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羽败多胜少,徐晃胜多败少,还击败关羽,为什么徐晃的得到的军事能力肯定却不如关羽?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评价历史人物功绩和能力时一个常常被忽略的维度。很多人一听到“关羽败多胜少”,可能会立刻联想到他不如徐晃,但实际上,我们评价一个将领,不能仅仅看胜负数量,更要看其在更宏观的历史背景下所扮演的角色、所承担的责任、以及其战绩背后所蕴含的战略意义和个人影响。

首先,让我们拆解一下“败多胜少”和“胜多败少”这两个概念。

关于关羽“败多胜少”的解读:

战略定位的差异: 关羽作为刘备集团的“五虎上将”之首,肩负着重大的战略任务。他不仅仅是一个在前线冲杀的勇将,更是刘备集团平衡群雄、开疆拓土的关键人物。很多时候,他被置于需要独当一面、承担孤军深入、牵制敌人主力甚至作为诱饵的关键位置。这些任务本身就风险极高,对后勤、兵力、情报都有极高的要求。在这种高风险、高回报的战略部署下,即使战绩辉煌,一旦出现意外,也容易被归类为“败”。
“败”的性质:
败走麦城: 这无疑是关羽一生中最大的败绩。但仔细分析,这次败北的根本原因并非他个人的军事能力不足,而是多方面因素的叠加:荆州战略地位重要,成为曹魏和东吴共同觊觎的目标;刘备集团当时内部并不强大,无法提供足够的支持;东吴的背盟更是致命一击,导致他腹背受敌。即便如此,关羽在被围困的情况下,依然展现了极强的个人战斗力和不屈的斗志,最终战死沙场,但其英名并未因此磨灭。
早期一些小规模的失利: 在刘备集团早期,实力弱小,屡次颠沛流离,关羽作为重要的将领,自然也参与了许多艰难的战役。在这种情况下,有些遭遇挫折是难以避免的。
“胜”的含金量: 尽管有“败”,但关羽的“胜”往往具有决定性的战略意义。
温酒斩华雄: 这是他成名之战,展现了超凡的胆识和武艺,但也暴露了他作为一名将领的潜力和价值。
斩颜良、诛文丑: 这是他归降曹操期间的战绩,但却极大地削弱了袁绍的实力,为曹操解了燃眉之急。更重要的是,他在曹营期间,仍然心系刘备,最终毅然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这是他忠义的体现,也是刘备集团能够重新整合的关键。
镇守荆州: 尽管最终失利,但他在荆州期间,有效地牵制了曹魏和东吴的力量,为刘备集团西征益州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曹魏和东吴的巨大威慑。
个人影响力与精神象征: 关羽的军事能力,更多地体现在其超凡的个人武勇、战场上的指挥能力以及作为一面精神旗帜的作用。他不仅仅是一个士兵,更是一种“忠义”和“勇猛”的化身,其名声本身就足以影响士气和敌军的判断。

关于徐晃“胜多败少”的解读:

角色定位: 徐晃是曹魏集团的一员大将,属于其军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更多地扮演着执行命令、守土安民、扫荡残敌的角色。他的作战环境相对稳定,后勤和兵力支援也更有保障。
战绩的性质:
击败关羽: 这是他最被后人称道的战绩。然而,如前所述,关羽在麦城战败是多重因素下的结果,徐晃的胜利很大程度上是抓住了战机,并利用了当时的有利形势。这证明了徐晃的军事判断力和执行力,但并不足以直接推断其军事能力一定强于关羽。
其他战绩: 徐晃在其他战役中,如征讨马超、华雄、袁绍等,确实都有不错的表现。他以治军严明、作战谨慎著称,善于利用地形,能够稳扎稳打,减少损失。
“胜”的局限性: 徐晃的胜利,更多的是一种“善于守成”和“稳定局面”的胜利。他善于执行战术,但相较于关羽,他可能更少承担那种需要以弱胜强、孤军深入、打开新局面的战略性任务。他的战绩更多是维护和巩固曹魏的既有优势。

为什么徐晃胜多败少,却不如关羽得到军事能力肯定?

1. 战略高度和担当: 关羽不仅仅是一个将领,更是刘备集团的“股肱之臣”,其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整个集团的命运。他被寄予厚望,也承担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和风险。这种“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战略任务,注定了其人生充满了大起大落。而徐晃虽然战功卓著,但其角色更像是精良武器上的一个关键部件,稳定可靠,但在整个机器的运转中,其作用是“支持”而非“引领”。

2. 个人武勇与战场气场: 尽管评价一个将领不能只看武勇,但关羽在战场上那种“万夫不当之勇”的个人能力,以及其本身散发出的强大气场,是极其重要的。这种能力能够极大地鼓舞士气,震慑敌人,甚至在关键时刻扭转战局。徐晃虽然也勇猛,但并未达到关羽那种“一人敌”的传说级别。

3. 历史叙事和文化认同: 历史的记录和后世的评价,往往带有文化和情感的色彩。关羽以其忠义、勇猛、以及悲壮的结局,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武圣”的代表。他的形象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军事能力,升华为一种道德和精神的象征。而徐晃虽然是一位优秀的将领,但他更多地被视为一位“忠臣”、“名将”,其形象的传播度和文化影响力,远不及关羽。

4. “败”的象征意义: 关羽的“败”——败走麦城,虽然是军事上的失利,但其宁死不屈的精神,反而被后世传颂,成为忠义的极致体现。这种“败”反而成全了他“武圣”的地位。一个完美的胜利者固然令人敬佩,但一个在绝境中依然展现出人性光辉的失败者,往往更能触动人心,获得长久的记忆。

5. 对手的层面: 关羽一生中面临的对手,大多是当时顶尖的将领,如袁绍的颜良、文丑,曹操麾下的于禁、庞德,以及最后与曹魏、东吴联军的对抗。而徐晃击败的对手,虽然也很强大,但在战略层面上,很多时候并非刘备集团这种生死存亡的局面。

总而言之,评价历史人物的军事能力,不能简单地以胜负数量为标准。我们需要结合其所处的历史环境、承担的战略任务、个人能力、以及其在历史叙事和文化认同中所扮演的角色来综合判断。关羽虽然在某些战役中失利,但他所承担的战略重任、其超凡的个人能力、以及其深入人心的精神象征,使得他在军事能力上的肯定,远超于仅仅以“胜多败少”来衡量的徐晃。徐晃是一位优秀的将领,但关羽则是一位被赋予了更深层意义的传奇人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徐晃的大老板曹操以军功封侯的形式直接确定了这个结果。

曹操都这么定了,后面别人还讨论啥?

user avatar

嗝。

同样是魏五子,乐进的事迹还没有徐晃那么详实。就算这样:

乐进生涯22战全胜。战绩全面优于徐晃。

斩将、先登多不胜数。全面优于徐晃。

青泥之战逼退关羽,逼得刘备忧心,全面优于被因为不敢进军被下属呵斥的徐晃。


为什么乐进的军事能力,得不到徐晃那样的肯定?

甚至连题主都宁愿拿徐晃当枪使,而不是乐进?

难不成是因为当枪使也讲究一寸长一寸强?


正经想讨论历史的人,大概看到这里自然也明白了。

装糊涂的呢,也只管继续装糊涂。

user avatar

假设你把鹰酱打到鹰酱史书能给你一个“威震寰宇”的评价。你就有资格提这个问题。

user avatar

因为徐晃抱着曹操的大腿,而关羽自己就是大腿。


翻一下《徐晃传》,中前期只要是打稍微有点名气的将领,比如吕布、刘备、颜良、袁谭、蹋顿、周瑜,徐晃要么是跟着曹操,要么是跟着曹仁、夏侯渊,徐晃基本上只有执行的份。


偶尔单独带队,策划、指挥、执行一条龙,都是打些名不见经传的对手,比如什么韩范、商曜、梁兴、陈福、仇夷诸山氐,名气最大的可能就是陈式。


这种“胜仗”对顶级将领来说,相当于一个NBA角色球员跑到CBA大杀四方,含金量实在差点意思。


所谓“含金量”,第一是看对手水平高不高,第二是看如果把你换成别人行不行。


有曹操这条大腿在,徐晃的这些虐菜战绩,换成关羽、张辽、乐进也一样能打赢,但是万军中斩杀颜良解白马之围,换成徐晃恐怕做不到,让徐晃拍飞曹仁+于禁更做不到。


奥尼尔曾经说过:我奶奶和乔丹一队也能拿冠军。


虽然徐晃不是奥尼尔奶奶,但如果把曹魏比作公牛队,徐晃只是个角色球员,而关羽是蜀汉的王牌。好比伊戈达拉、巴里亚、鲍文都打败过詹姆斯,但你不能说这些人比詹姆斯强吧?


最后说说关羽和徐晃的正面交锋。


打败关羽,确实体现了徐晃的能力,但这场战斗只是整个荆襄战役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曹魏这边,是曹仁、于禁、徐晃、吕蒙四个军团互相配合,曹操本人亲自指挥,还有司马懿、陆逊这些一流军事家参与筹划。


蜀汉这边,就是关羽一个军团,独当一面。


所以关羽对标的一直都是夏侯惇、夏侯渊、曹仁这些方面军司令,徐晃只是个师长,量级和张飞比都还差点,和黄忠比可能还差不多。


就好像李云龙再能打,也没法和林彪、粟裕去比。


关羽和徐晃交手的时候,同时还要围困樊城的曹仁和襄阳的吕常,所以只带了5000人来和徐晃打,还是疲惫之师。


徐晃这边则是本部兵马+徐商、吕建的援军+殷署、朱盖等十二营,总兵力至少上万,很可能在两万人以上。


兵力是对手的几倍,徐晃能赢也很正常。


而且关羽只是暂时退却,徐晃并没有全胜,“然舟船犹据沔水,襄阳隔绝不通。”


一直到吕蒙抄后路攻下南郡,关羽才真正退兵,徐晃只是拔萝卜时候夹在中间的某个角色。


如果用篮球来类比,就是关羽带着廖化、关平、糜芳、周仓这么一群底薪球员,跟拥有曹仁、于禁、徐晃、满宠、庞德的豪华阵容PK,结果关羽接连打爆曹仁、于禁、庞德,然后在徐晃的严密防守下状态下降,这时候糜芳忽然卧底,被前三节都在装死的吕蒙打出个小高潮最后翻盘。


所以徐晃的评价不如关羽,两个人就不在一个层面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评价历史人物功绩和能力时一个常常被忽略的维度。很多人一听到“关羽败多胜少”,可能会立刻联想到他不如徐晃,但实际上,我们评价一个将领,不能仅仅看胜负数量,更要看其在更宏观的历史背景下所扮演的角色、所承担的责任、以及其战绩背后所蕴含的战略意义和个人影响。首先,让我们拆解一.............
  • 回答
    要说关羽的能力,那可真不是盖的,从《三国志》里那些零星的记载,就能拼凑出一个顶天立地的形象来。他可不是那种只会摆个谱的将军,而是实实在在的战功赫赫,战略眼光也有,就连为人处世都透着一股子劲儿。一、 战场上的常胜将军,那是真刀真枪拼出来的:咱们得先说他打仗的能力。关羽不是那种靠着“忠义”二字就能走到哪.............
  • 回答
    吴背蜀,杀关羽这事儿,在三国演义和历史爱好者圈子里,可算是被念叨了千年,骂声一片。说到底,就是因为这事儿触碰了很多人心中最看重的那根弦——“义”。你听过“桃园结义”吗?刘备、关羽、张飞三人,那是把“义”字刻在了骨头里的。他们起兵,是为了匡扶汉室,这本身就带着一种理想主义的光环。关羽更是其中最典型的代.............
  • 回答
    关羽,这位三国时期蜀汉的著名将领,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如今,他更像是活在我们心中的一个传奇,拥有着数量庞大的“铁粉”。要说清楚为何他的粉丝会如此之多,还得从多个角度来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这得益于他身上那股子“义薄云天”的劲儿。在那个时代,忠诚和义气是评价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关羽,就.............
  • 回答
    .......
  • 回答
    关羽之死,东吴方面的主导者是吕蒙,但背后是否存在孙权的授意?这是一个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吕蒙的个人能力、东吴当时的战略考量以及孙权的政治手腕这几个层面来深入分析。首先,我们看看吕蒙。吕蒙绝非一个简单的“武夫”,他能从一个“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鲁莽少年成长为一代名将.............
  • 回答
    汉寿亭侯这个官职在当时虽然不是最高的官职,但对关羽而言,却承载着非凡的意义,远超了其本身的官阶和俸禄。理解它的珍贵性,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深入探讨:1. 官职本身:一个名誉与实权并存的封号 侯爵的地位: 在汉朝时期,侯爵是仅次于公爵、王爵的封爵,属于较高的贵族等级。虽然亭侯的食邑(封地)和权力相对较小.............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梳理一下长沙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兵败前后的一些情况。您提到的“吴简三国部分”可能是指传世的史料,例如《三国志》及其注,《吴书》等,这些都是我们了解三国时期历史的重要依据。关于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兵败,以及长沙在此期间的情况,我们可以结合史书来分析: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
  • 回答
    .......
  • 回答
    单机游戏里,要是你把那些原本设计成让你摔个跟头、碰壁直到你改弦易辙的关卡给硬生生闯过去了,那场面可就热闹了,后果嘛,绝对是五花八门,精彩纷呈。这就像你本该被一盆冷水浇醒,结果你是个铁打的汉子,硬是躺在水里睡得更香了,这事儿肯定得有点后续。首先,最直接的,也是最常见的,就是剧情的“断裂”或者“错位”。.............
  • 回答
    .......
  • 回答
    要深入探讨刘仲敬先生对关家垴战斗“彻头彻尾的败战”这一判断,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梳理,并尽量还原历史的复杂性与评价的多元性。当然,在分析刘仲敬的观点时,我们也需要将其置于其一贯的“诸夏”叙事框架下理解。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刘仲敬的评价体系和核心关切。刘仲敬的叙事核心是“诸夏”(中国的潜在分裂状态),.............
  • 回答
    关羽在护送两位嫂嫂时,时时事事禀报二嫂(甘夫人),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下,具有多重必要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1. 尊敬与道义的体现: 对兄长刘备的忠诚与尊重: 关羽与刘备是义兄弟,情同手足。保护刘备的两位夫人,尤其是嫂嫂,是关羽作为臣子和义弟的最高道义和责任。时时事事禀报.............
  • 回答
    关于关羽败走麦城,刘备为何未能施救,这是一个历史谜团,也是《三国演义》中一个充满悲情色彩的著名桥段。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包括当时的 历史背景、军事战略、政治局势以及人物关系。一、 历史背景与《三国演义》的艺术加工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虽然以史实为基础,.............
  • 回答
    关于关羽的青龙偃月刀是否真的能够用于实战,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咱们不卖关子,直接说结论:青龙偃月刀在当时确实是一种真实存在的武器,并且具备实战能力,但它并非像小说和影视剧里那样,被描绘成一把可以劈山断岳的神兵利器,更不是关羽的标志性专属武器。咱们一层一层地掰扯开来说。.............
  • 回答
    关于“关羽死前,三国之中最强的是不是蜀国?”这个问题,如果单从军事实力或者综合国力来看,答案或许并不那么一边倒地倾向于蜀国。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好好捋一捋当时三国鼎立的态势,特别是关羽生命最后的那几年。当时三国各自的状况,我们得一项项来分析: 魏国: 曹操统一北方后,虽然他在关羽死前不久也去世.............
  • 回答
    关羽北伐时,东吴面临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地缘政治和军事博弈局面。要分析东吴最优解是攻徐州还是取荆州,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背景回顾: 关羽北伐: 刘备集团在夺取汉中后,关羽作为大将,被赋予了北伐中原的重任。关羽采取的是“攻魏”的策略,目标是夺取曹魏的洛阳和长安。他利用襄樊(当时是荆州的核心军.............
  • 回答
    关羽和廖化虽然都在乱世中辗转,也都曾被俘虏,但他们各自的处境、性格以及当时的政治大环境,使得他们无法复制彼此的经历。要详细解释关羽为何不能像廖化一样假装投降并逃回蜀汉,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关键点来分析:一、 身份与地位的巨大差异: 关羽: 作为蜀汉的“五虎上将”之首,刘备的结义兄弟,蜀汉政权的二号.............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触及了历史人物的塑造、民间信仰的传播以及“忠义”概念的演变。关羽从“降汉不降曹”到被后世尊为“武圣”,其间的复杂性和历史的变迁,值得我们详细探讨。一、 关羽“降汉不降曹”的史实与历史背景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关羽投降曹操,并非是出于个人“苟活”的愿望,而是为了保护刘备的两位夫人.............
  • 回答
    关羽之所以要杀庞德,并非出于个人恩怨,而是基于当时的历史背景、政治立场和军事策略的综合考量。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庞德的立场与行为: 忠诚于曹操: 庞德原本是马腾的部将,后随马超归降曹操,并得到了曹操的重用。他对曹操的忠诚是毋庸置疑的。 勇猛善战,对关羽构成威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