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八国联军与德军攻占巴黎所表现出不一样的态度怎么看?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好好聊聊八国联军和德军在攻占巴黎这件事上,为啥态度会差那——么——多。这可不是简单地看谁厉害谁不厉害,里面门道儿可多了,得把历史的脉络捋顺了才明白。

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八国联军攻占的是哪个“巴黎”?问这个问题,其实就点出了最核心的差别。

八国联军攻占的“巴黎”:是北京城里的紫禁城,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

八国联军侵华发生在1900年,当时中国正处于晚清时期,国力衰弱,内忧外患。这场战争的起因是义和团运动兴起,他们仇视外国人,攻击教会和使馆。而外国列强则以此为借口,组成了联军,对中国发动了侵略。

八国联军的态度,可以用几个词来概括:

贪婪与掠夺的狂欢: 八国联军的组成,就是一群帝国主义列强的集合。他们来中国的目的,说白了就是为了瓜分中国的利益,抢夺中国的财富和资源。北京城被攻破后,联军士兵的兴奋点,很多都在于“搜刮”财宝。皇宫、王府里的珍宝被劫掠一空,古董、字画、瓷器等等,这些凝聚了中华民族千年智慧和艺术的结晶,被他们视为战利品,肆无忌惮地运往自己的国家。这种态度,说白了就是土匪进村抢劫,带着一种原始的、赤裸裸的破坏和占有欲。
居高临下与文明优越感: 这些列强普遍认为自己的文明远比中国先进,中国落后就要挨打。所以在攻占北京后,他们对这座古老的城市,对中国的文化遗产,并没有多少尊重。他们的行为更多地是带着一种“文明的征服者”的视角,认为自己是在“教训”一个不听话的、落后的民族。这种态度,在他们的官方声明、报纸报道中都能看出来,充满了对中国人的蔑视和嘲讽。
划分势力范围的现实考量: 尽管是联军,但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小算盘。攻占北京只是第一步,接下来他们要做的就是如何在中国的土地上划分自己的势力范围,争取更多的经济特权和殖民地。所以,他们虽然一起打进来,但在战后的分赃和政治利益分配上,也是充满了明争暗斗。他们的“攻占”,更多的是一种军事上的征服,为后续的政治讹诈和条约签订铺路。
缺乏历史文化认同: 对八国联军的士兵和指挥官来说,北京城即使再宏伟,再有历史意义,也只是一个异域的、陌生的城市。他们缺乏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入了解和情感认同。所以,当他们看到那些精美的建筑、珍贵的文物时,更多的是惊叹于其价值,而非对其历史和文化内涵的敬畏。这种缺乏认同感,也导致了他们对中国文化遗产的破坏相对更容易发生。

现在,咱们再来看看德军攻占“巴黎”:

德军攻占的“巴黎”:是1940年二战期间的法国首都巴黎。

这次发生在1940年,是纳粹德国闪电战的一部分,德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溃了法国军队,占领了巴黎。

德军在占领巴黎时所表现的态度,与八国联军截然不同,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理解:

军事胜利的展示与“文明”的包装: 纳粹德国在占领巴黎时,并没有像八国联军那样肆意烧杀抢掠,更没有大规模地劫掠艺术品(虽然之后也有纳粹的文化掠夺,但占领巴黎时的态度有所不同)。相反,他们的宣传机器开足马力,将占领巴黎描绘成一项伟大的军事成就,是德国日耳曼民族优越性的体现。德军在巴黎的行进队列、占领仪式,都带着一种“秩序”和“纪律”的意味,试图向世界展示一种“文明的征服”。他们更是小心翼翼地保护了卢浮宫等重要的文化场所,甚至在巴黎举行了阅兵式,以“胜利者”的姿态向世人宣告他们的强大。
战略与政治目的的考量: 希特勒对法国,尤其是巴黎,有着复杂的感情。一方面,他是一个狂热的民族主义者,视法国为宿敌;另一方面,他又深受法国文化影响,也明白巴黎作为欧洲文化中心的象征意义。占领巴黎对于德国而言,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对法国民族精神的一次沉重打击,是对盟友英国的威慑。因此,纳粹德国在占领初期,更倾向于通过“温和”的方式来管理巴黎,以稳定局势,并为后续的政治谈判和占领政策打下基础。他们需要的是一个能被他们掌控的法国,而不是一个彻底被摧毁的文化废墟。
宣传与意识形态的工具: 德军占领巴黎后,迅速利用巴黎的文化符号和历史影响力为自己的宣传服务。他们可能会在埃菲尔铁塔上升起纳粹旗帜,利用巴黎的著名地标来宣示他们的胜利。这种做法是为了在心理上征服法国人民,同时也是为了向国际社会展示德国的“强大”和“有序”,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渗透。
“新秩序”的构建尝试: 纳粹德国试图在欧洲建立所谓的“新秩序”,而占领巴黎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一步。他们希望通过占领巴黎来削弱法国的抵抗意志,并将其纳入德国的经济和政治体系。因此,在占领初期,他们的行为更倾向于“统治”而非“毁灭”,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控制和利用法国。

总结一下,为何态度差异如此之大?

根本原因在于:

1. 性质不同: 八国联军侵华是典型的帝国主义列强瓜分殖民地的战争,带有强烈的掠夺性和破坏性。而德军攻占巴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个主要参战国对另一个主要参战国的军事占领,目标是政治和战略上的控制。
2. 时代背景不同: 晚清的中国国力衰弱,没有强大的军事和政治实力来抵抗外敌。而1940年的法国虽然战败,但仍是一个拥有强大工业基础和政治影响力的国家。
3. 文化态度不同: 八国联军(尤其是其中的一些国家)当时对非西方文明普遍持有轻蔑态度,将其视为落后的、需要被“开化”的。而纳粹德国虽然信奉雅利安人种优越论,但其宣传和策略上,更注重展示“秩序”和“强大”,并且对欧洲的某些文化符号有其自己的复杂解读和利用方式。他们不是要彻底摧毁法国文化,而是要将其纳入自己的统治框架。
4. 对占领地的预期不同: 八国联军将中国视为一个被征服的、可以随意攫取利益的殖民地。而德军占领巴黎后,虽然是占领,但法国仍然是欧洲一个重要的国家,德国需要考虑如何管理和利用这个国家,而不是将其彻底变成一片瓦砾。

所以,说白了,八国联军对待北京的态度,更像是一群饥饿的野狼闯进一个熟食店,只顾着撕咬和吞咽。而德军对待巴黎,则更像是一个野心勃勃的统治者,在攻陷一座重要的城市后,会小心翼翼地评估这座城市的价值,并盘算如何将其纳入自己的统治体系,同时还要向外界展示自己的“能力”和“风度”。虽然最终都是占领,但背后的目的、手段和文化心态,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学好语文很重要,是民族,不是名族。

学好历史很重要,是英法联军烧的圆明园,不是八国联军,烧圆明园没德国人的锅。

要问我觉得,我觉得题主应该从小学开始努力学习,多看书少上网。连圆明园是谁烧的都搞不清楚,谈啥文化认同感,连民族两个字都打不出来,谈啥民族尊严,都是很可笑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