但是这里面的问题就是,什么叫“坏政府”,什么又叫“好政府”?这个问题其实不深奥,浅显来讲,一个政府如果大部分人还没有想推翻它,还对他有认同,那他基本上,不能说是“好政府”,但是至少还不能归类进“坏政府”。

这就是我说的改革的前提,当然这只是前提之一。如果大部分人对你还有认同,你的改革才能维持着自己的统治,如果大部分人想推翻你,任何改革,都只会让推翻你的人找到革命的机会。

清政府的改革其实一直在进行,洋务运动就是一种改革。但是这种不触动本质问题的又没有统一统筹的改革,虽有一定效果但是没有办法挽救满清王朝。等到真正开始搞新政的时候,清政府实际上已经失去了绝大多数人的认同,不具备改革的条件了。

2,改革的另一个前提是政府的有效性。实际上这和1是相辅相成的。清末新政,满清政府能够政令畅通无阻的区域已经非常有限,最富庶的东南地区,实际上处于一种很离奇的,和中央同床异梦的状态,广东地区则早就已经短发分头遍地走了。清政府要新政,对于这个新政的理解,地方士绅和中央的理解是有区别的,可以说在新政这件事情的本质上,除了练新军、设立新式学堂这些皮毛问题上各方势力有共同点,本质上各方面诉求根本不一致。满洲贵族要借新政的皮继续满洲贵族的统治,排挤一波已经进入中央决策层的汉族势力(皇族内阁就是这种心态的产物)。袁世凯为首的汉族高级官员一手握着钱袋子一手攥着枪杆子要借新政进一步扩大自己在中央的权利。地方士绅要“自治”,要地方上拥有更大权力,扩大自己的势力。而孙中山等革命党,根本就不吃新政这一套。

在这个前提下,无论你怎么改革,都会在满足一方利益的前提下,把其他人都得罪完。导致这种局面的是,空前尖锐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侵略与反侵略的矛盾,在此情形下权威荡然无存的满清中央进行改革已经根本不具有可操作性。

而唯一可能挽救整个中国的改革/革命方式,就是发动最广大的无产阶级去革命,彻底对旧社会旧体制进行涤荡。要等到二十年后图书馆管理员才会发现。而且这个办法本身就不会挽救清政府这快腐朽的破牌匾。

3,改革有几条,兴新学、练新军。学习了先进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了先进装备的学生和新军,根本不会挽救腐朽的清政府,因为任何有科学头脑的现代人,都不会对腐败无能的满洲贵族集团有好感,因为你怎么可能去效忠一帮对新世界浑浑噩噩,张口闭口孔孟之道的老棺材瓤子。而掌握先进文化,是最激烈的革命派。

清朝新政唯一的这点成绩,就算是给自己挖坟把自己埋了。

user avatar

先问有没有,再问为什么。

我真的不想再重复这句话了。

想法很多,史料太少,那最终的结论只能是奇葩观点,就像台湾的很多历史学家,完全继承胡适“大胆假设”的血脉。

1,如果没有清末新政会怎么样?

——大清可能都挺不过5年

1900年,北方以慈禧为首的清廷中央与八国联军撕逼,而同时在上海,唐才常成立了“中国国会”、否定慈禧的清廷合法性、另立中央,支持唐的各个阶层代表:

文官清流派:文廷式

洋务派代表:容闳

维新派代表:严复

激进维新派代表:康有为,梁启超

革命派代表:孙中山,章炳麟,毕永年

地方督抚代表:张之洞,刘坤一,李鸿章(虽然他们表面没参加,但唐才常和“中国国会”、“自立军”就在他们的辖区几乎半公开的活动!)

这几乎囊括了当时中国主要政治派系,并有地方实权督抚暗中撑腰、背书,与此同时,慈禧三令五申要求南方督抚北上勤王,而他们却玩起了“东南互保”,坐等慈禧被洋人做掉,一直到慈禧侥幸逃出北京,宣布“借师助剿”和做出会改良新政的口头承诺,张之洞等地方大员才搜捕“自立军”成员。

如果慈禧硬着嘴,就是不新政又如何呢?

——“东南互保”就会变成“东南自治”“东南独立”,张之洞、李鸿章、刘坤一想想谁会成为“民国大总统”呢?毕竟这几位连“中国国会”都组织好了,就等手下人一声炮响,自己“无奈”黄袍加身了。


2.清末新政是不是加速崩溃?

——并没有

相反,清廷摆出变法、改良的姿态,收获了大部分维新派、洋务派、清流文官、右翼革命派的好感,张謇成了大清舔狗了,康梁与孙中山绝交了,甚至原革命派的何震、刘师培也跑去当清廷耳目了,再后来章炳麟、陶成章也明显对清怀有希望、口风也松了。

就拿大家都举例的“清末新军葬送满清”这点,其实清廷新政后对新军的控制相比1900年之前要严密的多,新编陆军在甲午战后就已经在地方上大批编练,北洋有小站、近幾武卫,南洋有张之洞。新政编练新军有这么几点:

一、把南洋张之洞、北洋袁世凯调进中央、解除兵权,“明升暗降”。袁世凯后来更被进一步剥夺实权、被赶回彰德钓鱼,如果没有辛亥革命,袁世凯也就老死鱼塘边了。

二、把地方各个新军统编为中央新军。

三、把北洋将领调到南方,南方将领调到北方,使“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北洋嫡系黎元洪被调到湖北,南洋张之洞嫡系的吴禄贞、蓝天蔚调到东北,吴禄贞后来还成为北洋第六镇统帅,就问你这操作骚不骚?

四、将北洋第一镇收归清廷直属,并编练皇室近卫军。这两个镇由满清权贵子弟充当基层军官,其武器装备、兵员素质优先于包括北洋军在内的各个新军。

五、来办贵胄学校,培养满清权贵子弟的军事人才。


大清为何一把优势局打出了GG,它压根不是“改则速亡”的问题,而是“改一点续一点,不改就死”的问题:

zhihu.com/answer/703301

user avatar

大清安稳给列强当个殖民地政府还能多苟几年。

图强?请搞清自己的根底与基本盘(旗人,以及通过科举制笼络的汉人地主阶级。清末居然腐化到旗人统治者们天真的认为科举主要是用来选拔人才的)

拿破仑战争后,为了廉价且士气高昂的士兵,西方各国及西化诸国都在疯狂鼓吹民族主义。

你一个国族不到1%的政府搞西化,尤其是军事上的西化。不是作死吗?

最糟糕的是镇江的一位鞑靼族将军,他确信,在英国人从前面进攻时,该城的汉奸一定会从后面袭击满洲人。于是他命令一看见行迹可疑的人就抓起来,此后它的居民一看到满洲士兵走近时就惊恐地逃走。显然,有些士兵一见有逃跑者就把他们杀死,用他们的尸体去领赏。这样的恐怖统治笼罩各地。如在上海,英国人的炮声就被一些居民误认为是中国当局在下令屠城。

——《剑桥晚清中国史》

user avatar

清廷之死,跟新政没什么关系。起义的新军固然能够要了大清的命。但是能让宣统皇帝继续住在故宫享受外国君主待遇的也是新军。

没有那六镇北洋兵,等待宣统皇帝的就是断头台。

辛亥革命的导火索是什么?

是四川的保路运动。

为什么会爆发保路运动?

是因为清廷为了向外国银行借款,将存在于纸面上的铁路进行抵押。

为什么要向外国银行借款呢?

因为清廷财政总破产。

一个流行的网络谣言或者说是知识误区就是晚清时代财政收入很高。

这是一个标准的错误概念,是被营销号精心包装出来的一个历史假象。

比如被赫德掌握的清廷海关系统,按照营销号的说法,这个高效的海关系统为清廷提供了大量的海关收入,然而实际上呢?

清廷海关掌握在外国人手里,清廷毫无关税自主权,其税率低到无论任何进口商品一律百分之五。

而在买办的南京国民政府手中,海关关税被分为十四个级别,其中最低税率百分之五,最高税率百分之八十。

举个例子,在孙文(当时已故)为首的“买办集团”夺回关税自主权之前。

1928年“工业党”北洋政府的海关收入为17914万元。

1929年“买办集团”南京政府的海关收入为27554万元。

至于这个总税务司的“清廉”,如果大清的太子太保赫德赫太保不经任何人同意自行从海关关税中提走五百万两白银作为“退休津贴”不算腐败的话,那这个总税务司无疑是清廉的。

反正让自己连襟继承自己的位置,让儿子给自己当秘书,把外甥带进总税务司都是清廉的一部分。

涸泽而渔的同时,是清政府放任种植鸦片,酿成丁戊奇荒的农业总破产。就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等地到处饿死人的时候,也没耽误了我大清的田赋再攀高峰,叶赫那拉的大清继续在远迈康乾的道路上狂奔。

到了1911年,仅仅用来支付外债和赔款的资金就已经达到5164万两,而1911年也就是宣统三年的预算册中,清廷的赤字则高达7000多万元,也就是说即便没有外债和赔款,清廷也是财政赤字。

到了1912年,除了张勋这样的忠武将军以外,清廷已经失去了他所有的支持者。

关外的旗人们纷纷加入同盟会,要断绝清廷外逃之路。

蒙古的哲佛(哲布尊丹巴)早在武昌枪响之前就已经宣布起义,驱逐满清的驻蒙大臣,并且准备进军内蒙。

1912年的拉萨街头都有革命的新军士兵。

不管是内地还是远疆,除了寥寥几个八旗遗老负隅顽抗,普天之下都要革清廷的命。

革命就是这么现实的事情,不是一种巧合,是一种必然。

这些问题到了民国时期也没有缓解。

北洋政府民国二年的财政赤字高达1亿5千万元,其中仅仅陆军军费一样开支便达1亿6千万元,考虑到财政收入中包括了袁世凯所借两亿元的外债。民国二年财政赤字实际高达三亿五千万元。

民国二年的袁世凯是铁了心要打内战,宁可让中国背上还不清的外债,也要横扫国内一切其他政治势力。

这个赤字率是多少?百分之五十。

所以说清末新政说到底不过是鲜花着锦的表面功夫,不过是洋务运动的另一层延伸罢了。

毁灭满清,击碎北洋的不是所谓虚无缥缈的民族主义,是悲惨的现实。

垃圾炮党买办集团,尤知道收回国家关税主权。

而既伟且英的满清政府和北洋政府,宁可不断扩大外债规模,也不敢动关税的一点点小心思。

海关事实上列强在中国的派出机构。

毁灭满清的是涸泽而渔的暴政,是半殖民半封建日渐加深的末日图景,是中国人救亡图存的决心和毅力。

从1840到1912这七十多年里,各种改良的表象之下,是社会财富不断流失,人民负担不断加重的七十年。是清政府用一个中世纪垃圾应对工业化时代大潮的七十年,是中华民族彻底失去的七十年。

洋务派的几个造船厂,江南制造局里面下线的几挺机关枪在这个局面面前连一朵浪花都算不上。

这个局面,满清朝廷解不了,几乎等于被满清附身的洪宪皇帝解不了,金陵春梦一场的郑三发子也解不了。

解不了,就滚蛋。

谁能解,谁就上台。

众所周知,到了1949,这才算是有了一个起手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