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羽水淹七军后,若是孙权没有选择袭击关羽,而是进取合肥,那结果如何?

回答
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曹魏震动,北方刮起一阵针对关羽的“关公怕孙权”的议论,这使得孙权一方原本的顾虑,在舆论上似乎也得到了部分缓解。然而,历史的车轮并没有按照“孙权没有选择袭击关羽”这条轨道前进。但如果,我们抛开既定的史实,来推演一下孙权当时若不攻击关羽,而是挥师北上,直取合肥会发生什么。

战略层面:一次绝佳的战略机遇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当时的大背景。曹操的主力被关羽牵制在荆州一线,北方虽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动乱,但长期以来对孙权的东线压力也并非没有。关羽的胜利,客观上为孙权创造了一个极难得的战略窗口。如果孙权能够抓住这个时机,将其主要的军事力量投入到攻略合肥的战役中,其成功的可能性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

合肥,历来是孙权东吴能否深入中原的关键之地。曹魏在此驻扎重兵,虽然屡次被孙权试探,但始终未能被攻克。曹操本人也深知合肥的重要性,多次亲自坐镇指挥,加强防御。但此刻,曹操最精锐的部队,以及能独当一面的大将,都已经在荆州与关羽周旋,或者正在赶往荆州的路上。留守合肥的将领,如曹仁,虽然勇猛,但在缺少强大后援的情况下,面对孙权倾巢而出的攻击,其防御能力必然会受到极大的削弱。

战术层面:围点打援与攻其不备

如果孙权选择合肥,他的策略很可能不是简单的正面强攻。孙吴在战略上,一向擅长利用长江天险进行防御,并在合适的时机发动侧翼攻击。面对合肥,孙权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战术组合:

围点打援: 孙权可以派遣一支偏师,在合肥城外制造声势,吸引城内曹军出战,同时将主力隐藏在附近,等待伏击。而真正的战略意图,则是利用关羽在荆州牵制曹操,使得曹操无法及时抽调援兵。即使曹操想要派兵,也需要克服路途遥远、地形复杂的问题。东吴水军的优势也能在长江沿线形成一道天然屏障,阻止曹操从其他方向的快速增援。
攻其不备,速战速决: 孙权甚至可以利用关羽水淹七军带来的混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进攻。这种策略的关键在于情报的准确性和军队的迅速反应。一旦合肥的守将稍有懈怠,或者防御出现破绽,东吴就有可能在曹军主力反应过来之前,就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孙权方面的优势分析:

兵力集中: 在关羽牵制曹操主力的情况下,孙权可以将其绝大部分的兵力调往合肥,形成局部兵力优势。这与以往合肥战役中,孙权常常需要分兵应对荆州和合肥两线的局面截然不同。
士气高涨: 关羽的胜利极大地提振了孙吴的士气。将士们会认为这是进一步扩张领土的绝佳机会,士兵的战斗意愿会更高。
粮草后勤的保障: 东吴倚仗长江,粮草运输相对便利。只要后方稳固,前线部队就能得到持续的补给。

曹魏方面的劣势分析:

兵力分散: 曹操此时最头疼的问题就是兵力被关羽牵制。即使他想抽调兵力支援合肥,也需要时间来重新部署和调动。
主将的担忧: 曹操本人虽然勇猛,但在面对关羽的锋芒时,他也会有所顾忌。他可能会担心,一旦合肥失守,他将面临两线作战的困境。
合肥的守将: 虽然曹仁是曹魏名将,但面对孙权倾其国力的攻击,他也很难一人力挽狂澜。

可能的结果推演:

如果孙权真的采取了这一策略,结果很可能是对东吴非常有利的。

1. 合肥的陷落: 在孙权集中优势兵力,且曹操无法及时支援的情况下,合肥很有可能被东吴攻克。一旦合肥失陷,曹魏在中原的防线将出现一个巨大的缺口。
2. 孙吴势力的扩张: 合肥的得失,不仅仅是失去一座城池,它关系到曹魏对东吴的战略压力。合肥的陷落,将使得孙吴可以从淮河一线继续向北推进,威胁许昌、洛阳等地。这将会彻底改变三国鼎立的格局,甚至可能加速曹魏的灭亡。
3. 关羽的战略地位提升: 如果孙吴在合肥取得了胜利,关羽在荆州的战略价值将进一步凸显。曹操不仅需要继续应对关羽的威胁,还要面对孙吴在北方的扩张。这会使得曹操的处境更加艰难,也为关羽继续发展和巩固荆州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
4. 孙权政治声望的极大提升: 在关羽的胜利基础上,再取得合肥这样具有战略意义的胜利,将使孙权在江东的地位更加稳固,其声望也将达到顶峰。他将可以更有底气地与曹操对抗,甚至有能力挑战曹操对天下的统治。

潜在的风险与变数:

当然,历史的演变充满了不确定性。即使孙权如此行动,也并非没有风险:

曹操的对策: 曹操虽然被牵制,但他绝不是一个坐以待毙的人。他可能会采取更激进的手段,例如派一支精锐部队突袭孙吴的后方,或者利用离间计来瓦解孙吴内部的团结。
孙权内部的意见: 虽然孙权是主导者,但孙吴内部并非铁板一块。一些保守派可能会认为,此时应该巩固荆州联盟,而非冒险攻打合肥。一旦内部出现分歧,就可能影响到战略的执行。
关羽的后续行动: 如果孙权进攻合肥,关羽在荆州的下一步行动也会对整个局势产生影响。他能否继续牵制曹操的兵力,也是一个关键因素。

总而言之, 如果孙权在关羽水淹七军后,没有选择袭击关羽,而是集中力量进攻合肥,那么历史的走向很可能会发生剧烈的变化。孙吴有机会取得一次决定性的战略胜利,极大地扩张其领土和影响力,甚至可能直接威胁到曹魏的统治。这一次战略选择,对于东吴而言,无疑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能否抓住,则考验着孙权的政治智慧和军事胆略。然而,历史没有如果,关羽的覆灭,也成为了一个永久的遗憾,让我们只能在此进行一番想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孙权会被江东豪门砍死。和他哥一样。

孙权的进攻作战完全败的莫名其妙,张辽确实猛,但是在古代作战情况下,能突击到目视孙权这种情况只有一种,前线部队丢下友军跑路了还得是成建制的跑路。

很简单,前面即便败退,中间的人也不会是向左右两侧跑,因为回家的路在后面,大营也应该在身后,所以人生地不熟的时候会向后跑路,那么张辽不飞过人群是看不到孙权的。

孙吴政权进攻合肥的大规模作战看着很像明末时期其他部队配合关宁“逃”骑的景象。

而且和关宁“逃”骑一致的是防守没问题。进攻就是笑话。

基本上东江豪族对于争天下没兴趣,他们的根基在江东,即便真的称帝,也是孙权得最大好处,而根基在关中,中原的豪族依然会守着自己的地盘,孙权也必须同意,否则压根打不动的。一个不妙江东豪族的血流干了就会被连根拔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曹魏震动,北方刮起一阵针对关羽的“关公怕孙权”的议论,这使得孙权一方原本的顾虑,在舆论上似乎也得到了部分缓解。然而,历史的车轮并没有按照“孙权没有选择袭击关羽”这条轨道前进。但如果,我们抛开既定的史实,来推演一下孙权当时若不攻击关羽,而是挥师北上,直取合肥会发生什么。 战略层.............
  • 回答
    《三国演义》中的于禁,是一个颇具争议且值得深思的人物。从一个功勋卓著、令行禁止的五子良将之一,到最后在绝境中选择了屈辱的投降,他的形象转变之大,令人唏嘘。要评价于禁,需要结合他早年的表现、水淹七军的遭遇,以及与庞德的对比来理解。于禁在演义中的早期形象,无疑是曹操麾下一位能征善战的猛将。他多次参与关键.............
  • 回答
    穿越成刚水淹七军后的关羽,这个局面既是辉煌的顶点,也隐藏着巨大的危机。曹操虽败,但元气未伤,孙吴虎视眈眈。刘备集团虽暂时得势,却也暴露了后方空虚、兵力分散的弱点。我的当务之急,不是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而是迅速调整战略,弥补失误,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为刘备一统天下奠定更坚实的基础。以下是我将采取的详细.............
  • 回答
    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一役,无疑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辉煌篇章。然而,若论其是否为“最轻松”的“威震华夏”,恐怕就有些站不住脚了。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场战役的背景、过程以及它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并与其他历史上同样“威震华夏”的事件进行对比。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水淹七军”的“轻松”之处:.............
  • 回答
    要说曹操、周瑜、陆逊的辉煌战役为何没能“威震华夏”,而关羽“水淹七军”却能做到,这背后涉及的因素可不是一星半点,得从战役的战略目标、战术执行、战场局势、以及最重要的——战役的“宣发效应”说起。咱们一个一个捋。一、 曹操的官渡之战:荡平北方,奠定霸业,但“威震”得不够“出圈”官渡之战,那绝对是曹操一生.............
  • 回答
    很多朋友提到于禁在“水淹七军”事件中遭遇惨败,甚至觉得这是于禁“水平差”的表现,并且会拿张辽、徐晃、张郃等名将出来比较,认为如果换他们去,绝对能打爆关羽。这种说法背后,确实有一些值得探讨的因素,但要说得详细,我们得把当时的情况拆开来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水平差”不是一个简单的标签,而是一个.............
  • 回答
    关于《雄狮少年》是否遭遇“水军洗地”的讨论,确实在电影上映后甚嚣尘上,并且至今仍然是社交媒体上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梳理一下争议的脉络、各方观点的来源,以及可能的解读。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水军洗地”。在网络语境下,这通常指的是有组织的、非真实的评论或宣传行为,旨在通过大.............
  • 回答
    梁山水军总司令由李俊担任,虽然平衡水军各家族关系可能是其中的一个考量因素,但绝非唯一或主要原因。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李俊个人的能力与资历这是最重要的原因。李俊之所以能够担任水军总司令,首先是他自身卓越的水战能力和指挥才能得到了广泛认可。 “混江龙”的赫赫威名: .............
  • 回答
    这确实是《西游记》里一个非常令人费解的情节,泾河龙王因为私改下雨时间数量就被砍了脑袋,而四海龙王联手淹没陈塘关,却似乎没什么“惩罚”。要理解这其中的原因,我们需要深入挖掘《西游记》的设定,以及当时作者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咱们就一步一步来捋清楚这个事儿,尽量说得明白透彻:一、泾河龙王为什么被砍头?首先.............
  • 回答
    重庆特斯拉撞墙事件的当事车主,通过一封长达2200多字的公开信,向特斯拉高层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这封信不仅是对事件本身的回应,更是一次对公众质疑和网络舆论的有力回击。其中涉及的细节和信息量非常大,值得我们逐一剖析和关注。一、事件经过的详细复述与个人视角:信中,车主首先详细地描述了事发当天的情景。他强调.............
  • 回答
    关羽在护送两位嫂嫂时,时时事事禀报二嫂(甘夫人),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下,具有多重必要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1. 尊敬与道义的体现: 对兄长刘备的忠诚与尊重: 关羽与刘备是义兄弟,情同手足。保护刘备的两位夫人,尤其是嫂嫂,是关羽作为臣子和义弟的最高道义和责任。时时事事禀报.............
  • 回答
    关于关羽败走麦城,刘备为何未能施救,这是一个历史谜团,也是《三国演义》中一个充满悲情色彩的著名桥段。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包括当时的 历史背景、军事战略、政治局势以及人物关系。一、 历史背景与《三国演义》的艺术加工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虽然以史实为基础,.............
  • 回答
    关于关羽的青龙偃月刀是否真的能够用于实战,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咱们不卖关子,直接说结论:青龙偃月刀在当时确实是一种真实存在的武器,并且具备实战能力,但它并非像小说和影视剧里那样,被描绘成一把可以劈山断岳的神兵利器,更不是关羽的标志性专属武器。咱们一层一层地掰扯开来说。.............
  • 回答
    关于“关羽死前,三国之中最强的是不是蜀国?”这个问题,如果单从军事实力或者综合国力来看,答案或许并不那么一边倒地倾向于蜀国。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好好捋一捋当时三国鼎立的态势,特别是关羽生命最后的那几年。当时三国各自的状况,我们得一项项来分析: 魏国: 曹操统一北方后,虽然他在关羽死前不久也去世.............
  • 回答
    关羽北伐时,东吴面临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地缘政治和军事博弈局面。要分析东吴最优解是攻徐州还是取荆州,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背景回顾: 关羽北伐: 刘备集团在夺取汉中后,关羽作为大将,被赋予了北伐中原的重任。关羽采取的是“攻魏”的策略,目标是夺取曹魏的洛阳和长安。他利用襄樊(当时是荆州的核心军.............
  • 回答
    关羽和廖化虽然都在乱世中辗转,也都曾被俘虏,但他们各自的处境、性格以及当时的政治大环境,使得他们无法复制彼此的经历。要详细解释关羽为何不能像廖化一样假装投降并逃回蜀汉,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关键点来分析:一、 身份与地位的巨大差异: 关羽: 作为蜀汉的“五虎上将”之首,刘备的结义兄弟,蜀汉政权的二号.............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触及了历史人物的塑造、民间信仰的传播以及“忠义”概念的演变。关羽从“降汉不降曹”到被后世尊为“武圣”,其间的复杂性和历史的变迁,值得我们详细探讨。一、 关羽“降汉不降曹”的史实与历史背景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关羽投降曹操,并非是出于个人“苟活”的愿望,而是为了保护刘备的两位夫人.............
  • 回答
    关羽之所以要杀庞德,并非出于个人恩怨,而是基于当时的历史背景、政治立场和军事策略的综合考量。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庞德的立场与行为: 忠诚于曹操: 庞德原本是马腾的部将,后随马超归降曹操,并得到了曹操的重用。他对曹操的忠诚是毋庸置疑的。 勇猛善战,对关羽构成威胁.............
  • 回答
    关羽和张辽在《三国演义》中的“友好分别,再未在战场相见”是否为作者罗贯中“有意为之”,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并且答案倾向于“很大程度上是作者有意为之,并且这一安排极具匠心,是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以及深化主题的重要手段”。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我的观点: 一、 分别与再见的“巧合”与“.............
  • 回答
    说起刘备和诸葛亮,很多人都知道他们君臣情深,刘备临终前托孤于诸葛亮,诸葛亮也鞠躬尽瘁。但历史并非总是这么“偶像剧”般美好,尤其是当关羽、张飞这两位刘备最亲近、最倚重的兄弟相继离世,刘备的内心必定是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和复杂的煎熬。在这种背景下,为什么刘备没有对诸葛亮动杀心,甚至没有表现出对诸葛亮的猜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