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骑兵为什么在20世纪初依然存在,究竟还有作用吗?

回答
20世纪初,当我们谈论“骑兵”这个概念时,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身披闪亮盔甲、手持长矛、策马奔腾的古代战士形象。然而,在20世纪初这个工业革命和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骑兵的地位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般迅速湮没。事实上,骑兵在当时的军事舞台上,仍然占据着一席之地,甚至在某些方面,它的作用依然不可或缺。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深入剖析当时的战争形态、技术水平以及骑兵自身的演变。

一、历史的惯性与军事思想的延续

首先,军事思想和装备的更新换代,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一个国家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军事传统,不可能因为一项新技术的出现就立刻被颠覆。骑兵作为一项古老而成熟的兵种,其在军事理论中的地位根深蒂固。军事院校长期教授骑兵战术,军队中也培养了大量的骑兵部队和经验丰富的骑兵指挥官。这种历史的惯性,使得骑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是各国陆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技术限制下的骑兵优势

虽然火炮、机关枪、甚至坦克等新型武器开始崭露头角,但它们在20世纪初的普及程度和可靠性,并非我们今天可以想象。

机动性与战场适应性: 在许多战场环境下,特别是广袤的草原、崎岖的山地、或者泥泞的沼泽地带,当时的大部分机械化装备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汽车、卡车虽然能够提供一定程度的机动性,但其通过性、可靠性和维护保养的复杂性,使得它们无法完全取代马匹的适应性。马匹凭借其天生的越野能力,可以深入人类难以到达的区域,这在侦察、巡逻、以及在缺乏良好道路的地区进行部署时,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
侦察与情报搜集: 骑兵最核心的职能之一就是侦察。在缺乏现代无线电通信和航空侦察手段的情况下,骑兵的侦察能力至关重要。骑兵部队可以迅速地在战场边缘活动,隐蔽地接近敌方阵地,观察敌军的部署、兵力、动向,并将这些宝贵的情报迅速传递给指挥部。马匹的静音性和灵活性,使得骑兵在执行这一任务时,比笨重的机械化装备更加隐蔽和有效。他们是战场上的“眼睛和耳朵”。
袭扰与追击: 在某些战役的关键时刻,骑兵的冲击力依然能发挥巨大作用。当敌军阵线出现混乱或疲惫时,训练有素的骑兵部队可以利用其速度和冲击力,对敌军进行侧翼包抄、追击溃逃的敌人,或者进行战场边界的袭扰,扰乱敌军的节奏。即使面对步兵,在合适的时机和地形,骑兵的冲锋依然能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战术上的打击。
执行特殊任务: 有些特殊的任务,如快速部署、占领重要战略要地、或者在通讯不畅的情况下担任信使,骑兵同样展现出其独特的价值。他们的行动速度,在当时而言,仍然具有相当大的优势。

三、骑兵的演变与适应

面对新的技术挑战,骑兵并非原地踏步。军事指挥官们也在积极地思考如何让骑兵适应新的战争环境。

轻骑兵与侦察骑兵的地位提升: 传统的重装骑兵,其冲击力在机关枪面前显得脆弱,因此,更注重侦察、袭扰和机动性的轻骑兵和侦察骑兵,其作用反而被进一步强化。他们通常装备马刀、卡宾枪,更轻便灵活,更适合执行侦察、巡逻、以及对敌方后勤线进行骚扰的任务。
与步兵和炮兵的协同作战: 骑兵的战术也逐渐融入与其他兵种的协同作战之中。他们可以配合步兵的进攻,利用其速度突破敌军防线后,由步兵跟进;也可以在炮兵压制敌军火力后,进行快速的侧翼迂回。
马匹的适应性训练: 为了应对战场上的各种情况,对马匹的训练也更加系统和专业,包括在炮火声中保持镇静、在复杂地形上奔跑、以及听从指令进行精准的机动。

四、世界大战初期的骑兵身影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检验骑兵作用的关键时期。尽管在西线,堑壕战的出现极大地限制了骑兵的传统冲锋,但在东线、中东战场,以及其他一些战区,骑兵依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东线战场: 在东线广阔的原野上,俄国和德国的骑兵部队都曾有过精彩的表现。俄国哥萨克骑兵以其剽悍的战斗力和出色的马术,在侦察、袭扰和追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中东战场: 在奥斯曼帝国和英联邦军队在中东的战役中,骑兵的表现尤为突出。例如,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轻骑兵(ANZAC Mounted Division)在迦萨战役、雅法战役等关键战役中,利用其机动性和对地形的熟悉,成功地突破了奥斯曼帝国的防线,并对敌军造成了重创。他们是少数几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功进行大规模骑兵冲锋的部队。
波兰与俄国的骑兵对决: 在苏波战争期间,还出现了一些骑兵对决的场面,虽然双方都装备了现代武器,但马匹的机动性仍然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

结论

总而言之,20世纪初,骑兵的存在并非是一种守旧的军事遗留物,而是当时的军事技术、战场环境以及军事思想共同作用下的必然产物。尽管面对着新兴武器的挑战,但其在机动性、侦察、袭扰和特定地形下的作战能力,使其在很多情况下依然能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坦克、飞机等新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以及战场环境的不断变化,骑兵在传统意义上的冲击作用逐渐减弱,最终走向了机械化和摩托化部队的转型。然而,在20世纪初的那个转型时期,骑兵仍然是战场上一道不可忽视的风景线,是许多军事胜利背后默默付出的重要力量。它的存在,是军事史发展中,技术革新与传统力量相互博弈的生动注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说那些冠以“骑兵”之名,却稳坐履带车、大卡车的蛮子。

1914-1917的一战东线和1917-1922的俄罗斯革命内战中所表现出的突出特点是,双方(特别是内战时期的红白军双方,当然啦,还有诸如N路匪帮十二路干涉军什么的)都没有足够的兵力和足够的技术装备维持一条绵延和连贯的战线,而且他们糟糕的后勤和补给也无法维持像西线一样你来我往长达几年的拉锯大戏。
他们倾心于以快速的冲击夺取主要城市,从而获得政治上的影响力和经济上的收益。所以骑兵、装甲列车、内河炮艇等等这些具有极强机动力的玩意儿占据了俄罗斯广阔的田野。
不过装甲列车的脆弱性在于它严重依赖于一个正常运转的铁路系统才能得以发挥效用,白军的装甲列车被苏维埃铁路工人倾覆或者搞出几车相撞的事情也不在少数。至于坦克、装甲车和搭乘汽车的步兵么......
先不说当时俄罗斯有没有能力把这些玩意儿大批量地让军队尽兴折腾
至少当时的坦克还不具备现代坦克的全部特征并让他们达成优秀的平衡(T-34)——火力、装甲和机动性。它们的速度很慢,机械故障频发,无力执行远程奔袭的任务,所以摁下不表。
轮式装甲车和摩托化步兵则受制于另一个问题——当时苏俄的公路基建和该死的雨雪泥泞.......

毫不奇怪,当时能够集合高度的机动性、优秀的火力以及一定突破能力的红军骑兵成为了发展进攻、纵深突破的合适人选。

   因此,在分析骑兵这一兵种的作用时,应该从它的三个基本特性出发:第一是具有很大的快速性;第二是能够将很大的机动性与包含广泛使用火力和其他技术兵器的乘马毁灭性突击结合起来;第三是全体人员非常紧密的团结。
骑兵是否经得起自己声望升高或下降时代的考验,取决于所有这三个基本特性对那个历史时期、对那个战争阶段有多重要,也取决于骑兵自己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把机动、火力和突击有机结合起来。
当然,这一切也影响到对骑兵的采用和使用。
——谢苗·布琼尼

“等等?高度机动性不假,优秀的火力什么鬼?马刀?蛤蛤蛤蛤.......”


你笑啊?怎么不笑啦?看到跑得比香港记者还快的马克沁什么感觉啊?明明嘴上说着不害怕,身体却很老实的抖成筛子了呢.......

(说正经的,这种机枪马车名叫“搭枪卡”тачанка,一般是2-4匹马拉动一辆载有马克西姆机枪的马车,这个小东西参加了自苏俄建立以来的几乎所有战争和武装冲突,直至1945年胜利阅兵时,受阅部队中仍然有专门的骑兵搭枪卡方队。)

当然,人类智慧无穷无尽,而тачанка的传奇永不谢幕!


“不对!骑兵.....骑兵怎么会有突破能力......明明,明明是步兵先来的......”

做人不要那么迂——腐嘛(嚼栗)

咳咳,说正经的,也就是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战争的发展,至少苏联的骑兵部队已经不是单纯的一人一马一刀一枪的结合了。在骑兵军的序列中,就包括步兵、装甲汽车兵、炮兵、工程兵、铁道兵、航空兵等等。

1920年3月份,第一骑兵集团军的技术装备包括但不限于:

24架飞机

48门火炮

362挺机枪

“红色骑兵号”、“公社社员号”、“统治阶级之死号”和“工人号”装甲列车等

到了后来,还补入了步兵师,成为了合成作战部队。

骑兵会使用给它送去的技术装备,骑兵会使用其他兵种也拥有的技术装备,骑兵任何时候都会采用现代技术装备。
——谢苗·布琼尼

刚才我们提到的《搭枪卡》也有一首歌曲与它同名,在第四段提到了以搭枪卡为代表的红军骑兵有着坦克和飞机的配合:

地面坦克隆隆开动,飞机翱翔在高空,
空中飞行员也称颂我们的搭枪卡英雄。
枪林弹雨,天动地抖,从此敌人记心头,
永远记得我们的战车,记得年青的机枪手。
哎,搭枪卡——波尔塔瓦枪卡,我们的威名震天下!
机枪手的搭枪卡呀,敌人一见就害怕!

布琼尼此公有个很出名的笑话:

把马笼头套在发动机上,把马鞍挂在飞机机身上,我也会开飞机!

但你们别笑,会飞的苏联元帅是真有本事来这样调侃自己的……

……

从1922年到1941年,苏军骑兵部队的编制几经反复。
不过共同的特点都是员额不做太大变化,而着力于提高骑兵现代化、机械化水平,增加愈来愈多的技术装备。

在1926年,骑兵师由2个旅(2团制)
1个炮兵营
1个机枪连和其他分队组成。
而在1936-1938年,骑兵则增加了1个坦克(机械化)团,炮兵营则升格为团。
并且在团级以下充实团·营·连级所掌握的技术兵器。

在1941年,苏军一个骑兵师的编制为:
3个骑兵团
1个坦克团
1个骑兵炮兵营
1个高炮营等
有9240人,7625匹马
坦克64辆(型号为BT系列快速坦克))、装甲车18辆(型号为БА-10与БА-20)
各种火炮64门(8门122榴、24门76加、16门82迫、16门45反坦克)
高炮20、四联高射机枪18

而没过多久,又产生了一种“轻骑兵师”编制
3个骑兵团
1个炮兵团
1个坦克团等
2939人,装备马匹3147、机枪36、各种火炮34门(24门76加农炮、4门82迫击炮、6门45反坦克炮)、坦克10辆。
各骑兵军编有三个这种轻骑兵师和一些技术部队,部队规模和一般的师等同。

而在一二战的间隔期间,其他国家也开始建立或尝试建立起合成骑兵部队,不过由于工业能力、军队规模、实战经验以及其他实际情况的限制,不像苏军骑兵那样豪华和深入。
不过在德国入侵波兰的战役中,波兰骑兵发挥了其勇气和智慧,其编有反坦克炮和装甲车的骑兵旅多次组织部队成功伏击和阻击德军装甲部队,并对德军步兵发动反冲击。然而他们的胜利并不能改变波波已经被德国推倒的大局,所以还是个堪比诚哥断头的Bad End。
(以知乎众的姿势水平,“大波波骑兵长矛马刀冲击德军坦克”的naive谣言就不需要我辟谣了吧?)



在内战期间,骑兵第一集团军是毫无争议,也是当之无愧的红军战略力量。军长布琼尼则被列宁誉为“最伟大的骑兵统帅”。
(相比之下,骑兵第二集团军规模小,战功也远不及也,其司令员米罗诺夫更是个墙头草,最后被契卡枪决。)
骑兵第一集团军的行程横跨亚欧,参加了消灭邓尼金白军的沃罗涅日会战、哈尔科夫会战、顿巴斯会战、罗斯托夫-新切尔卡瑟会战和北高加索会战。消灭了十几个白匪将军统帅的骑步炮部队。

在邓尼金这个光杆司令净身出户后,骑兵第一集团军从高加索以骑兵行军千里抵达乌克兰(半路上还顺带收拾了几路大土匪和白军),在反抗波兰干涉军的战争中担当主力。参加了基辅会战、沃伦斯基新城战役、罗夫诺战役。在这三次战役中,第一骑兵军与西方面军击溃了波兰第1、第2、第3三个集团军,迫使波兰军队全线撤退。收复了基辅等一系列大城市,保住了东乌克兰。

而在利沃夫会战中,第一骑兵军隶属于西南方面军,在两翼暴露的情况下(友邻第12、第14集团军没有跟进)被迫进行正面攻坚。而此时西方面军司令员图哈切夫斯基几次越级越权要求隶属于西南方面军的第一骑兵军支援自己,攻打弗拉基米尔-沃伦斯基,于是在8月21日,骑兵军已经对利沃夫实现三面合围的情况下放弃攻打利沃夫而转头支援图哈切夫斯基。

而此时图哈切夫斯基的西方面军进攻华沙已经失败且全线溃退。筋疲力竭的布琼尼率领受到严重损失的第一骑兵军在8月26日试图攻击扎莫希奇以缓解西方面军压力。然而在9月2日第一骑兵军的进攻最终以失败告终。

这次我们跑个题,梳理一下这场失败中的那些主要人物。
第一骑兵军当时隶属于西南方面军
方面军司令员 叶戈罗夫 1935年苏联元帅
方面军政委 斯大林 1924年的总书记同志
骑兵军军长 布琼尼 1935年苏联元帅
骑兵军政委 伏罗希诺夫 1935年苏联元帅
.......时任西方面军司令,对西南方面军和第一骑兵军吆五喝六的图哈切夫斯基(1935年苏联元帅)一下子和这么一帮子人闹不愉快,幸运E啊。


但骑兵军随即就在9月26日重整旗鼓,参加了对弗兰格尔白军的战斗、以及剿灭马赫诺黑军、普尔热瓦利斯基匪帮的战斗。到此欧洲范围内的俄罗斯革命战争基本结束。

1928年东北反动军阀张学良挑起“中东路事变”时,向“东北军”发起进攻的工农红军第5骑兵旅。

在骑兵发起冲锋的同时,化学兵和炮兵释放掩护烟幕,航空兵进行轰炸和侦查,远处可以看到汽车和装甲车。

巧了,时任该部旅长的不是别人,正是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

对,就是一手指挥巴格拉季昂行动,干掉德国中央集团军群那个苏联波兰双料元帅。

中东路事变也是苏联骑兵在俄罗斯内战结束后第一次参与战争

苏联骑兵上一次参战还是因为白俄恩琴男爵和蒙古王公结盟。率领八百号骑兵闯进蒙古,打跑了几万北洋驻军(......)

而蒙古牧民和人民革命党则与工农红军组成联军,以骑兵第5师和骑兵第35团为先锋,把恩琴的800骑兵和一万蒙古王公骑兵一锅料理了。

然而邪门的是,此时骑兵35团的团长还是罗科——索夫——斯基!


而在步兵及其他兵种中的骑兵分队,则负责侦查、巡逻、反突击、追击和搜捕。很多时候在我后方坠毁敌机或有敌伞兵跳伞时,骑兵往往是反应最快,功效最大的。(坦克和装甲车有着宝贵的摩托小时)

苏联军事学说认为骑兵在具备高度机动性的同时,对于恶劣地形和糟糕路况也有着不错的通过能力,并且消耗物资、补给较少。可以在敌人后方进行持久的运动战。

所以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五花八门的骑兵运用方式:

1941-1942年,苏军损失了大量坦克,无法组织集团军级大规模坦克部队的情况下,混合坦克、摩托化步兵、骑兵的快速集群就此出现。

而在1943-1945年,作为坦克集团军的补充和在恶劣地形的替代品,出现了骑兵·机械化集群(一般由一个坦克军、一个骑兵军混合其他支援单位组成)

坦克集团军(坦克军)和骑兵机械化集群(骑兵军)共同担负起当时苏军方面军纵深进攻矛头的重任。

骑马步兵,这清一色的步兵装束和PPSH.........

以及.....敌后骑兵游击队......

其中的佼佼者就是多瓦托尔军长的骑兵集群,在8月14日-9月1日在敌后活动歼敌2500人,缴获大批技术装备后回到苏军战线。《莫斯科保卫战》里还对这位仁兄有个特写。

“可爱的人,怎么跟你说呢?我们刚冲出包围圈,上哪儿知道口令去。”

“那我不管!”

“那好吧,我们骑兵军就给你表演个魔术吧。”

“蛤?”

“大——变——活——人!”



最后,什么是浪漫?

蓝天、白雪、大平原
披风、骏马、恰西克
阳光、红旗、哥萨克
无所畏惧的布琼尼骑兵,高呼着斯大林的名,在列宁的旗帜下前进!
这就是浪漫!(一脸陶醉)

然而在50年代中期,苏军取消了骑兵部队的编制,只保留一些内务部、边防军骑兵用于巡逻。

《边防军战士追缉偷越国境犯》

还有一些属于军队编制的骑兵,但工作就是拍电影......

“红色旋风”什么的,已经无所谓了。

因为没有嘹亮战歌,值得去唱了。

飞驰千里的豪情,已经不需要了。

因为骑兵已经落寞,红星不再闪烁。

   红色骑兵指挥人员和工农红军全体指挥人员一样,没有任何等级和门户之见。
对我们来说,红色骑兵和整支红军一样,都只是保卫十月革命成果、保卫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
假如事业的利益不要求保留红色骑兵这一兵种,红色骑兵不会有任何人站出来捍卫它。骑兵不是为了骑兵而存在。
这必须记住。
——谢苗·布琼尼
user avatar

骑马机动,下马打枪——必要的时候马还可以趴在人前面当掩体(

而且马上开枪对于没有组织的混乱轻步兵来说威慑力还是很足的——毛子怎么说的来着,看着骑兵冲过来不哆嗦的步兵,不多(

机枪想要高效割草的话

第一需要多组机枪构筑相互掩护的交叉火力,

第二需要铁丝网和战壕“粘”向前突进的步兵。

能满足让你用骑兵冲击的环境,一把来说对手没有这俩。

至于现代一些国家还留着的……除去不要脸非挂个骑兵名字的装甲骑兵什么的,还有奇蹄类动物列编的,基本都是对应某些特别的环境(比如某些地形下的边境巡逻,比如某些山地部队弄的驮兽)才保留的。

哦对了,还有礼仪用……

别管装骑的坦克和IFV什么的多能打多威武。

论刷颜值,还得是骑兵部队那些高头大马明盔亮甲手持马刀长旒旗的帅小伙子们。

user avatar

和多数人的观念不同,直到二战结束,马匹都是世界上大多数军队的运输主力。


大多数人提起二战,脑海里浮现的是巨大的战舰,成批的坦克,和火车厢里的士兵;而说到战马,那么会想起的是那些存在在油画里的战役,想到的是欧根亲王、拿破仑、绝对不会晚于普法战争。事实上,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二战也见证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马匹部队。人们乐于想象二战是一场内燃机和钢铁世界的现代战争,从而刻意忽视了战马这种古老、原始的作战资源。


骑兵的衰落是从十九世纪初开始的,但马匹作为军队辎重的主力却持续到了二战。拿破仑用纪律和训练把骑兵战术推向了巅峰,却也也见证了骑兵作为战术兵种最后的辉煌。在半自动武器发明以后,骑兵冲锋作为战场上打破步兵阵型的战术逐渐过时。1815年之后,骑兵就很难在战场上发挥决定性作用了 (一部分原因是欧陆长时间的和平)。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英国轻骑兵在巴拉克拉瓦战役中英勇地冲向了俄军的炮兵阵地。由于情报失误,他们遭到了俄军炮兵的顽强抵抗。进入敌军阵地后,骑兵们的阵型即被俄军猛烈的火力打散。英军承受了巨大的伤亡,并被迫撤退。到了美国南北战争之时,美国的将领们就发现面对步兵阵地,骑兵冲锋和自杀无异。于是他们开始多把骑兵用作侦察部队和游击部队。普法战争的色当会战中,法军骑兵在面对普鲁士步兵驻地克林村的三次绝望的冲锋除了给自身造成巨大伤亡外没能改变战争的结果。


图:《战马》斯皮尔伯格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骑兵的主要作用也局限于侦察和通信。由于马克辛机枪的发明,骑兵在战场上的作用就更加有局限性了。例如电影《战马》中,英军骑兵对德军阵地的冲锋被几挺机枪轻松收人头。一战结束之后各国普遍意识到骑兵已经难以在战场上发挥作用。但是马匹作为重要的运输工具,任然存在于陆军之中。士兵们在抵达战场之后会下马作为步兵战斗。


1928年,英国成为了第一个开始进行军队摩托化的国家,开始了军队去马匹化的进程。这姗姗来迟的摩托化一半还是因为1921年英国在爱尔兰独立战争失利,失去了爱尔兰这个马匹产区。英国在1939年完成了摩托化步兵对骑兵的取代,但对于德国和苏联,对陆军的升级替换没有那么迫切的需求,而且百废待兴的国内经济环境也制约了他们的军事消费。其他国家像法国,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等,选择了一条中间道路,也就是半摩托化半马匹化的陆军。骑兵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军种,其在军中的地位虽然有所下降,但各国的陆军保守派在继续给它续命。在二战爆发之时,除了英国,各国都保有大量的马匹作为运输主力。美军在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后开始全国动员,才适时地取消了骑兵部队。但美军在亚太地区仍然拥有骑兵部队。


在这个年代,虽然用汽车代替马匹已经成为了共识,但生产力和技术水平还没有发展到能使汽车完全替代马匹的程度。马匹相对于汽车的优势有:1):不需要稳定的石油供给。2)行军长度。由马匹组成的军队可以以非常密集的阵型前进,而卡车则需要在车与车之间留够位置。过长的车队会使军队更容易暴露在敌军的侦察和火力之下。3)马匹相对于卡车在某些地面条件下更加灵活。例如在俄罗斯的雨季,马匹可以更好地在泥泞的道路上移动。4)马在极端环境下可以当做食物。 而卡车相对于马匹的优点是其运力更强,覆盖面更广,速度更快,以及不需要马匹那样繁杂的饲养工作。


图:骑兵与摩托化部队的行军长度




在二战爆发之时,德军是名副其实的“马背上的军队”,拥有大约五十一万匹马。而到1945年德军总共在战争中征用了大约二百七十五万匹马。这些马匹的主要作用就是物流,用以承载德国陆军的后勤,以及火炮等。希特勒上台以后,德意志国防军组建了精锐的装甲集团军。组建装甲集团军的目的就是为了把有限的机动部队整合起来,在闪电战中集中使用。但是由于德军的后勤极其依赖马匹这样不可靠的运输方式,前线坦克部队和补给脱节十分常见。根据美国陆军关于德军的情报摘要,1943年11月时,322个德国国防军和武装党卫军师中,只有52个师完成了摩托化。在剩下的普通德国陆军师中,每个师大约拥有5300匹马,1100辆需要马匹牵引的车辆,而摩托车和汽车只有430辆和950辆。而且随着摩托车和汽车的数量在战争后期不断减少,马匹的作用就愈发凸显。缺少石油是德军摩托化最大的障碍,相比于拥有广袤殖民地的英法,和美苏这样的超级大国,狭小的德国在只能依赖从苏联进口的石油。战争期间德国加大了本土的石油开采,进口罗马尼亚石油,并研制合成燃料。然而这些举措没能在盟军的包围下满足德国军队对石油的需求。德军在欧陆的东征西讨,战马们可谓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中流砥柱。


(美军公众领域情报摘要,1946:German Horse Cavalry and Transport, U.S. Intelligence Bulletin, March 1946 (Lone Sentry)

图:运送辎重和火炮的马匹



除了步兵师中的战马,德军在二战中还保有部分骑兵部队。他们可以粗略地概括为四类:早期骑兵(41年前),武装党卫军骑兵(1941-1945),哥萨克骑兵(1943-1945),晚期骑兵(1944-1945)。其中德军第一骑兵旅在波兰战役中拥有两个骑兵团, 一个半摩托化骑兵团, 以及一个自行车营。他们跨越德波边界后快速向华沙突进,作为先头部队成功地完成了扰乱敌军的任务,马匹作为其主要交通工具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然,波兰战役的风头还是被国防军的坦克部队抢去了。武装党卫军骑兵和投诚的哥萨克骑兵主要参与了东线战场的战役,没有突出的战果。1944年初,德军扩充了独立的骑兵部队作为对被消耗殆尽的机动部队的补充,这些晚期骑兵部队主要参与了防御性的作战。

图:德军骑兵


尽管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苏联还是保有了庞大的战马数量。在整个战争期间,苏联使用了约三百五十万匹战马。骑兵在俄国内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在苏联建国后继续得到了发展。1938年时,苏军拥有38个骑兵师。虽然苏联也有军队摩托化的想法,但其新式摩托化部队在波兰和芬兰的平庸表现一定程度上放慢了这个进程。和德军一样,苏联的普通步兵师也配备了马匹用作后勤,大约每个师三千匹马。苏军的骑兵部队是坦克集团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作战中下马的骑兵作为步兵可以给与坦克掩护。


美军和英军在欧洲战场上的摩托化比较彻底,算是彻底告别了马匹。但对于今天的欠发达国家来说,马匹仍然不失为战争中后勤和机动的重要帮手。


顺带一提,真正意义上的最后的骑兵冲锋也发生在二战。1942年1月,美军第二十六骑兵团在菲律宾巴丹半岛向拥有坦克的日军发起了冲锋,成功地打乱了日军的部署。但巴丹最后还是被日军占领。

图:美军骑兵的最后冲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世纪初,当我们谈论“骑兵”这个概念时,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身披闪亮盔甲、手持长矛、策马奔腾的古代战士形象。然而,在20世纪初这个工业革命和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骑兵的地位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般迅速湮没。事实上,骑兵在当时的军事舞台上,仍然占据着一席之地,甚至在某些方面,它的作用依然不可或缺。要理解这一.............
  • 回答
    曾经在古典战场上翻江倒海的骑兵,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其身影几乎消失得无影无踪,这背后是军事思想、技术和战场环境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想要理解这个转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因素。一、 战争形态的剧变:速度与火力的压制古典战场上的骑兵之所以能无往不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具备了当时战场上最快的机动性和.............
  • 回答
    要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蒙古骑兵为啥损失那么大,这事儿得分几个层面来聊。你提到了“一战中骑兵仍能发挥作用”,这个没错,但一战跟第二次鸦片战争之间隔了几十年,军事技术和战术是天翻地覆的。所以,不能拿一战的标准来套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场。首先得看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啥时候的事儿,那是在19世纪中叶,具体是1856.............
  • 回答
    古代骑兵之所以钟爱丈八长矛或长槊,这背后蕴含着骑兵作战的深刻哲学与技术演进。这些长柄武器并非在马上难以驾驭的累赘,反而是骑兵赖以成名的利器,其使用之法,精妙绝伦。想象一下,一匹训练有素的战马,其奔跑的速度和力量是骑兵最强大的武器。在万马奔腾的战场上,骑兵的优势在于机动性和冲击力。丈八长矛或长槊,长度.............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它触及了国家历史发展、军事战略、文化传承和体育竞技之间的复杂联系。虽然历史上的英国海军确实强大,但它的陆军规模和骑兵力量相比于欧洲大陆的某些强国(如法国、俄国、奥匈帝国)确实不占优势。然而,在马术运动上,英国却长期以来保持着领先地位,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主导地位。这背后的原因,.............
  • 回答
    《出警入跸图》中的骑兵绝大部分为何普遍使用偃月刀?这个问题,得从多个层面来细说。首先,我们要明白《出警入跸图》描绘的是宋朝时期的军队出行场景。虽然偃月刀以其在《三国演义》中被关羽使用而名声大噪,但它在宋朝的实际应用,尤其是在骑兵身上的普及,并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般理所当然。偃月刀并非宋朝骑兵的主流制式.............
  • 回答
    碳纤维技术如今确实已经相当成熟,这一点在各个领域都有体现,自行车自然也不例外。但即便如此,在骑行圈里,国产自行车这个话题,依然能激起不少波澜,好评差评交织,让人眼花缭乱。这背后原因挺复杂,不仅仅是技术本身,还有很多其他层面的因素在起作用。首先,我们得承认,碳纤维的优越性是毋庸置疑的。它重量轻、强度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触及《刺客信条》系列的核心矛盾之一。确实,从历史脉络上看,似乎刺客组织在每一个时代都扮演着“拨乱反正”的角色,对抗着腐朽的统治和压迫,最终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胜利。然而,到了现代,局势却似乎发生了微妙甚至颠倒的转变,刺客显得势单力薄,而圣殿骑士却依旧能操纵风云。这背后其实有着非.............
  • 回答
    骑马与砍杀在中国未能像《上古卷轴》和《刺客信条》那样普及,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单一原因就能完全解释。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游戏本身的设计理念、目标受众的差异、市场推广策略、以及玩家群体的发展等多个维度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三款游戏在核心玩法和体验上有着本质的区别,而这些.............
  • 回答
    说起勒布朗·詹姆斯七年前(2014年)选择重回克利夫兰骑士队,这绝对是NBA历史上一次足以载入史册的转会,其背后有着太多复杂而又动人的故事。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觉得球队好”或者“钱多”就能解释清楚的。首先,我们得明白,詹姆斯当时已经30岁了,他已经不是那个初出茅庐、怀揣着改变家乡命运的“天选之子”了.............
  • 回答
    不少车友在路上骑行,尤其是遇到后方有汽车时,常常会不自觉地保持在车道中间,不往路边靠拢,这种现象似乎成了许多骑行者的一种默契。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不听话”或者“不在乎”。首先,对于骑自行车的人来说,最首要的考量往往是自身的安全。路边的环境并不总是理想的。路肩可能狭窄,甚至完全.............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日本社会管理中的一些复杂面向。简而言之,日本对自行车夜间骑行速度的限制,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公共安全和对其他交通参与者的保护,而对“摩托暴走族”的管控则更为复杂,涉及法律、执法能力、社会认知等多个层面。咱们先说说为什么日本对自行车夜间快速骑行会有这种规定。首先,安全.............
  • 回答
    得,这游戏玩久了,哪个王国没被我拎着刀子探个究竟?说起来,为什么会挑中某个王国,那可真是五味杂陈,既有现实考量,也有那么点看对眼的缘分。斯瓦迪亚? 坦白说,一开始被那身华丽的板甲给晃了眼。那铠甲,那头盔,一股子贵族气派扑面而来,一看就是那种能打硬仗的料。再加上他们那标志性的长剑和标枪,打起仗来那是真.............
  • 回答
    16年NBA总决赛,勇士对阵骑士,这场对决之所以被称为“史诗级”,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双方实力的此消彼长,尤其是勇士在前四场建立起巨大优势后,又被骑士绝地反击连扳三场,最终饮恨。这其中的原因,绝非简单的“突然”两个字可以概括,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前期:勇士的“吊打”模式——精准的战术和骑士的.............
  • 回答
    有些观点认为,犹太资本家在美国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并以此来左右国家政策。这种看法通常建立在一些观察之上,比如某些犹太裔人士在金融、媒体、政治等领域担任要职,以及一些犹太裔组织在游说活动中的活跃表现。然而,将这种现象简单地归结为“骑在美国国家政府脖子上拉屎”,并形容美国是“奇葩国家”,这是一种带有强烈偏.............
  • 回答
    哎呀,这个问题真是太让人头疼了!相信不少骑过哈啰单车的筒子们都遇见过这档子事儿。明明周围都是哈啰单车的身影,找个地方停个车,怎么就跟捉迷藏似的,总被弹窗提示“不在指定位置”?你说气不气人,骑车五分钟的事儿,为了找个能锁的车位,硬生生磨蹭出十来分钟,还耽误事儿。这事儿啊,得从几个方面来说道说道。首先,.............
  • 回答
    冷兵器时代,三千骑兵绝非一股可以小觑的力量,它的级别和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地理环境、以及与它相遇的其他军事力量的构成。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解读:1. 战术层面的影响力: 独立作战的强大打击力: 在大多数情况下,三千骑兵可以作为一支独立的、具有相当打击力的作战单位。他们的机.............
  • 回答
    好的,咱们聊聊装备长柄大刀的骑兵,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这里面门道可多了。长柄大刀骑兵的战场定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配置?首先,要明白为什么会有骑兵选择装备长柄大刀。你得知道,骑兵的优势在哪儿?机动性,冲击力,以及骑马本身带来的身高和力量优势。长柄大刀,顾名思义,就是刀刃很长,柄也很长,这玩意儿有什.............
  • 回答
    古代骑兵冲锋,马儿们脑子里究竟在想些什么?这个问题,若是问那些真正与战马朝夕相处、生死与共的将士,或许能得到一些更贴近真实的答案。不过,要捕捉一匹马的思绪,如同探究风的形状,总带着几分揣测。想象一下,当战鼓擂响,号角齐鸣,那股震慑人心的声浪如同潮水般涌来,首先唤醒的,必然是马匹体内那股原始的、强烈的.............
  • 回答
    硝烟弥漫的战场,为何不见昔日雄风?二战中国战场骑兵的隐秘与世界的骑兵变迁当我们回顾二战的恢弘史诗,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坦克轰鸣、飞机俯冲、步兵冲锋的画面。然而,在那些波澜壮阔的战争画卷中,我们似乎很少能找到身披闪亮铠甲、纵马挥刀的“枪骑兵”的身影,尤其是在广袤的中国战场上。为何昔日战场上的绝对主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