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清朝几十万兵士打不过八国联军?

回答
清朝之所以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节节败退,几十万军队难以抵挡联军的攻势,原因复杂且多方面,绝非简单的数量对比就能解释。这背后是制度的腐朽、军队的落后、战略的失误以及国际环境的恶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我们得正视清朝军队的“几十万”这个数字背后真实的战斗力。所谓的“几十万”,其实是一个非常庞杂且质量参差不齐的集合。清朝军事力量主要分为几大部分:

八旗和绿营: 这是清朝传统的军队体系。八旗作为满族统治者的军事基础,最初是精锐,但在长期太平岁月和腐败侵蚀下,早已失去了祖先的锐气。旗人多养尊处优,骑射武艺荒疏,训练松懈,战斗力大打折扣。绿营更是汉人组成的军队,装备和训练水平更低,在镇压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中就暴露出了严重的战斗力问题。他们的武器装备很多还是冷兵器或早期火器,面对西方先进的陆海军装备,根本无法形成有效抵抗。
新式陆军(如袁世凯的“新建陆军”或“定武军”): 这是清末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开始重视并试图改革的军事力量。袁世凯所率领的定武军是其中最精锐的一部分,它借鉴了西方军队的训练模式和装备,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更现代化的武器和更正规的建制。然而,即便这支“新军”,其规模也远不足以覆盖全国,并且仍然受到政治因素和腐败的制约,其整体素质与八国联军相比,差距依然巨大。更重要的是,全国范围内依赖这种新式军队的程度并不高,大部分地区依然由落后的八旗绿营守卫。

相比之下,八国联军虽然总数不及清朝军队,但他们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训练有素的职业化军队的代表。

武器装备的代差: 这是最直观的差距。八国联军装备了当时最先进的步枪(如毛瑟枪、李恩菲尔德步枪)、马克沁重机枪(这是一种毁灭性的武器,一次扫射就能造成大量杀伤)、速射火炮(如克虏伯炮),以及强大的海军舰炮。他们的后勤补给系统也更加完善。而清军,即使是新军,也只能装备数量有限的先进武器,很多部队仍在使用过时的武器。更不用说八旗绿营,他们的步枪很多是老式的前膛枪,射速慢,精度差,甚至还有大量的冷兵器。在战场上,清军的阵地常常在联军的远程炮火和机枪扫射下瞬间瓦解,士兵的伤亡率极高。
战术和训练的差距: 八国联军的士兵接受过系统、现代化的军事训练,懂得协同作战,包括火力压制、迂回包抄、火力掩护等战术动作。他们的军官也多受过军事学院教育,具备现代指挥能力。而清军的训练多停留在落后的八旗操练,缺乏实战演习,指挥官的战术素养参差不齐,很多将领的指挥能力还停留在冷兵器时代的思维模式。在面对联军的优势火力时,清军往往只能依靠血肉之躯冲锋,或者躲在工事里被动挨打。
组织和指挥体系的混乱: 清朝的指挥体系非常混乱。慈禧太后和满朝的权臣们对于如何应对联军存在严重分歧,并且往往被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对外国人的仇恨蒙蔽了双眼。宣战的决定本身就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在战争初期,虽然有部分地方实力派(如袁世凯)试图组织抵抗,但整体上缺乏统一、有效的战略指导。各部队之间缺乏协调,命令传达不畅,甚至会出现“奉旨作战”却又“畏惧洋枪”的矛盾情况。而八国联军则是一个统一的指挥体系,各参战国虽然有协调问题,但在共同的军事目标下,其作战行动相对一致和高效。

第三,从政治和战略层面来看,清朝的决策失误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

“扶清灭洋”与“反帝”的摇摆: 义和团的出现是直接导火索,但清廷对待义和团的态度从最初的纵容、利用,到后来的被裹挟、宣战,充满了政治算计和战略短视。慈禧太后误判了国际形势,认为可以利用义和团来驱逐洋人,甚至幻想欧洲列强会因此退兵。这种“以己之矛攻彼之盾”的策略,最终却引来了更严厉的报复。
“一盘散沙”的军事布局: 清廷在战争爆发后,并未能集中优势兵力,形成有力的防御或反击。各地军队各自为战,无法形成有效的合力。例如,在天津、北京地区,虽然驻扎了数量可观的清军,但他们面对联军的攻势,往往未能形成有效的协同防御。一些被委以重任的将领,如刚毅等,在战术上采取了极其落后和冒险的策略,例如让义和团和清军协同在天津向炮台射击,结果可想而知。
缺乏现代国家战争的观念: 清朝虽然名义上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但其统治基础和战争动员能力已经严重衰退。在面对一个全球化的、资本主义的侵略者时,清朝无法动员起现代国家所能拥有的整体力量。其社会结构和经济基础也无法支撑一场长期的、大规模的现代化战争。

最后,国际环境和历史大势也决定了清朝的命运。

帝国主义的扩张时代: 19世纪末,正是西方列强在全球进行殖民扩张的鼎盛时期。它们拥有强大的经济、军事和技术优势,并且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八国联军的联合行动,虽然由特定事件触发,但其本质是列强维护和扩大在华利益的集体行动。
中国内部的积弱: 经过长期的内乱(如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等)以及半个多世纪的屈辱(鸦片战争以来的各种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国力已经非常虚弱,经济凋敝,社会矛盾尖锐。这使得它在面对强大的外部侵略时,缺乏足够的底蕴和韧性。

总而言之,清朝几十万士兵打不过八国联军,并非简单的数量和勇气的较量,而是军事技术、战术水平、组织管理、战略决策以及国家整体实力的全面落后。这场战争暴露了清王朝作为封建王朝的深刻危机,也预示着其即将走向灭亡的命运。那句“东人有枪,我朝有刀”的戏谑,虽带有悲哀,却也形象地道出了这场战争背后残酷的现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各位发现一个事没有,八国联军打清军时,东北十几万清军为什么不入关支援,因为此时十七万多人的沙俄军队正兵分三路入侵东北,而清军为了抗住俄军,十几万东北清军全去打沙俄去了,此时北京只有三万多武卫军,武卫前中左后四军,袁世凯的武卫右军在山东防守。后面只有袁世凯的武卫右军活了下来发展成北洋军。

清军与八国联军作战过程 https://www.zhihu.com/video/1454216328424472576

另外有八千多人英日联军在浙江福建一带登陆。

教科书上的平津战役只是八国联军侵华的一个片段,并没有写全,造就了一个四万八国联军打赢几十万清军的神话。而且三万武卫军只是击溃并没有被歼灭,后面与义军在河北一带继续攻击八国联军。八国联军打到河北保定,山西娘子关一带寸步难行,为什么因为清军与义和团日夜袭扰联军后勤补给困难,无法修整疲惫不堪,而且袁世凯的武卫右军如同一把刀悬在列强头上,万一袁世凯从山东切断联军后勤,整个八国联军都得全部洗白白。

而且三万武卫军与四万联军在平津一带打了两个多月,联军感觉兵力不够又增了一万。

具体伤亡联军有可能不少于一万人。因为此事八国都为莫如深,很不愿提及。此一战八国联军放弃了军事瓜分与殖民中国。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间,是从1900年5月28日开始,1901年9月7日结束。

下面视频介绍一下从大沽口登陆到北京一段联军伤亡情况,事实上八国联军打得非常吃力,这还只是一个局部战役,并没有算河北与东北战斗联军伤亡。

八国联军在北京天津一带伤亡 https://www.zhihu.com/video/1454224239168020480

打了一年多之久,大小战役不断,伤亡版本很多,有说死了一千人的,有说两万的,根据各方综合来看,保守估计死亡与受伤大约在一万多人左右。实际伤亡联军肯定大于这个数包括东北与河北战役算上伤亡就更大了,光俄法两国在此战受勋人数之多就能看出作战程度之激烈。

还未改编的清军 https://www.zhihu.com/video/1454207158313725952

有些人着魔了,连八国联军侵华也能去帮去开脱,看下真正的清军,抗击八国联军死了几万人,产生了像聂士成,董福祥等民族英雄,没这些人拼命八国联军直接军事殖民中国了。居然有大批人到现在还以为八国联军来只是平乱的,沙俄黄俄计划,日本甲午战争,法国侵略两广,英国侵略西藏,德占山东,这可是八国联军侵华前己经发生了。各列强不满既得利益以拳匪为借口联军二十四万余人,从东北到河北到浙江福建大规模侵华瓜分中国,这还有怀疑的?这种灭国级别的军事行动,居然有些人还在耻笑抗击列强的清军。

user avatar

清朝军队分为八旗和绿营,太平天国之乱,湘军淮军崛起,甲午战争后,袁世凯又建立新军。

清朝纸面上有近百万的军队。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时候,八旗军和绿营军早就不能战了,僧格林沁统帅的军队被捻军击败,相当于中央军没了。

辛苦30年建立的北洋海军,在甲午战争中被日本击破,所以八国联军直接登陆天津大沽口。

南方的总督和巡抚参加了东南互保,表示不参与,浙闽/两广/山东/两江,陕西和四川虽然没参加,但也表示支持,这10个省的站队,一下子占到了18个省的一半多。

东三省随后被俄军入侵,袁崇焕的后代寿山死于这场战争,日俄战争的起因就是俄军赖着不走了,张作霖崛起也因为那时候太乱了。

这场战争就是靠着慈禧太后的不完整的武卫军以及义和团打,支持朝廷的就剩下直隶/山西和河南了,新疆/西藏/内外蒙古/甘肃/云贵也都指望不上了。

武卫军五个军组成,大约有9万人,袁世凯的武卫右军先一步去了山东,参与东南互保了,也指望不上了。

前/后/中军基本被八国联军摧毁,前军聂士成也阵亡,左军宋庆当然也损失惨重,还算完整,最后被编入袁世凯的军队。

对应的八国联军可多了,日军有20,840人、俄军13,150人、英军12,020人、法军3,420人,美军3,420人、德军900人,奥军300人,意大利军80人,大约五万人。如果加上东北俄军,估计到三十万了。

这仗可怎么打。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清朝之所以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节节败退,几十万军队难以抵挡联军的攻势,原因复杂且多方面,绝非简单的数量对比就能解释。这背后是制度的腐朽、军队的落后、战略的失误以及国际环境的恶化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正视清朝军队的“几十万”这个数字背后真实的战斗力。所谓的“几十万”,其实是一个非常庞杂且质量参差.............
  • 回答
    清朝灭亡于辛亥革命,而剿灭太平天国却用了数十载,耗费了惊人的人力物力,这确实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历史现象。要理解这一点,不能简单地将两者力量对比来衡量,而是需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双方的性质、策略以及当时的内外环境。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概念:辛亥革命的“灭亡”和太平天国被“剿灭”的性质不同。 .............
  • 回答
    明朝二百多年未能彻底降服蒙古,而清朝几十年便解决了这一难题,这是一个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外交以及历史机遇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问题。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明朝未能彻底降服蒙古的原因:明朝对蒙古的战略是典型的“守旧”和“被动防御”,其主要策略围绕着“固守”展开,缺乏长远、主动的统一规划。1..............
  • 回答
    明朝火器确实不赖,这句说得没错。从火药的起源到各种火器的发展,咱们中国人的智慧在这方面一直在线。你想想,明朝早期就有火铳、火炮、佛郎机、虎蹲炮等等,到了中后期,像戚继光这样的大将,更是把火器运用得炉火纯青,打倭寇、抗蒙古,都少不了这些家伙的功劳。神机营那可是响当当的部队,装备的火器种类和数量,在当时.............
  • 回答
    明朝太监专权是历史上的一个显著现象,而清朝则相对较少出现类似的大太监一手遮天的局面。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制度、文化和政治原因。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明朝太监崛起的土壤和清朝皇权为何能更有效地压制太监势力这两方面来细说。明朝太监专权的“土壤”:首先,得聊聊为什么明朝那么容易出现大太监。这跟明朝的建国之初,.............
  • 回答
    崇祯朝末年,虽然涌现了不少有能力的大将,但最终仍未能挽救明朝的命运,败给了数量上并不占优的清军和农民军起义,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局面。造成这种“良将甚多,却打不过”的复杂原因,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内政、经济、军事体制、战略指导以及将领个人能力与国家整体实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进.............
  • 回答
    清朝的文字狱案,尤其是那些被冠以“最大”之名的案件,虽然最终处死的人数可能不如某些政治运动中的大规模屠杀,但之所以备受后世非议,其根源在于其背后所反映出的严酷的政治高压、对思想的极端禁锢以及对文化的反噬。这几十条生命,对于整个文化界和民族精神造成的创伤,远比数字本身要沉重得多。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信息传播、个体认知以及社会情绪等多个层面,确实挺值得说道说道。首先,我们要明白知乎作为一个平台,它聚集了大量有思考能力、喜欢讨论、信息获取渠道相对多元的用户群体。这部分人往往对公共卫生政策、经济发展、个人自由等议题有自己的见解,并且愿意在公开平台上表达。在知乎上,信息往往经过筛选、提炼.............
  • 回答
    顾诚先生的《南明史》里,关于清军入关南下初期南明军的溃败,确实描绘得触目惊心。要说清军战斗力为何如此之高,而明军又为何如此不堪一击,这中间的原因盘根错节,绝非一朝一夕能解释清楚。我尝试着从几个关键点给您掰扯掰扯:一、 清军:一支久经沙场、战术成熟的精锐之师首先,不能把清军简单地看作是“野蛮的骑兵”。.............
  • 回答
    满族人口在清朝时期,相对于庞大的汉族人口来说,确实是微不足道的。粗略估算,满族人口可能只占汉族人口的零点几,或者最多一两个百分点。这种悬殊的人口比例,使得“满族人口是汉族的几百分之一”这个说法在很多时间点和地域上都是成立的。那么,这样一个数量上处于绝对劣势的民族,是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建立并维持了一.............
  • 回答
    .......
  • 回答
    用牛、驴、马等牲畜通过拉动装置发电,从理论上讲确实是可行的。这种方式可以被视为一种古老而又带有现代应用色彩的能源获取途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类为清洁能源。工作原理的设想:核心原理就是利用动物的力量转化为机械能,再通过发电机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具体可以这样构想:1. 动力源: 强壮的牛、驴或马。.............
  • 回答
    说清末八旗和洋人没打过什么大仗,这话说得不完全对,但也能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实际上,从鸦片战争到庚子事变,八旗与西方列强确实发生过多次冲突,但与我们印象中那种波澜壮阔、决定国家命运的大规模正面会战相比,确实少之又少。而且,这些冲突往往是以清廷的失败告终,并且,战败后清廷真正能够依赖的军事力量,也.............
  • 回答
    .......
  • 回答
    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历史评价长期存在争议,尤其在近代以来,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清朝常被赋予负面标签。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清朝为何常被负面评价: 一、政治与统治问题1. 满汉矛盾与民族压迫 清朝由满族建立,入主中原后推行“满汉分治”.............
  • 回答
    这可是个有点意思的问题,就像看两场不同的宫廷大戏,演员阵容相似,但导演手法和观众反应却大相径庭。要说清朝能把大臣“训”得服服帖帖,而明朝却常常闹得鸡飞狗跳,这背后确实有不少门道。咱们不妨从几个大方面掰扯掰扯,力求说得透彻点。一、皇权根基与合法性:稳定压倒一切首先,得说说皇帝这个“老大”的底气从哪儿来.............
  • 回答
    清朝面积比明朝大那么多,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也很有意思的历史地理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清朝在继承和巩固明朝版图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战争和政治手段,将原本分散在东北亚的游牧民族地区、西北边疆以及西南边疆的大片土地纳入了中央王朝的直接统治,从而极大地扩展了疆域。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详细阐述: 一、 继承与巩固.............
  • 回答
    清朝能够最终收服蒙古,而明朝却做不到,这是历史发展中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简单来说,清朝的成功在于它能够 有效地利用蒙古各部之间的矛盾,采取了更加灵活和长期的策略,并且自身也具备了更强的军事和政治实力来推行其政策。 而明朝则在许多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其对蒙古的羁縻政策效果有限。下面我将从几个.............
  • 回答
    清朝能够撑到20世纪才灭亡,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层次的历史现象,背后是多种因素长期博弈和相互作用的结果。简单来说,它不是因为清朝强大,而是因为旧的统治模式在内外压力下,通过一系列的调整、妥协和改革,勉强维持了其统治的“韧性”。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内部基础的惯性与韧性:1. 庞大的官.............
  • 回答
    清朝末年为何“惨淡”,而慈禧成为众矢之的,而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反而被捧,甚至“洗白”,这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历史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清朝末年的“惨淡”是事实,但原因复杂:首先要承认,清朝末年确实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非常黑暗和屈辱的时期。外敌入侵、内忧外患、国家主权丧失、民不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