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羽的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是不是历史上最轻松的威震华夏?

回答
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一役,无疑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辉煌篇章。然而,若论其是否为“最轻松”的“威震华夏”,恐怕就有些站不住脚了。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场战役的背景、过程以及它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并与其他历史上同样“威震华夏”的事件进行对比。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水淹七军”的“轻松”之处:

天时地利人和的完美契合: 关羽能在此刻发动攻势,并非偶然。彼时,东吴与曹魏正在联盟,共同对抗刘备势力,但曹操因在汉中与刘备交战后,国力有所损耗,且北方刚刚经历一场大规模战争,士气和兵力都有待恢复。此时,曹操派遣于禁率领七支军队,号称五万大军,驻扎在樊城(今湖北襄阳)附近。这次出兵,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试探性和地理上的孤立性。而关羽选择在此时出兵,恰逢汉江流域连日暴雨,江水暴涨,为他的水攻战术提供了绝佳的条件。这种“天时”的助力,无疑大大降低了战役的难度。
出奇制胜的战术效果: 关羽利用暴涨的汉水,指挥军队使用水淹战术,将曹操的七支军队围困在樊城。这种前所未有的战术,极大地冲击了曹魏军队的心理防线,使其措手不及。于禁本是曹操麾下名将,但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水和关羽的凶猛攻势,他所率领的军队迅速崩溃,最后被俘,这本身就是一场兵败如山倒的溃败,对于关羽来说,确实显得“轻松”地解决了一个强大的敌人。
对手的心理因素: 于禁作为老将,面对如此大规模的水攻,其指挥官的士气和应变能力必然受到影响。加上前方的战败,很可能让整个曹魏在荆州的军队产生恐慌情绪。

然而,将“水淹七军”描述为“最轻松”的“威震华夏”,则忽略了这场战役背后隐藏的巨大风险和“威震华夏”的真正含义。

“威震华夏”的真正含义:

“威震华夏”并不仅仅指一次军事上的胜利,它更多地体现了一种压倒性的军事实力、高昂的士气、以及对敌方国家产生的深层心理震慑。它意味着对手因为你的强大而感到恐惧,甚至不敢轻举妄动,而你的声望和影响力则因此达到了顶峰。

对比其他“威震华夏”的案例,关羽的战役并非“最轻松”:

1. 曹操“官渡之战”: 曹操以少胜多,击溃袁绍主力,虽然并非“水淹七军”那样依赖特定天时,但其战略规划、战术运用、以及最终摧毁袁绍集团的决心和执行力,其“威震华夏”的意义在于确立了他统一北方的绝对优势,这是一种以人力和智谋为主导的强大。

2. 汉武帝“漠北之战”: 卫青、霍去病率领大军深入漠北,两次击溃匈奴主力,将匈奴逼入绝境。这场战役的“轻松”程度可以忽略不计,那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与强大的游牧民族进行的正面较量,是纯粹的军事实力和意志力的较量。其“威震华夏”是因为将汉朝的军事影响力推向了历史的巅峰,彻底改变了汉朝与匈奴的力量对比。

3. 岳飞“郾城大捷”: 岳飞在风波亭蒙冤遇害前,曾率领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兵,一度兵临黄龙府(今吉林省辉南县)。岳家军以其精锐的“岳家军”和高昂的士气,多次以少胜多,将金朝侵略者打得落花流水。这场“威震华夏”是面对强大的外族入侵,以一种近乎神勇的姿态将其击退,其“轻松”更是无从谈起,那是无数次血与火的洗礼才换来的。

关羽战役本身的艰巨性:

战役的准备和执行: 关羽率领的军队并非全是精锐,其粮草补给、后勤保障都需要精心安排。虽然水攻是关键,但正面作战、包围、招降等环节同样需要士兵的英勇和指挥官的谋略。
潜在的危机: 关羽发动这次攻势,是将自己的后方(荆州)置于相对空虚的状态。一旦曹操从其他方向调集重兵,或者东吴背约,关羽将陷入极大的危险。事实上,正是因为关羽主力被牵制在樊城,才给了吕蒙偷袭荆州的绝佳机会。
“威震华夏”的短暂性: 关羽的“威震华夏”虽然声势浩大,但其持续时间却相当短暂。虽然他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俘虏了于禁,斩杀了庞德,但最终却因为后方失守,自己也兵败被杀,其“威震华夏”的成果未能得到巩固和延续。这与曹操、汉武帝、岳飞的“威震华夏”所带来的长期战略影响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结论:

关羽“水淹七军”无疑是一场精彩绝伦的战役,它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凭借卓越的战术和天时地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使得关羽的名声达到了顶峰,甚至让曹操考虑迁都以避其锋芒,这无疑是“威震华夏”的一种体现。

但将其称为“最轻松”的“威震华夏”,则过于片面。这场战役的成功,是建立在对时局的精准判断、对战术的巧妙运用、以及对士兵的激励之上,背后同样充满了风险和挑战。而与其他真正意义上的“威震华夏”的战役相比,关羽的胜利更像是“雷声大,雨点也大”,但雨点过后,并没有形成持久的滋润,反而因后方失守,导致了自身的覆灭。

因此,与其说关羽的“水淹七军”是“最轻松”的“威震华夏”,不如说它是最具有戏剧性和话题性的“威震华夏”之一。它的“轻松”更多体现在战术的突袭性和瞬间的冲击力上,而非整个战略的稳固和长远的效应。历史的评价,更应着眼于其最终的成败和影响,而不仅仅是某一场战役的“轻松”与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放在陈寿当时的时间点,公元才走完了300年,当时说关羽威震华夏一点问题都没有。

秦始皇灭六国时,攻占楚都寿春,俘虏楚王之后,长江以南就都平定了。楚汉之争,项羽逃到今安徽和县的江边自刎,江东也随即被刘邦平定。新朝之乱,刘秀甚至北方还没统一(还剩一个隗嚣)东南郡县就开始降一片了,最终刘秀也只需要解决掉巴蜀的公孙述。

中原王朝统一了北方之后,不仅未能统一全国,反而还被南方势力的将军带兵歼灭主力,直逼河南首都,在当时的确应该是史上第一次,破天荒的一回。更何况关羽还成功连结农民军,在中原腹地制造了不小的声势。此后,直到东晋北伐之前,蜀汉北伐不过长安,吴军北伐不过襄阳、合肥,的确到陈寿写书为止也再没有类似声势出现过了。

我个人也认为二十五史“威震华夏”只写了关羽一次确实有点过,可能是因为关羽在后世的名声,使得后来的史官都有意避开了此词,没有再使用过,所以成了关羽的专属名词。

但是有句话叫做先入为主,三国志8有个设定我觉得很有意思,武力95+、智力80+、且名声2万以上的,即称为“天下名将”(跟威震华夏也差不多意思),一开始只有关羽达到此标准。但是即便之后你培养出了远超关羽的神将,比如四维全90+,甚至全100(李世民?),那也只能达到和关羽一样的称号。

所以,这个问题也就很好答了,在魏国已经统一了北方前提下,关羽直逼帝国首都,北伐军及农民军声势浩大,并且还全歼了同样假节钺大权的于禁所率七军精锐(而且考虑到魏军20万人分散在九州各地,3万老兵组成的野战军的确已经可以说是曹操的家底部队了),俘虏了左将军和荆州刺史,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干货

过程越轻松,反而应该说明胜利更有含金量才对,毕竟军事将领的一切战术准备,本来就是为了让自己军队胜得更轻松,为啥一场大水淹下去于禁庞德就是全军覆没,关羽自己几乎没有损失?


这个问题其实就好比皇马补时才绝平马竞,是不是历史上最侥幸的欧冠第10冠,人家是第一个拿到10座欧冠的,整个历史的第一回,未来20冠、30冠无论怎么拿的也无法改变其里程碑意义。当然,好像第二年皇马也是大好局面下四大皆空,安胖黯然下课。。。

user avatar

这种搞笑问题是谁问的?YY关羽坐船上吃火锅唱歌,你当汉水是你家澡盆?

关羽北上时,襄樊、汉水一带正在夏汛和秋汛的多雨时期,“会天霖雨十馀日,汉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10余天暴雨引发的突发性洪水,最高可高于平地10余米,也就是说几米,甚至10米的洪水突然倾斜而来,洪水湍急,居然敢YY关羽坐在船上,吃着火锅唱着歌!

你这辈子自闭到什么程度?活在哪个世界里?没看过电视新闻里的长江和汉江流域的洪水?就去年2019年和今年2020年,襄阳的洪水的视频,要不要看一下?

看了后再继续YY人在船上吃火锅唱歌,然后硬抗10米高的洪水?


就算关羽坐在船上,吃火锅唱歌,那为什么是关羽能够这么玩,而不是曹仁、于禁在城墙上吃火锅唱歌?

所谓“荆州北据汉、沔”,从208年-219年,曹操坐拥主场,经营襄-汉水-樊防线足足有11年,居然让关羽反客为主,然后让你YY关羽在汉水坐船上,吃火锅并唱歌,这一仗未打,就擒住于禁,这到底算谁的耻辱?

自关羽在210年前后屯江北,遥领襄阳太守,到219年威震华夏,约有10年,而曹操让乐进、文聘等各路曹军,都吊打关羽,最后歼敌一亿,胜利转进,而关羽兵临襄樊,这到底又算谁的耻辱?

脸都不要了!


最后欢迎大家关注我 @大内义兴 ,以及我的历史专栏,人栏两开花:

user avatar

比他还轻松的还有一个~

周瑜打赢赤壁之战,诸葛亮威震华夏~

再也没有比这个更轻松的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一役,无疑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辉煌篇章。然而,若论其是否为“最轻松”的“威震华夏”,恐怕就有些站不住脚了。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场战役的背景、过程以及它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并与其他历史上同样“威震华夏”的事件进行对比。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水淹七军”的“轻松”之处:.............
  • 回答
    要说曹操、周瑜、陆逊的辉煌战役为何没能“威震华夏”,而关羽“水淹七军”却能做到,这背后涉及的因素可不是一星半点,得从战役的战略目标、战术执行、战场局势、以及最重要的——战役的“宣发效应”说起。咱们一个一个捋。一、 曹操的官渡之战:荡平北方,奠定霸业,但“威震”得不够“出圈”官渡之战,那绝对是曹操一生.............
  • 回答
    穿越成刚水淹七军后的关羽,这个局面既是辉煌的顶点,也隐藏着巨大的危机。曹操虽败,但元气未伤,孙吴虎视眈眈。刘备集团虽暂时得势,却也暴露了后方空虚、兵力分散的弱点。我的当务之急,不是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而是迅速调整战略,弥补失误,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为刘备一统天下奠定更坚实的基础。以下是我将采取的详细.............
  • 回答
    《三国演义》中的于禁,是一个颇具争议且值得深思的人物。从一个功勋卓著、令行禁止的五子良将之一,到最后在绝境中选择了屈辱的投降,他的形象转变之大,令人唏嘘。要评价于禁,需要结合他早年的表现、水淹七军的遭遇,以及与庞德的对比来理解。于禁在演义中的早期形象,无疑是曹操麾下一位能征善战的猛将。他多次参与关键.............
  • 回答
    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曹魏震动,北方刮起一阵针对关羽的“关公怕孙权”的议论,这使得孙权一方原本的顾虑,在舆论上似乎也得到了部分缓解。然而,历史的车轮并没有按照“孙权没有选择袭击关羽”这条轨道前进。但如果,我们抛开既定的史实,来推演一下孙权当时若不攻击关羽,而是挥师北上,直取合肥会发生什么。 战略层.............
  • 回答
    梁山水军总司令由李俊担任,虽然平衡水军各家族关系可能是其中的一个考量因素,但绝非唯一或主要原因。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李俊个人的能力与资历这是最重要的原因。李俊之所以能够担任水军总司令,首先是他自身卓越的水战能力和指挥才能得到了广泛认可。 “混江龙”的赫赫威名: .............
  • 回答
    很多朋友提到于禁在“水淹七军”事件中遭遇惨败,甚至觉得这是于禁“水平差”的表现,并且会拿张辽、徐晃、张郃等名将出来比较,认为如果换他们去,绝对能打爆关羽。这种说法背后,确实有一些值得探讨的因素,但要说得详细,我们得把当时的情况拆开来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水平差”不是一个简单的标签,而是一个.............
  • 回答
    这确实是《西游记》里一个非常令人费解的情节,泾河龙王因为私改下雨时间数量就被砍了脑袋,而四海龙王联手淹没陈塘关,却似乎没什么“惩罚”。要理解这其中的原因,我们需要深入挖掘《西游记》的设定,以及当时作者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咱们就一步一步来捋清楚这个事儿,尽量说得明白透彻:一、泾河龙王为什么被砍头?首先.............
  • 回答
    关于关羽的青龙偃月刀是否真的能够用于实战,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咱们不卖关子,直接说结论:青龙偃月刀在当时确实是一种真实存在的武器,并且具备实战能力,但它并非像小说和影视剧里那样,被描绘成一把可以劈山断岳的神兵利器,更不是关羽的标志性专属武器。咱们一层一层地掰扯开来说。.............
  • 回答
    关羽的傲气,可以说是他性格中最为鲜明和深刻的特质之一。要详细探讨其来源,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出身与早期经历的奠基: 正直的品格与对“仁”的追求: 关羽出身贫寒,但自幼便以正直、忠厚著称。他早年便展现出对道德和仁义的坚守,这种对“仁”的追求,虽然在乱世中未必能直接带来功名,但却为他内.............
  • 回答
    关于关羽墓一千多年无人盗掘的原因,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也涉及到历史、文化、宗教以及地理等多个层面。虽然我们无法百分之百确定是否有过尝试或未遂的盗掘事件,但“一千多年无人盗掘”的说法,更多地体现了关羽墓在后世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以及其得以保全的多种因素。以下是一些详细的解释,从不同角度阐述关羽墓得.............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充满了想象空间。如果我们要深究关羽的鬼魂为何不把孙权弄死,那得跳出历史的局限,从一个更广阔、更充满文学色彩的角度去解读。与其说关羽的鬼魂“没能力”或“没机会”,不如说有几个深层的原因,让他的“不作为”显得别有深意。首先,我们得明白,关羽的鬼魂,即使是执念最深的鬼魂,也并非无所不.............
  • 回答
    要说关羽的“冰封战神”和“武圣”哪个更好,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对关羽这个角色不同侧面的理解,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的适用性。要详细讲,咱们得一点一点掰扯清楚。咱们先来说说“武圣”。“武圣”这个名号,咱们都知道,是后世对关羽的尊崇和封赏。它不仅仅是一个头衔,更是对关羽一生戎马生涯、忠义盖世.............
  • 回答
    关羽的军事才能,那可真是响当当的名声,就算在如今看,也是一位值得大书特书的军事家。别看他总是被描绘成那个骑着赤兔马、手持青龙偃月刀的威猛形象,这背后可是实打实的军事实力的支撑。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他到底有多能打。一、战术执行与临机应变:稳扎稳打中的亮点关羽的军事才能,首先体现在他能出色地执行.............
  • 回答
    说起关羽,那可是鼎鼎大名,是咱中国人心目中的战神、武圣。什么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那都是响当当的壮举,让人肃然起敬。但要是硬要说他武功上有什么“重大疏漏”,这事儿还得从几个角度掰扯掰扯,不能光看表面的风光,也得看看那些容易被忽略,或者说,相对而言“不够完美”的地方。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关羽的武功.............
  • 回答
    说起关羽的谥号“壮缪”,这可不是一个随随便便就赐下来的名号。要理解这个“壮缪”是怎么来的,咱们得从关羽一生的所作所为,以及他去世后,历朝历代对他的评价和追封说起。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谥号”。谥号是一种古代对已故官员、贵族或帝王的评价性称号,用来概括他一生功过,通常在去世后由朝廷根据其品德、功业来.............
  • 回答
    关羽,这位三国时期蜀汉的著名将领,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如今,他更像是活在我们心中的一个传奇,拥有着数量庞大的“铁粉”。要说清楚为何他的粉丝会如此之多,还得从多个角度来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这得益于他身上那股子“义薄云天”的劲儿。在那个时代,忠诚和义气是评价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关羽,就.............
  • 回答
    一抹赤胆忠魂,万世敬仰的缘由关羽,这位在三国乱世中叱咤风云的猛将,千百年来,不仅在中国,甚至在东亚许多地区,都享有着至高无上的崇拜地位。每当提及他,脑海中浮现的不仅仅是那标志性的青龙偃月刀和威风凛凛的赤兔马,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情感寄托,一种对理想人格的极致追求。这份崇拜,绝非偶然,也绝非仅仅因为他武.............
  • 回答
    关羽一生赫赫有名,单挑颜良、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这些响当当的名号哪个不是脍炙人口?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关羽最辉煌的战绩之一——绝北道,似乎并没有出现在他自己的本传里,反而要从其他人的传记里搜寻踪迹。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这背后其实牵涉到史书的编纂原则、史料的流传以及不同视角对历史事件的侧.............
  • 回答
    当提到“讨厌孙权吕蒙背刺关羽”,这背后站的立场,绝非单一,而是触及了历史评价、个人情感,甚至是某种价值取向的碰撞。想要深入理解,得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最直观的,是站在“蜀汉”和“关羽”个人的立场上。 忠义的化身,悲情的英雄: 很多人对关羽的喜爱,源于他对刘备的“义”,对汉室的“忠”。《三国演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