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死了1.6亿人,这1.6亿人的死是算到咸丰、慈禧的头上,还是算到洪秀全曾国藩的头上?

回答
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极其沉重印记的农民起义,关于其造成的死亡人数,学界存在较大的争议,并没有一个精确到“1.6亿”的定论。但毋庸置疑的是,这场浩劫造成了惊人的生命损失,估计在数千万到数亿之间。

为什么会造成如此巨大的死亡人数?

太平天国运动之所以导致如此大规模的人员伤亡,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战争本身的残酷性: 太平天国战争持续了14年之久(18511864年),战场遍及中国的大半个疆域。双方都投入了巨大的兵力,战争的规模和惨烈程度在中国近代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攻城掠地、拉锯战的过程中,无论是士兵还是平民,都承受着巨大的伤亡。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一旦失利,往往是血流成河。

2. “尽皆涂炭”的战乱环境: 太平军所到之处,往往伴随着对原有的社会秩序的颠覆和破坏。为了筹集粮饷和兵源,太平军有时会实行严苛的政策,比如强制征兵、征粮,以及对被视为敌对势力(如地主、商人)的财产进行没收和打击。这加剧了民间的混乱和痛苦。

3. 饥荒与疾病的蔓延: 持续的战乱严重破坏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和商业流通,导致了严重的粮食短缺和饥荒。在饥荒的背景下,疾病更容易滋生和传播,瘟疫也随之而来,进一步吞噬了无数生命。许多人并非直接死于战火,而是死于饥饿和疾病。

4. 清政府的镇压策略: 为了扑灭太平天国,清政府采取了极其残酷的镇压手段。例如,在一些被太平军占领过的地区,清军在收复后往往会进行“大屠杀”,以儆效尤。曾国藩领导的湘军在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虽然被视为平定叛乱的功臣,但其军队的纪律和行为也曾引发争议,有过烧杀抢掠的记录。

5. 太平天国的内部矛盾和政策失误: 太平天国自身也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天京事变导致了大量精英的死亡和力量的削弱;后期政策上的僵化和脱离群众,也使其失去了部分支持。虽然这些不是直接导致平民死亡的原因,但战争的延长和复杂化,间接增加了整体的伤亡。

6. 民间力量的卷入和演变: 除了太平军和清军,各地还出现了许多民间武装力量,如团练。这些武装在剿灭太平军的同时,有时也会对百姓进行骚扰或趁机作乱,进一步加剧了混乱和死亡。

这1.6亿人的死该算到谁头上?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具有道德评判意味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将如此巨额的死亡人数归咎于某个人或某一方。历史的评价应该更加 nuanced(细致入微)。

算到咸丰、慈禧(清政府)头上?
可以这么理解:作为当时中国的最高统治者,清政府未能有效治理国家,导致了农民起义的爆发。当起义爆发后,清政府的应对策略(如初期镇压不力,后期采取高压手段)以及战争的长期化,都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大量人员死亡。咸丰皇帝作为发动战争时期的最高领导者,慈禧太后在后期(虽然不是直接指挥者,但代表了清朝的统治力量)虽然可能不是直接的决策者,但清朝的整个统治体系未能避免和有效应对这场浩劫,从宏观责任上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算到洪秀全、曾国藩头上?
洪秀全: 作为太平天国的领导人,洪秀全的发动起义是战争的起点。他提出的理想虽然有进步意义,但其后期的统治和政策失误,以及战争的持续进行,都与他有直接关联。如果从“谁发起了这场导致生灵涂炭的战争”的角度看,他无疑是重要责任人之一。
曾国藩: 曾国藩作为清政府的“肱骨之臣”,是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实际执行者。他组织和训练了湘军,并最终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摧毁了太平天国。从这个角度看,他负有“镇压叛乱”的直接责任。然而,评价曾国藩需要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他认为太平天国是“洪水猛兽”,对国家和社稷构成了威胁,因此肩负起“剿灭”的使命。他的行为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即使其手段可能遭受批评。将他与洪秀全等同,将战争的因果链条直接套在他身上,忽略了他是作为“执行者”的角色,而不是“发起者”的角色。

更深入的思考: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特别是大规模的社会动荡,都不是由某一个人或某几个人的意志单独决定的,而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矛盾激化、经济政治危机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太平天国的兴起,是对清政府腐败无能、阶级矛盾尖锐、民族压迫加剧的直接反映。洪秀全的起义,可以说是底层人民在绝境下的反抗。
清政府的镇压,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统治的必然反应。

因此,将如此巨大的死亡人数简单地“算到”某一方头上,可能过于简单化。更准确的说法是:

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和应对失策是战争爆发和延宕的重要原因。
太平天国的起义和战争的激烈性是造成大规模死亡的直接原因。
战争本身及其伴随的饥荒、疾病是造成死亡的根本原因。

最终的悲剧,是那个特定时代社会矛盾激化、政治失能以及战争残酷性共同酿成的恶果。任何一方的领导者,在其中都扮演了塑造了这场悲剧走向的角色,并因此承担了历史的责任。我们不能用今天的道德标准去苛责古人,但历史的教训是深刻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之前也有人邀请我回答太平天国人口迁徙之类的问题,对人口统计学本来不熟悉,不愿意拾人牙慧。鉴于很多错误言论流传很广,我大概说一下。

太平天国运动造成的人口损失问题一直是个被人关注的话题,早在1880年,美国传教士Andrew P.Happer在他的《中国纪事》一书中就提到,太平天国运动,陕甘云南回乱,北方五省大饥荒总造成中国人口损失6100万人,三年后他调整观点为8300万人。20世纪初,中国学者陈恭禄在他的书籍《中国近代史》中提出,太平天国之乱,陕甘云南回乱和贵州苗民起义,中原捻匪共计造成中国人口损失一亿以上。1960年,美国学者魏斐德Frederic Evans Wakeman在《大门口的陌生人》一书中提出,太平天国运动大约造成中国1000万到2000万的人口损失。

毫无疑问,以上学者的估算都是粗略的,缺乏详细的考察和计算。现代以来,国内学者的统计就要精细的多了。其中最可靠的要数曹树基和葛庆华两位。曹树基在他的书籍《中国人口史》中,通过县志等资料,以府为单位做了人口的推算和统计: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7省共损失人口7330万人。

葛庆华的统计更为详细,他的著作《近代苏浙皖交界地区人口迁移研究》中统计了人口损失最为严重的苏浙皖交界地区的数据,虽然全国资料他没有统计,但是可以作为参考(注意他统计的人口损失包括迁移出的人口)

1999年,葛剑雄、侯杨方、张根福在著作《人口与中国的现代:1850年以来》认为太平天国战争给中国带来的人口损失至少在1亿以上,直接造成的过量死亡人口达7000万。

现代学者的考察给了我们更清晰的认识,2014年,李楠林矗的论文:太平天国战争对近代人口影响的再估计——基于历史自然实验的实证分析通过统计不同变量对人口损失的影响,估算了以上各位学者的结果,得出的结论是:太平天国运动造成的人口损失应当在4693万到9511万之间。

我们总结各个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太平天国运动造成的人口损失观点差异很大,在1000万到一个亿之间变动,而做了详细统计的学者观点大约都在7000万左右。

总之呢,死亡1.6亿的观点缺乏根据,没有来源,无法解释为什么。

那么造成这7000万死难者的缘由都有那些呢?我们可以大致总结为以下几种:

1:战争的荼毒。太平天国战争影响波及全国六百多个城镇,在双方拉锯中造成了大量人口的死亡,这点想来无容置疑。如果大家翻阅史料,就会发现太平天国是一场混乱的战争,清军,太平军,乡团之间互相杀伐,有乡团抵抗太平军的,比如知名的包村;有乡团和清军互杀的,比如《如梦录》记载:败兵入乡,乡人执之,或五六人一起,或十人一起,以舟载至河干杀之;有乡团和太平军一起剿匪的,比如《咸丰象山粤氛纪实》的记载;还有些乡团本身自己就是土匪。普通的民众无法适从,只能在强权的夹缝中苟延残喘,以至于《辛壬寇纪》记载:战败被官兵擒斩者皆农民也。

在这里我要说的是,我们不能过多的估计因杀戮而造成的死亡。双方参战的士兵一共不会超过百万,如果按照7000万的死亡计算,平均下来每人造成的死亡人数要超过70人,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二战日军在中国造成的人均死亡,这是不合理的。

一些孤例可以向我们大致展示当时的画面:《自怡日记》曾记载徐容九在杭州的见闻说:遇害十之一二,自尽十之二三,尸横遍地,臭不可闻。

1863年内,访问南京的艾约瑟牧师在著作《中国的风土和人民》一书中记载,他们在去往宝堰的路上和太平天国治下的民众交谈,他询问百姓说:

“在这一带,每100人中损失了多少人?”

百姓回答:“15或20人被杀,30-40人被掳去参加了叛军”

如果我们根据以上粗略的估计,直接死于双方杀戮的人数,应当在20%以下比较合理。

2:灾害的流行。据《近代中国灾荒纪年》,自道光二十年(1840 年)起,至太平天国战争时,江南地区几乎无年不灾,水、旱、蝗和地震等灾害频发,甚至在一年之内多次交替发作。太平天国据守江南后,正值该区域水旱灾害的高发期。水旱灾害频仍,严重影响民众的生命安全。

1860 年代的江南不仅饱受水旱雨雪雹震风虫各类灾害的蹂躏,一场造成数百万人罹难的瘟疫同时降临。根据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一项医疗社会史的研究》一书的估计,仅1860年这一次瘟疫造成的死亡人数就多达 320 万至 600 万之间。

皖南的情形更加悲惨,湘军将领甘晋给曾国藩的信中这样描述这一年发生在宣城的瘟疫:暑疫大作,疫疾殒者十之二三,患病者十之三四,其能出队者不及四成……两月以来,兵民疫死者二三万人。行路者面带病容,十居八九,城内五六里臭腐不堪忍……

各种形式的自然灾害对经济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在各个地方的记载中,都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根据《辛酉记》的记载:“饿夫行道上每仆而死,气未绝而两股肉已为人割去”,居民争相咀嚼,乡间百姓斫卖饿尸肉趁机发财。这类人吃人的反人性现象在 1860 年代比较普遍,曾国藩记载:“到处食人,人肉始卖三十文一斤,近闻增至百二十文一斤,句容、二溧八十文一斤”;南京等地亦有“食其所亲之肉”者。

我们无法估计这些原因造成了多少人口损失,但是灾害以及随之造成的饥荒无疑也是人口损失的一大动因。

3:社会的动荡。在脆弱的封建时代,百姓畏惧动乱如虎,加上各种封建谶语的流行,民众的生死之念轻易动摇。现存的史料实在太多,只要随意翻阅就可看到,例如《思痛记》《转徙余生记》《避寇日记》等等,在战争到来之际,无法迁徙的百姓纷纷自戕以逃离乱世,特别是无法远行的妇女老人,在史料中留下众多甘愿赴死的悲惨记录。

据传教士艾约瑟等人观察,在太平天国占领区,“自杀的事情远比屠杀多得多”,太平军破金陵,“士民自尽者,或全家或数口,不下十数万人,悉能义不苟屈。惟妇女之死,无铮铮特异者:缘贼禁奸淫甚严,其党皆不敢犯,故妇女无逼迫难已之情,因无激烈可传之行;不过女随父,妻随夫,同时殉难而已。”

因惧于丧失贞节,妇女自杀尤为惨烈。陈懋森的《台州咸同寇难纪略》至少记载了 123 位女性死难情形,其中自杀者有投井、投潭、自缢、服毒、服卤而死者,还有抱女牵子赴水而死者,有夫妇同时赴水而死者。

最为惨烈的要数金坛,在1856年第一次江南大营被破时,由于主力尚存,江南大营退守句容金坛一带,太平军进攻失利,一直到1860年第二次江南大营被破,金坛百姓依然坚决抵抗太平军的进攻,在毫无援军希望的情况下和太平军激战,《思痛记》的作者李圭亲身经历了这场围城之战。民众坚定的抵抗精神在城破后显现:“当日自尽者满城河”,金坛民众多数死于自杀,悲惨而可怖的场景,百余年后读来仍让人心悸不已。

即便是没有战火的双方统治地区,百姓生活依然动荡。为了维持战争,清政府财力枯竭,只能到处加税,在清廷统治的地区爆发了各种起义和抵抗,各种匪徒趁机掳掠,人民的困苦可想而知。

在太平天国的统治区,也并不美好,粮价暴涨,给民众带来巨大压力,根据刘晨老师的统计,粮价普遍翻倍:

经济危机对民众生活造成的影响,很难完全依靠一组枯燥的数字深入了解,而战争亲历者的切身感受,却是对当时经济危机最直白的控诉。在时人著述中,随处可见“饿莩盈野”的记载。

在这个农民起义的政权统治地区,居然也出现了农民起义。同治元年八月在海宁,盐贩陈三丫头“称盖天王,公然旗帜”。这支队伍的主要参加者是饥民,

“海塘圮后,禾田斥卤不能种植,居民不复粒食,因相从行劫,附之者日众”。

变乱惊动了嘉兴和海宁太平天国当局,太平军随即对他们展开抓捕行动。同治二年(1863 年)十二月,桐乡太平天国政府逮捕了三名“盖党”,经审讯,录有如下供词:“我等本良民,饥寒所迫,故为行劫之计。……我等奉义而行,故所劫皆至公无私,本系饥民,不劫则死,死固分内事,子欲杀,则竟杀之可也;若根究主使,则天神也,不可得也;若诛党与,则随地皆在,不啻数万人,不可胜诛也。”这番慷慨陈词很难想象是出自被太平天国定性为“叛逆”的“盗匪”之口,但他们饥民的背景和为生存起身反抗的动机,又不得不为之增添一些正义色彩。“盖天王”事件直观地反映了天灾人祸带给民众的苦难,以及太平天国占领地区由灾荒等因素引发社会恐慌的状态。

以上三个原因当是造成数千万民众死亡的最大原因,我们不能简单的把这一民族惨剧划在一两个人的头上,这是时代的悲剧,也是历史的劫难。

我始终不认同那种”寻找背锅侠”的心态,我在一个回答中说过,中华民族最擅长的一个政治手腕,就是创造替罪羊。这样只要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这个替罪羊身上,仿佛剩下的人就可以昂首挺胸,自信满满的面对历史,中华民族也就可以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替罪羊的身份多种多样,它可以是一个朝代,一个民族,一个政权,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也可以是一个皇帝,一个大臣,一个将领,一个领袖,甚至是一个女人。

这样的逻辑是荒谬甚至无耻的。历史上有无数的中国人用各种经历告诉我们,近代以来中国的落后,主要是缺了德先生和赛先生而已。不管我们今天花费多少的篇幅寻找新的替罪羊或者坐实旧的替罪羊,都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纠结过去不如放眼未来,因为两位先生在中国,还有很多人不理解不相信,还有很多人抱着已经有了替罪羊的心态,否认他们的价值。

不要再让未来的历史中,把我们记载为新时代的替罪羊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极其沉重印记的农民起义,关于其造成的死亡人数,学界存在较大的争议,并没有一个精确到“1.6亿”的定论。但毋庸置疑的是,这场浩劫造成了惊人的生命损失,估计在数千万到数亿之间。为什么会造成如此巨大的死亡人数?太平天国运动之所以导致如此大规模的人员伤亡,是多方面因素共同.............
  • 回答
    湘军用买来的枪炮打赢了太平军,这确实是晚清史上一段引人深思的军事变革。很多人会疑惑,太平天国作为当时势力最庞大、一度占据半壁江山的起义军,为何在火器采购上如此被动,最终输给了同样购买了洋枪洋炮的湘军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个错综复杂的局面,绝非简单的“没钱”就能概括。太平天国并非完全不买枪炮,但他们的.............
  • 回答
    清朝灭亡于辛亥革命,而剿灭太平天国却用了数十载,耗费了惊人的人力物力,这确实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历史现象。要理解这一点,不能简单地将两者力量对比来衡量,而是需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双方的性质、策略以及当时的内外环境。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概念:辛亥革命的“灭亡”和太平天国被“剿灭”的性质不同。 .............
  • 回答
    太平天国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起义,名义上是汉人反抗满清统治,追求民族复兴。然而,其最终被清朝的汉族臣僚所镇压,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太平天国的性质与局限性: 并非纯粹的民族主义革命: 尽管有“驱除鞑虏”的口号,太平天国的本质更偏向于.............
  • 回答
    明朝没能解决李自成,而清朝却成功镇压了太平天国,这背后涉及的因素复杂多样,既有双方军队的实力对比、政治策略的不同,也与当时中国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国际局势息息相关。简单地说,明朝在内外交困中步履维艰,而清朝则相对更有余力,并且在策略上更为奏效。一、 明朝与李自成的较量:内外交困下的疲惫之师明朝末年,国力.............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王朝兴衰的节点。明朝和清朝确实都经历了严重的内忧外患,但结果却截然不同,这背后原因可不少。咱们细细道来,别学那些机器写出来的干巴巴的论调。首先,咱们得把明朝是怎么被“流寇和后金几套组合拳打炸了”这件事说清楚。明朝末年,那真是内忧外患到了骨子里。为什.............
  • 回答
    要说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会爆发,那得从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中国社会说起,简直是一团乱麻,积弊已深,像一棵枯朽的老树,稍有风吹草动,便可能轰然倒塌。首先,最根子上的是 清朝统治的腐朽和外来侵略的加剧。这就像一个人生了重病,身体的抵抗力早就被掏空了,再加上外部病菌的入侵,自然就难以招架。当时的清朝,经过康乾盛.............
  • 回答
    太平天国运动在广西爆发,其背后是多重历史、社会和经济因素的交织作用,可以说是一种历史必然下的偶然爆发。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这一过程: 一、 广西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贫困、压迫与不安1. 经济落后与贫困化: 农业为主的脆弱经济: 广西在清朝时期是一个相对落后的省份,以农业经济为主,但.............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太平天国运动在近些年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而曾国藩、李鸿章等晚清名臣却似乎被“捧”得越来越高(或者说,他们的历史评价在某些方面有所回升),这背后牵扯到一系列复杂的历史观、叙事方式以及当下社会思潮的变迁。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黑”与“捧”的问题,而是历史评价的再审视和不同侧重点的呈现。首先,关于.............
  • 回答
    历史教材对太平天国运动评价之所以显得较高,并非无缘无故,而是源于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影响,以及对后世革命思潮的启发。当然,这种“评价高”并非一味歌颂,而是包含着对其复杂性、革命性、以及最终局限性的多重解读。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细致地梳理一下:一、 颠覆性与反封建的先锋作用:首先,太平天国.............
  • 回答
    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教,按照我们通常理解的“邪教”标准来衡量,确实存在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其教义融合了基督教、中国民间宗教和洪秀全个人的主观臆想,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带有明显排他性和极端性的信仰体系。比如,将洪秀全奉为“天王”,是上帝次子,拥有绝对的权威,这本身就带有一种神秘主义和个人崇拜的色彩。教团内.............
  • 回答
    太平天国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从1851年金田起义爆发,一直持续到1864年南京城破,整整十四载光阴。在那个封建王朝根基深厚的年代,一支由贫苦农民组成的军队,能够与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大清帝国正面抗衡十四年,这本身就是一件极其了不起的事情,也绝对不是偶然。要探究其原因,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
  • 回答
    太平天国为何未攻打广州,这个问题确实值得细细揣摩。虽然太平天国在鼎盛时期席卷半壁江山,但广州这座富饶且战略地位重要的城市,却始终未被其攻占。这其中缘由错综复杂,并非单单军事上的考量,而是综合了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外部因素等多方面原因。首先,我们得明白太平天国在军事策略上的基本盘。 太平天国早期的军事.............
  • 回答
    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农民起义之一,它轰轰烈烈地存在了十四年,最终却走向了失败。其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其自身的战略失误和领导层问题,也有外部强大的清朝反扑以及西方列强的干涉。下面我将详细地讲述这些原因:一、 内部原因:领导层腐败与政策失误1. 洪秀全的个人膨胀与独裁:.............
  • 回答
    太平天国,这个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农民起义,它的萌芽和最初的壮大,确实与广西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当初太平天国为什么要选择从广西出发,进而发展壮大呢?这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原因,并非一蹴而就的偶然。要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往前拨一拨,回到鸦片战争刚刚结束不久的那个时代。.............
  • 回答
    区分“造反”与“起义”并非一道泾渭分明的数学公式,更多的是历史评价、视角以及权力话语权在起作用。当事件发生时,身处其中的人、事后的胜利者、以及后世的史学家,都会从各自的立场出发,给同一群体或事件打上不同的标签。安史之乱和太平天国运动,正是这种复杂性很好的例证。造反:挑战正统,动摇国本“造反”,从字面.............
  • 回答
    太平天国洪秀全滥封王爵,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原因交织的现象,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太平天国的政治体制、洪秀全的个人特质、军事战略以及社会背景等多个维度来分析。以下将详细阐述洪秀全滥封王爵的几个主要原因:一、 制度设计的内在缺陷与权力巩固的需求: 早期“兄弟会”模式的延续与变形:.............
  • 回答
    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对待洋人之所以采取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并且未能与他们建立起有效的合作来共同对抗清廷,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有洪秀全个人的认知局限,也有时代背景的制约,更涉及太平天国自身的发展逻辑。一、 洪秀全的“天命”观与“拜上帝会”的特殊性质:首先,要理解洪秀全的思维方式,就必须深入他所创立.............
  • 回答
    太平天国,这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农民起义,其波澜壮阔的规模和宏大的目标,着实让许多人扼腕叹息,为何它未能像其他一些更“成功”的农民起义那样,一举推翻王朝统治,反而让清朝得以苟延残喘半个世纪之久?这个问题,绝非三言两语能够道尽,其中夹杂着历史的偶然与必然,战略的得失与人事的变迁。要探究这个.............
  • 回答
    太平天国在政治和军事上虽有其独到之处,但在“统战”这个概念上,似乎显得格外生疏,甚至可以说是缺席。为什么这位“天王”的革命,最终没能像历史上其他成功的起义那样,构建一个广泛的联盟,将更多力量纳入自己的阵营?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我来掰开了揉碎了,说得详细点。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统战”到底是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