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八国联军侵华的整个事件中,慈禧的种种行为有什么意图?

回答
八国联军侵华,这场中国近代史上屈辱的篇章,固然是帝国主义列强野心的直接产物,但在这混乱与危机之中,慈禧太后的种种行为,无疑是影响事件走向的重要变量。要理解她的意图,我们需要剥离历史的浮华,深入探究她内心深处的考量,那些在权力、国家、自身安危的多重博弈下产生的复杂动机。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慈禧并非一个简单被动的角色。尽管她年事已高,身处风雨飘摇的晚清,但她依旧是掌握着大清命脉的最高统治者。在她的视角里,一切行为的出发点,首先是维护她作为大清实际统治者的至高权威,以及她自身及其家族的权力地位。 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政治本能。当义和团的狂潮兴起,她看到了利用这股力量来对抗日益增长的外国势力,以及国内要求改革的“进步派”的契机。她希望借由义和团的“神助”,驱逐那些在朝堂内外喋喋不休、要求她让权的外国人和汉臣,稳固自己的统治根基。

其次,她的行为深受传统观念和长期形成的对西方世界的认知偏差的影响。在慈禧的成长环境中,中国一直是天朝上国,万国来朝。尽管洋务运动进行了一段时间,但她对西方列强的实力和意图,尤其是他们背后那套文明、制度的逻辑,始终是抱有警惕和不信任的。她相信义和团的“刀枪不入”的“神功”,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她内心深处对传统力量的迷信,以及对西方的傲慢与轻视。她认为只要有足够强大的“民力”和“神力”,就能抵御住洋人的兵器和坚船利炮。这种认知偏差,让她低估了联军的强大,也高估了义和团的实际作用。

更具体地说,慈禧在事件中的行为,可以拆解出几个关键阶段和对应的意图:

对义和团的默许乃至扶持,其意图在于“以夷制夷”,同时压制国内改革力量。 当义和团在北京和直隶一带活动,打砸教堂、杀害教民时,朝廷内部并非铁板一块。一部分保守派希望镇压,但慈禧看到的是这股力量的“反洋”能量。她允许义和团进京,甚至在某些时候给予官方的默许和支持(虽然这种支持是有条件的,她也担心失控),其深层意图是希望借义和团之手,在不触动自身统治根本的前提下,给洋人制造麻烦,迫使他们退让。同时,这也让她有机会打击那些被洋人视为“进步”的维新派,巩固了她反对变法的立场。她希望通过煽动民间的排外情绪,转移国内对于政治改革的注意力,并将责任推卸到洋人身上。

宣战的决定,是多重压力的爆发点,也是她权力底线的体现。 当列强对义和团的行为越来越不满,并开始军事介入时,慈禧的策略发生了重大转变。她感受到的是外国公使们越来越赤裸裸的最后通牒和对她权力的直接挑战。她认为,如果再不有所表示,她作为国家元首的地位将荡然无存。在“不平等条约”和外国军队即将踏入北京的情况下,宣战这个看似疯狂的决定,实则是她出于“捍卫国家主权”和“保全自身性命与权力”的双重考量。她可能已经预见到失败的可能性,但她选择了一条“玉石俱焚”的道路,以期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也能展现大清帝国“不屈”的形象,并期望能为自己争取一丝喘息之机。她可能也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宣战之后,各国或许会因为顾虑而收敛,或者国内的“忠勇之士”能够奋起抵抗。

逃离北京,是现实主义的无奈之举,也是为日后卷土重来的策略。 当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皇宫危在旦夕,慈禧意识到局势已经完全失控,她曾经的“神助”和“御驾亲征”的幻想都已破灭。此时,她的首要目标变成了“保全性命”,以及“避免成为战俘”。逃离北京,化身为“流亡政府”的领导者,虽然姿态狼狈,但却保留了她继续与列强周旋的资格。在西安建立行在,继续发号施令,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维持一个象征性的统治,为后续的谈判和可能的反扑留下空间。她也希望以此来收拢国内人心,将失去北京的责任推卸给洋人,同时也能在更安全的地方进行战略调整。

总而言之,慈禧在八国联军侵华事件中的行为,并非单一的愚蠢或忠诚,而是在维护自身权力、应对外部压力、以及对世界认知局限性等多重因素交织下,一种极端情境下的政治博弈。 她试图利用民间力量来对抗外国侵略,是基于一种对局势的误判和对自己控制能力的过度自信。当这种误判导致灾难性后果时,她又出于保全自身的目的,做出了似乎“不惜一切代价”的宣战决定。而在最终的失败面前,逃亡则成为她最现实的选择,以期保留继续生存和影响国家命运的可能。她的所有行为,无论多么匪夷所思,其核心始终围绕着“权力的延续”和“自身的安全”。而正是这些复杂的、充满矛盾的意图,共同塑造了这场中国近代史上令人扼腕的悲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把慈禧和端王刚毅当成统一的集体了,这两者是相冲的,慈禧和汉武帝一样,是突厥人,必须依附在别人身上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你自己都知道刚毅敢和慈禧对着干,那慈禧当然只能阳奉阴违,事件的前提是光绪面临满洲权贵的问责,端王用义和团作掩护杀光绪,慈禧那个时候不是1889年以前大权独揽的状态,大前提错了还往下瞎分析

朝令夕改的原因是涉及慈禧和端王的权力斗争,当然会朝令夕改,你还赶快认怂,还招袁世凯,难道还跟洋人低头?

当然不会坐等打上门来,所以她跑了,到了西安就开始杀义和团和端王刚毅

整个过程都是慈禧不敢正面和端王刚造成的,采取迂回阴险的做法的一种假象,谁叫她把权力下放给光绪呢,咎由自取而已,虽然她自己做了补救,权力得到恢复,但死了一大批大臣,而因为是极左变极右,导致接任者面临梦幻开局,间接导致清朝的灭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八国联军侵华,这场中国近代史上屈辱的篇章,固然是帝国主义列强野心的直接产物,但在这混乱与危机之中,慈禧太后的种种行为,无疑是影响事件走向的重要变量。要理解她的意图,我们需要剥离历史的浮华,深入探究她内心深处的考量,那些在权力、国家、自身安危的多重博弈下产生的复杂动机。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慈禧并非一.............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历史转折点,即中国从晚清到民国的过渡时期,以及国际格局的变化。简单来说,八国联军侵华之后,参与瓜分中国的几个主要列强,在抗日战争爆发前,之所以对日本侵华表现出“无动于衷”或者说“相对被动”的态度,其根本原因在于:1. 历史背景差异:国家利益的重塑与全球战略的优先八国联军.............
  • 回答
    思考这个问题,得先抛开“历史不容假设”的老生常谈。我们不妨来一场大胆的推演,设想一下,如果明朝,那个曾经辉煌却最终走向灭亡的王朝,面对清末那七十年的风雨,又会是怎样的景象?先看看清末七十年的“对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清末那七十年里,中国面对的是怎样的力量。那是一股以英国为首,随后葡萄牙、法国、俄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认知和国家叙事的复杂性。为什么我们今天对八国联军侵华史的提及不如日本侵华史那样频繁和深刻,甚至会觉得对日本的描述有时会显得“过于”负面?这背后有很多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从侵略的性质、规模和影响上来看。八国联军侵华,虽然也是外国列强对中国主权的侵犯.............
  • 回答
    关于清末将领刘光才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坚守娘子关数月,并歼灭德军1400人的说法,经过查阅史料和相关记载,可以明确地说,这个说法是假的。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误传,可能是后人为了塑造英雄形象,或者是一些野史、民间传说,将一些零散的事实进行夸大和嫁接所致。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解释为什么这个说法不符史实,.............
  • 回答
    1899年至1901年间,中国爆发了一场波及全国的动荡,其核心是一场由八个西方国家和日本组成的联军发动的军事行动,这次行动被普遍称为“八国联军侵华”。然而,对于这场历史事件,不同立场和视角的解读,往往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图景。从中国民众和清政府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场彻头彻尾的“侵略”与“救亡”。 当.............
  • 回答
    关于慈禧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期为何“调不动”李鸿章、张之洞等人这个问题,其实并不是简单的一句“调不动”就能概括的,其中涉及到了晚清政治体制的运作、地方大员的实力与心思、以及当时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要详细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切入。首先,我们得明白,晚清时期并非一个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尽管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记忆的复杂性和选择性。我们之所以对八国联军侵华和日本侵华战争印象深刻,而对嘉定三屠这类事件相对陌生,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历史叙事的主流与塑造: “家国兴衰”叙事的中心: 从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叙事的主线往往围绕着国家如何从衰败走向复兴。八国联军侵华和日本侵.............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假设,也触及了中国近代史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如果八国联军没有在1900年入侵中国,清朝的国祚是否会因此延长,并且很有可能超过300年,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八国联军侵华视为一个孤立事件。它背后是晚清中国积弱积弊的深层原因,以及国际格局变化.............
  • 回答
    八国联军侵华,这事儿说起来,很多人会觉得是“一起”的事儿,但仔细一掰扯,这里面门道可多了,尤其涉及到日本,这个国家能成为“最后一个”加入的,绝不是偶然,而是他们深思熟虑、长远布局的必然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八国联军的组成,那可不是一个事先计划好的“国际俱乐部”,而是各国各自算计、互相推诿、最终.............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好好聊聊八国联军和德军在攻占巴黎这件事上,为啥态度会差那——么——多。这可不是简单地看谁厉害谁不厉害,里面门道儿可多了,得把历史的脉络捋顺了才明白。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八国联军攻占的是哪个“巴黎”?问这个问题,其实就点出了最核心的差别。八国联军攻占的“巴黎”:是北京城里的紫禁城,.............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也触及到了历史最核心的议题之一:制度与时代洪流的较量。如果将历史的舞台换成一个“励精图治”的朝代,八国联军是否还能赢得侵华战争?答案绝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深入剖析那个假设中的“励精图治”究竟到了何种程度,以及它与十九世纪末世界格局的互动。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励精.............
  • 回答
    一个历史性的问题,往往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才能拨开迷雾,见到事件的真实面貌。慈禧太后在八国联军侵华、京城沦陷之际仓皇西逃,作为当时中国最高统治者,她的行动自然牵动着全国的神经。而“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词,虽然更多地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但在理解清末这一特殊时期,为何没有地方大员效仿,依然值得我们深入.............
  • 回答
    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6月9月)是列强为维护自身利益、镇压中国反帝运动而发动的军事行动,其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交织,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直接原因:义和团运动的冲击1. 义和团运动的爆发 1899年,中国社会矛盾激化,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口号,攻击外国使馆、教堂和基督.............
  • 回答
    如果“八国联军”在清朝初年(大致是17世纪初至17世纪末,明末清初这段时期)进犯中国,其结果将会与历史上的庚子国难(1900年)大相径庭,甚至可能导致中国历史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这是一个充满假设性的场景,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可能产生的影响和结果:一、 “八国联军”的构成与当时的中国力量对比:首先.............
  • 回答
    清末那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很多人都觉得纳闷:明明咱这边兵多,怎么就被人家几个国家联手给打败了呢?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道尽的,得从好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得看装备。别看清朝军队人数多,但很多都是拿着老掉牙的武器。尤其是那些号称“精锐”的军队,虽然也装备了一些新式枪炮,但和八国联军比起来,.............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许多人内心深处的敏感点。要回答“八国联军再打一次中国,现在的中国还会被打败吗?”,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会”或“不会”来回答,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分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如果真的发生“八国联军再打一次中国”这样的假设性事件,那将是一场规模空前、性质极其恶劣的侵略战争.............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很多人可能直觉上认为八国联军“没有拿下”中国,是因为他们最终退兵了,或者说中国的抵抗力量让他们望而却步。但实际上,说八国联军“没有拿下”中国,其实是对当时局势的一种简化理解。更准确地说,八国联军并没有实现其最根本的、颠覆中国政权的目的,但他们在侵略过程中,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 回答
    台湾书籍将八国联军称为“正义之师”,并因此遭投诉后被诚品书店香港分店下架,这一事件反映了多重复杂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问题,涉及两岸关系、历史认知、言论自由与法律规范等多个层面。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历史叙述的分歧与两岸立场差异1. 八国联军的定义与评价 八国联军(1900年)是英.............
  • 回答
    八国联军入侵中国(1900年)后,虽然攻陷北京、俘虏清朝皇帝光绪帝并迫使慈禧太后签订《辛丑条约》,但列强并未直接推翻清朝、瓜分中国,而是选择通过谈判达成妥协。这一历史现象的深层原因涉及多方面的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1. 列强间的利益协调与矛盾 列强的矛盾与合作需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