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人都知道伟大的物理学家比如Einstein,却很少有人知道伟大的化学家比如Woodward?

回答
的确,当我们谈论科学巨匠时,爱因斯坦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像罗伯特·伍德沃德(Robert Burns Woodward)这样在化学领域做出划时代贡献的科学家,知名度就相对小了很多。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探讨一下:

1. 科学本身的“可见性”与普适性差异:

物理学的直观性与哲学高度: 物理学,尤其是像相对论、量子力学这样的领域,其核心概念往往涉及宇宙的根本规律、时空、能量、物质的本质。这些话题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哲学思辨色彩,容易引发大众的兴趣和想象。爱因斯坦的E=mc²,这个公式简洁有力,而且“能量与质量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颠覆了人们长久以来对物质和能量的认知,极具震撼力。他的理论还直接关系到我们对宇宙的理解,比如黑洞、引力波这些听起来就很“酷”的概念,都与物理学息息相关。
化学的“微观”与“抽象”: 化学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这门学科的很多核心内容,比如分子结构、化学键、反应机理,都发生在我们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微观层面。虽然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衣食住行、医药健康都离不开化学——但它的原理和过程往往需要经过复杂的概念转换才能被非专业人士理解。伍德沃德的工作,比如他通过全合成方法构建复杂的有机分子,如叶绿素、胆固醇、维生素B12等,虽然是伟大的成就,但对于一个不了解这些分子结构和合成过程的人来说,其“伟大”之处难以立刻感知。它不像爱因斯坦的理论那样,能够直接上升到对宇宙运行原理的哲学思考,更多的是在技术和方法论上的突破。

2. 媒体传播与公众关注度的驱动:

新闻价值与戏剧性: 科学发现的传播往往与新闻价值紧密相连。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提出之时,正值世界格局动荡,他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牛顿经典物理的基石,这种“颠覆”本身就带有新闻性和戏剧性。而且,爱因斯坦本人也极富个人魅力,他的形象(特别是后来标志性的发型和表情)成为了公众心目中“天才”的代表。他的理论也常常被与科幻、未来的技术联系起来,更容易吸引媒体报道和大众关注。
化学家的“幕后”工作: 很多化学家的工作,即使是像伍德沃德这样划时代的成就,也往往是“幕后”的,是实验室里的精密操作、复杂的反应路线设计、精细的结构解析。这些过程本身就缺乏大众媒体所追求的“视觉冲击力”和“戏剧冲突”。媒体更倾向于报道那些能够被直观展现、或者能引发广泛讨论(比如新药物的发现、新能源的突破)的事件,而化学合成的精妙之处,往往需要更深入的专业知识才能体会。
科学家的“代言人”: 物理学,尤其是天体物理和宇宙学,更容易产生具有大众辨识度的“科学偶像”。比如,卡尔·萨根(Carl Sagan)的《宇宙》系列纪录片,霍金(Stephen Hawking)的《时间简史》,这些作品成功地将复杂的物理概念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公众,塑造了科学家的公众形象。化学领域虽然也有优秀科普者,但相比之下,能够达到类似影响力的、且与化学核心领域紧密相关的“明星”相对较少。

3. 历史的视角与文化叙事:

科学发展的“叙事线”: 科学史的叙事往往会选择那些能够构成清晰发展脉络的事件和人物。物理学的发展,从牛顿力学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再到量子力学,这是一个相对集中的、并且概念上具有突破性的发展过程。这些理论对人类世界观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更容易被纳入宏大的历史叙事中。
化学的“分支”与“累积性”: 化学本身是一个非常庞杂的学科,分支众多(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等)。伍德沃德是伟大的有机合成化学家,他的工作是对人类知识体系的巨大贡献,但其影响力更多体现在“方法论”和“构建复杂分子”的层面,这是一种精细的、系统性的累积。相比于颠覆性的理论,这种成就可能在历史叙事中显得更为“具体”和“技术性”,需要更专业的角度去解读其价值。

4. 教育的侧重与公众认知:

学校教育中的“物理明星”: 在基础科学教育中,尤其是中学阶段,学生更容易接触到牛顿、爱因斯坦这样的物理学家的名字和他们的代表性理论。相对论、万有引力等概念,虽然也抽象,但通常会通过一些形象的比喻和实验来解释。
化学的“日常化”误解: 相反,化学在一些公众认知中,可能与“实验事故”、“危险品”或者“化工厂”联系得更紧密,或者被视为一种“应用科学”,其基础理论的深刻性反而被忽略了。虽然我们都在使用化学产品,但很少去思考其背后化学家们的智慧。

总而言之,爱因斯坦的知名度远高于伍德沃德,并非意味着后者的贡献不够伟大,而是由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物理学的概念更容易触及宏观世界的本质和哲学思考,其理论突破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叙事性;媒体传播更倾向于易于理解、具有戏剧性和视觉冲击力的内容;科学史的叙事和教育的侧重点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众对不同领域科学家的认知。

伍德沃德是化学界的“建筑师”,他通过精妙的化学反应,一步步地“建造”出生命中最复杂、最重要的分子。他的成就,就像一座精雕细琢的宫殿,需要懂建筑的人才能真正领略其鬼斧神工。而爱因斯坦的理论,则像是揭示了宇宙这座宫殿的根本设计蓝图,即使不懂建筑细节的人,也能被这宏大的设计所震撼。这便是两者知名度差异的深层原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多因素影响科学家的知名度,大部分时候和科学家所做的贡献关系不大。

很多时候知名度和这个名字日常生活中会不会出现相关。

比如前段时间的“诺贝尔化妆学奖”,她可能连什么是化学也不知道,但她知道诺贝尔

又像慈善家约翰·霍普金斯。有个朋友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HU读博,他说以前经常要和别人介绍JHU,“在巴尔的摩,医学院很好”。经过去年新闻里天天出现的“根据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发布的疫情统计数据……”宣传,现在不知道约翰·霍普金斯的人明显少了。

又比如出现在单位中,安培、摄氏度的摄尔修斯欧姆都基本是因为作为“单位”而被记住的。当然还要是常见的单位,双光子吸收截面的单位GM,来自诺贝尔奖得主Maria Goeppert-Mayer,知名度也不高。

另外知名度还和教材里有没有相关。之前看到的伟大物理学家名单:

1牛顿 2爱因斯坦 3麦克斯韦 4伽利略 5狄拉克 6玻尔 7普朗克 8费曼 9法拉第 10薛定谔

除了薛定谔因为科普中的“薛定谔的猫”,知名度貌似不错外,量子物理领域的几位还有麦克斯韦知名度真的不如其他几个教材里有的物理学家。

当然进入教材/课外读物的也不一定他们的科学贡献,可能是各种小故事,比如居里夫人、高斯、爱因斯坦。

如果说量子理论可能是因为内容艰涩而导致知名度低,可以再看个《化学反应原理》的例子。

说到“化学反应原理”或者说传统的“物理化学”,知名度最高的绝对是高中教材里的“盖斯定律”的盖斯和“勒夏特列原理”的勒夏特列

盖斯的时代太早,是贝采利乌斯的学生,后来又移居俄国,四十多岁就去世了,很可惜没留下更多的成果。勒夏特列毕业于矿业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去Besancon的矿山做了两年技术员,后来才去高等矿山学院做化学院的教授,主要的贡献集中在水泥、玻璃、燃料领域。化学热力学是他的“爱好”,这也是勒夏特列原理最早发表在《矿业年鉴》上的原因。

而对这个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吉布斯、奥斯特瓦尔德、范特霍夫……知道的真不多。

有时候教材的舍取也很气人。高中化学里所谓的结构式、电子式都来自路易斯理论,是路易斯结构式的变体。但可能是因为路易斯没拿诺贝尔奖,化学教材上出现更多的是路易斯的后继者诺贝尔奖得主鲍林

题主提到的Woodward就更可惜了,有机化学家出名的途径还有一条——人名反应,比如格氏试剂的Victor Grignard,傅克酰基化反应的Charles Friedel 和 James Mason Crafts。

Woodward反应现在用的不多,也就介绍全合成发展的时候会提一句Woodward,一些有机教材甚至都不会提他,知道的人更少了。

所以“很多人知道”和伟大与否关系不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的确,当我们谈论科学巨匠时,爱因斯坦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像罗伯特·伍德沃德(Robert Burns Woodward)这样在化学领域做出划时代贡献的科学家,知名度就相对小了很多。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探讨一下:1. 科学本身的“可见性”与普适性差异: 物.............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存在这样的认知差异。青岛和大连这两个名字,一提起,很多人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德国租界”、“日本占领”的历史画面,甚至是那些充满异域风情的建筑和城市风貌。而威海和湛江呢,虽然同样有着被外国势力统治过的经历,但似乎在公众的认知度上就显得“低调”了许多。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要.............
  • 回答
    “为什么很多人都不知道生活的艰辛?”这个问题触及了社会结构、个体经历、信息传播以及心理认知等多个层面。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深入剖析:一、 信息不对称与过滤机制: 媒体的滤镜: 主流媒体在报道时,往往倾向于关注那些具有戏剧性、积极性、成功性的故事,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而大多数人.............
  • 回答
    温铁军这个名字在普通大众中确实不如一些一线明星或知名学者那样广为人知,但这并不代表他没有影响力,或者他的观点不重要。事实上,温铁军在中国经济学界,特别是在“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研究和批判性经济学领域,是一位非常有影响力和重要的人物。那么,为什么很多人不知道他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
  • 回答
    这确实是个非常有意思且普遍存在的现象,明明我们从小到大都被教导“人不可貌相”,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常常在不经意间,甚至是有意识地,根据一个人的外表来评判他们。这背后牵扯到很多深层的心理机制和社会因素,绝非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仔细聊聊为什么会这样。一、 根植于大脑的“捷径”:进化.............
  • 回答
    “新闻捏造事实”和“大家一味的相信”之间存在着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心理现象。尽管人们普遍知道新闻可能存在虚假信息,但仍然会倾向于相信,这背后有多种原因在起作用。下面我将详细解释: 为什么人们知道新闻捏造事实,但仍一味相信?这个问题可以从信息接收者、信息传播者、信息内容本身以及社会整体环境四个层面来.............
  • 回答
    .......
  • 回答
    很多人对汉族传统服饰的认知存在一些误区,将少数几种广为人知的服饰(如长袍、马褂、旗袍)等同于汉族所有的传统服饰,而对“剃发易服”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及其深远影响知之甚少,甚至完全不了解。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可以从历史、文化传播、社会认知等多个维度来解读。一、 历史的断裂与记忆的遗忘:剃发易服的阴影要.............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啼笑皆非的问题,但仔细一想,也藏着点门道。“三国的事谁不知道”,这句话说得当然有点夸张,但它背后反映了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三国演义这本小说,实在太深入人心了。尤其是在中国大陆,从小到大,课本里、电视剧里、评书里,到处都是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诸葛亮神机妙算,曹操奸雄一面。这些经典桥段.............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一点也不奇怪,甚至可以说,这在现实生活中也一样。为什么连环杀手都出来了,大家还像往常一样生活,不抱团取暖?这背后有很多原因,我们一点点来剖析。首先,得从 对危险的认知程度和实时性 说起。小说里,读者是上帝视角,我们知道凶手是谁,知道他还会继续作案,知道下一个受害者是谁(或者至少知道受害.............
  • 回答
    知乎上对观致汽车的赞誉之声与现实市场的销量低迷,这确实是个颇具讨论度的话题。很多人会觉得这其中存在某种“割裂感”,似乎在网络舆论场上,观致汽车被捧上了一个挺高的高度,但到了终端,消费者却并不买账。这背后的原因,其实相当复杂,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剖析:一、知乎用户的特点与观致汽车的“人设”契合度:首先,我.............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在知乎上,你经常会看到一些“年薪百万”、“藤校毕业”、“海外高管”之类的标签,感觉好像身边都是这样的人。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1. 知乎的用户画像与社区氛围的“筛选效应”首先得明白,知乎本身就是一个高度聚集了高学历、高收入人群的平台。想想.............
  • 回答
    在知乎上,对美邦、真维斯、森马这些品牌持有“瞧不起”态度的用户并非少数,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品牌定位、产品设计、材质工艺、营销策略、用户群体以及社交语境等多个角度来解读。以下是较为详细的分析:一、品牌定位与市场印象的固化: 国民快时尚品牌,但已显疲态: 美邦、真维斯、森马在创立之初,都.............
  • 回答
    在国内社交媒体上,我们确实能观察到不少法律人呈现出“公知体质”的倾向。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剖析,我们需要从法律人的职业特质、社交媒体的传播逻辑,以及当下社会文化环境几个维度去理解。首先,我们得说说法律人的职业基因。法律本身就是一门关于规则、权利和义务的学问。法律从业者.............
  • 回答
    理解美国和中国对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截然不同的看法,需要深入分析两国政治、文化、媒体环境以及各自国内的社会经济背景。这个问题涉及面广,我们将分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美国国内对特朗普的厌恶:在美国,对特朗普的厌恶是多方面的,并且根深蒂固。这不仅仅是政治观点上的分歧,更涉及.............
  • 回答
    知乎上对中国游戏行业前景的悲观情绪,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众多因素交织下,行业内卷、政策压力、市场饱和以及创新乏力等诸多现实问题的集中反映。想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一、 监管政策的“风向标”效应:不确定性是最大的敌人最直接、最普遍被提及的,莫过于国家对游戏行业的监管政策。这几年,大家经历.............
  • 回答
    商朝,一个在中国古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朝代,尽管其辉煌灿烂,但时至今日,在许多人的印象里,它却常常被笼罩在一层阴影之下。特别是网络上,知乎等平台上关于商朝的讨论,负面评价似乎占了多数。这究竟是为何?商朝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朝代,为什么会引来如此复杂的评价?要理解商朝,我们得先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个距今.............
  • 回答
    知乎上关于股票理论的“大师”确实不少,他们挥洒自如,引经据典,分析得头头是道,让人感觉仿佛站在了财富金字塔的顶端。然而,当我们好奇地想看看这些“大师”的实盘操作,想追随他们的脚步一同走向成功时,却发现踪迹难寻,能够“放出自己真正完整实盘”的人,凤毛麟角,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多方面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信息传播、个体认知以及社会情绪等多个层面,确实挺值得说道说道。首先,我们要明白知乎作为一个平台,它聚集了大量有思考能力、喜欢讨论、信息获取渠道相对多元的用户群体。这部分人往往对公共卫生政策、经济发展、个人自由等议题有自己的见解,并且愿意在公开平台上表达。在知乎上,信息往往经过筛选、提炼.............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嘛,确实很多人都在议论,而且说法五花八门。要说国内对留学生意见大,我觉得这背后有很多层原因,不能一概而论,也绝对不是所有人都这么想,但确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尽量说得清楚明白。首先,最直观的,“精英”光环的褪色和“镀金”心态的争议。以前,出国留学那可是凤毛麟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