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人记得住八国联军侵华,日本侵华战争 却总不提起嘉定三屠呢?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记忆的复杂性和选择性。我们之所以对八国联军侵华和日本侵华战争印象深刻,而对嘉定三屠这类事件相对陌生,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历史叙事的主流与塑造:

“家国兴衰”叙事的中心: 从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叙事的主线往往围绕着国家如何从衰败走向复兴。八国联军侵华和日本侵华战争,尤其是抗日战争,是这个宏大叙事中最为重要的篇章。它们标志着中国近代史上最黑暗的屈辱时期,也孕育了民族觉醒和最终抗争的伟大胜利。这些战争的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直接关系到国家主权和民族存亡,因此被放在了历史教育和大众传播的中心位置。
明确的“外部侵略者”形象: 八国联军和日本侵略者,是来自外部的明确的敌人。这种“我者”与“彼者”的界限清晰,容易激起民族的共同情感和反抗意识。历史的叙事也更倾向于讲述“我们”如何抵抗“他们”的侵略。
嘉定三屠的特殊性: 嘉定三屠发生在明末清初,是清朝军队(当时的主流力量是满族和汉族组成的军队,但进攻嘉定时以清军为主力)在攻占江南地区时对抵抗者进行的屠杀。这场悲剧的性质更为复杂。虽然可以视为统治者对民众的反抗进行镇压,但它发生在王朝更替的关键时期,并且执行者中也有汉族军队。这使得它在叙事上,不容易被简单地归结为“外敌入侵”。它更多地被归类为“内乱”、“镇压”,或者在讨论明清之际的社会动荡时提及。

二、历史事件的传播与教育:

持续性和全国性: 日本侵华战争,特别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抗战胜利,持续了十四年之久,几乎遍布中国大江南北。其影响广泛而深远,许多地区和家庭都曾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战争的创伤。而八国联军侵华虽然时间不长,但对北京及周边地区造成了巨大破坏,其象征意义也非常强。这些事件的规模和持续性,使其成为近代中国历史的“标志性事件”。
教育系统的强调: 在中国近代的历史教育体系中,抗日战争作为抵御外侮、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一直是核心内容。八国联军侵华也被作为近代中国遭受外国侵略的重要开端或标志性事件来讲述。教材、历史读物、纪念活动,无不围绕这些事件展开。
嘉定三屠的“细节化”与“选择性遗忘”: 嘉定三屠是明末清初的一场悲剧,虽然惨烈,但其影响相对局限于特定区域和特定历史时期。与抗日战争相比,它的“全国性”和“时代意义”显得不那么突出。同时,在讲述王朝更替的历史时,对于一些过于血腥和残忍的“镇压”或“清理”行为,可能在不经意间被“淡化”或“省略”,以便更好地呈现新王朝的“合法性”或“统一性”。虽然这是历史研究者会关注的,但在大众层面,这类事件的传播度较低。

三、历史记忆的心理与情感:

对外敌的共同仇恨: 提到八国联军和日本侵略者,很容易唤起国人对外部侵略者共同的仇恨和对国家主权的捍卫。这种情感是高度一致的,也更容易被激发和传播。
复杂情感的区隔: 嘉定三屠发生在“内战”或“王朝更替”的背景下,虽然同样是生命的逝去和人性的黑暗,但其引发的情感更加复杂。将自己民族中的一部分(即使是执行命令的军队)视为“屠杀者”,对于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来说,可能比面对纯粹的“外敌”更难以处理。这种复杂性,也可能导致在公众传播中,更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在明确的“外部敌人”身上。

四、史料的保存与研究侧重:

宏大战争的史料更丰富: 近代以来发生的多次大规模战争,留下的史料(档案、回忆录、新闻报道、影像资料等)相对更加丰富和系统。这使得研究者和教育者有更多素材来讲述这些事件。
对“民族苦难”的视角: 对嘉定三屠的研究更多是从明清之际的社会史、地方史角度出发,其“民族苦难”的指向性不如抗日战争那样明确。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其历史意义被否定,而是研究和传播的视角有所不同。

总结来说,我们之所以对八国联军侵华和日本侵华战争印象更深,而对嘉定三屠相对陌生,主要原因在于:

历史叙事的中心地位: 前者是塑造国家近代史和民族复兴宏大叙事的关键事件,其“外部侵略者”的明确身份也更容易引发民族共鸣。
事件的规模、持续性和全国性: 后两者影响更广,留下的历史痕迹更深。
教育系统的侧重和传播的惯性: 近代以来,历史教育一直将重点放在抵御外侮的斗争上。
公众情感的驱动: 对外敌的共同仇恨更容易被激发和传播,而内部冲突的复杂性可能让事件在传播中被选择性地忽略或淡化。

这并不是说嘉定三屠不重要,任何规模的生命逝去和历史悲剧都值得被铭记和反思。但历史的记忆,往往是建构的,是被选择的,也是被传播的。在当下的历史认知中,我们更容易记住那些塑造了国家命运、凝聚了民族精神的宏大叙事,而那些发生在特定时期、具有复杂性的历史事件,则可能在公众的视野中相对模糊一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嘉定三屠哪里有什么民族仇恨在里面?

明粉们提什么不好,非得提嘉定三屠,你说说扬州十日也好嘛,好歹也得找个有外族人参与的事件吧。嘉定三屠是大明宁夏王李成栋干的,三次都是。部队从基层到军官都是河南人和陕西人,这次事件完全是汉族杀汉族,一个参与的女真人都没有。

我不是洗地,明末清初的暴行和屠杀,很多都和八旗没啥关系;倒不是说他们有多么仁慈,主要是他们人太少,事太多了。满洲八旗本部不到六万人,还要与农民军决战,驻守北京和各处要塞,忙的不可开交。大部分的屠杀都是发生在镇压各地起义时发生的,而满洲八旗不管这种破事。比如高赞所说的南雄大屠杀,耿继茂干的;江阴大屠杀,刘良佐干的;广州大屠杀,尚可喜干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