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三国志看出关羽能力有多高?

回答
要说关羽的能力,那可真不是盖的,从《三国志》里那些零星的记载,就能拼凑出一个顶天立地的形象来。他可不是那种只会摆个谱的将军,而是实实在在的战功赫赫,战略眼光也有,就连为人处世都透着一股子劲儿。

一、 战场上的常胜将军,那是真刀真枪拼出来的:

咱们得先说他打仗的能力。关羽不是那种靠着“忠义”二字就能走到哪儿都赢的运气好的人,他的胜利,都是用汗水和血水换来的。

过五关斩六将: 这事儿听着跟演义似的,但在《三国志》里,虽然没那么夸张的“斩”法,但确确实实有“斩”的记录。曹操那时想拉拢关羽,给他封官许爵,但关羽心系刘备,说什么都不愿意。结果呢?他挂印封金,带着嫂嫂要去找刘备。这一路过曹操的地盘,有好几个关隘的将领不认识他,也不让他过。关羽是个什么人?他那是眼里揉不得沙子的,人家说了不让过,他就只好“斧钺肘晋”——就是用刀剑逼着对方让路。这绝对不是什么“温良恭俭让”,而是实打实的武力震慑。别忘了,那都是曹操的地盘,他能这么横着走,说明他本身的战斗力有多强悍,震慑力有多大。这可不是随便一个喽啰能做到的。

白马之围斩颜良: 这是《三国志》里记载得特别清楚的一笔。当时袁绍和曹操打仗,袁绍那边有个颜良,勇猛无比,曹操这边好几员大将都拿他没办法,颜良冲锋陷阵,如入无人之境,曹操这边吓得不行。这这时候,关羽站出来了。他怎么做的?《三国志》说他“策马刺颜良于万众之中”。万众之中!你想想那是个什么样的场面?几万人在那里厮杀,他一匹马,一个人,就这么冲进去了,而且直接把颜良给挑死了。这一下,袁绍那边士气大挫,曹操这边也士气大振。这可不是什么比武切磋,这是战场上最直接、最残酷的杀戮,而且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完成的。一次出击,解决掉对方最厉害的那个点,这就是战术和勇气的结合,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延津之围斩文丑: 紧接着颜良死后,袁绍又派了文丑来。文丑也是个狠角色。关羽又怎么做的?《三国志》里写得更巧妙了:“绍军将文丑,将步骑数百,挑战。羽望见之,引而上。 terms 闻之,射文丑,文丑降。” 注意这里的“ terms 闻之”,虽然原文是“闻”,但结合上下文,更可能是说关羽看到了文丑的阵仗,然后“ terms ”——也就是他骑着马,直接冲了上去。结果呢?他不是上去跟文丑单挑,而是直接用弓箭射了文丑。“射文丑”,这说明什么?说明关羽的弓箭技艺也相当了得。而且,在万军之中,他还能准确地射中正在冲击的文丑,这绝对是个神射手。这么一连串的操作,把袁绍的两位大将都给收拾了,曹操这边自然是大为赞赏。

威震华夏,刮骨疗毒: 这是关羽一生中最具代表性的战绩之一。当时关羽领兵攻打曹操,一路势如破竹,樊城、襄阳都被他给拿下了,就连于禁率领的七军都被他给淹了(水淹七军,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战术,利用地利打出了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那时候他威风八面,连曹操都忌惮他,想迁都来避开他的锋芒。就在这如日中天的时候,他脸上被毒箭射中,毒素深入骨头。一般人这时候早就吓破胆了,或者被疼痛折磨得失去战斗力了。可关羽呢?他请来医匠,告诉医匠说:“箭毒入骨,当如何?” 医匠说:“毒入骨髓,臣有药引,可用斧劈开,刮去毒肉,方可愈。” 关羽听了,毫不犹豫地说:“可。” 于是,他在喝酒吃肉,与人谈笑风生之间,让医匠用利斧劈开他的手臂,刮骨疗毒。整个过程中,他纹丝不动,谈笑自若。你想想,那得是多大的忍耐力?多高的意志力?战场上的勇猛是一回事,但面对这种极致的痛苦,还能保持如此镇定自若,这已经超越了普通的勇武,达到了精神层面的强大。这不仅仅是生理上的坚韧,更是心理上的极致锻炼。

二、 不只是猛将,还有战略眼光:

很多人觉得关羽就是个能打的莽夫,但这不对。《三国志》里的记载,其实也展现了他一定的战略头脑。

镇守荆州,独当一面: 刘备刚入蜀的时候,把荆州这块兵家必争之地交给了关羽来镇守。你想想,荆州是什么地方?那是连接曹魏和东吴的咽喉要道,而且是刘备集团的根基所在。交给关羽一人镇守,说明刘备对他的能力是完全信任的。关羽在荆州期间,虽然没有大规模的战役记载,但能够长期稳固地守住这块重要的战略要地,不让曹魏和东吴有机可乘,这本身就需要很强的管理能力和一定的战略预判。他既要防备曹操,又要和东吴周旋,还能安抚当地的民情,这绝非易事。

北伐的决心与计划: 在刘备伐吴的时候,关羽是被寄予厚望,让他去镇守荆州,并配合刘备的行动。虽然他最终因为腹背受敌而失败,但在他被围攻之前,他还是尝试了一系列进攻曹操的行动,并且取得了白马、延津的胜利。而且,他能想到“水淹七军”这样的战术,说明他对地形的利用和对敌方心理的把握都有一定的研究。虽然最终因为东吴的背叛而功败垂成,但他的战略意图是明确的:联合东吴,夹击曹操。他确实有北伐的志向,并且付诸行动。

三、 为人处世的独特风格:

关羽的能力,不仅仅体现在战场上,也体现在他的为人处世上。

“义”的标杆: 虽然演义里对“义”的渲染更浓,但《三国志》里也写了他对刘备的“忠”。他宁愿为曹操效力,也不愿背叛刘备,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这种“义”,是他最核心的价值之一。这份“义”,让他赢得了人心,也让他成为了后世景仰的对象。

骄傲与自信: 关羽的骄傲也是出了名的。《三国志》里曾记载,刘备问他能挡住多少敌军,他回答说“一人当十人”。这种自信,甚至可以说是自负,也导致了他最后在荆州的失利。但你又不能说这是完全的缺点,正是这种近乎疯狂的自信,才让他能够在战场上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他相信自己的能力,也相信自己的判断。

与士卒的关系: 虽然《三国志》记载不多,但从他能带领军队取得胜利,以及他镇守荆州能稳住局面来看,他肯定是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与士卒沟通的能力的。否则,一群大兵跟着他,怎么会愿意为他卖命?

总而言之,从《三国志》来看,关羽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武将。

他是一个在战场上能以一敌百、以少胜多的猛将,他的勇猛是经过实实在在的战役检验的。
他是一个有一定战略眼光,能独当一面、肩负重任的将帅。
他更是一个有着自己坚守的原则和信念的男人,这份“义”让他成为了一个独特的存在。

当然,他也有他的缺点,比如骄傲自负,但瑕不掩瑜,这些都构成了他一个立体而生动的人物形象。关羽的能力,是那个时代无数英雄豪杰中,最为闪耀的星辰之一,他的事迹,至今仍在激励着人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关羽在三国志里算是一个受到了特殊对待的人物。

在他手上吃过亏的魏国将领太多,导致魏国史书里虽然关羽净打败仗,但一群人都很忌惮他。吴国对关羽做的事非常不光彩,为了给自己的行为正名甚至为鼓吹曲起名叫关背德,把偷袭荆州的责任甩给关羽。而蜀国官方对关羽的态度也比较微妙,由于关羽确实对蜀汉的衰弱负有重要责任,而他的后人却又拥有尊崇的地位,因而蜀汉朝廷对关羽家族有意见的必不在少数,例如廖立就大力批评过关羽失荆州的事,最后连谥号都评了个五五开。

蜀书里能找出许多对关羽不利的记载,这一点很奇怪。三国志对吴蜀人物的忌讳其实没有一般人想象中那么严重,吴国将领对魏国的胜绩都被如实记录,蜀国将领里张飞暴打张郃、黄忠斩杀夏侯渊也没有被避讳,连姜维这种在当时十分敏感的人物同样记录了对魏的几次胜利(只有诸葛亮和司马懿交战属于例外),那么关羽传里缺乏这些记载只能说明陈寿手里确实没有这些资料。

相反,蜀书里却能找到一堆诸如关羽看不起黄忠,要和马超比试,辱骂孙权婚使等等事迹。辱骂孙权婚使的记载可能出自东吴,而不服黄忠马超则多半是蜀中本地流传的故事,那么关羽大概在蜀汉内部确实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考虑到蜀汉有“荆楚人贵”的现象,那么关羽作为失荆州的主要责任人,无论荆州人还是益州人恐怕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将其作为发泄对象。

但即便三方都不待见,史书里却找不出关羽真正可以被称之为污点的地方,只是不停渲染他狂妄傲慢不顾大局,缺乏政治头脑。一个有趣的事情是,虽然魏吴两国将领的传记里不少都有和关羽交手的记录,仿佛人均刷过关羽,但其实找不出几例属于真正击败了关羽的例子。

例如建安二十年(215)孙权袭击荆州,拿下了荆州三个郡,并最后通过和谈获得了其中两个,看上去是吴国的大胜。但只有甘宁传里写了个他守在浅濑让关羽不敢渡河的故事,连这都能拿来作为夸耀的资本,说明并没有吴国将领在战场上击败了关羽或者关羽的部属。

同时这起事件的奇怪之处在于孙权在占领了三个郡,又派鲁肃单刀赴会狂怼关羽的前提下却同意归还零陵,只占有两个郡,有种在优势情况下“割肉”的观感,反倒刘备在腹背受敌的状态下还要回了一个郡。考虑到这起事件只有吴国方面的记载而没有蜀国方面的记载,大概吴国的优势并不像吴书里写的那么大,关羽应该已经组织起了反攻使得形势对孙权有所不利,包括单刀赴会时也并不是如吴书里所写的那样是鲁肃一个人在单方面输出。就像如果不写街亭之战而只写诸葛亮取得三郡后又主动撤军,也会让人一头雾水。

关羽最吃亏的地方在于,由于蜀汉的史料缺失,他在荆州的十年间并没有留下任何正面记载,于是出现了十分奇怪的一幕,那就是曹魏这些年和关羽相处得还比较“和平”。而纵观魏将这些年里和关羽的交战记录,会发现这些战斗集体没写结果。

从征荆州,别屯樊,讨中庐、临沮、宜城贼。又与满宠讨关羽於汉津,与曹仁击周瑜於江陵。
刘备与周瑜围曹仁於江陵,别遣关羽绝北道。通率众击之,下马拔鹿角入围,且战且前,以迎仁军,勇冠诸将。
后从平荆州,留屯襄阳,击关羽、苏非等,皆走之,南郡诸郡山谷蛮夷诣进降。又讨刘备临沮长杜普、旌阳长梁大,皆大破之。
与乐进讨关羽於寻口,有功,进封延寿亭侯,加讨逆将军。又攻羽辎重於汉津,烧其船於荆城。

例如徐晃和满宠在汉津讨关羽,文聘和乐进在寻口讨关羽,李通率众击关羽,然后就没下文了。尤其徐晃传里和满宠讨关羽的下一句就是和曹仁击周瑜,同样没写结果,而众所周知这一仗是打输了。像乐进对关羽、苏非是“走之”,转头对杜普、梁大就是“大破之”,就很能说明问题。

“走”一般是指击退了来袭的敌军,而且敌人损失不大,例如晋书里司马懿救援江夏时对孙权就是“走之”,而事实上孙权在司马懿赶到之前就主动撤退了,所以即使还未交手敌人就撤退也能算“走之”,敌人损失达到一定程度后用的是“破”。于是一路算下来,这十年间曹魏将领对关羽造成的最大损失居然是文聘在荆城烧了关羽的一些船只,所以即使光看对关羽不利的记录,也能看出魏国没能在关羽身上讨到便宜。

而关羽的战果也只能从一堆敌国资料里去挖掘,关羽传里写他水淹七军,生擒了于禁和庞德,蜀书其他地方也没有补充内容。裴注在吴主传介绍浩周时才提到徐州刺史浩周和南阳太守东里衮也跟着于禁一起被俘,而晋书在说司马懿有先见之明时又提到荆州刺史胡修和南乡太守傅方也在交战后投降了关羽。想凭借现有史料完全了解关羽的战绩是不可能的,但仅此也能看出其战功之高。

许多蜀迷在描述襄樊战役时喜欢说关羽面对的是“全明星阵容”,因为魏吴两国参与这一战的名将很多。但反过来说,关羽是和曹仁夏侯渊同级的统帅,夏侯渊部下有张郃、徐晃、郭淮、杜袭等人,连徐晃的援军中也有殷署、朱盖、徐商、吕建等留下姓名的将领,关羽的部下必然会有许多中层将领以及大量的基层军官。廖化当时担任关羽的主簿,如果其他人能像廖化一样继续活跃在蜀汉政权并留下记录,那么关羽所率领的也自然会是一支“全明星阵容”。

水淹七军包围樊城都是靠这些中下层将领去执行的,而非关羽一人完全包办。这本该是常识,却很少有人指出,一方面是中古史缺乏详细资料,难以还原具体情形,另一方面是演义小说里几乎不存在中下层指挥官这类人员,一个武将就可以直接对着几千上万人发号施令,或者干脆自己一个人单骑冲锋。史书里说魏延朱桓善养士卒,当然不光是说他们会练兵,也包含他们善于提拔培养有才能的指挥官来执行自己的意志,再莽撞的猛将除非万不得已也不会只带亲兵出去打仗,就算是合肥的八百敢死队,靠张辽李典两个人在现场也是指挥不过来的。

因而其实现存史料大都没有表现关羽作为统帅和一州之镇的举措,反倒大力渲染其缺点,批评他骄于士大夫。关羽的性格里应该是有狂傲的一面,但放大这方面的表现则稍显偏颇,事实上张辽、于禁、乐进等人有“任气不协”的记载,甘宁凌统甚至私自杀死自己人,关羽作为武人出身有这方面习气十分正常,只是因为他最后因同僚的背叛而败亡,史料里为了突出因果关系便强调其这方面的表现,但事实上把所有事情都如此归因并不合适。

关羽是有一定政治素养的,例如刚刚提到的廖化出身沔南冠族,关羽以其为主簿,曹魏方面的荆州主簿杨仪投靠关羽,关羽引为功曹。主簿和功曹的重要性不必多说,而杨仪更是个刺头,先后和刘巴魏延蒋琬闹过矛盾,关羽能和杨仪相处并予以重任,又以廖化担任要职,说明他和豪右士大夫并非想象中那样势同水火,只能说关羽的性格相比常人要更为刚烈。

此外刘备登基时大臣的进言中提到关羽围攻襄樊时曾向刘备献上玉玺,并表示该玉玺出自汉水之末,正好暗示刘备承接汉室江山。关羽还曾向曹操领地里反叛的孙狼等人赠送印绶,吉本、耿纪、韦晃、侯音等人反叛时也联系了关羽,结合杨仪投靠关羽的记载,可以证明关羽既具备合格的政治素质,且在对曹魏的政治攻势上成效相当突出。

而另一方面,关羽在荆州的地位其实又比较尴尬。由于刘备自己只是州牧,关羽不能和刘备平级,所以他的正式职务是襄阳太守,廖化杨仪等人担任的也是太守府的府吏,荆州牧由刘备自己担任。潘濬传记载刘备留治中潘濬典州事,刘备同时担任三个州牧,潘濬是荆州治中,而黄权则是益州治中,潘濬典州事指的应该是打理荆州牧的州府事。刘备拿下成都后又让关羽董督荆州事,则应该是让关羽代替自己这个荆州牧管理州府。

类似安排在刘备时期还比较常见,例如让朱提太守邓方担任庲降都督管理南中诸郡,让汉中太守魏延督汉中。魏延的安排还可以看作是扩大其权限,关羽和邓方则显得比较无奈,事实上刘备称帝后马上就让庲降都督李恢领交州刺史,因而关羽如果能活到这个时候,显而易见会获得荆州牧的职务。

但这样的人事安排却很容易激化关羽和同僚的矛盾,因为他本职只是太守,和麋芳同级,也并非潘濬的正式上级,虽然有权管理麋芳等人,但如果发生矛盾冲突关羽并不容易压制他们。例如曹魏的汝南太守田豫曾假节督青州诸军攻击孙权的海军,结果受其督领的青州刺史程喜与其意见相左,感到不服,便弹劾田豫,导致田豫战后没有获得封赏。

不光平级,即使是正规上下级之间都很难直接进行压制。如曹魏的使持节都督青、徐诸军事桓范和徐州刺史邹岐在下邳争屋,桓范作为上司想要凭借自己使持节的权限斩杀邹岐,结果被邹岐上奏弹劾,朝廷认为桓范的决断不公正,将其免官。

关羽和麋芳潘濬等人在同一驻地,发生类似矛盾十分正常。如武周担任下邳令的时候,刺史臧霸的部下謥詷犯法,武周将其审讯致死,但臧霸没有因此为难武周,而武周后来担任张辽的护军时又与其发生矛盾,张辽还请求换掉武周。关羽和同僚们发生矛盾的情境已经难以还原,无法知晓关羽究竟是公事公办还是欺压同僚,但此类由于权宜之计而进行的临时安排显然并不能让关羽在荆州搞一言堂,而益州方面原本也难以掌握荆州的情况,等到关羽一败亡,责任自然都被推到他身上,因而关羽狂傲的一面便被无限放大。

此外,进攻东三郡的孟达当时担任宜都太守,宜都属于荆州的地盘,但先主传里记载孟达北上攻打东三郡是受刘备而非关羽派遣,关羽后来向刘封孟达要援军也被其拒绝。东三郡里上庸太守为申耽,西城太守为申仪,陆逊传则记载他击败了房陵太守邓辅,连陆逊都能打到东三郡,他们却拒绝了近在咫尺的关羽求援,说明刘备集团当时的运行其实是相对正规的,关羽并不能为所欲为。

刘备拜黄忠为后将军时,诸葛亮劝阻道“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说明蜀汉将领的名望以关羽、马超为首。曹丕即位后,让群臣讨论刘备会不会为关羽出兵进攻吴国,群臣除刘晔都表示“蜀,小国耳,名将唯羽。羽死军破,国内忧惧,无缘复出”,证明连瞧不上蜀国的魏国群臣也认可关羽的名将身份,可以侧面映证关羽的名声已经在北方传得很广,他的实力和战绩确实属于当时最高一档。

user avatar

《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魏、蜀、吴纪传体国别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三国志最早是以《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单独流传,直到北宋咸平六年,也就是公元1003年三书才合为一书

因为,史官会有为尊者隐,但是这种隐不会掩盖事实,只要认真的读史的话,其实能理解的其中的含义的。

最简单也就是我们上面的提到的三国志,因为这里面魏国是正统,因为只有魏国是正统,禅位的晋才是正统,这里面存在这么一个逻辑,进而为了维护这么一个逻辑,进而为了维护这个逻辑就会出现一些奇葩的记载。

比方说关羽仅此于威震华夏的战绩,也就是绝北道,魏国的记载是这样的:

徐晃与满宠讨关羽于汉津,与曹仁击周瑜于江陵——《三国志·徐晃传》

文聘与乐进讨关羽于寻口,又攻羽辎重于汉津,烧其船于荆城——《三国志·文聘传》

乐进留屯襄阳,击关羽、苏飞等,皆走之——《三国志·乐进传》

关羽绝北道,李通率众击之,下马拔鹿角入围,且战且前,以迎仁军——《三国志·李通传》

从上述看来,感觉全程关羽都在被打一样,实际上我们从时间上来看,这多场战争,全部发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再加上古代战争时间一般发生的周期较长,关羽看似全程被打,实际站在蜀国的角度上就是,关羽这是当了大boss的节奏,一各人,与魏国各个来路的援军对打,一个军团怎么可能和比自己人数多了十几倍的敌军圈里,屡败屡战,这就说明一个问题,这些魏国的军队,根本就没搞死关羽,甚至连便宜都没占到,而且我们将战场的时间和局势分析一下,就会明白,关羽这是在拖延时间,更重要的是完成了自己的战略目标,至于上面打赢那群家伙们,说个实话,都是在维护颜面。

大家有可能看的有些云里雾里,我们这样分析,关羽军团只有两千多人,我们可以想一下,一个两千多人的军团,屡败屡战的情况下,怎么可能打上一年之久呢,又不是像WOW的亡灵军团一样,还能复活。

历史这个东西,我们的换个角度去看,我们不能单方面的去看问题。一个两千多人军团拖住了十几倍于自己的魏国援军,还能打一年,让魏国这群名将率领的军团没有完成自己的战略目标。

这已经不是开挂了,这就是关羽军团每个人都神灵附体了,这也是史书调侃蜀国名将唯羽而已,实在是关羽后期往着开挂的方向走起了,我们都觉得失荆州是关羽的失误,我们再看三国演义的时候,虽然演义有夸张的成分,但是也都关羽当时也确实强无敌。当时的局势,可以说除了蜀国之外的名将,当时我们能叫的姓名所有的上将军和军师全部聚齐,这就还是跟WOW打大boss一样,开始就聚齐了这个三国里面绝大多数有名有姓的人物,就这样还是用偷袭,背刺的手法才搞定的,这着实有点神灵附体的感觉,我们看过演义的都知道,关羽攻拔襄阳的时候,魏国朝堂很多人都想着迁都了,曹操都惊出来了一身冷汗。

可能感觉关羽在失荆州的时候败的很快,但是实际上看战绩来说关羽已经飞起来了,在荆州之战已经关羽大局已经失败了,魏国和吴国上手之后试了试还没打过,关羽掉过头来,还要去打吴国,也就说明当时他还是有实力的。

那荆州之战关羽的这个感觉已经超纲了,之后关羽兵败身死的局面与两汉之争的楚霸王的结局没啥区别,四面楚歌,鸿雁传书,就这样,关二爷依旧正面刚出来了一条路,按照站在蜀国那个角度,这妥妥的又是个楚霸王的节奏

这也是为什么先汉的时候提勇力都是项羽,魏晋之后都是二爷,因为两个最后开的其实都是一个画风,只是史书写的角度不一样。

简单来说不是关羽不厉害,而纯粹是陈寿不能像太史公学习,将敌方当boss来写,否则反过来思考樊襄之战,以及之后的关羽的威震华夏,在之后败走麦城,那妥妥就是项羽的翻版,

真要换司马迁来写项羽的画风来写关羽,失荆州那就是十面埋伏,四面楚歌,孤身突围,力战被俘,最后慷慨赴死。

敌方阵容豪华的都无法直视了,而己方还被友军给背刺了,在这种情况下,关羽还有余力回转救援,最后要不是吕蒙陆逊等给搞的荆襄家书,将关羽麾下士卒分而化之,魏国和吴国联手,近乎倾巢而出的大手笔,在背刺之后都要被关羽杀穿了。

三国志要这么写,关二爷的评价立马在飘升三个层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关羽的能力,那可真不是盖的,从《三国志》里那些零星的记载,就能拼凑出一个顶天立地的形象来。他可不是那种只会摆个谱的将军,而是实实在在的战功赫赫,战略眼光也有,就连为人处世都透着一股子劲儿。一、 战场上的常胜将军,那是真刀真枪拼出来的:咱们得先说他打仗的能力。关羽不是那种靠着“忠义”二字就能走到哪.............
  • 回答
    张鲁一、于和伟、王子文联袂主演的《三体》电视剧,最近放出的这版预告片,简直是把我的期待值直接拉满了。看完之后,脑子里充斥着各种信息,迫不及待想跟大家聊聊。首先,最直观的感受是——画面质感升级了,而且是肉眼可见的那种。过去一些科幻剧,总觉得特效有点“抠”或者说不上高级。《三体》这版预告里,无论是太空场.............
  • 回答
    《锵锵三人行》作为一档以“谈话”为核心的节目,其在解读美国大选,尤其是对特朗普的描绘,确实常常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和独特的节目风格。观众们在收听时,往往会被其嘉宾们的妙语连珠、观点碰撞所吸引,而这些讨论,自然也会融入节目主持人及嘉宾们对政治人物的个人判断和感受。当谈及对特朗普的“抹黑”时,我们不妨从几.............
  • 回答
    三省六部制能够从隋朝初创,在唐朝得到完善,并一直沿用到清朝末期,这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现象。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调整和适应,最终成为中国传统官僚体系的核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其长盛不衰的原因:一、 制度设计的精妙与合理性: 分权制衡,减少君主.............
  • 回答
    《三体》电影制作方从开机到现在一路越来越像笑话,这绝对不是空穴来风的说法,而是许多粉丝和关注者在漫长的等待和无数次的失望中,一点一点积攒起来的感受。要详细地说清楚,咱们得从头捋一捋,看看这出“戏”是怎么走到今天这一步的。1. 初代的希望与宏大愿景:故事的开端,可以说充满了希望。刘慈欣的《三体》小说是.............
  • 回答
    台湾误射雄三导弹事件,从技术角度剖析,涉及的层面相当复杂,绝非单一环节失误能够概括。这背后牵扯到武器系统的设计、操作流程、人员培训、指挥体系乃至潜在的外部干扰等多个维度。武器系统本身的技术设计与潜在脆弱性: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雄三导弹(“雄风三型”)是一款超音速反舰导弹,其技术特点决定了其设计复杂性。.............
  • 回答
    报仇,作为一种古老而复杂的人类情感和行为模式,其存在根植于人类的心理和社会结构之中。从法律、道德和人类发展这三个维度来审视报仇,我们可以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一、 从法律的视角看报仇:秩序的维护与失衡法律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以及惩罚违法行为。从法律的角度来看,报仇往往.............
  • 回答
    天刚蒙蒙亮,我刚从一个朦胧的睡梦中被什么声音惊醒。揉了揉眼睛,模模糊糊地看到卧室里不知何时多了一道光,那光芒柔和却又耀眼,仿佛凝聚了世间所有的温暖。随着光芒的凝聚,一个人的身影渐渐显现出来。我一时没反应过来,只是呆呆地望着,直到那身影开口,声音如潺潺流水般悦耳,又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凡人,你醒.............
  • 回答
    关于冯提莫入驻B站三个多月后舰长数从一千多跌至一百八十五这件事,确实挺让人唏嘘的。毕竟,她曾经是斗鱼一姐,积累了庞大的粉丝基础,大家对她到B站后的表现都抱着很高的期待。从一千多直接掉到一百八十五,这绝对不是一个小数字的滑坡,中间肯定有很多值得深挖的原因。首先,咱们得明白“舰长”这个概念在直播平台上的.............
  • 回答
    游客在三亚吃海胆蒸蛋没海胆,官方称“当季本地海胆汁多肉少,未发现掉包”,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和争议。从法律角度解读,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事件的核心法律问题: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享有的核心权利包括: 知情权: 消费者有权了解所购买商品或服务的真实情况,包括.............
  • 回答
    “C罗从尤文转会曼联是一笔三输的交易”,这句话一出来,立刻就抓住了很多球迷的心,也引起了我的思考。我觉得这背后是有道理的,但具体怎么理解,还需要好好掰扯掰扯。先说这“三输”指的是谁:尤文图斯、曼联,以及C罗本人。 听起来挺绝,一笔转会,三方都不讨好,那当初怎么就谈成了呢?这事儿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
  • 回答
    关于《三国志11》的销量,官方并没有非常详细、公开的累计数字,这在很多老玩家心中都是一个“谜团”。不过,我们可以从一些侧面的信息来推测它的表现,并结合它在玩家群体中的受欢迎程度来理解它的“销量”意义。首先,我们知道《三国志11》是光荣特库摩( Koei Tecmo )旗下的经典策略游戏系列《三国志》.............
  • 回答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那段历史,真是让人心痛。你想知道人口为什么会急剧减少,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里头牵扯了太多复杂的因素,就像一股股浊流,一点点将生机吞噬。天灾人祸,轮番上阵首先,自然灾害是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那个时代的记录里,你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天灾: 水旱蝗灾接连不断: 你想想,那时候的.............
  • 回答
    三国时期,交州与益州之间,就像隔着一片难以逾越的鸿沟,以至于我们几乎从未看到从交州大举进攻益州的军事行动。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地理、经济、政治、军事策略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首先,地理的隔绝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想象一下,从交州(大致范围在今天的广东、广西、越南北部)想要抵达益州(今天的四川盆.............
  • 回答
    要说东汉末年,从哪个州起家最容易吞并天下,这真是一个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就如同现在我们分析当年曹操、刘备、孙权他们是如何一步步崛起的。要回答这个问题,得把东汉末年那错综复杂的格局,以及各州的地缘、人文、经济、军事这些因素都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明白,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起家哪儿都有风险,哪儿都有.............
  • 回答
    从今天的角度审视魏蜀吴三国,探讨哪个国家最具执政合法性,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需要结合历史背景、政治理念以及我们现代人对于“合法性”的理解来进行多角度的剖析。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今天的眼光,自然会与当年不同。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在古代,尤其是在汉末三国这样一个权力真空、群雄逐鹿的时代,“合.............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涉及到汉朝末年的政治格局、宗室制度以及刘备个人魅力和历史叙事的塑造。要详细解答为什么整个三国时代没有人质疑刘备的出身,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历史背景:汉朝宗室制度的复杂性与衰落 宗室的庞大与分散: 汉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长寿王朝,其宗室(刘氏皇族成员).............
  • 回答
    要说清三国时期军阀混战时,他们的“工资”从哪里来,就得从那个时期的经济基础和权力运作模式说起。这事儿可不像现在国家财政发工资那么简单直接,更像是一场残酷的生存游戏,谁的拳头硬、地盘大,谁就能说了算,也就有了钱粮的来源。一、 土地是根本:自给自足与税收三国时期,虽然中央集权已经名存实亡,但土地仍然是财.............
  • 回答
    确实,相较于魏和蜀,以东吴为主角或视角展开的三国题材艺术作品,尤其是文学和影视作品,数量上显得相对较少,而且往往不如以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人为中心的魏蜀故事那样深入人心,成为大众的文化符号。这其中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可以从历史叙事、人物塑造、故事张力以及受众心理等多个角度来分析。1. 历史叙事的“中心.............
  • 回答
    日本围棋之所以从曾经的世界最强地位跌落至如今在三国(中、韩、日)中相对最弱的局面,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这其中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的演变,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黄金时代的辉煌与后续人才的断层 吴清源的时代: 日本围棋在20世纪上半叶迎来了其第一个黄金时代,而吴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