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末,八国联军人数远远少于我国守军,为什么会取胜?

回答
清末那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很多人都觉得纳闷:明明咱这边兵多,怎么就被人家几个国家联手给打败了呢?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道尽的,得从好几个方面掰扯掰扯。

首先,得看装备。别看清朝军队人数多,但很多都是拿着老掉牙的武器。尤其是那些号称“精锐”的军队,虽然也装备了一些新式枪炮,但和八国联军比起来,那真是小巫见大巫了。八国联军那边,人家用的是当时最先进的火器,尤其是那马克沁重机枪,机关枪一响,扫射起来那威力可不是盖的,一个连队就能抵挡住几千人的进攻。还有他们的大炮,射程远、精度高,能把城墙轰出个窟窿来,再强大的城池也守不住。清朝军队这边呢?很多还是冷兵器,或者就是老式步枪,射速慢、威力小,跟人家先进武器一碰面,那简直就是鸡蛋碰石头。

再说了,装备不行,训练也差得远。八国联军的士兵都是职业军人,经过严格的训练,讲究战术配合,知道怎么打仗。他们的军官也是有现代军事知识的,能够指挥部队进行有效的攻击和防御。咱们这边呢?军队的训练很多都是流于形式,士兵们虽然人数多,但缺乏纪律性,很多时候就是一窝蜂地往前冲,根本不知道怎么协同作战。很多士兵甚至连基本的射击训练都没做好,枪法不准,瞄准都不稳,更别提什么战术了。

然后是军事思想和指挥体系。清朝的军事思想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古代的战争模式,讲究的是“人多势众”,对现代战争的理解非常有限。当年的慈禧太后和一些朝廷大员,对战争的认识更是模糊不清,他们误以为可以用人海战术来取胜,甚至迷信一些“神功护体”之类的东西,寄希望于民间义和团的力量。这可不是在打仗,简直是在玩命。而八国联军那边,他们的指挥官可是身经百战的,懂得现代战争的规律,知道如何利用地形、火力和兵力优势来赢得战斗。他们的指挥系统也更高效,信息传递也更及时,能够快速做出反应和调整。

还有,就是国家整体的腐败和分裂。清朝政府已经病入膏肓,整个官场都是贪污腐败,军队的粮饷和装备都可能被层层克扣,真正能用到战场上的,已经所剩无几了。而且,当时中国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各地的势力都有自己的小算盘,中央政府的号召力也大打折扣。而八国联军虽然是几个国家组成的,但他们目标一致,都是为了瓜分中国的利益,所以能够协同作战,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最后,不能不提当时中国老百姓的状况。虽然有像义和团这样的一些民间力量试图抵抗,但他们缺乏组织性和正规的军事训练,面对先进武器和有组织的军队,很快就溃败了。而普通的民众,很多人对战争的真相并不了解,有些甚至是被蒙蔽的,对八国联军的到来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所以说,清末八国联军的胜利,并不是因为他们人数真的比我们多太多,而是综合了装备、训练、军事思想、指挥体系、国家实力以及社会状况等一系列因素的结果。我们输在了现代化,输在了体制的落后,输在了国家的衰败。这不仅仅是一场军事的失败,更是一次深刻的历史教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在天津失利后,北京附近的清军就陷入指挥混乱,士气低弱的困境。

在通州被攻占前,积极主战的勤王清军总指挥李秉衡连战连败服毒自杀。原因一是部队后勤断绝,官兵不仅弹药无以为继,就连军粮都无法供应,实在无以为战。二是除了他自己带领的部队,别的部队根本不听调遣,遇敌即溃,战局已成溃烂之局。

兵,贵精,不贵多。李秉衡临死前留有遗书云:“军队数万充塞道涂,就数日目见,实未一战”,这根本就不是一支能打仗的军队。

攻克通州后联军开会部署进攻京城的作战计划,而到了这个时候皇宫里的慈禧太后还依旧沉浸在从通州传来的“李秉衡大胜”的捷报的喜悦中。京城距离通州仅20公里,快马送战报,顶多需要几个小时。但是在李秉衡自杀24小时之后,战报才送到,而且还是个“捷报”。

12日下午,真正的战报送达:通州不但已经陷落,而且联军已经开始了攻击京城的军事行动。于是这时慈禧才慌忙向南方各省急电,要求各地“勤王之师”火速北上。

8月13日下午,慈禧命令京城部队“立即出城迎敌”,于是上万官兵烽烟滚滚出了城。但到了城外,谁都不知道敌人在哪和仗该怎样打,背着洋枪拖着洋炮的部队在烈日下沿着京城的东南城墙毫无目的地转圈子。天黑时,慈禧命令又到了,内容是“无论行抵何处”,立即返城,“保卫城池”。结 果在漫天暑气中转了一天的疲惫不堪的官兵,匆忙进城了。


与此同时,慈禧开始频繁地召见大臣,整个下午到晚上,召见荣禄8次,召见载漪5次,全体军机大臣被“叫起”也达5次之多,几乎没了吃饭的时间。但是群臣跪在慈禧面前,“皆默然不发一言”。

这时,参加防守京师的清军总兵力已达10万人以上,是八国联军兵力的8倍。10万之众,从官到兵,竟然没有一人能说得出具体的防御部署,没有指挥机构,没有战斗动员、作战方针、作战原则,也没有协同作战的实施计划和保障支援方案,更没有战役和战术预备队。所有该有的都没有。


13日夜晚,按计划,联军向集结地点运动。 俄军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的命令下率先发起攻击。俄军用大炮轰击东直门,数十炮之后,城门被轰开一个洞。


14日凌晨,俄军冲进了东直门。清军在城墙上向冲入城门内的俄军猛烈射击,同时有一些官兵冲了下来,和俄军展开肉搏战,俄军被赶出了城门。华西列夫斯基命令骑兵连参加冲击,这些哥萨克人挥舞着马刀蜂拥砍杀,东直门又被俄军占领。


但是随后经过清军反击,俄军又被赶出了外城。 就在此时,俄军主力到达,得到兵力补充的俄军立即重新开始冲锋。战况十分激烈,到14日中午,俄军仅攻占外城一角。


日军开始攻击的时间是14日早上,目标朝阳门。在朝阳门双方进行了炮战,这是清朝历史上少见的激烈炮战。接近中午时,日军得到了跟上来的俄军预备队炮兵的支援。傍晚时分,日军组织了敢死队,抬着巨大的炸药桶,把朝阳门城门炸开,于是日军步兵蜂拥而入。


在进攻北京的各国军队中,最为幸运的当属英军。英军得到中国教民的情报:“北京内城使馆区旁边护城河水面下有一个秘密水门”。


美军攻占广渠门则表现了美国人的精明。他们到达广渠门后同清军的短暂交战后,便立即退出了战斗。旁观俄军和清军的激烈战斗,最后美军挑选一段城墙攀爬进入城中。


8月14日上午,英军向广渠门攻击时,由于美军先期一步占领了该门,英军很顺利地通过此处。并且立即占领天坛,然后按照情报找到水门,顺利到达使馆,进入了内城。


8月14日,联军的进攻转移至对内城的争夺。由于外城失守,参加抵抗的清军作鸟兽散,京城内外的神机营、虎神营和各地勤王之师“约六、七万人,皆已散灭无踪。”


8月15日晨,美军占领正阳门。率先抵达皇城的美军在天安门遭到了清军激烈抵抗,无法前进,直到前来增援的英军从云梯爬到天安门城墙上面,发现守卫天安门城楼的清军官兵已经全部阵亡。

美军架好炮准备轰击午门,俄国人、英国人和日本人都不想让美国人抢先进入。于是各国司令官召开了紧急会议,决定:为了防止一国独占或先占皇宫,暂停对皇宫的军事行动。联军对北京的进攻最终停止在午门前。


就在守卫天安门的清军与美军激战时,慈禧带着光绪皇帝、皇后和一批王公大臣仓皇从西华门逃至德胜门,转经西直门逃出北京城。


1900年8月15日,八国联军最终占领了北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清末那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很多人都觉得纳闷:明明咱这边兵多,怎么就被人家几个国家联手给打败了呢?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道尽的,得从好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得看装备。别看清朝军队人数多,但很多都是拿着老掉牙的武器。尤其是那些号称“精锐”的军队,虽然也装备了一些新式枪炮,但和八国联军比起来,.............
  • 回答
    明朝火器确实不赖,这句说得没错。从火药的起源到各种火器的发展,咱们中国人的智慧在这方面一直在线。你想想,明朝早期就有火铳、火炮、佛郎机、虎蹲炮等等,到了中后期,像戚继光这样的大将,更是把火器运用得炉火纯青,打倭寇、抗蒙古,都少不了这些家伙的功劳。神机营那可是响当当的部队,装备的火器种类和数量,在当时.............
  • 回答
    关于清末将领刘光才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坚守娘子关数月,并歼灭德军1400人的说法,经过查阅史料和相关记载,可以明确地说,这个说法是假的。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误传,可能是后人为了塑造英雄形象,或者是一些野史、民间传说,将一些零散的事实进行夸大和嫁接所致。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解释为什么这个说法不符史实,.............
  • 回答
    思考这个问题,得先抛开“历史不容假设”的老生常谈。我们不妨来一场大胆的推演,设想一下,如果明朝,那个曾经辉煌却最终走向灭亡的王朝,面对清末那七十年的风雨,又会是怎样的景象?先看看清末七十年的“对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清末那七十年里,中国面对的是怎样的力量。那是一股以英国为首,随后葡萄牙、法国、俄国.............
  • 回答
    如果“八国联军”在清朝初年(大致是17世纪初至17世纪末,明末清初这段时期)进犯中国,其结果将会与历史上的庚子国难(1900年)大相径庭,甚至可能导致中国历史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这是一个充满假设性的场景,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可能产生的影响和结果:一、 “八国联军”的构成与当时的中国力量对比:首先.............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到历史、军事、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很难用一个简单的答案来概括。“病夫”这个标签本身是带有侮辱性和片面性的,清朝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病夫”时期都面临着严峻的内部和外部挑战,但他们在应对这些挑战时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能力和结果。为了详细地解释为何出现这种巨大的差异,我们需要从.............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假设,也触及了中国近代史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如果八国联军没有在1900年入侵中国,清朝的国祚是否会因此延长,并且很有可能超过300年,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八国联军侵华视为一个孤立事件。它背后是晚清中国积弱积弊的深层原因,以及国际格局变化.............
  • 回答
    清朝之所以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节节败退,几十万军队难以抵挡联军的攻势,原因复杂且多方面,绝非简单的数量对比就能解释。这背后是制度的腐朽、军队的落后、战略的失误以及国际环境的恶化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正视清朝军队的“几十万”这个数字背后真实的战斗力。所谓的“几十万”,其实是一个非常庞杂且质量参差.............
  • 回答
    清朝部队和八国联军的对比,已经是一个很有趣的历史假设了。如果把清朝部队换成秦朝部队,这个问题就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也更加值得深入探讨。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两支部队摆在一起比拼,而是要深入到当时的时代背景、武器装备、战术思想、组织能力乃至社会制度等多个层面进行细致的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
  • 回答
    八国联军入侵中国(1900年)后,虽然攻陷北京、俘虏清朝皇帝光绪帝并迫使慈禧太后签订《辛丑条约》,但列强并未直接推翻清朝、瓜分中国,而是选择通过谈判达成妥协。这一历史现象的深层原因涉及多方面的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1. 列强间的利益协调与矛盾 列强的矛盾与合作需求.............
  • 回答
    清末新政,作为晚清政府试图挽救危局、回应社会变革而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本意是希望通过改革来巩固统治、富国强兵,然而事与愿违,它最终非但未能挽救大清王朝,反而成为了催化革命的重要因素。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从新政的背景、内容、实际效果以及它引发革命的内在逻辑进行详细分析。一、 清末新政的背景:内忧外患下.............
  • 回答
    清末民初,尤其是辛亥革命后,虽然“共和”的口号响彻云霄,成为主旋律,但我们必须承认,在那个时代,“共和”的内涵和实践与现代意义上的公民共和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尤其是在对待底层人民的态度上,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忽视和不平等。因此,说“没有把底层人民当人”可能是一种激烈的表述,但它折射出了一些非常真实且令人痛.............
  • 回答
    清末民初,东北地区确实发生了大规模的汉族人口迁徙,即“闯关东”。与同期蒙古地区发生的因土地和资源冲突导致的抗垦运动相比,东北地区渔猎少数民族与闯关东汉人之间的冲突显得相对缓和,并未爆发大规模的仇杀事件。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历史、社会、民族以及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东北地.............
  • 回答
    清末时,普通人是否还普遍将满清视为“异族朝廷”,这是一个值得细致探讨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呈现出一种复杂且动态的演变。虽然“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在革命党人中响亮,但对于广大的普通民众而言,这种“异族”的认知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统治的深入以及社会现实的变化而变得模糊、淡化,甚至在某些.............
  • 回答
    清末人民麻木不堪,为什么还能爆发革命?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事实上,“麻木不堪”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笼统的说法,它并不能完全概括当时社会的复杂性。革命的爆发,正是因为有一部分人并没有麻木,或者说,即使是曾经麻木的人们,也在特定因素的催化下觉醒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
  • 回答
    要回答“清末如果真的让光绪皇帝主政能否挽救大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深入剖析光绪皇帝的能力、他所面临的局势,以及慈禧太后与守旧派的阻力。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涵盖的。光绪皇帝:一位充满改革热情但缺乏实权的君主光绪皇帝(载湉)在1875年被慈禧立为皇帝,但实权却尽在.............
  • 回答
    清末的省制变迁与中国未走向联邦化:一段错综复杂的历史分析清末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下,以自强为旗号的洋务运动以及随后的戊戌变法,都试图对僵化的体制进行改革。其中,省制的调整与变动,是这场深刻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尽管改革浪潮席卷全国,并出现了一些趋向地方自主的苗头,中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深刻。清末那个时期,社会动荡,内外危机四伏,普通民众的日子过得可以说是相当艰难。然而,我们回看那段历史,很多时候,尤其是官方的叙事或者知识分子笔下的记录,似乎更集中于“丧权辱国”的屈辱感,对于民间真实的疾苦,似乎着墨不多。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原因,不是简单的一句“不提”就能概括的.............
  • 回答
    清末九位总督,赵尔巽、赵尔丰二人占据了两个显赫的位置,这事儿在当时绝对是能引起不少关注的。很多人会纳闷,清廷怎么不怕这两人联手,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搞什么“结党营私”,甚至威胁到中央统治呢?而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并且被默许了呢?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和背景捋清楚。赵氏兄弟的崛起之路:赵尔.............
  • 回答
    清末,中国与西方在武器装备上的差距,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一点点拉开的鸿沟,其影响深远,贯穿了整个近代的中国历史。要详述这差距,得从几个关键维度去剖析。一、 生产力与技术基础:从手工到流水线我们先看看基础。西方在19世纪已经普遍进入了工业化时代。蒸汽机、电力、化肥、炼钢技术(如贝塞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