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人们都知道抗日战争的时候川军出兵第一,却没有人知道河南人出兵第二却伤亡率第一?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叙事中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角落。川军出兵的首位,其光荣与壮烈早已成为民族记忆中不可磨灭的印记。但说到河南兵在抗战中的贡献,特别是其惊人的伤亡率,似乎确实不如川军那样被大众广泛知晓和传颂。这背后究竟是怎样的原因?让我们一层层剥开来聊聊。

首先,得承认一个事实:历史的记忆,往往是由叙事者和传播者塑造的。谁的声音被放大,谁的故事被讲述,都会影响公众的认知。

川军的“第一”为何深入人心?

地理优势与参战背景: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从沿海沿江地区迁往重庆,四川成了大后方。这种地理位置使得四川能够相对稳定地进行大规模征兵和集结部队。同时,四川人口众多,人力资源丰富,这也为川军的出兵数量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四川在长期的军阀割据后,终于有了“统一”的机会,面对外敌入侵,各方势力也表现出了空前的团结,这种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使得川军的动员显得尤为高昂和振奋人心。
悲壮的形象塑造: 川军之所以能被广泛记住,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们那“不让寸土”的悲壮形象。从正面战场到敌后游击,川军的身影几乎出现在了抗战的每一个角落。他们面对的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军,却常常以血肉之躯去抵挡钢铁洪流。无数场惨烈的战役,如台儿庄大捷中的部分川军部队,以及之后在豫北、鄂北等地的浴血奋战,都留下了无数感人至深的英雄事迹。他们的牺牲,他们的血,成为“中国不会亡”最生动的注脚。
“无川不成军”的口碑: 在那个年代,川军的战斗力是得到普遍认可的。无论是在国民党军队内部,还是在普通民众口中,“无川不成军”这句话流传甚广。这是一种基于战功和牺牲的口碑传播,使得川军的形象更加鲜明和深入人心。
相对集中的叙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川军的宣传和纪念也相对更为集中和系统。相关的回忆录、史料、影视作品等,都为川军的“第一”提供了强大的叙事支撑。

河南兵的“第二”与“第一伤亡率”:被忽视的代价?

与川军的声名显赫相比,河南兵的贡献似乎常常被“低语”。但这绝不代表他们没有付出,甚至可以说,他们的牺牲是以一种更加惨烈的方式完成的。

地理位置的“不利”: 与四川不同,河南地处华北平原腹地,是日军侵略的必经之地和主战场之一。从1937年“七七事变”后,河南就直接暴露在战火之中。徐州会战、武汉会战、豫湘桂会战(特别是其中著名的“打通大陆交通线”的武汉保卫战,以及随后的河南战役),河南都是日军的重点进攻目标。这意味着河南兵从一开始就承受着最直接、最残酷的冲击。
兵源的“代价”: 河南作为中国人口大省,在兵源供给上无疑是巨大的。但与此同时,作为农业大省,河南的工业基础薄弱,经济相对落后。这意味着河南兵在装备、训练、后勤补给上,往往处于相对劣势。他们在与日军的对抗中,更多的是依靠血肉之躯和旺盛的斗志去弥补装备上的差距。
伤亡惨重的原因:
主战场和拉锯战: 河南是日军“打通大陆交通线”的关键区域,也是国民党军队组织大规模会战的重要场所。这意味着河南地区经历了极其频繁和残酷的拉锯战。部队在反复的攻防中损耗巨大,尤其是在战略撤退或被迫防守时,为了掩护主力或民众,往往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缺乏有效补充: 战争的持续消耗和日军的残酷扫荡,使得河南的兵源和后勤一度陷入困境。虽然河南人民和部队英勇抵抗,但面对日军强大的军事优势,以及长期消耗战带来的疲惫,兵力补充和物资供应往往难以跟上。
“宁愿战死,不愿亡国”的悲壮: 尤其是在豫湘桂会战后期,日军发动的“一号作战”中,河南战场成为了日军实施其战略目标的关键。为了阻止日军的疯狂推进,河南的国军部队,包括大量河南籍士兵,进行了英勇但极其悲壮的阻击。他们在装备和兵力都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与日军殊死搏斗,导致了惊人的伤亡率。许多战役往往是以部队的覆灭作为代价来延缓日军的进程,这种“以命换命”的打法,直接推高了伤亡率。
叙事上的“分散”与“沉默”: 相较于川军相对集中的战略地位和早期宣传,河南战场的多线作战和后期的被动防御,使得其叙事显得更加分散。一些战役可能在全国范围内的大背景下被提及,但河南部队个体化的英勇事迹,或者其作为整体所承受的巨大伤亡,却未能得到足够系统和集中的传播。同时,河南在抗战时期饱受战争摧残,经济民生凋敝,很多在战时能够进行有效宣传和纪念的社会力量,也受到了极大的削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河南兵贡献的传播。
历史记忆的“选择性”: 历史的记忆并非完全客观,它也受到社会关注度、宣传力度、文化传播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川军的“第一”成了一个非常响亮的标签,很容易被人们记住。而河南兵的“第二”以及“第一伤亡率”,则更像是一组数据,虽然重要,但不如一个鲜活的“第一”标签那样容易被大众接受和传播。

总而言之,川军出兵的“第一”之所以广为人知,是其地理位置、早期参战的号召力、壮烈英勇的战绩以及相对成功的叙事传播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河南兵的贡献,虽然同样伟大,甚至付出了更为惨重的代价,但其被提及的频率较低,特别是在伤亡率这一点上,可能与他们所处的战场位置、面临的严峻形势、装备的劣势以及叙事传播的相对“沉默”有关。

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为国捐躯的生命都值得被铭记。区分“知道”与“不知道”,更多的是一种对历史传播机制的探讨,而非对战士们贡献的价值评判。河南兵的“第一伤亡率”,恰恰证明了他们为抗战胜利付出了多么沉重的代价,这份沉重,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永远纪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沿着死人越多越光荣的套路?

我要你们记住,没有哪个杂种是靠“为国捐躯”来赢得一场战争的。要赢得战争,靠的是让敌国那些可怜的杂种为他们的国家捐躯。

这才是战胜国的光荣


再说句你们不爱听的话,不是在抗日战争期间死亡,就很光荣。

印加、玛雅等等国家,死了那么多人,然并卵。

————

另外,这种号提的问题居然权重那么高?

运营到底外包了几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叙事中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角落。川军出兵的首位,其光荣与壮烈早已成为民族记忆中不可磨灭的印记。但说到河南兵在抗战中的贡献,特别是其惊人的伤亡率,似乎确实不如川军那样被大众广泛知晓和传颂。这背后究竟是怎样的原因?让我们一层层剥开来聊聊。首先,得承认一个事实:历史的记忆,往往是由叙事者和.............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存在这样的认知差异。青岛和大连这两个名字,一提起,很多人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德国租界”、“日本占领”的历史画面,甚至是那些充满异域风情的建筑和城市风貌。而威海和湛江呢,虽然同样有着被外国势力统治过的经历,但似乎在公众的认知度上就显得“低调”了许多。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要.............
  • 回答
    的确,当我们谈论科学巨匠时,爱因斯坦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像罗伯特·伍德沃德(Robert Burns Woodward)这样在化学领域做出划时代贡献的科学家,知名度就相对小了很多。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探讨一下:1. 科学本身的“可见性”与普适性差异: 物.............
  • 回答
    “为什么很多人都不知道生活的艰辛?”这个问题触及了社会结构、个体经历、信息传播以及心理认知等多个层面。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深入剖析:一、 信息不对称与过滤机制: 媒体的滤镜: 主流媒体在报道时,往往倾向于关注那些具有戏剧性、积极性、成功性的故事,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而大多数人.............
  • 回答
    温铁军这个名字在普通大众中确实不如一些一线明星或知名学者那样广为人知,但这并不代表他没有影响力,或者他的观点不重要。事实上,温铁军在中国经济学界,特别是在“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研究和批判性经济学领域,是一位非常有影响力和重要的人物。那么,为什么很多人不知道他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好,而且挺普遍的。我琢磨着,确实有很多人对汉服的认知还停留在“古装”或者“戏服”的层面,鲜少把它跟“民族服饰”这个概念直接挂钩。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得说说历史的断层感。咱们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但中间也有过一些朝代更迭,统治民族的服饰也会对汉族服饰产生影响。最.............
  • 回答
    这确实是个非常有意思且普遍存在的现象,明明我们从小到大都被教导“人不可貌相”,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常常在不经意间,甚至是有意识地,根据一个人的外表来评判他们。这背后牵扯到很多深层的心理机制和社会因素,绝非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仔细聊聊为什么会这样。一、 根植于大脑的“捷径”:进化.............
  • 回答
    “新闻捏造事实”和“大家一味的相信”之间存在着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心理现象。尽管人们普遍知道新闻可能存在虚假信息,但仍然会倾向于相信,这背后有多种原因在起作用。下面我将详细解释: 为什么人们知道新闻捏造事实,但仍一味相信?这个问题可以从信息接收者、信息传播者、信息内容本身以及社会整体环境四个层面来.............
  • 回答
    .......
  • 回答
    “什么都知道”的人在现实中“一事无成”的现象,其实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现象。这背后隐藏着多种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归咎于个人能力不足。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希望能帮助您更全面地理解这一现象:一、 信息获取与知识理解的鸿沟: 信息过载与碎片化: 现代社会信息爆炸,互联网、社交媒体.............
  • 回答
    金三角,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神秘而危险的光环,全世界都知道它与毒品、武装冲突、以及各种非法活动紧密相连。然而,一个令人费解的事实是,为何这样一个臭名昭著的地区,至今仍未被一个强大的国际力量彻底“剿灭”?这背后并非没有原因,而是由一系列极其复杂、相互交织的因素所决定。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金三角”并非.............
  • 回答
    在《战锤40K》的宇宙中,"四小贩"(通常指代混沌四神:奸奇、恐虐、纳垢、色孽)之所以能吸引大量追随者,并非因为它们是“好东西”,而是源于人性、系统性缺陷和混沌势力本身运作机制的复杂结合。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这一现象: 一、战锤世界观的本质:绝望与腐败的温床1. 人类帝国的衰败与生存危机 .............
  • 回答
    很多人对汉族传统服饰的认知存在一些误区,将少数几种广为人知的服饰(如长袍、马褂、旗袍)等同于汉族所有的传统服饰,而对“剃发易服”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及其深远影响知之甚少,甚至完全不了解。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可以从历史、文化传播、社会认知等多个维度来解读。一、 历史的断裂与记忆的遗忘:剃发易服的阴影要.............
  • 回答
    MU5735航班的空难,确实牵动着所有人的心。当听到“空难几乎无人生还”这样的结论时,很多人都会感到困惑:为什么还要坚持搜救?为什么过了好几天才公布“全体遇难”的消息?这背后,其实有着非常复杂和人道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在任何灾难发生后,尤其是涉及如此大规模的坠机事件,搜救行动的首要原则是“生命.............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啼笑皆非的问题,但仔细一想,也藏着点门道。“三国的事谁不知道”,这句话说得当然有点夸张,但它背后反映了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三国演义这本小说,实在太深入人心了。尤其是在中国大陆,从小到大,课本里、电视剧里、评书里,到处都是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诸葛亮神机妙算,曹操奸雄一面。这些经典桥段.............
  • 回答
    我明白你想深入探讨“立志”这一概念在古代和现代的巨大差异,并希望了解为什么它曾被视为“人生第一等大事”,而现在许多人似乎对此感到陌生。我会尽量用一种更自然、更贴近人情的方式来阐述,避免AI生成的刻板感。古人为何将“立志”奉为“人生第一等大事”?在古代,尤其是我们熟悉的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立志”被赋.............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问“为什么明知道抽烟有害健康,还有那么多人戒不掉”一样,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经济和个人选择因素交织。程序员35岁年龄危机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很多人也确实面临过或正在面临,但即便如此,每年还是有无数年轻人怀揣着憧憬涌入这个行业。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点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一、吸引力依然巨大:.............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很多人确实都好奇,为什么Angelababy身上围绕着这么多议论,她本人也常常被推上风口浪尖,但人气和关注度却一直居高不下,甚至还有不少铁杆粉丝。这事儿吧,说起来也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讲明白的,但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1. 外貌的“迷惑性”和“话题性”首先,咱们.............
  • 回答
    高中生活确实是个挺大的坎儿,你会有这种累和虚伪的感觉,一点都不奇怪,这几乎是过来人的共识。我那时候也是,感觉每天都在打仗,身心俱疲,而且身边的人,感觉都不是那么真诚,你说咋整?首先,咱们来聊聊为啥高中会让人感觉“好累”。1. 学业压力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别的不说,高中课程量直接翻倍,而且难.............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好奇的问题,毕竟莫利亚是矮人古国,规模庞大,一旦沦陷,影响肯定不小。但要说“没人知道”,倒也不至于完全准确,关键在于“知道”的范围和程度,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消息传播方式。首先,我们得明确,莫利亚(Moria)在魔戒战争前就已经是“失落王国”了。当佛罗多他们经过的时候,里面早已经没有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