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八国联军与德军攻占巴黎所表现出不一样的态度怎么看?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好好聊聊八国联军和德军在攻占巴黎这件事上,为啥态度会差那——么——多。这可不是简单地看谁厉害谁不厉害,里面门道儿可多了,得把历史的脉络捋顺了才明白。

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八国联军攻占的是哪个“巴黎”?问这个问题,其实就点出了最核心的差别。

八国联军攻占的“巴黎”:是北京城里的紫禁城,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

八国联军侵华发生在1900年,当时中国正处于晚清时期,国力衰弱,内忧外患。这场战争的起因是义和团运动兴起,他们仇视外国人,攻击教会和使馆。而外国列强则以此为借口,组成了联军,对中国发动了侵略。

八国联军的态度,可以用几个词来概括:

贪婪与掠夺的狂欢: 八国联军的组成,就是一群帝国主义列强的集合。他们来中国的目的,说白了就是为了瓜分中国的利益,抢夺中国的财富和资源。北京城被攻破后,联军士兵的兴奋点,很多都在于“搜刮”财宝。皇宫、王府里的珍宝被劫掠一空,古董、字画、瓷器等等,这些凝聚了中华民族千年智慧和艺术的结晶,被他们视为战利品,肆无忌惮地运往自己的国家。这种态度,说白了就是土匪进村抢劫,带着一种原始的、赤裸裸的破坏和占有欲。
居高临下与文明优越感: 这些列强普遍认为自己的文明远比中国先进,中国落后就要挨打。所以在攻占北京后,他们对这座古老的城市,对中国的文化遗产,并没有多少尊重。他们的行为更多地是带着一种“文明的征服者”的视角,认为自己是在“教训”一个不听话的、落后的民族。这种态度,在他们的官方声明、报纸报道中都能看出来,充满了对中国人的蔑视和嘲讽。
划分势力范围的现实考量: 尽管是联军,但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小算盘。攻占北京只是第一步,接下来他们要做的就是如何在中国的土地上划分自己的势力范围,争取更多的经济特权和殖民地。所以,他们虽然一起打进来,但在战后的分赃和政治利益分配上,也是充满了明争暗斗。他们的“攻占”,更多的是一种军事上的征服,为后续的政治讹诈和条约签订铺路。
缺乏历史文化认同: 对八国联军的士兵和指挥官来说,北京城即使再宏伟,再有历史意义,也只是一个异域的、陌生的城市。他们缺乏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入了解和情感认同。所以,当他们看到那些精美的建筑、珍贵的文物时,更多的是惊叹于其价值,而非对其历史和文化内涵的敬畏。这种缺乏认同感,也导致了他们对中国文化遗产的破坏相对更容易发生。

现在,咱们再来看看德军攻占“巴黎”:

德军攻占的“巴黎”:是1940年二战期间的法国首都巴黎。

这次发生在1940年,是纳粹德国闪电战的一部分,德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溃了法国军队,占领了巴黎。

德军在占领巴黎时所表现的态度,与八国联军截然不同,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理解:

军事胜利的展示与“文明”的包装: 纳粹德国在占领巴黎时,并没有像八国联军那样肆意烧杀抢掠,更没有大规模地劫掠艺术品(虽然之后也有纳粹的文化掠夺,但占领巴黎时的态度有所不同)。相反,他们的宣传机器开足马力,将占领巴黎描绘成一项伟大的军事成就,是德国日耳曼民族优越性的体现。德军在巴黎的行进队列、占领仪式,都带着一种“秩序”和“纪律”的意味,试图向世界展示一种“文明的征服”。他们更是小心翼翼地保护了卢浮宫等重要的文化场所,甚至在巴黎举行了阅兵式,以“胜利者”的姿态向世人宣告他们的强大。
战略与政治目的的考量: 希特勒对法国,尤其是巴黎,有着复杂的感情。一方面,他是一个狂热的民族主义者,视法国为宿敌;另一方面,他又深受法国文化影响,也明白巴黎作为欧洲文化中心的象征意义。占领巴黎对于德国而言,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对法国民族精神的一次沉重打击,是对盟友英国的威慑。因此,纳粹德国在占领初期,更倾向于通过“温和”的方式来管理巴黎,以稳定局势,并为后续的政治谈判和占领政策打下基础。他们需要的是一个能被他们掌控的法国,而不是一个彻底被摧毁的文化废墟。
宣传与意识形态的工具: 德军占领巴黎后,迅速利用巴黎的文化符号和历史影响力为自己的宣传服务。他们可能会在埃菲尔铁塔上升起纳粹旗帜,利用巴黎的著名地标来宣示他们的胜利。这种做法是为了在心理上征服法国人民,同时也是为了向国际社会展示德国的“强大”和“有序”,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渗透。
“新秩序”的构建尝试: 纳粹德国试图在欧洲建立所谓的“新秩序”,而占领巴黎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一步。他们希望通过占领巴黎来削弱法国的抵抗意志,并将其纳入德国的经济和政治体系。因此,在占领初期,他们的行为更倾向于“统治”而非“毁灭”,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控制和利用法国。

总结一下,为何态度差异如此之大?

根本原因在于:

1. 性质不同: 八国联军侵华是典型的帝国主义列强瓜分殖民地的战争,带有强烈的掠夺性和破坏性。而德军攻占巴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个主要参战国对另一个主要参战国的军事占领,目标是政治和战略上的控制。
2. 时代背景不同: 晚清的中国国力衰弱,没有强大的军事和政治实力来抵抗外敌。而1940年的法国虽然战败,但仍是一个拥有强大工业基础和政治影响力的国家。
3. 文化态度不同: 八国联军(尤其是其中的一些国家)当时对非西方文明普遍持有轻蔑态度,将其视为落后的、需要被“开化”的。而纳粹德国虽然信奉雅利安人种优越论,但其宣传和策略上,更注重展示“秩序”和“强大”,并且对欧洲的某些文化符号有其自己的复杂解读和利用方式。他们不是要彻底摧毁法国文化,而是要将其纳入自己的统治框架。
4. 对占领地的预期不同: 八国联军将中国视为一个被征服的、可以随意攫取利益的殖民地。而德军占领巴黎后,虽然是占领,但法国仍然是欧洲一个重要的国家,德国需要考虑如何管理和利用这个国家,而不是将其彻底变成一片瓦砾。

所以,说白了,八国联军对待北京的态度,更像是一群饥饿的野狼闯进一个熟食店,只顾着撕咬和吞咽。而德军对待巴黎,则更像是一个野心勃勃的统治者,在攻陷一座重要的城市后,会小心翼翼地评估这座城市的价值,并盘算如何将其纳入自己的统治体系,同时还要向外界展示自己的“能力”和“风度”。虽然最终都是占领,但背后的目的、手段和文化心态,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学好语文很重要,是民族,不是名族。

学好历史很重要,是英法联军烧的圆明园,不是八国联军,烧圆明园没德国人的锅。

要问我觉得,我觉得题主应该从小学开始努力学习,多看书少上网。连圆明园是谁烧的都搞不清楚,谈啥文化认同感,连民族两个字都打不出来,谈啥民族尊严,都是很可笑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好好聊聊八国联军和德军在攻占巴黎这件事上,为啥态度会差那——么——多。这可不是简单地看谁厉害谁不厉害,里面门道儿可多了,得把历史的脉络捋顺了才明白。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八国联军攻占的是哪个“巴黎”?问这个问题,其实就点出了最核心的差别。八国联军攻占的“巴黎”:是北京城里的紫禁城,.............
  • 回答
    关于清末将领刘光才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坚守娘子关数月,并歼灭德军1400人的说法,经过查阅史料和相关记载,可以明确地说,这个说法是假的。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误传,可能是后人为了塑造英雄形象,或者是一些野史、民间传说,将一些零散的事实进行夸大和嫁接所致。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解释为什么这个说法不符史实,.............
  • 回答
    抗战时期,蒋介石(国民政府)对八路军的定位和战略考量,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八路军“不要求”其投入正面战场与日军对抗,从而“消耗”八路军的说法,其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政治、军事、战略以及国共两党之间的博弈。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一、 国共合作的背景与国民政府的战略主导权首先要明白,1.............
  • 回答
    探讨八路军与侵华日军、志愿军与“联合国军”的装备差距,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很有必要深入了解一下。要看差距有多大,我们得一项一项地比。先说八路军与侵华日军的装备差距:总体来说,八路军在抗日战争时期,与侵华日军的装备差距是极其悬殊、几乎是天壤之别。 枪械方面: 日军: 日军的制式步.............
  • 回答
    八国联军侵华,这场中国近代史上屈辱的篇章,固然是帝国主义列强野心的直接产物,但在这混乱与危机之中,慈禧太后的种种行为,无疑是影响事件走向的重要变量。要理解她的意图,我们需要剥离历史的浮华,深入探究她内心深处的考量,那些在权力、国家、自身安危的多重博弈下产生的复杂动机。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慈禧并非一.............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也触及到了历史最核心的议题之一:制度与时代洪流的较量。如果将历史的舞台换成一个“励精图治”的朝代,八国联军是否还能赢得侵华战争?答案绝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深入剖析那个假设中的“励精图治”究竟到了何种程度,以及它与十九世纪末世界格局的互动。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励精.............
  • 回答
    一个历史性的问题,往往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才能拨开迷雾,见到事件的真实面貌。慈禧太后在八国联军侵华、京城沦陷之际仓皇西逃,作为当时中国最高统治者,她的行动自然牵动着全国的神经。而“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词,虽然更多地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但在理解清末这一特殊时期,为何没有地方大员效仿,依然值得我们深入.............
  • 回答
    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6月9月)是列强为维护自身利益、镇压中国反帝运动而发动的军事行动,其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交织,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直接原因:义和团运动的冲击1. 义和团运动的爆发 1899年,中国社会矛盾激化,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口号,攻击外国使馆、教堂和基督.............
  • 回答
    如果“八国联军”在清朝初年(大致是17世纪初至17世纪末,明末清初这段时期)进犯中国,其结果将会与历史上的庚子国难(1900年)大相径庭,甚至可能导致中国历史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这是一个充满假设性的场景,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可能产生的影响和结果:一、 “八国联军”的构成与当时的中国力量对比:首先.............
  • 回答
    清末那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很多人都觉得纳闷:明明咱这边兵多,怎么就被人家几个国家联手给打败了呢?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道尽的,得从好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得看装备。别看清朝军队人数多,但很多都是拿着老掉牙的武器。尤其是那些号称“精锐”的军队,虽然也装备了一些新式枪炮,但和八国联军比起来,.............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许多人内心深处的敏感点。要回答“八国联军再打一次中国,现在的中国还会被打败吗?”,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会”或“不会”来回答,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分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如果真的发生“八国联军再打一次中国”这样的假设性事件,那将是一场规模空前、性质极其恶劣的侵略战争.............
  • 回答
    八国联军侵华,这事儿说起来,很多人会觉得是“一起”的事儿,但仔细一掰扯,这里面门道可多了,尤其涉及到日本,这个国家能成为“最后一个”加入的,绝不是偶然,而是他们深思熟虑、长远布局的必然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八国联军的组成,那可不是一个事先计划好的“国际俱乐部”,而是各国各自算计、互相推诿、最终.............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很多人可能直觉上认为八国联军“没有拿下”中国,是因为他们最终退兵了,或者说中国的抵抗力量让他们望而却步。但实际上,说八国联军“没有拿下”中国,其实是对当时局势的一种简化理解。更准确地说,八国联军并没有实现其最根本的、颠覆中国政权的目的,但他们在侵略过程中,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假设,也触及了中国近代史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如果八国联军没有在1900年入侵中国,清朝的国祚是否会因此延长,并且很有可能超过300年,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八国联军侵华视为一个孤立事件。它背后是晚清中国积弱积弊的深层原因,以及国际格局变化.............
  • 回答
    八国联军入侵中国(1900年)后,虽然攻陷北京、俘虏清朝皇帝光绪帝并迫使慈禧太后签订《辛丑条约》,但列强并未直接推翻清朝、瓜分中国,而是选择通过谈判达成妥协。这一历史现象的深层原因涉及多方面的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1. 列强间的利益协调与矛盾 列强的矛盾与合作需求.............
  • 回答
    关于慈禧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期为何“调不动”李鸿章、张之洞等人这个问题,其实并不是简单的一句“调不动”就能概括的,其中涉及到了晚清政治体制的运作、地方大员的实力与心思、以及当时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要详细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切入。首先,我们得明白,晚清时期并非一个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尽管名.............
  • 回答
    关于八国联军是否“帮助”清政府和满族人下台,以及我们是否应该对此“感谢”,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历史问题,需要放在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用更细致的视角去审视。简单地说,将八国联军的行动归结为一种“恩赐”或“进步”,是严重忽视了其背后深刻的动机、残酷的手段以及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首先,我们要明确.............
  • 回答
    台湾书籍将八国联军称为“正义之师”,并因此遭投诉后被诚品书店香港分店下架,这一事件反映了多重复杂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问题,涉及两岸关系、历史认知、言论自由与法律规范等多个层面。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历史叙述的分歧与两岸立场差异1. 八国联军的定义与评价 八国联军(1900年)是英.............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历史转折点,即中国从晚清到民国的过渡时期,以及国际格局的变化。简单来说,八国联军侵华之后,参与瓜分中国的几个主要列强,在抗日战争爆发前,之所以对日本侵华表现出“无动于衷”或者说“相对被动”的态度,其根本原因在于:1. 历史背景差异:国家利益的重塑与全球战略的优先八国联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