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拉丁美洲到了20世纪才有自己的枢机主教?

回答
您好!关于“拉丁美洲到了20世纪才有自己的枢机主教”的说法,这实际上是一个不太准确的陈述,或者说是一个基于特定解读的简化。

事实上,在20世纪之前,拉丁美洲已经有了枢机主教。 然而,您提出这个问题,可能触及了一个更深层次的议题:拉丁美洲教会的自主权和在梵蒂冈(教廷)中的地位在历史上是如何演变的,以及什么时候真正开始拥有更显著的、与其人口和影响力相匹配的代表性。

让我详细解释一下历史背景,以便您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误解,以及真实的状况是怎样的:

早期殖民时期: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皇家 Patronage”(皇家赞助权)

从15世纪末开始,西班牙和葡萄牙开启了对美洲的殖民统治。天主教会与殖民政府紧密合作,在“皇家 Patronage”(Patronato Real 或 Padroado)的框架下运作。这意味着:

君主拥有任命教会高级官员的权力: 西班牙和葡萄牙国王(以及后来的葡萄牙君主)拥有在他们殖民地任命主教、大主教甚至枢机主教的权力。这种权力是由教皇授予的,作为对君主支持传教事业的补偿。
教会的资源和管理由国家控制: 教会的财产、收入以及教士的任命,很大程度上都受到君主政府的控制和监督。
枢机主教的任命程序: 在早期,任何枢机主教的任命,理论上都需要教皇的批准。但由于“皇家 Patronage”,君主会向教皇推荐人选,这些推荐通常会得到采纳。因此,即使有拉丁美洲出身的枢机主教,他们的任命在很大程度上也与母国的君主制和教会的殖民地位有关。

那么,早期拉丁美洲是否有人成为枢机主教?

是的。即使在殖民时期,也确实有出身拉丁美洲的信徒被任命为枢机主教。例如:

Cardeal Dom António de Almeida e Silva (1688年任命): 葡萄牙国王约翰四世的儿子,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拉丁美洲出生,但他后来在巴西(当时是葡萄牙的殖民地)担任了重要教会职务。而更直接的例子是:
Cardeal Dom João Crisóstomo de Oliveira (1688年任命): 也是葡萄牙人,但其教会生涯主要在巴西度过。

然而,这些早期的人物可能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拉丁美洲教会的自主性”或“代表性”。他们的任命很大程度上是欧洲宗主国权力在美洲的延伸。

19世纪:独立运动与教会地位的变化

19世纪,拉丁美洲各国纷纷独立。这场政治变革也对教会的地位产生了深远影响:

“皇家 Patronage”的终结: 随着殖民宗主国的权力瓦解,原有的“皇家 Patronage”制度也随之失效。新独立的国家政府试图在教会事务中拥有更大的发言权,但与欧洲君主制不同,共和国的政府与教会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
教会的独立与重组: 各国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干预了教会的运作,有时会收归教会财产,有时会影响主教的任命。罗马教廷也需要与新成立的国家建立新的关系。
枢机主教的任命: 尽管独立了,拉丁美洲教会的资源和影响力仍然受到限制,与欧洲教会相比存在差距。因此,被任命为枢机主教的人数相对较少,而且往往是那些与罗马教廷联系更紧密、或者在欧洲接受过教育的拉丁美洲神职人员。

20世纪:拉丁美洲教会的崛起与枢机主教数量的增加

您可能对“20世纪才有自己的枢机主教”的理解,可能与以下几个重要的历史趋势有关:

1. 拉丁美洲教会的本土化和成熟: 到了20世纪,拉丁美洲的教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而成熟的组织。各地涌现出更多有才华、有声望的本土神职人员,他们不仅在本地教堂服务,也在国际教会会议中扮演角色。
2. 梵蒂冈对拉丁美洲的关注增加: 随着拉丁美洲在世界人口和天主教徒数量中的比重不断增加,梵蒂冈开始更加重视这个地区。教皇们也逐渐认识到在枢机主教团中增加拉丁美洲代表的重要性,以更好地反映普世教会的组成。
3. 政治和社会角色的转变: 20世纪,拉丁美洲的教会也开始在社会和政治领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例如在人权、社会正义等问题上。这些角色使得一些拉丁美洲的主教和总主教赢得了国际声誉,从而增加了他们被任命为枢机主教的可能性。
4. 枢机主教任命的增加趋势: 20世纪的几位教皇,特别是保罗六世和约翰·保罗二世,大幅增加了枢机主教的任命数量,并有意识地增加了来自全球不同地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第三世界的代表。这使得拉丁美洲的枢机主教数量显著增加,他们的影响力也随之提升。

举例说明20世纪的拉丁美洲枢机主教:

Cardeal Dom Sebastião Leme da Silveira Cintra (巴西,1930年被任命): 他是20世纪早期一位重要的巴西枢机主教,在教会的组织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Cardeal Dom Juan de la Cruz Mena (厄瓜多尔,1946年被任命):
Cardeal Dom Ernesto Corripio Ahumada (墨西哥,1976年被任命):
Cardeal Dom Paulo Evaristo Arns (巴西,1973年被任命):
Cardeal Dom Óscar Romero (萨尔瓦多,在1980年遇刺前就被许多人认为应该被封为枢机):

因此,更准确地说,20世纪是拉丁美洲枢机主教数量大幅增加、其在梵蒂冈和普世教会中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的时期。 尽管在20世纪之前已经有拉丁美洲出身的枢机主教,但这些任命往往与欧洲宗主国的政治影响有关,而且数量非常有限。20世纪的趋势标志着拉丁美洲教会的真正“崛起”和“本土化”的实现。

总结一下:

不是“没有”,而是“数量少且受制于殖民体系”。
20世纪是枢机主教数量激增和影响力显著提升的转折点。
这个转变反映了拉丁美洲教会的成熟、本土化,以及梵蒂冈对全球教会格局调整的重视。

希望这个详细的解释能够解答您的疑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个好问题。先说重点:

  19世纪的美洲,无论是北美还是拉美,在罗马教廷眼中都是不起眼的。

  但相较而言,北美天主教会比拉美更有能力获得新分配的权力。

  美国事实上是天主教大国。

  19世纪美国的天主教人口相对比例低,但绝对数量多,该地区有经济上的突出地位,它传统上不是天主教社会,但政教分离恰恰为天主教会发展铺平了道路。

  19世纪拉美国家的天主教人口相对比例高,但绝对数量不多,该地区在经济上也处于边缘地位,它虽然有根深蒂固的天主教传统,但这些传统反而导致了长期的政教冲突。

  不过,想要深入理解的话,只盯着美国和拉美看是不够的。首先需要注意到,天主教会枢机团的历史,就是一部扩大政治参与和分配政治权力的历史,而这一进程在19世纪以来受到传统以及多种影响因素的支配。只要理解这些因素的作用,再结合国情和历史,就不难理解美国的“突出”和拉美的“滞后”了。


一、谁是枢机?

  天主教枢机名义上有管理教会和辅助教宗的职能,但是现实当中教会的行政权力并不受枢机这一头衔的摆布,枢机们最重要(也是最知名)的权力,就是选举教宗。

  枢机不是神品(位阶),而是一个官衔。也并非只有主教才能成为枢机,虽然被任命为枢机的绝大多数都是主教。枢机团的发展不是一个神学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

  作为一种制度的枢机团,最初就是用来解决教宗承继问题。在公元1059年之前,罗马教宗的产生方式五花八门,有前任指定,有君主干涉,有教士推举,有市民选举。这些方式不但不稳定,而且参与范围极小,代表权也很模糊。面对这一局面,作为一个得以存续上千年的组织,天主教会自有其改造自身的智慧。最终,枢机团在11世纪被赋予权力,成为教宗选举的唯一关键机构,其建制和程序也维持至今。

  之所以说枢机团的历史是一部扩大政治参与的历史,这一点从枢机人选的范围就可以看出来:在14世纪之前,枢机团的人数从来不超过三十个,而且所有枢机都是意大利人。从14世纪开始,意大利地区以外的神职人员才开始被任命为枢机,与此同时枢机团的规模也随着历任教宗的逐渐改革而扩大。

  一言以蔽之:枢机团的发展,就是教宗选举权从意大利向其它地区扩大的过程,也是旧选区向新选区让渡荣誉和权力的过程。

  至此,问题就转化成了,这一权力扩大和权力转移的过程,受到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二、哪些国家拥有更多的枢机?

  如前文所述,枢机主要是一种荣誉和权力,在民族国家的时代,这种荣誉和权力也不仅属于枢机个人,还属于枢机所在的国度。虽然从哲学上讲,天主教和民族主义有根本矛盾,但两者的互动也是历史上和当下的事实。更何况,荣誉和权力本来就是属世的东西。

  下图列出了当今世界上所有拥有1位以上枢机的国家及其枢机数目。右边第一列代表拥有教宗选举权的枢机数目(目前天主教会规定80岁以上的枢机不再拥有选举权)。

  从这张图中不难总结出影响一国枢机数目的几个主要因素:

  1.传统:天主教枢机团并不遵循“比例代表制”的原则。随着枢机团的扩大,意大利以外的地区逐渐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枢机名额,但传统依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欧洲范围内来看,传统导致意大利的突出;在世界范围内来看,传统导致欧洲的突出。目前意大利的枢机仍占到总数的近20%,在一个世纪之前,这个数字是50%左右。

  2.天主教人口的数量和比例:这一因素对菲律宾、民主刚果、拉丁美洲国家有利。

  3.总人口规模:这一因素对印度、尼日利亚等国有利。

  4.钱:经济上的发达意味着本地区的重要性,而发达地区的主教个人也更可能具备资源去争取地位。这一因素对西欧/北美有利。

  5.政治利益的关切:天主教在某些地区面临与其它宗教的竞争,需要吸收/保有信徒,或者有其它现实政治的考量。天主教有重要地位但面临竞争的国家包括德国、美国、加拿大、巴西等,而政治关切对20世纪的波兰、越南等国有利,也是俄罗斯、中国大陆没有枢机主教的解释因素。

  总结出这些影响枢机分布的普遍因素之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美洲的历史与其特殊性。

三、“天主教大国”美国与“后进”的拉美

  在人们的一般印象当中,美国以新教立国,而且在它的任何一个历史阶段当中,新教都是大多数国民的信仰,天主教主要是独立之后移民带来的舶来品。而拉丁美洲,从殖民地时代开始,西班牙和葡萄牙就按照天主教净土的标准改造它,并且建立起了古老而且强大的天主教会,时至今日,拉丁美洲的大多数人依然信仰天主教。

  这样的印象没有大的差错。然而问题在于,“相对比例”很容易迷惑人的感知,在这里需要指出三点事实:

  1.在1870-1930年间的半个多世纪里,美国比整个拉美人口都要多。

  2.在差不多同一时间段里,美国的天主教徒数量一直是美洲第二多,与第一名巴西差距不大。

  3.目前美国拥有的天主教徒数量是世界第四多(仅次于巴西、墨西哥和菲律宾)。

  19世纪的美国比拉美更早更多地接收了来自欧洲的移民潮。

  1820年,美国人口不足1000万,同时拉美人口约有1850万。

  1850年,美国人口超过2300万,同时拉美人口约有3000万。

  1900年,美国人口超过7600万,同时拉美人口约有6100万。

  1930年,美国人口超过1.2亿,同时拉美人口约为1.04亿。

  1930年后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开启了拉美人口的爆发期,这一时期的拉美是全世界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地区,方才反超并且甩开了美国。1975年,美国人口约为2.1亿,此时的拉美人口达到4.5亿。

  2020年,美国人口约为3.3亿,拉美约为6.5亿。

  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初美国相对拉美巨大的人口优势,意味着它只要有一个占总人口1/6的天主教徒群体,就可以和拉美最大的国家比拼体量,而这就是1900年左右美国的现实。

  19世纪下半叶是天主教会在美国的快速发展期,当时美国天主教的基本盘是爱尔兰裔、德裔、意大利裔和波兰裔移民。同时期天主教会也在和新教各派激烈争夺城市移民,是一个非常活跃而且有影响力的组织。工业化进程中美国经济的巨大活力也让该国收获了欧洲的注意。

  反观19世纪拉美的天主教会,情况如何呢?

  如果说19世纪美国天主教会的关键词是“白手起家”(尽管殖民地时期巴尔的摩有天主教传统),那么19世纪拉美天主教会的关键词就是“家道中落”。在美国,政教分离是天主教扩张的起点和前提;而在拉美,政教分离被视为天主教存续的威胁,独立战争和独立后围绕教权发生的冲突,为19世纪的拉美天主教会带来了巨大冲击。

  拉美天主教会在19世纪初即遭遇重挫,在独立战争期间,许多教士分别加入了独立派和保王派,战争本身也对教会组织有所破坏。战争结束后,迫于西班牙和神圣同盟的压力,教廷在1835年前都拒绝承认西语美洲的新生共和国,这不仅导致各共和国和教廷关系长期处于疏远状态,还导致美洲教会大量空缺神职得不到填补。同一时期自由派和保守派的冲突也在拉美各国普遍出现,两派冲突的一个中心就是教权问题。自由派要求教会出让土地、放弃司法特权、把婚姻和教育交给世俗机构。到1880年,自由派在拉美各国普遍获得了胜利,而这一胜利就是和天主教会长期冲突乃至厮杀的结果。

  在拉美国家当中,冲突最激烈的例子是墨西哥,教会在该国拥有大量土地和特权,最终引发了改革战争(1857-1860年)以及随后的墨西哥内战(1862-1868年)。由于罗马教廷在两场战争中都反对最终胜利的自由派政府,墨西哥与教廷断交,20世纪初的墨西哥革命又拉远了两者之间的距离,直到1992年才得以恢复外交关系。墨西哥的第一个枢机任命出现在1958年,这一时间点与非洲的第一个枢机任命(坦桑尼亚,1960年)仅差两年。

  和平独立的巴西和天主教会关系比较缓和,但佩德罗二世皇帝(1831-1889年执政)晚年也和教会发生了冲突。1891年,推翻帝制的旧共和国政府宣布政教分离。不过,巴西还是凭借其规模、潜力和历史传统,在1905年得到了枢机任命,为拉丁美洲之首。

  综合来讲,拉丁美洲作为传统上的天主教地区,19世纪在宗教政治上的滞后地位可以大概总结为几个原因:人口不起眼、地位边缘、经济穷困、政教关系紧张。此外,同时期罗马教廷对欧洲以外的地区本身就缺乏关注也是个重要原因,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教廷就在罗马组织了面向拉丁美洲的教士学校,但是它仍然长期关注欧洲事务,和法西斯意大利的关系让它尤为头疼,直到庇护十二世(1939-1958年任教宗)才注意到日益增多的拉美教众的影响力,要求派遣大量西欧和北美教士前往拉美工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好!关于“拉丁美洲到了20世纪才有自己的枢机主教”的说法,这实际上是一个不太准确的陈述,或者说是一个基于特定解读的简化。事实上,在20世纪之前,拉丁美洲已经有了枢机主教。 然而,您提出这个问题,可能触及了一个更深层次的议题:拉丁美洲教会的自主权和在梵蒂冈(教廷)中的地位在历史上是如何演变的,以及什.............
  • 回答
    欧亚交界语言的独特轨迹:为何亚美尼亚语与格鲁吉亚语未被拉丁化或西里尔化?在广袤的欧亚大陆上,语言的版图如同气候一样复杂多变。当我们审视亚美尼亚语和格鲁吉亚语这些古老而充满活力的语言时,一个显著的特征便是它们各自独立发展的文字系统,未曾被广泛使用的拉丁字母或西里尔字母所取代。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历史.............
  • 回答
    拉丁美洲暴力问题是一个复杂且根深蒂固的社会现象,其成因多种多样,相互交织,可以从历史、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个层面来分析。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因素:一、 历史遗留问题: 殖民历史的影响与权力结构: 征服与剥削: 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在拉丁美洲的统治,带来了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宏大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巴西和阿根廷,这两颗南美洲的明珠,其发展轨迹与北美洲的美国截然不同,导致它们未能同步崛起成为全球性强国。要深入剖析,我们需要逐层剥开历史的迷雾。殖民时期的遗产:不同的起点,截然不同的出发点首先,我们必须回到殖民时代。美国是由.............
  • 回答
    这真是个好问题,而且很有意思!咱们来聊聊为什么这片广袤的土地被叫做“拉丁美洲”,这背后可不是随便叫叫的,里面藏着一段挺有意思的历史和语言渊源。简单来说,之所以叫“拉丁美洲”,是因为在这片土地上,殖民时期主要由来自伊比利亚半岛(也就是今天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欧洲国家统治,而他们说的语言,西班牙语和葡萄.............
  • 回答
    拉丁美洲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地理等诸多因素。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单一的答案可以解释一切。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这些因素:一、 殖民历史的遗产: 资源掠夺与单一经济模式: 拉丁美洲在被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期间,其经济被设计为满足宗主国的需求,主要以出口原.............
  • 回答
    拉丁美洲的难民,他们为什么选择不去欧洲,而是更多地奔向北美,尤其是美国?这背后有着一系列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原因,绝非简单的“不愿意”或者“不想”。地理的现实与经济的考量:首先,最直观的便是地理位置。拉丁美洲与北美洲之间,隔着一个墨西哥,而墨西哥与美国接壤。这层地理上的“邻居”关系,使得前往美国的路径相.............
  • 回答
    北美和拉丁美洲在欧洲白人和原住民(印第安人/美洲原住民)混血后裔数量的差异,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历史、社会和经济现象。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解释:一、殖民模式和目的的根本差异这是最核心的解释。北美和拉丁美洲的殖民历史,其初衷、方式和目标存在显著差异,直接影响了不同族裔之间的互动模式。 拉丁美洲.............
  • 回答
    拉丁美洲不少国家的首都或最大城市之所以不在海边,这背后隐藏着一段复杂而深刻的历史脉络,是地理、经济、政治以及殖民遗留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其说是“不寻常”,不如说这是殖民时期规划、战略考量和随后国家发展路径的自然演变。首先,我们要理解殖民者的初衷。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征服美洲时,首要目标是建立行政中心和.............
  • 回答
    .......
  • 回答
    拉丁美洲与美国、加拿大之间发展差距的形成,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溯历史,剖析殖民遗产,审视后独立时代的挑战,并考察当今两国地区在制度、资源和全球地位上的差异。殖民遗产的深刻烙印:首先,最根本的差异可以追溯到殖民时代.............
  • 回答
    智利,这个狭长的国家,如同一条蜿蜒的丝带,横亘在安第斯山脉与太平洋之间。它的经济,也像它那独特的地形一样,充满了韧性与活力,使其在拉丁美洲众多国家中,显得尤为突出,并赢得了“治理得最好的国家”的美誉。要理解智利的经济大环境,我们需要拨开迷雾,深入探究其背后深层的逻辑和长期的努力。经济的基石:资源与出.............
  • 回答
    拉丁美洲确实不像北美(尤其是美国)那样经常成为全球媒体关注的焦点,谈论种族问题时,也常常会给人一种“种族问题似乎不那么突出”的印象。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拉丁美洲没有种族问题,而是其表现形式、历史背景、社会结构以及解决方式与北美存在显著差异。要详细理解为何拉丁美洲“很少听说有种族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
  • 回答
    拉丁美洲的土地上,似乎有一种特别的土壤,孕育出了许多在现实与虚幻间游走自如的伟大作家,他们笔下的故事,常常让我们惊叹于想象力的边界,那就是魔幻现实主义。这可不是什么偶然,背后有着深厚的原因,是历史、文化、社会环境交织作用的结果。历史的厚重与伤痕:首先,拉丁美洲的历史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甚至可以说是“.............
  • 回答
    “拉丁美洲”这个词中的“拉丁”并非单纯指地理上的某个国家或地区,它的含义要深邃得多,它关乎历史、语言、文化,甚至是民族认同的形成。要理解“拉丁”,我们需要回到那个改变世界格局的时代,以及语言如何成为连接不同人群的强大纽带。“拉丁”的根源:罗马帝国的遗泽追溯到“拉丁”的源头,我们必须将目光投向遥远的欧.............
  • 回答
    德国与拉丁美洲之间的联系,是一段绵长而又充满色彩的故事,交织着移民、文化交流、经济往来,甚至一些更为复杂的历史印记。要详细展开这段渊源,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时期和维度来审视。一、早期探索与殖民时代:微弱但存在的种子虽然欧洲人对拉丁美洲的探索和殖民主要由西班牙和葡萄牙主导,但德意志地区(当时尚未统一为德.............
  • 回答
    拉丁美洲,这片充满活力与冲突的土地,在我踏上这片土地之前,我脑海中的它更多的是旅游指南上那些阳光灿烂的海滩、宏伟的金字塔,以及热情奔放的桑巴。然而,旅行的真正魅力在于它能颠覆你原有的认知,让你看到那些光鲜背后更真实、更复杂的故事。去了拉丁美洲,我才真正明白,很多事情远比我想象的要来得深刻。1. 节奏.............
  • 回答
    一战和二战期间,拉丁美洲国家如同置身于一片复杂的地缘政治漩涡之中,它们并非简单地旁观,而是根据各自的利益、政治气候以及与交战大国的关系,采取了形形色色的立场和行动。这段历史,充满了经济上的挣扎、政治上的摇摆,以及国家认同的重新塑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夹缝中的经济机遇与政治阵痛一战爆.............
  • 回答
    拉丁美洲(简称"拉美")自殖民时期以来,尽管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却未能像亚洲的东亚、南亚等地区那样发展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工业强国。这一现象是多重历史、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 一、殖民遗产与资源依赖型经济结构1. 殖民地经济模式固化 拉美国家在1.............
  • 回答
    关于“拉美女人喜欢东亚男人”的说法,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观察,但并非绝对的真理,也并非所有拉美女性都有这样的偏好。这种现象的背后,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探讨,试图理解这种跨文化吸引力的产生原因,并尽量避免生硬的归因,让描述更贴近人情味。首先,让我们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说起。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互联网、影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