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拥核国家有发生过武装政变的吗,若没有,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最终情况下政府会用核武器镇压叛军吗?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想象空间的问题,涉及到地缘政治、军事战略以及人类决策的极端情况。要详细探讨,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分析。

首先,关于拥核国家是否发生过武装政变这一历史事实:

截至我所知的信息,历史上没有公开记录显示任何一个拥核国家曾发生过成功的武装政变。这并不是说没有尝试过,或者没有内部动荡和威胁,而是说,最终掌权者(无论是政府还是其他力量)在核武器的存在下,未能通过武装政变来颠覆现有的最高统治者并成功控制国家。

这背后有几个重要的原因:

核武器的威慑力与控制权: 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其最高领导层通常会建立一套极为严密的核武器控制和授权体系。这套体系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防止“意外”或“非法”发射,也包括了防止内部颠覆者夺取核武器控制权。理论上,核武器的发射指令需要多重安全验证,涉及最高政治和军事领导人,甚至可能包括物理上的隔离控制,以确保只有合法授权才能启动。
国家机器的稳定性: 拥核国家往往是国际舞台上的重要玩家,其国家机器通常会非常强大和稳定,拥有训练有素、忠诚度极高的军队和情报机构。这些机构的任务之一就是维护国家安全,包括防止内部的颠覆和叛乱。
潜在的全球性灾难: 任何可能威胁到核武器控制权的动荡,都会被国内外视为极度危险的信号。其他国家可能会采取强硬措施来阻止核武器落入不可控的手中,从而增加政变的难度和风险。

然后,我们来探讨一旦出现武装政变,拥核国家政府是否会用核武器镇压叛军的最终情况。这是一个极具推测性的问题,答案也非常复杂,并且取决于许多变量。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

1. 政府是否还有能力控制核武器:

这是最关键的先决条件。如果政变者能够成功切断或控制最高指挥链,夺取了对核武器的实际控制权,那么政府自身可能就无法再使用核武器了。
但如果政府在政变初期仍能保持对核武库的绝对控制,那么他们理论上拥有这一选项。

2. 使用核武器的决策考量(从政府角度):

极端情况下的生存危机: 理论上,如果政变者即将成功颠覆政府,并且政府判断自己或国家的存续面临核武器被盗用或落入敌对势力手中的“终极威胁”,那么使用核武器来“清理门户”,以阻止更大的灾难发生,可能会被列入考虑范围。这是一种极端情况下的“焦土政策”的延伸,只不过对象是内部的叛军。
内部控制的难度: 政变通常意味着国家分裂,军队可能出现站队问题。政府如果想用核武器,需要确保的是,其授权和发射系统能够准确地指向叛军控制的区域,而不是误伤忠诚于自己的部队或平民。核武器的打击范围巨大,精准打击“叛军区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国际社会的反应与反制: 即使政府能控制核武器,一旦他们将其用于镇压内部叛乱,将立即面临来自国际社会的空前压力和制裁,甚至可能引发外部势力的干预。其他拥核国家可能会认为其核安全已经受到威胁,并采取预防性措施。
政治和道德上的毁灭: 使用核武器镇压自己的人民,无论结果如何,都将彻底摧毁该政府的合法性和道德基础。即使镇压成功,其在国内外的声誉也将一落千丈,成为一个被全世界唾弃的政权。
报复的风险: 如果叛军也掌握了某种程度的核能力(例如,他们成功窃取了一枚核弹的控制权),那么使用核武器可能会导致相互毁灭的局面。

3. 核武器镇压叛军的实际可行性(从操作层面):

目标选择的困难: 叛军通常不会集中在一个明确、易于打击的区域。他们可能分散在城市、山区,甚至与平民混杂。使用核武器进行打击,其附带损伤将是灾难性的,可能导致数百万平民死亡,并造成长期的环境灾难。这与“镇压”的目的可能南辕北辙,更像是自我毁灭。
放射性污染的后果: 核武器的爆炸会产生强烈的放射性污染,这会对政府赖以统治的国土造成长期损害,可能使得政权即便“镇压”成功,也无法有效统治被污染的区域。

结论的推测:

综合以上分析,即便发生武装政变,一个拥核国家政府选择使用核武器来镇压内部叛军的可能性是极其、极其低的,接近于零。

原因在于:

1. 控制权的挑战: 能够成功实施武装政变的势力,很可能也具备一定的能力去威胁或夺取核武器的控制权。
2. 自我毁灭的逻辑: 使用核武器镇压叛军,与其说是“镇压”,不如说是“自毁”。其造成的附带损害、国际社会的反应、以及长期的后果,都远远超过了镇压叛乱本身的目的。政府宁愿采取常规手段,即使付出更大的代价,也要避免使用核武器这种同归于尽的选项。
3. 威慑的内在逻辑: 核武器的本质是威慑,其目标是防止战争的发生,而不是作为一种大规模杀伤性的内部镇压工具。将其用于国内冲突,会从根本上颠覆核威慑的逻辑,并可能导致全球核不扩散体系的彻底崩溃。

更现实的推测场景:

在拥核国家发生武装政变的情况下,更可能出现的“最终情况”是:

外部干预: 其他拥核国家或国际组织可能为了防止核武器落入不稳定势力手中,而进行干预。
内部妥协或权力转移: 军队内部的斗争,或是政变者与现政府之间达成某种妥协,实现权力转移。
常规军事冲突: 政变者和政府军之间展开大规模的常规军事对抗。
政变失败: 政府机构仍然能够保持对核武库的控制,并镇压政变。

但是,如果情况发展到极端中的极端,例如,政变者几乎夺取了核武器的控制权,并且政府判断一旦核武器落入叛军手中将引发全球性灾难,那么在“要么我们毁灭,要么让一切毁灭”的极端逻辑下,政府可能会考虑孤注一掷地摧毁叛军控制下的核设施,或者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对叛军的集结地发动核打击,以防止核武器被滥用。这是一种极端的“自毁式预防”,也是对“核安全第一”原则的扭曲理解。

总而言之,拥核国家的政府对核武器的控制权会比其他国家更为严密,而使用核武器镇压国内叛乱,不论从战略、政治、道德还是实际操作上,都将是自杀性的行为。历史和逻辑都指向,这一选项将是最后的最后,甚至可能根本不会被启动。与其说是一个有效的镇压手段,不如说是对国家和人类文明的终极宣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苏联解体前夜就有个819,惊天动地的大新闻,然后3天完事。

苏联解体后有个宪政危机,结果一天完事。

中国……不知道呢(保命)。

事实上拥核国家的军队大多广泛分布,政治环境比较稳定,想凑出能对抗政府军的叛军基本不可能。这时政府军的力量是压倒性的,常规火力就能吊打用核武器干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想象空间的问题,涉及到地缘政治、军事战略以及人类决策的极端情况。要详细探讨,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关于拥核国家是否发生过武装政变这一历史事实:截至我所知的信息,历史上没有公开记录显示任何一个拥核国家曾发生过成功的武装政变。这并不是说没有尝试过,或者没有内部动荡和威胁,.............
  • 回答
    关于乌克兰拥核后可能与俄罗斯以外的苏联解体国形成联盟,并采取在中立于北约和俄罗斯之间立场的设想,这的确是一个极富想象力但又充满复杂性的地缘政治议题。如果我们要深入探讨这个可能性,需要细致地审视其背后的逻辑、潜在的驱动因素、以及可能面临的巨大挑战。首先,我们来剖析“乌克兰拥核”这一前提。在苏联解体时,.............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场景,即使在最绝望的情况下,一个拥核国家的政府军在本国领土内使用核武器来平定反对派的可能性,虽然不能完全排除,但其门槛之高、后果之严重,使得这种选择成为一种极端的、几乎难以想象的选项。要详细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首先,我们要理解核武器的性质。核武器不仅.............
  • 回答
    核弹和氢弹,这两个代表着人类掌握的最高毁灭力量的装置,它们的“保质期”和“维护成本”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任何物品都截然不同。谈论它们,更像是在探讨一个国家战略储备的生命周期和维护其安全与有效性的投入。首先,关于它们的保质期。严格来说,核弹和氢弹并没有一个像食物那样的“过期日期”。它们的核心是核材.............
  • 回答
    朝鲜拥核,这事儿啊,说起来可就复杂了,绝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从不同的角度看,会得出各种各样的解读,也惹得国际社会是头疼不已,几十年来都没个消停。咱们先从朝鲜自身的角度来看,为啥这么执着于核武器?这背后的逻辑,得从朝鲜的生存逻辑说起。这个国家一直以来都生活在一种高度的外部威胁感之下。他们觉得,自从.............
  • 回答
    理解美国在巴基斯坦核项目和朝鲜核项目上的不同态度,需要深入剖析两国各自的地缘政治背景、核能力发展历程,以及美国的核心国家利益考量。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允许”或“不允许”的问题,而是基于复杂权衡的战略选择。首先,我们来看看巴基斯坦的核发展。在冷战的大背景下,印度于1974年进行了首次核试验,这被视为对地.............
  • 回答
    朝鲜的拥核之路,是一段错综复杂、充满算计和无奈的历史。要理解他们为何如此执着于核武器,需要从他们的生存逻辑、地缘政治环境以及历史经验等多方面进行剖析。一、 生存是第一位的:对外部威胁的极度敏感朝鲜领导层最核心的生存逻辑,就是确保政权的存续。自建国以来,他们就生活在一种高度紧张的地缘政治环境中。 .............
  • 回答
    关于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是否会借俄乌危机之由提出拥核,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敏感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简单地说,岸田文雄目前提出日本拥核的可能性非常低,但俄乌危机确实在日本国内引发了关于安全保障的新一轮讨论,其中也触及了核武器相关议题,只不过更多是围绕“核威慑”和“同盟核保护伞”展开,而非直接.............
  • 回答
    在美国的对日政策中,是否允许日本拥有更强大的军事力量,包括改组自卫队、扩充军备,甚至拥核,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背后涉及多重地缘政治考量、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对地区稳定的影响。简单来说,美国并非“不全力支持”日本对抗中国,而是支持的方式和程度受到制约,并且其战略重心也并非单一地锁定在日本的军事扩张上。.............
  • 回答
    若《三国演义》如你所言,以拥曹贬刘的视角来书写,那这出波澜壮阔的历史大戏,必将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它不再是我们熟悉的那个“天下英雄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的慨然激昂,也不再是那个歌颂仁德、义气的传奇。相反,它将是一部充满了权谋、野心,以及对强大统治者毫不掩饰的赞美的史诗。首先,曹操的形象将是光辉四.............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红楼梦》中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细节,尤其是在“拥林派”看来,薛宝钗似乎有意无意地利用了小红(原名林红玉),将她对贾府某些现象的不满转移到了林黛玉身上。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那段故事掰开了揉碎了讲,并且得撇开那些“AI味儿”的生硬论调,用咱老百姓的明白话说。首先,咱们得知道这个“小红.............
  • 回答
    坐拥大湾区核心地带的中山大学,在很多人眼中,本应是仅次于“清北复交”的国内顶尖学府之一。毕竟,背靠着粤港澳大湾区这片中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热土,其地理优势、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得天独厚。然而,现实的讨论中,它似乎总与“清北复交”之间隔着一层难以逾越的壁垒。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
  • 回答
    从一个自发秩序(Spontaneous Order)的拥趸角度来看,美国的反垄断法案(Antitrust Laws)的评价会是一个复杂且充满辩证的视角。自发秩序的拥趸通常推崇自由市场和个人自由,认为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市场机制能够通过无数个体的互动和选择,自发地形成高效、繁荣且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
  • 回答
    刘表,这位曾坐拥荆州、人称“八俊”之一的士族名门,手握当时天下最富饶、人口最稠密的州郡,为何在曹操大军压境之际,选择了保守退让,而非放手一搏?这背后绝非简单的胆怯,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战略考量和个人局限的共同作用。首先,我们得明白刘表当时面临的局势绝非孤军奋战。东汉末年,天下早已是群雄割据的局面,曹.............
  • 回答
    美国在医疗资源、科研能力和人才储备方面无疑位居世界前列,拥有顶尖的公共卫生机构、世界一流的医院和无数杰出的医学专家。然而,正是这样一个拥有如此优势的国家,在新冠疫情的应对上却显得步履蹒跚,甚至被不少人评价为“灾难性”。究其深层原因,是一个复杂交织的系统性问题,并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1. 碎片化的医疗.............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确实拥有令人生畏的太平洋舰队,其吨位和技术水平在当时仅次于美国海军和英国皇家海军,位列世界第三。很多人会好奇,既然日本海军如此强大,为何不将其力量投入到欧洲战场,协助德国攻打英国皇家海军,甚至登陆英伦三岛呢?这其中涉及的因素错综复杂,远非简单的海军实力对比就能解释。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
  • 回答
    吴三桂,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的人物,其一生跌宕起伏,尤其是他晚年那场惊世骇俗的“撤藩之战”,更是让人津津乐道,也引发了无数的疑问。明明坐拥西南,握有军权,集聚了巨额财富,为何他会冒天下之大不韪,选择反抗如日中天的清朝统治?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一两个原因,而需要深入剖.............
  • 回答
    作为一名沉浸于CRPG世界多年的老玩家,我经常被问到这个问题:《拥王者》和《正义之怒》,新手到底该选哪个? 这两个名字经常被放在一起比较,它们都出自同一个开发商,都基于经典的《开拓者》(Pathfinder)桌面RPG规则,但又各有千秋。如果你刚踏入CRPG的大门,或者对这两个游戏都跃跃欲试,那么这.............
  • 回答
    洪武皇帝朱元璋在结束元朝统治、建立明朝后,深谋远虑,为国家江山的长治久安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便是他分封诸子为藩王,以拱卫中央。然而,这套在他看来是“铁桶江山”的制度,在他孙子朱允炆继位后,却成为了他儿子朱棣起兵夺权的“理论武器”。朱允炆,一个年轻的、受过良好儒家教育的皇帝,他继承了爷.............
  • 回答
    想要培養一身正氣,這是一條值得追求的道路。它不是一蹴可幾的,而是需要日積月累的涵養和刻意練習。所謂正氣,在我看來,是內心的正直、善良、勇氣和責任感的綜合體現,是一種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積極態度和行為準則。一、 閱讀的力量:滋養心靈的沃土閱讀是培養正氣最溫和也最深刻的方式之一。通過閱讀,我們可以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