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时期,军阀混战,他们的工资从哪里领?

回答
要说清三国时期军阀混战时,他们的“工资”从哪里来,就得从那个时期的经济基础和权力运作模式说起。这事儿可不像现在国家财政发工资那么简单直接,更像是一场残酷的生存游戏,谁的拳头硬、地盘大,谁就能说了算,也就有了钱粮的来源。

一、 土地是根本:自给自足与税收

三国时期,虽然中央集权已经名存实亡,但土地仍然是财富和权力的最主要载体。每个军阀实际上都是割据一方的“土皇帝”,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就是控制下的土地所产生的价值。

直接占有与耕种: 像曹操、刘备、孙权这样有能力统一一方的,都会大力发展农业。他们会划出自己的屯田区,鼓励士兵和流民耕种,产出的粮食不仅供养军队,还能作为储备和交换的物资。曹操的屯田制度就是个典型例子,这不仅解决了粮草问题,还培养了一批忠于自己的农户,为他提供了稳定的经济基础。
征收赋税: 军阀控制的地区,自然就会像古代王朝一样,向百姓征收赋税。这主要包括:
田租: 按照土地面积和产量征收粮食。
口赋: 对成年男子征收的费用,有时也包括徭役。
杂税: 随着军阀统治的巩固,还会出现各种名目的税收,比如盐税、酒税、商税等等,但这些在早期混战时期,可能更多是地方性的,而且征收力度也取决于军阀的控制力。
劳役: 除了物质税收,军阀还会征发民力进行各种工程建设,比如修建城池、道路、粮仓等,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变相的“成本支出”。

这些税收和产出,就是军阀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他们用这些钱粮来维持军队的运作,招募士兵,购买兵器,以及自己的生活开销。

二、 战争的掠夺与补充:军阀的“意外之财”

三国时期最大的特点就是混战,而战争本身,也成了军阀重要的经济来源。

战利品: 打胜仗,缴获敌人的粮草、兵器、财物,甚至是俘虏,都是非常直接和丰厚的“收入”。尤其是粮草,往往是军队最迫切的需求,一场胜仗就能解决燃眉之急。
掠夺: 在一些失去控制或无人管辖的地区,军阀的军队也可能直接进行掠夺。这虽然野蛮,但在那个混乱的年代,也是维持军队生存的一种方式。有时候,即使是对自己的百姓,为了战争也可能强征高额的捐输或借贷。
招降与吞并: 接受敌方部队的投降,意味着不仅减少了一个敌人,还能接收对方的装备和部分人员,虽然不直接是钱粮,但极大地减轻了己方军队的消耗,也相当于间接“获得了”资源。

三、 内部的组织与管理:军阀的“财务系统”

虽然不像现代意义上的政府部门,但有能力的军阀都会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内部管理体系来调配资源。

粮官、仓官: 负责粮食的征收、储存和发放。这可是个重要的职位,直接关系到军队的战斗力。
司农、典农: 负责农业生产的管理,鼓励屯田,安排耕作。
都督、刺史: 在地方层面,这些官员除了军事职责,往往也承担着税收和资源管理的职能,然后将上缴的物资输送到中央粮仓或前线。
军饷发放: 对于普通士兵来说,他们领到的“工资”可能不是今天的月薪制。更多时候是 按月或按季发放的军粮和军服,有时也会有少量的铜钱或布帛作为零用。 战时发放的可能更多是实物。士兵的家属生活得不到保障,也是常事。

四、 对外贸易与交换:有限但重要

虽然战争频繁,但三国时期的经济并没有完全停滞。一些军阀控制的地区,特别是沿海或沿江地区,也存在对外贸易。

盐业、铁业等专营: 曹操就曾实行过盐铁专营,这属于国家垄断行业,利润非常可观,是重要的财政收入。
商品交换: 通过控制的港口或集市,进行粮食、丝绸、瓷器、金属制品等的贸易,换取军队急需的物资或军费。
招揽商人与工匠: 有智慧的军阀会保护和招揽商人,鼓励手工业发展,这能带来税收和更多的物资供应。

总结来说,三国军阀的“工资”并非来自一个固定的中央财政系统,而是他们自身控制的土地产出、百姓税赋,以及战争掠夺等多方面来源的混合体。

你可以想象一下:

曹操: 拥有中原富庶之地,耕战结合,屯田制度完善,盐铁专营收入可观,打仗也凶猛,缴获颇多,所以他的“工资”来源最稳定也最丰厚。
刘备: 初期颠沛流离,很多时候是靠依附别人或者占山为王,早期“工资”来源很不稳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掠夺和收留的流民、兵源。后期占领荆州、益州后,有了相对稳定的根据地,农业和税收才开始发展起来。
孙权: 依靠长江天险和江南富饶的物产,特别是海贸和渔业,经济基础也比较好。江南地区农业发达,税赋收入也比较可观。

因此,他们的“工资”发放方式,更像是“后勤保障”,就是把征收来的粮草、物资、钱财,根据军队的需要,分配给各级将领和士兵,用于维持军队的运作。这笔“工资”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也决定了军阀的兴衰。这场残酷的权力游戏,最终拼的是谁能更有效地组织和调配资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三国时期,军阀混战,他们的工资从哪里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清三国时期军阀混战时,他们的“工资”从哪里来,就得从那个时期的经济基础和权力运作模式说起。这事儿可不像现在国家财政发工资那么简单直接,更像是一场残酷的生存游戏,谁的拳头硬、地盘大,谁就能说了算,也就有了钱粮的来源。一、 土地是根本:自给自足与税收三国时期,虽然中央集权已经名存实亡,但土地仍然是财.............
  • 回答
    三国时期,来自西部地区的军阀势力错综复杂,其中董卓、马腾、韩遂之间更是围绕着权力、地盘和利益纠葛不清。要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得先看看他们各自的出身背景和所处的地理位置。董卓:从边塞武夫到权力巅峰董卓本身并非中原人士,他的发家地在陇西地区(今甘肃一带)。他早年曾为汉朝效力,凭借其勇猛和在边疆作战的经验.............
  • 回答
    三国时期,历史上并没有一个名为“东州军”的明确军事建制或兵种存在。然而,如果你在某些史料、演义小说或者特定的语境中看到“东州军”这个词,它很可能指的是以下几种情况之一,或者是由这些情况演变而来的概念:1. 以地名为基础的非正式称谓:在古代,军队的名称很多时候会与地域相关联。例如,“荆州军”、“凉州军.............
  • 回答
    要给三国时期的军事水平找一个确切的历史排名,其实是件很难的事情,因为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战争形态、技术水平和战略思想。但如果非要评价,我会说三国时期的军事实力,以其对战术、战略的精妙运用,以及对战争规模和组织能力的展现,在整个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绝对能占据一个非常靠前的位置,甚至可以称得上是“巅峰”之一。你.............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对三国时期东吴历史的普遍认知误区。确实,在很多文学作品,包括《三国演义》的影响下,东吴常常被描绘成一个“小朝廷”,孙权也常被塑造成一个犹豫不决、甚至有些阴险的角色。然而,如果深入史料去看,我们就能发现,尽管东吴存在不少问题,但它能在三国鼎立的复杂局面中生存并取得关.............
  • 回答
    三国时期,曹魏群星璀璨,谋士如云,而蜀汉似乎只有诸葛亮一人撑起半边天。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历史进程、政治环境、人才培养和个人能力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这个问题:一、 曹魏人才济济的深层原因:1. 政治基础雄厚,吸引大量人才流入: 曹操政治手腕高明,建立起相对稳定强大.............
  • 回答
    汉末三国时期,中国大地上的战火纷飞,那也是一个世界各国风云变幻的时代。若要论当时中国军队的质量与军事实力,将其置于同时期的世界格局中进行横向对比,那可是一番颇为耐人寻味的考察。同时期世界,军事力量的概貌要理解汉末三国中国军队的水平,我们得先看看当时世界其他主要军事力量都在做什么。 罗马帝国: 这.............
  • 回答
    战国时期和三国时期军队规模差异悬殊,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历史现象。说是因为人口衰减,这是一种很片面的理解,实际上背后涉及了更为复杂和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和军事变迁。我们来仔细掰扯掰扯。战国时期:集全国之力,倾巢而出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 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长期的分裂和兼并时.............
  • 回答
    三国时期战争之所以能持续如此之久,而三个国家的财政并未完全崩溃,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原因,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地理以及社会结构等诸多因素。想要详细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进行深入剖析: 一、战争持续时间长: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1. 战略僵持与均势状态: 地理分割: 魏、蜀.............
  • 回答
    在三国时期,刘备政权究竟应该被称为“蜀”还是“汉”,这是一个历史学界长期讨论的问题,并没有一个绝对“准确”的说法,而是存在不同的视角和侧重点。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刘备政权的性质、建立的背景以及它自身如何定位。核心观点:刘备政权自称为“汉”,但后世称其为“蜀”。一、 刘备政权自称为“汉”的理由.............
  • 回答
    要说三国时期的人才是不是“一代不如一代”,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如果非要我掰开了揉碎了说,我得从几个方面给您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明确“人才”指的是什么。在三国那个乱世,人才的定义可不只是能文能武那么简单。会打仗能领兵打胜仗的是人才,善于谋划运筹帷幄的是人才,能治理地.............
  • 回答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政权虽然都面临着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局面,但它们都在各自的条件下,努力恢复和发展经济,以支撑长期的军事对抗和政权统治。下面我将详细讲述这三个政权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具体情况: 一、 曹魏政权的经济发展曹魏政权在三国时期版图最大,人口最多,经济基础也最为雄厚。曹操以统一北方为目标,.............
  • 回答
    关于三国时期魏、吴两国至今鲜有明显文化痕迹,而蜀国文化却能在四川得到良好传承,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背后涉及历史发展、地理因素、民族融合以及文化本身的生命力等多种复杂因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痕迹”和“传承”的含义。 痕迹 (Traces): 指的是那些仍然能够被我们直观感受到.............
  • 回答
    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孙权三人未能统一天下,并非是他们“太强”或“太弱”的简单二元论可以概括,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双方实力均衡,但各有侧重,难以彻底压制对方: 曹操:北方的绝对优势,但南方存在难以逾越的障碍 优势: 曹操占据了北方中原.............
  • 回答
    关于刘备是否真的如其所言是汉室宗亲,这确实是三国时期一个充满争议且颇引人遐思的话题。虽然史书上普遍记载他自称中山靖王之后,但后世的诸多考证和质疑,也让这件事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咱们不妨一层层剥开,仔细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从刘备自己说起。他一直以“汉室宗亲”自居,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一面之词,也是他.............
  • 回答
    曹操帐下谋士如云,郭嘉、荀彧、荀攸、程昱、贾诩等都是一时之选,个个身怀绝技,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在曹操心中,郭嘉无疑占据着一个特殊的位置,他最喜欢郭嘉,这份喜爱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郭嘉身上那股与众不同的“对味儿”。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剖析一下,曹操为何对郭嘉情有独钟:一、 卓越的战.............
  • 回答
    如果老天爷让我穿越回三国,有幸能拥兵自重,与那群英雄豪杰一较高下,那真是我这辈子最大的造化了。要问我身边能招揽哪些人来辅佐我,逐鹿中原,这可得好好说道说道。这可不是随便抓阄,得是实打实的干货,能帮我打下江山,坐稳宝座的。思来想去,我心中有了一个最理想的班底,一共十位,各有千秋,足以支撑我这盘大棋。首.............
  • 回答
    在三国时期,要论“第一谋士”和“第一猛将”,其实并没有一个绝对统一、所有人都认同的答案,因为“第一”的评判标准可能因人而异。然而,如果以正史记载的成就、影响力、对历史进程的贡献以及后世的普遍认知为依据,我们可以从正史的视角来探讨两位最有可能被列为“第一”的代表人物。一、 按正史记载,第一谋士是谁?从.............
  • 回答
    关于三国时期为何没人请司马徽出山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视角,因为它触及到了当时“出山”的定义、司马徽自身的特点以及当时的政治格局。简单来说,不是没人请,而是司马徽自身对于“出山”有着非常明确的、与当时主流追求不同的标准,并且他主动选择了一种隐居的生活方式。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 回答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波澜壮阔、英雄辈出的时代,但也充满了权力斗争、战争残酷和个人悲剧,因此也留下了许多令人痛心的人和事情。以下我将详细讲述其中一些:一、令人痛心的人物:1.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悲剧英雄 痛心之处: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智慧和忠诚的象征,他倾尽毕生心血辅佐刘备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