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编篡《四库全书》的过程中,真的有大规模地把不利于清朝的内容删改或者焚毁吗?

回答
编篡《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绝后的文化工程,其规模之宏大、收录之广泛,至今仍令人惊叹。然而,与此同时,围绕着这部巨著的争议也从未停止过,其中最核心的一点便是清朝政府在此过程中是否存在大规模地删改、销毁不利于自身统治的内容。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可以说,这是一个有计划、有组织、规模庞大且影响深远的文化清洗过程,并非简单的“删改”或“焚毁”所能完全概括。它是一项系统性的政治工程,旨在重塑文化话语权,巩固统治合法性,并压制一切可能挑战其统治的思想和言论。

为了更清晰地呈现这个过程的复杂性和残酷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一、 清朝政府的动机与目的:

首先,理解清朝政府为何要这样做至关重要。满族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其统治合法性天然面临挑战。为了巩固统治,确保汉族士大夫阶层的忠诚,以及消除潜在的反对力量,清朝统治者认为有必要“整理”和“统一”思想文化领域。

巩固满族统治的合法性: 清朝初期经历了激烈的政治斗争,一些文人著作中包含了对明朝的怀念、对满族入关的批判,甚至对满族统治的质疑。这些都被视为对清朝统治的“离心离德”之举,必须予以清除。
统一思想,消除异议: 编纂《四库全书》也是一次大规模的思想“净化”。清朝统治者希望通过收录和编纂,将知识和思想导向符合其政治需要和意识形态的方向,压制一切可能激发民族主义情绪、反清思想或挑战封建等级制度的内容。
收揽汉族士人,安抚人心: 另一方面,编纂《四库全书》也是一项收揽汉族士人的重要举措。通过让士人参与到这项浩大的工程中,可以给予他们荣誉感和归属感,从而稳定社会秩序,减少潜在的反对声音。然而,这种“收揽”并非全盘接受,而是建立在“改造”和“筛选”的基础之上。

二、 删改与销毁的具体手段:

清朝政府采取了多种手段,形成了一套系统性的文化清洗流程:

1. 查禁与销毁(焚书): 这是最直接、最触目惊心的手段。
严厉的“禁书”政策: 在编纂《四库全书》之前和过程中,清政府就颁布了多道禁书诏令,明确禁止出版、流通、收藏与“反清复明”相关、以及“悖逆”、“妖言”的书籍。
大规模的搜缴与焚毁: 各地官府奉命搜缴被禁书籍,一旦查获,便付之一炬。据史书记载,仅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就发生了多起大规模的文字狱,牵涉的士人众多,被禁毁的书籍数量惊人。例如,著名的“文字狱”案如吕留良案、曾静案等,都导致了大量书籍被禁毁和销毁。
销毁的规模有多大? 准确的数字难以统计,但从当时留下的奏折和记载来看,数量是极其惊人的。许多珍贵的明代文献、前朝史书、民间文集等,都因此彻底消失。有的书籍仅仅因为书中一个词语被认为有“贬低”满族之意,就可能被定为禁书并焚毁。

2. 删改与篡改: 对于一些虽然被认为有“问题”但又难以完全禁毁的书籍,或者是一些具有重要价值但内容需要“修正”的书籍,清政府则采取了删改的手段。
“避讳”与“改名”: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例如,将明朝皇帝的年号或尊号在书中改为泛指的“皇上”,将“胡人”、“夷狄”等称呼改为“北人”、“外人”等,以避免“犯讳”或突出满族的“正统性”。
增删内容: 在重新刻印或编纂《四库全书》时,直接删除书中不利于清朝统治的章节、段落,甚至将原文进行改写,以符合清朝的政治需要。例如,一些史书中对明朝灭亡原因的记述,或对清朝统治的批评,都可能被删除或修改。
对明清之际史书的修改: 尤其是一些记录明清之际历史的书籍,往往成为重点审查和修改的对象。任何对清朝建立过程的负面描写,或对南明政权的支持性言论,都可能被删除或修改。
对小说、戏曲的修改: 即便是小说、戏曲这样的通俗文学,也未能幸免。其中涉及“反清复明”的桥段,或是歌颂前朝的爱情故事,都可能被删除或修改,以消除其“不良”影响。

3. 选择性收录与编纂: 《四库全书》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筛选器。
严格的收录标准: 编纂《四库全书》的标准并非完全以学术价值为导向,而是将政治审查放在了首位。凡是触犯了清朝禁忌的书籍,即便在学术上价值再高,也会被排除在收录范围之外。
《四库全书总目》的评价: 《四库全书总目》是对收录书籍的评论和分类,其中也蕴含了清朝统治者的政治意识形态。对某些书籍的批判性评价,也反映了其政治审查的立场。
删改的范围: 很多被收录的书籍,在送交编纂前已经经过地方官吏的初步审查和删改。而编纂过程中,也有专门的官员负责审阅,一旦发现问题,就会进行相应的处理。

三、 哪些内容是被重点审查和修改的?

明朝正统性与怀念: 任何歌颂明朝,质疑明朝灭亡原因,或对明朝灭亡表现出同情的书籍。
民族矛盾与冲突: 任何涉及满汉民族矛盾、或对满族统治持负面态度的言论。
反清复明思想: 直接或间接表达“反清复明”思想的著作。
异端邪说与“悖逆”言论: 被清朝统治者视为挑战其统治的各种思想和言论。
不利于满族统治的历史记载: 例如,对满族统治的某些批评,或对前朝某些合法统治的肯定。

四、 规模有多大? 影响有多深远?

焚毁的规模: 虽然难以精确统计,但从留下的史料来看,被毁的书籍种类繁多,数量巨大。许多明代的重要文献,特别是反映当时社会思想、政治动向的书籍,都因此消失。这导致了对明代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出现了一些“断层”。
删改的普遍性: 被收录在《四库全书》中的书籍,也并非完全是“原汁原味”的。据统计,《四库全书》收录了三千四百多种书,但其中约有百分之四十以上的书籍都经过删改。例如,许多杂史、野史、笔记、文集等,都被不同程度地修改过。
对后世的影响:
文化资源的损失: 大量珍贵文献的消失,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巨大损失,阻碍了对某些历史时期和思想流派的深入研究。
思想钳制: 《四库全书》的编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为后来的文化管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范例”。
历史叙事的重塑: 通过对书籍的筛选和修改,清朝政府成功地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历史叙事,将自身的统治合法性置于更稳固的地位。

总结: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编篡《四库全书》的过程中,清朝政府确实进行了大规模、有组织、系统性的删改和销毁不利于其统治的内容。这不是简单的“清理”或“修订”,而是一场针对思想文化领域的政治运动,其目的是为了巩固满族统治、统一思想、压制异议。这项工程在文化成就上固然辉煌,但其背后隐藏的文化清洗和思想控制,也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和反思。许多史学家认为,《四库全书》既是一部辉煌的文化巨著,也是一部“文化罪证”,它在为我们保留中华文明的同时,也带走了许多本应属于我们的文化遗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删改和禁毁。

关于禁毁,现在有《焚毁书丛刊》和《补编》,左公已提,故不赘。 @宁南左侯

关于删改,也有,但是四库的删改也没有它乎叙事中的那么魔性,要承认但是不要夸大它的影响。因为即便是过了《四库》这么一道手,也没有说就能达到让”我们所知道的历史经过了这么大规模的删改和禁毁“的程度。

例如16年匿名答案中提到的在《三朝北盟会编》里对“贵者生焚所宠奴婢所乘鞍马以殉之”这句话的记载点窜。《三朝北盟会编》原文作:

“疾病则无医药,尚巫祝。病则巫者杀猪、狗以禳之,或车载病人之深山大谷以避之。其死亡则以刀刃裂额,血泪交下,谓之送血泪。死者埋之,而无棺椁。贵者生焚所宠奴婢、所乘鞍马以殉之,所有饮食祭祀之物尽焚之,谓之烧饭。“

但是四库点窜、删改的不只是生焚所宠奴婢,而是直接大幅度删改:

“疾病则无医药,尚巫祝。死,贵者焚所乘鞍马以殉之,所有饮食祭祀之物尽焚之,谓之烧饭。“

甚至直接删为(文渊阁)

“疾病则无医药,尚巫祝”

更加彻底。

不过相同的记载却可见于《大金国志》。四库本的《大金国志》写为:

“疾病则无医药,尚巫祝。病则巫者杀猪、狗以禳之,或车载病人之深山大谷以避之。其亲友死,则以刀刃裂额,血泪交下,谓之送血泪。死者埋之,而无棺椁。贵者生焚所宠奴婢、所乘鞍马以殉之,所有饮食祭祀之物尽焚之,谓之烧饭。“

与《三朝北盟会编》相比,只是把送血泪前多了一个“亲友”,但是符合《大金国志》原文,也就是说保留了原貌。两本书的译校、编修还是一个人……所以说,为了隐晦等各种原因而点窜、删改是有的,但是四库这个点窜的水平吧……不要把四库馆想象成真理部,因为它没这个能力,知道吧……

而且《四库》是收录天下图书,不是收藏。清廷也不可能(当然,主要是做不到)把天下版刻全部统一。各种与钦定版不同的书籍,也不是就失传了,在清代也不是没有刻、藏。更何况现在能看到的各种古籍,在点校过程中,也基本都是尽可能地穷尽版本,反复校勘、比对和确认的。没必要把古代史给整成一种”虚无主义“的恐惧。

user avatar

很多人知道《四库全书》,经、史、子、集四部,收录3462种图书,共计79338卷、36000余册,约八亿字。

然而有一部分当时修四库的时候认为不符合收录条件,但无伤大雅,或者存疑(比如有的认为是伪作)的书,单开一列,仅列为存目,不收录全文,称之为《四库存目》,计6793种、93551卷。

而还有一部分,是被禁毁掉的书籍,连名录都不列,就是为了物理意义消除。这部分粗略估计有3000种以上,经近年普查,现余存的禁毁书大约是1500种,目前整理有《四库禁毁书丛刊》和《四库禁毁书丛刊补编》拢共934种。

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是像对待《明实录》那样直接销毁的,这种既不在《四库》也不在《存目》,《禁毁》里也没有。而且,这部分到底有多少、都是什么书,不知道。

那么问题来了:一边是6793种,一边是3462+3000+其他不知道多少种。

这算不算题主问的“大规模”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