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把清朝部队换成秦朝部队能否打败八国联军?

回答
清朝部队和八国联军的对比,已经是一个很有趣的历史假设了。如果把清朝部队换成秦朝部队,这个问题就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也更加值得深入探讨。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两支部队摆在一起比拼,而是要深入到当时的时代背景、武器装备、战术思想、组织能力乃至社会制度等多个层面进行细致的分析。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清朝部队”和“秦朝部队”指的是什么。

清朝部队: 在八国联军侵华的1900年,清朝的军队主要分为几类:
绿营: 这是清朝主要的地面部队,虽然名义上是八旗之外的汉人军队,但经过长期的腐化和装备落后,战斗力已经非常堪忧。
八旗: 曾经是满清的精锐,但到了晚清,八旗子弟大多丧失了祖上的勇武,生活奢靡,战斗力大打折扣。
新军: 在太平天国运动后,清朝开始尝试编练新式陆军,如淮军、湘军,以及后来受西方影响更深的北洋新军。这些军队在装备和训练上比绿营和八旗要先进不少,一些部队甚至配备了洋枪洋炮,但整体而言,清朝军队仍然是冷热兵器混杂,训练和指挥体系混乱。

八国联军: 由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奥匈帝国组成。他们的军队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装备了大量先进的步枪(如毛瑟步枪、李恩菲尔德步枪)、机关枪、大口径火炮、甚至还有巡洋舰和登陆部队。他们的训练有素,战术成熟,指挥统一,并且有明确的战略目标。

现在,我们来构思一下,如果将清朝的这些军队,替换成一支全副武装、训练有素、以秦朝军事制度为基础和核心的部队,会有怎样的结果。

秦朝军队的优势:

1. 严明的纪律和强大的组织能力: 秦朝的军事制度是其强盛的基石。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建立了高度集权的中央集权制度,军事上更是推行了严格的军功爵制。士兵严格按照军法管理,赏罚分明,层层负责,从中央到基层,都有明确的指挥链。这意味着他们的部队能够形成一个高效运转的整体,执行命令的效率远高于当时的清朝军队。
2. 强大的步兵方阵和战术: 秦军以步兵为主力,他们的步兵方阵(类似后来的长矛阵或密集步兵队形)在冷兵器时代具有极强的冲击力和防御力。通过长矛、戈、戟、剑、盾牌等组合,以及弩箭的远程支援,秦军能够形成密不透风的战线。他们的战术也相对灵活,能够根据战场情况调整。
3. 军事技术上的领先(在当时): 秦军在当时已经大量使用铁质武器,装备精良,而且大量装备了强弩。弩的射程远、威力大,是当时非常重要的远程杀伤武器。其射速虽然不如后来的火枪,但在冷兵器时代,一支装备大量强弩的秦军方阵,其火力密度是令人畏惧的。
4. 强大的后勤保障: 秦朝为了支撑其庞大的军队和对外战争,建立了一套有效的后勤体系,能够保障军队的粮草、武器、装备的供给。

秦朝军队(假设)对阵八国联军的挑战:

1. 武器代差的鸿沟: 这是最致命的劣势。八国联军拥有的是火器。他们有步枪(射程远、精度高、火力持续性强)、机关枪(可在短时间内倾泻大量弹药)、以及各种火炮(能够远距离摧毁工事和杀伤密集部队)。而秦朝军队,即便最精锐的部队,其主要杀伤手段仍然是冷兵器和弩。
射程: 八国联军的步枪射程可以达到几百米,机关枪更是数倍于此。而秦军的弩,即便射程最远的,也无法与现代火枪相比,且填装速度慢。
穿透力: 现代火枪的子弹能够轻易穿透当时秦军的盾牌和锁子甲。火炮的威力更是不用说,几发炮弹就能摧毁一个秦军方阵。
火力密度: 机关枪的扫射能力,是秦军密集方阵的噩梦。密集的秦军一旦被机关枪瞄准,瞬间就会造成大量伤亡。

2. 战术理念的根本差异: 秦军的战术是基于冷兵器时代,注重人海战术、阵列推进和近身搏杀。而八国联军的战术则是基于火器,强调火力压制、分散射击、火力掩护和快速机动。秦军的密集方阵,在面对八国联军的火力网时,将是极其脆弱的目标。

3. 信息和通讯: 秦军主要依靠鼓、旗、号角等进行指挥和信息传递,传达速度慢,容易受到干扰。八国联军则拥有电话、电报等现代通讯手段,能够实现高效的指挥和信息共享。

4. 机动性和战场适应性: 八国联军的军队,尤其是其海军,可以快速部署到沿海地区。他们的步兵也有一定的机械化运输能力(如火车)。秦军虽然强大,但其机动性主要依赖步兵本身的行军速度。面对八国联军的海上优势和快速登陆能力,秦军在战场选择和应对上会非常被动。

如果秦朝军队“现代化”装备,结果会怎样?

为了使这个问题更具讨论性,我们可以做一个假设:如果秦朝的军队,能够在保留其军事制度、组织和训练风格的基础上,换装八国联军的同等装备(或者说,我们把一支拥有秦朝组织和训练理念的现代军队,与八国联军进行对比)。

在这种假设下,秦军的优势将得到极大发挥:

纪律严明与战术执行: 拥有现代武器的秦军,其严密的组织和纪律将使其能够更好地协调火力、保持阵型、执行复杂的战术指令。他们不会像清朝军队那样出现溃散、哗变等情况。
强大的火力协调: 拥有步枪、机关枪、火炮的秦军,在强大的组织能力下,能够比八国联军更有效率地进行火力分配和集中。
优秀的战场指挥: 秦朝的军事指挥官,如果拥有现代的军事知识和训练,再加上其原有的军事素养,可能会成为非常有能力的指挥者。

在这种“装备现代化”的假设下,秦朝军队(换装了现代装备)极有可能战胜八国联军。这是因为,虽然八国联军的装备是当时最先进的,但他们的军队在人数、后勤、统一指挥等方面,仍然受到当时国力的限制。而一支由秦朝强大的军事制度和组织能力驱动的现代化军队,其战斗力将是难以估量的。

回到原始设想:未装备现代武器的秦军对阵八国联军

如果硬要让一支保持其原初冷兵器时代装备的秦军去对抗装备精良的八国联军,那么结论将是非常悲观的,几乎没有获胜的可能。

直接对抗: 在开阔地带,八国联军的火炮和机关枪可以在远距离上就将秦军密集冲锋的方阵彻底摧毁,秦军的弩箭很难越过火炮的射程,也无法穿透八国联军的防御工事。
城市巷战: 即便在复杂地形,八国联军的火力优势依然存在,并且他们可以利用火力优势逐步推进,而秦军的冷兵器在巷战中虽然有一定优势,但依然无法抵挡密集的枪火。
海军因素: 八国联军拥有强大的海军,可以进行舰炮射击,封锁沿海,以及快速运送兵力。秦朝在这一点上完全没有对抗能力。

结论:

要直接回答“把清朝部队换成秦朝部队能否打败八国联军?”,答案取决于你如何理解“秦朝部队”。

如果仅仅是“换个名号”,但仍然是清朝的装备和训练水平,那毫无疑问,名字再响亮也打不赢。
如果指的是一支“继承了秦朝军事制度、组织纪律和作战风格,但装备了当时(1900年)最先进的西方武器”的军队,那么这支部队将拥有极强的战斗力,很可能战胜八国联军。这更多的是一种“以现代化的组织管理能力驱动现代化装备”的胜利。
如果指的是一支“完全保持其冷兵器时代的武器装备和战术体系的秦朝军队”,那么面对八国联军压倒性的火器优势,几乎没有获胜的可能。这将是一场技术代差带来的碾压式失败。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拿“秦朝”这个符号去对抗“八国联军”,而是要看它所代表的军事系统在遇到压倒性技术优势时的适应性和抵抗能力。在技术代差面前,即使是秦朝那样伟大的军事强国,如果没有相应的技术革新,也难以与掌握了现代战争工具的对手匹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前221年,秦始皇政统一

前210年,扶苏继位,为秦二世

前208年,扶苏命大将项籍击匈奴,建漠北郡

前206年,项籍凿空西域,自命西楚霸王,一度侵入关中

前202年,韩信西征项籍,项籍逃亡葱岭以西,于里海附近重建西楚

前180年-前141年,三四之治

前140年,秦五世命张骞率大军远征西楚,远征路线被称为私仇之路

前126年,秦军攻陷西楚都城

前123年,霍去病击匈奴,尽坑之,直抵大泽

前85年,秦七世南征,史称多数民族南下

………………(哗啦啦过了两千年)

1900年,大秦宰相袁世凯向东发起对欧洲最后六国的远征。(日本和美国已经不存在了……)

欧洲六国组建了八国联军(历史回到了正常的轨道上!)。

1911年,大秦宰相袁世凯彻底征服了地球,逼迫秦帝禅让。

(涂颜色很累就不上图了,反正全都一个色了)

你是想看这种剧本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清朝部队和八国联军的对比,已经是一个很有趣的历史假设了。如果把清朝部队换成秦朝部队,这个问题就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也更加值得深入探讨。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两支部队摆在一起比拼,而是要深入到当时的时代背景、武器装备、战术思想、组织能力乃至社会制度等多个层面进行细致的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
  • 回答
    曾国藩与清廷的关系,以及他若拥有更多部队能否“赶下台”,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假设。但要直接回答“能”或“不能”,其实过于简单化了,因为历史的走向并非仅仅取决于兵力多寡。我们得从曾国藩个人的局限性、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清廷本身的韧性等多个角度来审视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曾国藩.............
  • 回答
    .......
  • 回答
    网上将清朝“一无是处”的说法,确实是一种比较片面的观点。虽然清朝的历史上有许多值得反思和批判的地方,但它能够统治中国长达268年,绝非偶然,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复杂原因。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继承与融合:政治制度的强大生命力 继承明朝政治遗产并加以改良: 清朝虽然是满族.............
  • 回答
    关于“满清”这个称呼,确实是一个挺能引起讨论的话题。我个人觉得,看待这个问题,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每个人有自己的理由,也都有其道理。首先,咱们得承认,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一个王朝,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事实。所以,在历史的某些语境下,尤其是在强调民族属性的时候,用“满清”来指代它,合情合理。就好比咱.............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把清朝换成一个汉人王朝来延续,再去设想两百年内是否能终结两千年的封建制度。这确实是个极具挑战性的假设,因为很多因素都和统治者的民族属性、王朝的性质,以及历史进程的节点息息相关。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确咱们说的“封建制度”是什么意思。在咱们的语境里,“封建”这个词比较宽.............
  • 回答
    在历史的讨论中,明朝和清朝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微妙的“挡箭牌”效应,只是这面挡箭牌的方向似乎是单向的。当我们谈论起清朝,尤其是对其进行评价时,明朝的身影总是不期而至,仿佛是一个天然的参照系。但反过来,当我们聚焦于明朝时,清朝却鲜少被主动拉入讨论的范畴。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逻辑和叙事惯性呢?要理解这一.............
  • 回答
    谈到“汉服”运动,人们往往会关注到它复兴的是哪些朝代的汉族服饰,而一个绕不开的问题便是,为什么清朝时期的汉族服饰,没有被纳入到“汉服”运动的主流视野之中?这其中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层面的因素,也有文化认同和情感层面的考量。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汉服运动的核心诉求,很大程度上是在于“复兴.............
  • 回答
    太平天国,这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农民起义,其波澜壮阔的规模和宏大的目标,着实让许多人扼腕叹息,为何它未能像其他一些更“成功”的农民起义那样,一举推翻王朝统治,反而让清朝得以苟延残喘半个世纪之久?这个问题,绝非三言两语能够道尽,其中夹杂着历史的偶然与必然,战略的得失与人事的变迁。要探究这个.............
  • 回答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但在近现代却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时期,其中清朝(16441912)经常成为讨论的焦点,甚至有人将近代中国落后的所有原因都归咎于它。这种看法,虽然有一定的历史依据,但未免过于片面和简单化了。首先,我们需要承认,清朝在很多方面确实未能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当西方国家经历文艺复兴、宗教改.............
  • 回答
    编篡《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绝后的文化工程,其规模之宏大、收录之广泛,至今仍令人惊叹。然而,与此同时,围绕着这部巨著的争议也从未停止过,其中最核心的一点便是清朝政府在此过程中是否存在大规模地删改、销毁不利于自身统治的内容。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可以说,这是一个有计划、有组织、规模庞大且影响深远的.............
  • 回答
    这可是个有点意思的问题,就像看两场不同的宫廷大戏,演员阵容相似,但导演手法和观众反应却大相径庭。要说清朝能把大臣“训”得服服帖帖,而明朝却常常闹得鸡飞狗跳,这背后确实有不少门道。咱们不妨从几个大方面掰扯掰扯,力求说得透彻点。一、皇权根基与合法性:稳定压倒一切首先,得说说皇帝这个“老大”的底气从哪儿来.............
  • 回答
    将明朝和清朝的顺序调换,这是一个极具颠覆性和想象力的设想。它不仅会对中国近代史的进程产生深远影响,也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我们对“耻辱”的定义和感受。然而,要详尽地分析其中的复杂性,需要我们仔细审视两个朝代的特点、历史背景以及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理解“耻辱”的根源:在探讨顺序调换的影响之前,我们首先要.............
  • 回答
    假如明朝和清朝互换身份:一场波谲云诡的历史大逆转历史的长河中,明清两朝的更迭是中国古代一段极具戏剧性的篇章。如果有一天,我们脑洞大开,设想一下明朝和清朝的历史角色来一个乾坤大挪移,会发生怎样一番波谲云诡的景象呢?这可不是简单的南北朝对调,而是两个截然不同文明背景、统治理念和发展路径的帝国,在中华大地.............
  • 回答
    将清德宗(光绪帝)换成清圣祖(康熙帝)来执掌清朝,其结果绝非简单的是“会不会亡”这么直接的判断,而是一个涉及王朝命运、历史走向的宏大命题,需要从多方面、多层次来细致剖析。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下两位皇帝的统治风格、历史背景以及他们面对的主要挑战。清圣祖(康熙帝): 统治时期: 1661年-1722.............
  • 回答
    清朝并没有对汉人进行“洗脑”以让他们改族为满族,这是因为以下几个主要原因,我们可以从历史、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1. 清朝统治的性质与策略: “以满治汉”而非“以汉治汉”的初期策略: 清朝入关后,面对的是一个人口远超满族的汉族社会。其统治的根本在于维持满族的统治地位和特权。如果强.............
  • 回答
    清朝官修《明史》,可以说是一部“呕心沥血”的“抹黑”之作,其力度之大、角度之刁钻,让明朝在历史的镜头下,变成了一幅色彩斑斓却又充满污点的画卷。要说它“黑”得多惨,咱们得从几个方面细致地掰扯掰扯。一、 历史的“正统”审判:为入主中原找合法性首先,你得明白《明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它是清朝皇帝陛下下令,.............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我们理解历史王朝名称时的一些关键点。你观察得很细致,确实是这样,我们习惯性地把元朝称为“蒙元”,把清朝称为“满清”,但很少有人会说“汉明”。这背后其实有几层原因,咱们来掰开了聊聊。首先,得搞清楚“蒙元”和“满清”这两个称呼的由来和含义。“蒙元”这个说法,大家一看就知道,“.............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它触及了清朝末年中国近代化转型中一个核心的困境,也正是这个困境,让中国在面对列强的侵略时,屡屡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将清末的战争赔款与抗日战争的战略做对比,能够非常清晰地揭示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清末战争赔款的根源:一个落后农业帝国面对工业强权的无奈首先,我们要理解清朝末年所处的.............
  • 回答
    关于清朝为何不直接废除外藩蒙古旗而将其统一为内属蒙古旗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议题。简单来说,清朝之所以选择“盟旗制”并维持外藩蒙古的相对自治地位,而非直接将其并入内属蒙古,是出于一系列复杂的政治、军事、民族以及历史原因的综合考量。直接废除外藩蒙古并将其纳入内属蒙古体系,在当时而言,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