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政府战败后为什么总是去谈和,然后割地赔款,为什么没有决战到底,玉石俱焚的决心?

回答
清政府在面对外敌入侵时,屡屡选择谈判议和,并付出割地赔款的代价,而非孤注一掷地决战到底,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军事和思想根源。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软弱”或“没有决心”来概括,而是需要理解当时清廷的处境和其决策逻辑。

一、军事实力与战略认知上的局限

军事技术与训练的落后: 到了近代,西方列强已经普遍采用了蒸汽动力舰船、现代火炮、线膛枪等一系列先进的军事技术。而清朝的军队,尤其是绿营和八旗,其武器装备、训练方式、战术思想都还停留在冷兵器时代向早期火器过渡的水平。火炮的射程、精度、装填速度都无法与欧洲列强的舰炮和陆军火炮相提并论。海战更是如此,清朝海军几乎没有现代化的战舰,依靠的是传统的大型木质战船,在面对装备铁甲舰、鱼雷艇的西方舰队时,毫无还击之力。这种技术上的巨大鸿沟,使得清军在战场上往往是“望风而逃”或不堪一击,谈何“决战到底”?
指挥体系的僵化与腐败: 清朝的军事指挥体系,尤其是绿营,早已被层层盘剥和效率低下的官僚体制所侵蚀。将领的任命往往更多地看重出身和政治关系,而非军事才能。军饷克扣、士兵怠惰、装备废弃是普遍现象。即使有少数有能力的将领,也难以改变整体腐朽的局面。在关键时刻,军事命令的传达、执行都可能出现问题。这种体系下的军队,如何能组织起一场有组织的、大规模的“决战”?
战略视野的短浅: 统治者和核心决策层对世界格局和军事技术的发展缺乏深刻的认识。他们往往将战争视为局部冲突,或者认为可以通过“以夷制夷”的策略来化解危机,而不是认识到这是整个国家制度和生存方式受到挑战的根本性危机。这种短视的战略,导致了在战争初期就失去了许多主动权。

二、政治与统治的考量:维护统治合法性与稳定压倒一切

对“天命”和王朝存续的恐惧: 清朝作为统治者,其首要目标是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和王朝的延续。一次彻底的、惨败的“决战”,即使失败,也可能导致统治阶层的覆灭。而谈判议和,虽然代价高昂,但至少可以将战争带来的直接冲击限制在可控范围内,避免了全盘崩溃的风险。这是一种“保全实力”的考量,尽管这种“保全”是以丧失国土和主权为代价的。
内部矛盾的顾虑: 清朝本身就是一个以满族统治汉族,且面临汉族士大夫集团和农民起义多重压力的政权。如果进行一场大规模的、伤亡惨重的“决战”,无论是胜利还是失败,都可能激化内部的矛盾。例如,战败可能引发全国范围的动荡,甚至导致王朝的彻底瓦解;而如果为了“决战”而强行征兵、加重赋税,也可能引发民怨沸腾,成为新的起义导火索。在权衡利弊时,统治者会优先考虑如何稳定现有的统治秩序。
对“大义”的维护与现实的妥协: 虽然清朝秉持着“天朝上国”的观念,但当其军事和政治实力不足以支撑这种观念时,现实的压力会迫使其做出妥协。割地赔款在当时看来是极大的耻辱,但在统治者眼中,可能是一种“屈尊就辱”,以换取暂时的和平,为日后的“图强”留有余地。他们更倾向于将这种失败解释为“权宜之计”,而不是对国家命运的彻底放弃。

三、文化与思想上的影响:和为贵与“中国”概念的局限

“和为贵”的传统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和”是重要的价值理念,强调和平解决争端,避免不必要的冲突。虽然这更多地应用于内部治理和外交,但在面对外敌时,这种观念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决策层对战争的看法。他们可能更倾向于通过谈判来“息事宁人”,而不是一味地寻求军事上的彻底胜利。
对“天下”与“中国”概念的理解差异: 传统的“天下观”和“中华文明”的优越感,使得清朝统治者在面对西方列强时,难以真正理解对方的民族国家概念和国际法体系。他们认为自己是“文明”的中心,对方不过是“蛮夷”。这种认知上的傲慢和偏差,让他们在战争初期低估了对手的实力和决心,也阻碍了他们采取现代化的国家应对策略。
士大夫集团的制约与影响: 清朝的决策并非由皇帝一人说了算,朝中大臣的意见同样重要。在面对外部威胁时,不同的士大夫群体会有不同的看法。一些人可能主张抵抗到底,但更多的人则可能出于对国家稳定、自身利益或对战争后果的恐惧,而倾向于通过谈判解决问题。在这种复杂的政治博弈中,选择谈判和议和往往是更容易获得朝廷内部支持的方案。

四、决战的风险与“玉石俱焚”的不可能性

“玉石俱焚”的代价: 所谓的“玉石俱焚”,意味着不惜一切代价进行最后的抵抗。但对于当时的清朝而言,这样的代价可能不仅仅是军队的覆灭,更是整个国家机器的崩溃,社会秩序的荡然无存,甚至可能导致亡国灭种的危机。统治者不愿意承担如此极端的风险,因为一旦失败,他们将失去一切。
缺乏决战的物质基础: 即便有决心,清朝也缺乏进行一场全国性、彻底性“决战”的物质基础。他们没有能够动员全民、组织起全民战争的动员能力,也没有足够的后勤保障和武器弹药来支撑一场长期、大规模的军事对抗。他们依赖的是一套以国家机器为基础的军队,一旦这套机器在战场上被摧毁,就很难再重建起有效的抵抗力量。

总结来说,清政府战败后选择谈和割地赔款,而非决战到底,是当时其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统治阶层自身利益考量下的必然选择。这并非简单的“缺乏决心”,而是面对巨大实力差距、内部统治压力和对国家稳定性的极端重视所做出的“理性”决策,尽管这种理性决策导致了国家的深重灾难。他们试图通过局部让步来换取整体的稳定和王朝的延续,但事与愿违,这种策略最终未能挽救清朝的覆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摘自余世存《非常道》

顾维钧认为办外交,要会争,也要会让。当争的时候必争,当让的时候也必让。只争不让,那就是下命令,强迫对方接受我的命令。在某些外交事件中,群众情绪激昂,喊出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口号,顾维钧对这一点最有反感。他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子孙万代的事。我们这一代的人,只能当这一代人的家,那里能当子孙万代的家?个人还可以‘玉碎’,一个民族,是‘玉碎’不得的。

注:顾维钧(1888年1月29日-1985年11月14日)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卓越的外交家之一,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时期外交界的领袖人物,中华民国高级外交官员。被誉为“民国第一外交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清政府在面对外敌入侵时,屡屡选择谈判议和,并付出割地赔款的代价,而非孤注一掷地决战到底,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军事和思想根源。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软弱”或“没有决心”来概括,而是需要理解当时清廷的处境和其决策逻辑。一、军事实力与战略认知上的局限 军事技术与训练的落后: 到了近代,西方列强已经.............
  • 回答
    阿富汗塔利班宣布成立新政府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的表态“是恢复国内秩序和战后重建必要一步”,这句看似简单但信息量颇丰的评论,实际上透露了中国对阿富汗局势的复杂考量以及其外交策略的几个关键信号。首先,中国的承认姿态是审慎且务实的。“恢复国内秩序和战后重建必要一步”这句话,传递出中国并非一味地支持,.............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引人深思,也常常是很多关心中国近代史的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甲午海战的惨败,对当时的中国是沉重的打击,也让人不禁设想,如果清政府能改变策略,或许结局会有不同。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回溯到甲午战争时期,详细分析一下当时清政府的家底和战略选择的余地。清政府当时的“全国兵力”有多少?首先,我.............
  • 回答
    1. 清政府在反侵略战争中屡战屡败的原因清政府在19世纪末面对外国侵略时,一再败北,其原因复杂且多方面,绝非单一因素可以概括。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剖析,还原一个更加真实的历史图景:一、政治腐朽与制度僵化:王朝的内在病灶首先,清政府的政治体制已经走向了极度的僵化和腐朽,这成为了其对外战争失败的根本性原.............
  • 回答
    关于澳大利亚与中国之间潜在冲突的设想,即“澳清战争”,这确实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话题。如果真的走到这一步,其发展轨迹将不会是简单的军事对抗,而是牵涉到地缘政治、经济、技术、社会心理等方方面面的博弈,其演变过程会非常曲折且难以预测。以下尝试从多个维度来描绘可能的发展形态,力求其细节和逻辑性,.............
  • 回答
    关于日本共产党党内“日清战争(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本质上都是帝国争夺海外利益的非正义战争”的这种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和分析。这是一种基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解读,强调战争的经济根源和社会属性。首先,让我们拆解一下这个说法的核心: “帝国争夺海外利益”:这句话指出了战争的经济动因。在19世.............
  • 回答
    清准战争(平定准噶尔叛乱)与汉匈战争在历史评价上的差异,主要源于历史背景、文化意义、政治格局和后世影响等方面的多维度差异。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历史背景与时代特征的差异1. 汉匈战争(公元前2世纪公元1世纪) 中原王朝的崛起: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王朝,.............
  • 回答
    清法战争,一场发生在1884年至1885年的军事冲突,最终以大清朝廷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签订《中法新约》而告终。很多人可能会感到困惑,为何在这场战争中,大清在战场上并没有取得决定性的失败,甚至在某些关键战役中还占有优势,但最终却不得不放弃对越南的主权。这其中蕴含着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国内政治的掣肘以及.............
  • 回答
    清缅战争,一场发生在十八世纪中叶,中华帝国与缅甸(当时为贡榜王朝)之间爆发的旷日持久的军事冲突,其影响深远,至今仍为历史学家所津津乐道。这场战争的起因、过程、结果以及后世评价,共同构成了一段跌宕起伏的边疆史诗。要理解这场战争,首先得回到十八世纪中叶的缅甸。彼时,贡榜王朝刚刚兴起,在阿隆西雅的领导下,.............
  • 回答
    清缅战争,一个在很多人记忆中稍显模糊,却在中国与东南亚地缘政治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冲突。它不像对准欧洲列强的甲午海战或八国联军之战那样,拥有璀璨夺目的战术细节或宏大的国际影响,更多的是一种边疆的、王朝的拉锯,充满了历史的泥沙俱下与无奈。要理解这场战争,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一次单一的战役,而应该将其看作.............
  • 回答
    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宣布升级抗疫举措,并将其定性为“战时政府”的行动,这标志着英国在应对新冠疫情进入了一个新的、更具挑战性的阶段。这一表态及其背后的政策调整,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一、升级抗疫举措的背景与原因: 疫情的持续严峻性: 尽管英国在疫苗接种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变异病毒的出现(如德.............
  • 回答
    明末,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内有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外有虎视眈眈的后金(后来的清朝)。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我们不禁要问,为何当时的明朝政府没有采取“战争输出”的策略,将矛盾转移到国外,以缓解国内的压力?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而不是简单地将当前的国际政治思维套用到明朝的实际情况。明.............
  • 回答
    美国新政府要求沙特从也门战争中撤军,并以停止军事援助相威胁,这无疑是拜登政府在也门问题上采取的一项重大政策调整,也是对特朗普政府时期政策的显著背离。要评价这件事,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其动机、潜在影响、面临的挑战以及其背后的复杂性。一、 政策背景与动机: 人道主义危机: 也门战争导致了.............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文化、伦理以及对逝者的尊重等多个层面,确实很值得深思。当某个地域的战役纪念馆,尤其是那些被政府和民众视为旅游景点,并且公开展示战争遗留的痕迹,甚至包括一些人类遗骸时,是否构成了对逝者权利的侵犯,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逝去的人们”拥有什么样的.............
  • 回答
    拜登政府于2022年2月发布了其首份《印太战略报告》,这份报告是指导美国在印太地区政策的纲领性文件。要详细解读这份报告,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报告的核心目标与战略支柱报告的核心目标可以概括为:塑造我们未来的战略环境,促进繁荣,并维护地区和平与安全。 拜登政府希望通过这份报告,重塑美国在印.............
  • 回答
    俄乌战争爆发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及俄罗斯人施加的制裁,可以说是一场规模空前、影响深远的行动,它触及了经济、金融、科技、文化、体育等方方面面,其力度和广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要理解这场制裁,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一、制裁的“缘起”与“目标”简单来说,西方对俄制裁的直接导火索是俄罗斯对乌克兰.............
  • 回答
    您提到的情况,关于乌克兰首都基辅市内街道发生战斗,三面交火以及政府呼吁市民紧急避难,这描述的是一个非常严峻的局势,通常发生在大规模的城市战或军事冲突期间。要准确回答“目前情况如何?”,我需要您提供一些更具体的信息: 您看到或听到的信息来源是什么? 是某个特定的新闻报道、社交媒体帖子、官方声明还是.............
  • 回答
    福建省政府发力,福州“强省会”战略落地有期福建省政府办公厅近期印发的《关于支持福州实施强省会战略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无疑是近期福建省内最引人关注的政策之一。这份文件不仅清晰勾勒了福州未来发展的蓝图,更饱含着福建省委省政府对福州城市定位、功能强化以及区域协同发展的深切期望。深入解读这份《.............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现在的机械化部队都是清一色的履带式步兵战车或轮式步兵战车吗?”这个问题,我可以详细地和您聊聊。简单来说,答案是否定的。 现在的机械化部队,尤其是在装备发展和战术应用上,绝对不是清一色的履带式或轮式步兵战车。 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不断演变的问题,涉及到武器装备的类型、数量、部署方式以及作战.............
  • 回答
    1939年的诺门罕战役,对于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和中国民众而言,无疑是一场既遥远又切近的事件。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日本侵华战争的阴影笼罩着整个中国,任何与日本在军事上有冲突的消息,都会牵动着国民的心弦。首先,从国民政府的角度来看,诺门罕战役的消息传来时,无疑被视为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虽然战役发生在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