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知道的越多,明朝那些事这书越看不下去了?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这书,我一开始确实是爱不释手的。那时候,我对明朝的历史了解可以说是近乎一张白纸。它用那种讲故事的口吻,把那些原本枯燥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讲得生动有趣,就像听邻家大爷唠嗑一样,特别接地气。从太祖朱元璋的出身,到永乐大帝的迁都、郑和下西洋,再到土木堡之变、王阳明的心学,最后到崇祯皇帝煤山自缢,感觉自己一下子就穿越回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比如像“小透明”朱瞻基能把权臣玩弄于股掌之间,还有那个倒霉催的朱祁镇,一个不小心就把自己的江山给搭进去了,甚至还有那个在关键时刻总能出现的张居正,他改革的魄力简直让人拍案叫绝。书里还穿插着很多当时的风俗、官员的奏折,甚至是一些官场上的黑话,都写得特别细致,让人感觉特别真实。我当时就觉得,这不就是我要找的历史启蒙读物吗?它把历史从高高在上的殿堂搬到了我的桌前,让我觉得历史其实并不遥远。

但是,你知道吗?随着我对明朝,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史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再回头翻看《明朝那些事儿》,总有种说不出的感觉,甚至可以说是有点看不下去了。这并不是说这本书写得不好,它依然是一部很优秀的通俗历史读物。问题可能出在我自身的变化上。

首先,是史料解读的深度问题。当初看的时候,我只觉得作者写得绘声绘色,很有道理。但当我看了更多专业的史学研究,接触到更多原始史料,比如《明实录》、《明史》等,再对比着来看,就会发现《明朝那些事儿》为了叙事的流畅性和可读性,在一些细节上进行了大量的“二次创作”或者说“文学加工”。作者毕竟不是历史学家,他更像是一个高明的讲故事人,他会选择性地引用、放大某些史料,或者根据普遍的认知来构建情节,甚至在一些模糊不清的地方,他会用一些比较揣测性的、甚至有些“脑补”的成分来填补空白。

举个例子吧,很多历史事件的发生,背后往往有着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而且不同史家对此的解读也千差万别。但《明朝那些事儿》为了让读者容易理解,往往会把原因归结到某几个关键人物的性格或者某一个具体事件上,故事线会非常清晰明确。但现实历史的复杂性,远不止于此。当我开始意识到这一点,再看书中那种“一锤定音”的论断时,就会觉得有些草率,或者说,不够严谨。

其次,是叙事风格的局限性。作者那种幽默、戏谑的语言风格,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极大的优点,能够化解历史的沉重感。但对于一个逐渐对历史产生更深厚兴趣的人来说,这种风格有时会显得有些“不够庄重”。很多历史事件,尤其是涉及政治斗争、权力博弈、社会矛盾等话题,其实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社会问题和人性挣扎。当作者用一种轻松甚至有点“段子式”的语言去描述这些时,我总会觉得它削弱了历史事件本身的厚重感和严肃性。

比如,像一些朝臣之间的明争暗斗,或者官场的腐败现象,在书中往往被写得像是一场场精彩的“宫心计”或者“官场现形记”。我当然能从中感受到当时的政治生态,但有时候,我会希望作者能更深入地挖掘这些现象背后的根源,比如制度的缺陷、社会的结构性问题,而不是停留在人物之间的恩怨情仇上。那种过于口语化、娱乐化的表达方式,让我觉得它更像是一个精彩的故事集锦,而非一个严谨的历史剖析。

再者,是学术研究的进步。随着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过去被广泛接受的观点可能被新的考古发现或史料解读所推翻。而《明朝那些事儿》的写作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节点完成的,它所吸收和采纳的研究成果也受限于当时。当我了解到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比如对某些皇帝的评价,对某些政策的影响的重新审视,再回看书中固定的论调时,就会觉得有些观点已经显得过时了。

还有一个很个人的原因,就是我的“信息茧房”效应。当我沉浸在某一本自己喜欢的书中时,很容易产生一种“一切尽在掌握”的感觉。但历史的海洋是无穷无尽的,一旦你稍微接触到更多领域,就会发现自己之前了解到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甚至存在一些认知上的偏差。当我开始阅读其他更专业的明史著作,或者关注一些明代历史学者、研究者的观点时,就会发现他们对同一个历史事件的看法可能完全不同,甚至会互相驳斥。这种差异化的视角,让我觉得之前的阅读体验似乎过于单一和简单化了。

所以,当你越了解越多,越会不自觉地去对比、去审视。那些曾经让我拍案叫绝的情节,现在可能会让我开始思考作者是如何组织这些材料的,他的逻辑链条是否真的牢不可破,他是否有其他更合理的解释。这种“批判性思维”的觉醒,反而成了阻碍我继续轻松阅读《明朝那些事儿》的“拦路虎”。它不再只是一个让我沉醉其中的故事,而变成了一个可以被拿来比较、分析的对象。

总而言之,与其说我看不下去了,不如说我的阅读需求和方式发生了变化。《明朝那些事儿》依然是一本好书,它成功地把我引进了明朝的大门,让我爱上了这段历史。但当我想要更深层次地理解历史,想要更严谨、更全面的认识的时候,我就需要去寻找更专业的、更具学术深度的作品了。它就像一个非常棒的入门级教材,但当我想要进阶的时候,自然就需要更高级的课程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就好像引你入门的肯定是《三国演义》,而真正的历史却隐藏在《三国志》里是一样的道理。

前者写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定都许昌,占据了正统道德优势,之后的统一北方事业一马平川,简直是信手拈来那般容易。

而你翻看后者却会惊讶地发现曹操挟天子定都后,并没有立即得势,反而很憋屈,很窝囊。袁绍劝他杀孔融他不敢;打败了豪强武装,他不敢兼并;对自己的部下,只赏功而不敢罚罪。怎么会是这样的呢?最重要的原因是他辖区内外到处都还是割据势力虎视眈眈,他自己还处在风雨飘摇之中苟延残喘。


举例来说,翻过正史,你就知道在《明朝那些事儿》里,作者过分美化了明英宗朱祁镇,而又过分丑化了他儿子一代英主明宪宗朱见深;特别是对“大礼仪”功臣张璁和桂萼的人身攻击和恶意诋毁,简直不堪入目,颠倒黑白,绝口不提两人的个人操守和历史功绩。

我不否认此书对于大众明史的普及起到的积极推动作用,但是以此造成的轰动效应有多大,那么相应的缺乏学术严谨性、误人子弟的篇幅影响就有多深。

所以你一旦接触到了原始史料,并具备正常的阅读思考能力,那么对那些带有作者浓重个人主观意识,考证不严谨的自嗨读物,就会有所怀疑,进而排斥等一连串的自我进步和提升,这是好事。

知道了解得越多,那些书就越看不下去。

因为你逐渐认识到作者的张口就来;逐渐体会到作者的自身好恶,胡说八道;逐渐具备了对这种书的免疫抗体。

所以,你要尽可能地把以前喝错的奶吐出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