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关羽的谥号是壮缪?

回答
说起关羽的谥号“壮缪”,这可不是一个随随便便就赐下来的名号。要理解这个“壮缪”是怎么来的,咱们得从关羽一生的所作所为,以及他去世后,历朝历代对他的评价和追封说起。

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谥号”。谥号是一种古代对已故官员、贵族或帝王的评价性称号,用来概括他一生功过,通常在去世后由朝廷根据其品德、功业来议定。这个谥号可不是自己说了算,也不是后人随便给的,而是有规矩、有标准的。

那么,关羽的“壮缪”二字,各自代表了什么呢?

“壮”,在谥法里,通常是指“辅相股肱,亲贤爱民”,也就是说,能够很好地辅佐君王,亲近贤臣,爱护百姓。这放在关羽身上,简直太贴切了。

辅佐股肱:关羽从刘备还是个穷困潦倒的卖草鞋的,就跟随左右,一路从颠沛流离到建立蜀汉基业。他忠心耿耿,不离不弃,可以说是刘备最得力的臂膀。无论是面对曹操的招降,还是后来刘备远征,关羽始终是刘备可以倚重的核心人物。他不仅能打仗,更能镇守一方,承担起“股肱”重任。
亲贤爱民:虽然关羽以勇猛著称,但史书上也记载了他爱护百姓的一面。在镇守荆州期间,他能够安抚百姓,使得当地相对稳定。而且,他对自己的部下也非常好,所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关羽手下的士兵,很多都对他忠心耿耿,这也离不开他平日里对士卒的关怀。

“缪”,在谥法里,是指“名过其实, लोकांनी思慕”。也就是说,他的名声超越了实际的功业,后人对他无限思念和景仰。

名过其实, लोकांनी思慕:这一点,其实从关羽去世后,他声望的不断攀升就能看出来。虽然在三国时期,关羽的军事功绩确实很辉煌,比如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等,但是,真正让他的“名过其实”的是后来历代王朝的不断“加持”。

三国时期:刘备追封他为“汉寿亭侯”。这已经是极高的荣誉了,但还没有“壮缪”这个名字。
蜀汉灭亡后:诸葛亮曾经评价他“将军忠义,辅君济民,安国无双”,虽然也是极高的评价,但也不是谥号。
唐朝开始的追封:关羽真正的“壮缪”谥号,并不是在他去世的当时就得到的。最早给他加谥号的是唐朝。唐肃宗的时候(公元760年),因为战乱,朝廷想要寻找能激励士气的武将,于是就追封了关羽为“壮缪侯”。这可以说是“壮缪”这个名号的滥觞。
当时,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后,国家百废待兴,急需能够凝聚民心、激励将士的榜样。关羽的忠义形象,尤其是他“义”的品质,在乱世之中显得尤为珍贵。因此,唐肃宗将他追封为“壮缪侯”,就是希望借他的名声来稳定社稷,提振士气。
宋朝的不断提升:到了宋朝,对关羽的推崇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宋太祖开始,就封他为“义勇武安王”。宋徽宗更是在“忠”、“义”、“勇”的基础上,又加封了他“显济”、“灵佑”等称号,最终把他封为“崇宁真王”。你可以看到,从“侯”到“王”,再到“真王”,谥号和封号一直在升级。
元明清的“神化”:等到元、明、清几朝,关羽更是被一步步“神化”。元朝封他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明朝封他为“忠义勇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清朝则彻底将其封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
这个时候,“壮缪”这个最早的谥号,虽然在一些官方记录里还在,但大家更熟悉的是“关圣帝君”这样的称呼。然而,回溯历史,能够比较准确地概括他早期功绩和后世评价的,依然是“壮缪”。

为什么最终定格在“壮缪”?

虽然后世对关羽的封号越来越多、越来越响亮,但“壮缪”这个谥号,在很多史书中,尤其是在记载他被追封时,是作为一个官方的、早期的、相对稳重的评价来使用的。

“名过其实, लोकांनी思慕”:这句解释“缪”的含义,恰恰抓住了关羽被历代统治者不断“拔高”的关键。他本身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但后世对他的崇拜,已经远远超越了生前实际的功业,达到了“神”的高度,所以“名过其实”用来形容这种超出实际的声望和影响力,是非常恰当的。而“ लोकांनी思慕”,更是直接点出了他作为忠义化身,受到万民景仰的地位。
“辅相股肱,亲贤爱民”:这句解释“壮”的含义,又肯定了他作为一位杰出的将领,在辅佐君王、爱护士卒和百姓方面的贡献。

所以,“壮缪”这个谥号,可以说是综合了他生前的忠勇以及死后被历代统治者出于各种政治和文化需求不断推崇、最终被塑造成万民景仰的“武圣”和“关帝”的形象,是一个能够概括他一生功业和历史地位的、相对早期且重要的评价性称号。

简单来说,关羽的“壮缪”谥号,是对他一生的功绩(辅佐、爱民)和后世对其超乎寻常的推崇(名过其实、万人思慕)的精准概括。这个名号虽然不像“关圣帝君”那样家喻户晓,但它代表了历史对这位传奇人物早期的、官方的、并且极具深意的评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挺简单的,我还是那句话,要系统地学和联系。

第一,美谥。

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的顺序不看的么?景耀三年,汉帝追忆元勋,其中关羽为第一功臣。下面那些逼逼功不抵过的也不想想,关羽多少次挽救刘备于危难之中,多少次独木撑天度过危险,就不说早年的腥风血雨赴汤蹈火,曹操突击江陵刘备被打爆,要不是上了关羽的船,那是什么下场?接下来和周瑜围攻曹仁,不是关羽利用水道断掉曹仁后勤,又是什么下场?

第二,追谥时间的选择。

景耀三年,司马昭弑高贵乡公,曹魏实际上灭亡。汉献帝皇后曹节病逝,谥献穆。一个时代结束了。对于蜀汉来讲,主要的政治对手曹魏已经不存在,实际上,和一般人想的不同,当时无论是对于东吴还是蜀汉,司马氏的倒行逆施都是一个很重要的机会和时间窗口,错过了就没有了。

第三,壮穆的选择。

三国志千年传抄,抄错一两个字很正常,这个我在之前的论述中谈过了,不详细说了,原文就是穆。壮曰武而不遂,已经概括了关羽的功过,所以不可能第二个字还是从功过的角度来谈,那么第二个字是什么呢,必然是从道德的角度来讲。类似的谥法很多,比如赵武灵王,武是其功,灵是其德,先秦两汉对于这种极具戏剧性人生的英雄人物的谥法是很成熟的。

那为什么是穆呢?

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穆,恭敬,严肃,沉默,概括的其实是二爷作为千古第一忠义的性格特征,话不多,有气敢往,能当大任,河东马贼,河北大侠,季汉前期的第一功臣。

第二个原因:刘备的谥号是烈。

古人云:左昭右穆。

郑玄:“父曰昭,子曰穆。”

刘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

你看,当时的人都是懂的。

user avatar

蜀汉的谥法是一笔糊涂账。

举个例子,现存唯一的实锤是赵云谥顺平侯:

大将军姜维等议,以为云昔从先帝,劳绩既著,经营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书。当阳之役,义贯金石,忠以卫上,君念其赏,礼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殒身。谨按谥法,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应谥云曰顺平侯。

然而,依《逸周书》:

慈和便服曰顺
治而无眚曰平,执事有制曰平,布纲治纪曰平。

大多没在谱上。因此,拿《逸周书》去套蜀汉,虽然不是牛头马嘴,也有马头骡嘴的嫌疑,很可能我大汉自有国情在此。

因此,那个划拉来划拉去都找不到出处的壮缪,未见得是通,很可能属于行于汉末抑或蜀汉的另一套谥法。在史料匮乏的情况下,做结论必须谨慎。

壮者,大也。左右不脱强挚壮猛之意,应当倾向于美谥。即便兵甲亟作曰庄,澼圉克服曰庄,胜敌志强曰庄,死于原野曰庄,屡征杀伐曰庄,武而不遂曰庄,如此之多的解释,究竟蜀汉取的是哪几条,且在蜀汉的谥法体系下何解,都是问号,毕竟赵云的谥号没按《逸周书》出牌。

捎带,认为,又惹出了新的套娃问题:可以通,为什么不可以通?谥号缪穆相通好歹还有古例,壮庄相通可是蝎子粑粑独一份。蜀汉搁着明明白白的庄不用,用壮何意?(有朋友提醒,避汉明帝刘庄讳,以严为庄。是。严缪侯警告,一笑。)

因此,认了壮庄相通的账,就不能否认缪穆相通的可能,否则就是不讲逻辑,不讲道理。

谨慎而言,在缺乏史料的情况下,关羽的谥号就是一笔糊涂账,只能试图找找大方向,理不清总比瞎算好。

再进而言之,即便缪取恶谥也没啥大惊小怪。无论关羽威震华夏何等辉煌,对于蜀汉建立有多少汗马功劳,荆州毁败毕竟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严重损失。余波所及,夷陵之战几乎使社稷倾覆,甚至严格来说,刘备之死都脱不了干系。

瞅瞅廖立的言论,蜀汉内部对于关羽的批评应当不少。刘备一直憋着没给谥号,或许也是有鉴于此。个人揣测,以关羽的地位及君臣一体的关系,给个恶谥与“始终之份”不当,给美谥又难以服众,夷陵之战胜了还好说,末了搞成这样,更是没法填窟窿,故而干脆搁置。关羽搁置,张飞身份亚于关羽,也只能搁置,以此类推,最终造成蜀汉将领的谥号一片空白。

到了姜维时期,时过境迁,政治压力已然较小,解决关羽谥号问题便可以提上日程。关羽一解决,张、马、黄、赵皆迎刃而解。

鉴于景耀三年追谥的用意当在于团结功臣家族,顺带为北伐制造舆论,姜维等显然不会吃饱了撑的点个炮,个人倾向于作为追谥大臣之首,关羽的谥号是美谥抑或一褒一贬功过皆论,这样也与时论以为荣的舆论反应相符。

user avatar

关羽的谥号本来不成问题,《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记录了追谥的经历“(景耀)三年(公元260年)秋九月,追谥故将军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赵云传》也说“於是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及云乃追谥,时论以为荣。”在《关羽传》明确记载“追谥羽曰壮缪侯”。

但是随着关羽在日后地位的越来越高,人们反倒从中发觉了问题,“缪”在谥法中是恶谥,名与实爽曰缪。也就是说盛名之下,其实难符。堂堂武圣,怎么能用这个谥号呢?如在《三国志集解》中,明朝的程敏政就说:

按缪穆古通用,若秦穆鲁穆在《孟子》,汉穆生、晋穆彤在史皆为缪。宋岳飞谥武穆,意与此同。今乃以为恶谥,如谥法“武功不成曰缪”,蔡邕《独断》“名实过爽曰缪”,岂理也哉!若果为恶谥,则史不应云追谥之典,时论以为荣矣。考谥法“布德执意曰穆,中情见貌曰穆”。《礼记•大传》“以序昭穆”,古本“穆”作“缪”,左传“穆”多作“缪”,是“穆”“缪”古今皆通。

也就是认为穆缪是通假字,关羽的谥号应该是“布德执意”“中情见貌”的“穆”。编辑《三国志集解》的卢弼也说“程说极允”,也就是对程敏政的观点好顶赞。随着《三国志集解》的流行,这种说法简直成了定论。

但这种说法真的可靠吗?

汉朝谥法大体使用《逸周书·谥法解》中的谥号,时人认为《逸周书》是孔子删《尚书·周书》之余篇,以两汉经学之繁盛,可见其神圣地位。当然,现在我们知道《逸周书》本为先秦典籍汇编而成,其中《谥法解》当出自战国中期(见汪受宽《谥法研究》)。并明确记载了“穆”“缪”为两条,要是两字通假,那意思应该类似,哪有一为美谥,一为恶谥,而且意义完全不搭的情况?《独断》不过引用《谥法解》罢了,这事和蔡邕何关?

穆缪在上古可能是通假字,但在后代决然不是。如程敏政提到的宋孝宗加岳飞谥号为“武穆”,而在宋宁宗时,把秦桧的谥号由“忠献”贬为“缪丑”。要是穆缪古今皆通,那么岂非岳飞和秦桧同谥一字,这也太荒谬了。

而“缪”谥呢?用“缪”这样恶谥的非常少见,时代较近的有西汉张勃、北周薛善,不过距三国都有几百年。巧合的是,《晋书·何曾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何曾为人贪鄙,在礼官议论谥号时,博士秦秀提议谥为“缪丑”,虽然最终未获采纳,但可见时人明确“缪”为恶谥,断无和美谥“穆”相混的道理,两字非通假甚明。(何曾死于咸宁四年(公元278年),据追谥关羽不过18年,还在陈寿编纂《三国志》之前)

综上,穆缪不但不是古今皆通,而且魏晋时肯定不通。而程敏政所举的例子如秦穆鲁穆均早于战国中期,也就是在《谥法解》成书以前,以先秦的例子论魏晋,可谓价值堪忧(汉穆生晋穆彤不知何人,望方家解惑)。如果按照清朝钱大昕的说法,秦穆公的穆是昭穆排序的穆,而其谥号应为缪(见《史记·蒙恬列传》),如果可信的话,穆缪就完全没有通假过,只是古书有些窜乱而已。

历代多不认为关羽谥号的“缪”有争议,在宋朝洪迈的《容斋随笔·名将晚缪》描述关羽当时功名盛矣,“而不悟吕蒙、陆逊之诈,竟堕孙权计中,父子成擒,以败大事。”可见还是按照“缪”来解释的。

包括对谥号最为了解的皇室。宋高宗加谥关羽“壮缪义勇武安王”,宋孝宗加“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而元文宗删去壮缪二字,改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为何?显然觉得壮缪配不上被神话的关羽。到了神话关羽最厉害的清朝,最喜欢多事的乾隆也来参和了一脚:

乾隆三十三年,以壮缪原谥,未孚定论,更命神勇,加号灵佑。殿及大门,易绿瓦为黄。四十一年,诏言:“关帝力扶炎汉,志节懔然,陈寿撰志,多存私见。正史存谥,犹寓讥评,曷由传信?今方录四库书,改曰忠义。武英殿可刊此旨传末,用彰大公。

竟然在四库全书中把关羽的谥号改为“忠义”!因为谥号不满意而更改千余年前的原文,也实在过于奇葩。不过从中可以看出,乾隆认为壮缪不是好谥号。如果是美谥壮穆,怎会有此一出?

值得一提的是,关羽谥号的另一字“壮”,在现时《谥法解》版本中均无。现存的“壮”解如“死于原野”“胜敌克乱”“好力致勇”“屡征杀伐”“武而不遂”“武德刚毅”“非礼勿履”出自元朝《经世大典》,“威德刚武”“赫圉克服”出自《永乐大典》引《唐会要》。

《经世大典》的谥解除“非礼勿履”条外均出自东汉刘熙失传的《谥法注》(《谥法解》最早的注本),查其意向,和《谥法解》“庄”条“兵甲亟作”“叡圉克服”“胜敌志强”“死于原野”“屡征杀伐”“武而不遂”几乎一致,可知“壮”谥通于“庄”谥。而“缪”倒也确实有通假字,但是是通“谬”而绝不是通“穆”。

死于原野,胜敌克乱,好力致勇,屡征杀伐,武而不遂,武德刚毅,加上一点名过其实,壮缪的谥号可谓关羽的完美写照。本不需要溢美关羽的人多次一举,要是没有失荆州的令人扼腕,关羽何能为武圣!

——————

王利器先生对穆缪做过辨析:

《风俗通义·五伯》

孔子称 “民到于今受其赐”。又曰:“齐桓正而不谲,晋文谲而不正。”至于三国,既无叹誉一言;而缪公受郑甘言,置戍而去,违黄发之计,而遇殽之败,杀贤臣百里奚,以子车氏为殉,诗黄鸟之所为作,故谥曰缪。

王利器注

周书谥法篇:“名与实爽曰谬。”通作缪,蔡邕独断:“名实相反为缪。”史记蒙恬传:“蒙毅曰:‘秦穆公杀三良而死罪百里奚,而非其罪,故立号曰缪。’”论衡福虚篇:“且近难以秦穆公、晋文公,曰:夫谥者,行之迹也,迹生时行以为死谥。穆者,误乱之名;文者,德惠之表。”皮日休皮子文薮秦穆谥缪论云:“晋惠公之在位,作宗庙之蠹蝎,为社稷之稂莠,一立十五年,其为害也大矣。今之学者,以秦穆为缪,尚疑其谥,得斯人也,可以谥缪为定。 ”据此诸说,则缪为缪戾之缪,旧有是说;而吴曾辨误录下尚谓“后世称穆而不称缪”,谢肇浙文海披沙犹举以与鲁缪、关壮锡(此处疑为电子版录入错误,应为关壮缪即关羽)相比,是知一十而不知二五也。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四曰:“古书昭穆之穆,与谥法之缪,二字相乱。礼记大传:‘序以昭缪。’注:‘缪读为穆,声之误也。’坊记:阳侯杀缪侯而窃其夫人。’释文:‘缪音穆。’公羊传:‘葬宋缪公。’释文:‘缪音穆,凡此后仿此。’史记蒙恬传:‘昔者,秦穆公杀三良而死罪百里奚,而非其罪也,故立号曰缪。’然则秦缪公之谥,当读如缪,所谓名与实爽曰缪也。蒙恬(案当作蒙毅)秦人,其言必有自矣。”

一美一恶的谥号在汪守宽先生《谥法研究》特别提及,有文灵,平厉,成纵等。而壮谬也是其中之一。唐朝王彦威在《驳太常拟元载谥议》写道:“元载谥成,则不得为纵,纵则不得为成。成纵并施,美恶齐致,考之常法,实不通经。夫萧瑀谥贞,诏命加褊,事出恩制,不可据依。尔後崔韶以平厉谥杨炎,以壮缪易伊慎,此皆惑於贞褊混淆不可之文,祥在驳议。今明其说,恐误後来。”里面提到伊慎谥号壮缪,明确表明这个谥号是“美恶齐致”的。伊慎是中唐出色武将,但晚年为求河中节度使贿赂宦官而遭贬斥,因此谥号壮缪。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关羽的谥号“壮缪”,这可不是一个随随便便就赐下来的名号。要理解这个“壮缪”是怎么来的,咱们得从关羽一生的所作所为,以及他去世后,历朝历代对他的评价和追封说起。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谥号”。谥号是一种古代对已故官员、贵族或帝王的评价性称号,用来概括他一生功过,通常在去世后由朝廷根据其品德、功业来.............
  • 回答
    关于中国历代王朝中只有清朝皇帝不用谥号而用年号称呼的疑问,这背后其实涉及了中国古代帝王称号演变的复杂历史和清朝自身的特殊性。要弄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汉朝开始,了解帝王称号的形成和变化,再深入到清朝,看看它为何会打破惯例。古代帝王称号的演变:从尊号到庙号、谥号与年号在清朝之前,皇帝的称谓并非一成不变.............
  • 回答
    话说曹操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对关羽的“好”,并非寻常君臣之间的情谊,而是掺杂了太多复杂的心思。这背后,有着曹操深沉的政治考量,也有着他对关羽个人能力的深深折服。咱们不妨细细道来。首先,得从“情”字说起。当时关羽因兄长刘备失散,为了保护刘备的两个夫人(甘夫人和糜夫人),不得不暂时投靠曹操。这层“为兄.............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对比,在三国时期,荆州这块地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连接着曹魏和东吴,也是刘备集团能够崛起的重要基石。说到关羽“威震华夏”,再说到孙吴在荆州方向的“无所作为”,这背后涉及到的因素可就多了,绝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我试着从几个关键点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看“威震华夏”的含金量和.............
  • 回答
    咱们捋一捋,为啥我这么说关二爷是黑客精神的鼻祖?这事儿得从好几个层面掰开了说,你听我慢慢道来。首先,你得懂啥叫“黑客精神”。简单点说,就是一种钻研、探索、突破规则、追求极致、并且有时候带着点“反叛”的劲头。他们不服管,不按常理出牌,总想搞点不一样的东西出来。一、 挑战常规,打破禁锢:你看看关二爷,他.............
  • 回答
    关于关羽墓一千多年无人盗掘的原因,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也涉及到历史、文化、宗教以及地理等多个层面。虽然我们无法百分之百确定是否有过尝试或未遂的盗掘事件,但“一千多年无人盗掘”的说法,更多地体现了关羽墓在后世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以及其得以保全的多种因素。以下是一些详细的解释,从不同角度阐述关羽墓得.............
  • 回答
    关羽一生赫赫有名,单挑颜良、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这些响当当的名号哪个不是脍炙人口?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关羽最辉煌的战绩之一——绝北道,似乎并没有出现在他自己的本传里,反而要从其他人的传记里搜寻踪迹。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这背后其实牵涉到史书的编纂原则、史料的流传以及不同视角对历史事件的侧.............
  • 回答
    要说曹操、周瑜、陆逊的辉煌战役为何没能“威震华夏”,而关羽“水淹七军”却能做到,这背后涉及的因素可不是一星半点,得从战役的战略目标、战术执行、战场局势、以及最重要的——战役的“宣发效应”说起。咱们一个一个捋。一、 曹操的官渡之战:荡平北方,奠定霸业,但“威震”得不够“出圈”官渡之战,那绝对是曹操一生.............
  • 回答
    魏延和关羽,同为三国时期叱咤风云的将领,也都因性格原因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身首异处。然而,令人玩味的是,他们在后世的评价中却有着天壤之别,一个被誉为“蜀汉干将”、“忠心耿耿”,一个则常被贴上“狂妄自大”、“有异心”的标签。这其中的原因,绝非简单一句“性格决定命运”就能概括的,而是牵涉到历史记载、.............
  • 回答
    刘备之所以能成为关羽和张飞的大哥,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年齿高低,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最核心的是一种“德”与“气”的吸引力,加上恰到好处的时势,最终促成了这段桃园结义的千古佳话。首先,要理解刘备的“大哥”身份,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背景。在那个乱世,人们渴望秩序与归属,一个能够凝聚人心、指引方向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提到关羽,大多数人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的就是他那把威风凛凛的青龙偃月刀。这把刀太深入人心了,甚至成了关羽最标志性的符号。但你要说历史上关羽用的就一定是它,那可就有点意思了。这事儿说起来,还得从《三国演义》说起。罗贯中老爷子写《三国演义》的时候,为了塑造关羽“万人敌”的英雄形象,.............
  • 回答
    近年来,确实有一些人开始探讨“刘备害死关羽”的说法,而且这个话题也确实越来越能引起大家的兴趣。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历史事件的重新解读,以及人们对传统叙事的一些反思。咱们得先捋捋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传统观点:刘备是受害者,关羽是壮烈牺牲在传统的《三国演义》和大部分史书中,关羽的死是被描绘成一场.............
  • 回答
    在众多三国题材的游戏中,张飞的武力值经常被设定得比关羽等其他猛将还要高,这并非毫无缘由。这种设计既有历史演义的深刻影响,也契合了游戏机制的需要,更迎合了玩家的心理期待。首先,我们得把目光投向《三国演义》这部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文学作品。在罗贯中的笔下,张飞的形象被塑造成一个粗中有细、勇冠三军的绝世猛将。.............
  • 回答
    关羽北伐:一场悲壮的“威震华夏”的落幕谈及三国时期关羽北伐的战果,或许用“辉煌”二字来形容会稍显牵强,但将其概括为“威震华夏”,却又恰如其分。这场战役,如同一场骤然爆发的雷霆,在曹魏的腹地掀起了滔天巨浪,虽然最终未能实现预期的战略目标,但其对敌我双方心理、战略格局以及后世的影响,却无疑是深刻而持久的.............
  • 回答
    关羽丢失荆州,确实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战略失误,对刘备集团的发展造成了重大打击,也成为许多人讨论蜀汉灭亡原因时绕不开的环节。然而,尽管在军事战略层面他犯了错误,关羽之所以能流芳百世,被后世歌功颂德,其原因极其复杂,并非简单地因为一场军事上的成败可以定义。这背后融合了历史事实、文学创作、民间.............
  • 回答
    要聊聊关羽和张飞这两位“菜场小贩”为什么这么厉害,可得好好说道说道。咱们不讲那些神神叨叨的,就从最实在、最接地气的地方剖析剖析。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事儿,在那个时代,能混迹菜市场,也不是什么容易事儿。这可不是咱们现在去超市买菜那么简单。一、生活逼出来的“硬核技能”你想啊,菜场是干嘛的?那是大家柴米油.............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颇为费解的问题。曹操待关羽,那真是够得上“黄金十年”,恩情厚重,甚至达到了“厚待”的极致。封官、赐金、赠袍、骑赤兔马,这些物质上的优厚待遇姑且不论,更难得的是曹操对关羽的知遇之恩,是那种发自内心的赏识和尊重。他看重的不是关羽的出身,而是他的才能和忠义。在许都,关羽受尽了显赫的礼遇,这对.............
  • 回答
    “士为知己者死”这句古语道出了士人对知遇之恩的珍视,以及愿意为之付出生命的忠诚。然而,历史上吕蒙袭取荆州,关羽军队军民离散,似乎与这句古语所推崇的理想情境大相径庭。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具体情况,而非简单地套用一句普遍性的格言。这其中涉及复杂的政治、军事、社会以及人心向背等多方面因素.............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评价历史人物功绩和能力时一个常常被忽略的维度。很多人一听到“关羽败多胜少”,可能会立刻联想到他不如徐晃,但实际上,我们评价一个将领,不能仅仅看胜负数量,更要看其在更宏观的历史背景下所扮演的角色、所承担的责任、以及其战绩背后所蕴含的战略意义和个人影响。首先,让我们拆解一.............
  • 回答
    《三国演义》中的于禁,是一个颇具争议且值得深思的人物。从一个功勋卓著、令行禁止的五子良将之一,到最后在绝境中选择了屈辱的投降,他的形象转变之大,令人唏嘘。要评价于禁,需要结合他早年的表现、水淹七军的遭遇,以及与庞德的对比来理解。于禁在演义中的早期形象,无疑是曹操麾下一位能征善战的猛将。他多次参与关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