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时期最令人痛心的人和事情有哪些?

回答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波澜壮阔、英雄辈出的时代,但也充满了权力斗争、战争残酷和个人悲剧,因此也留下了许多令人痛心的人和事情。以下我将详细讲述其中一些:

一、令人痛心的人物:

1.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悲剧英雄

痛心之处: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智慧和忠诚的象征,他倾尽毕生心血辅佐刘备父子,却始终未能完成兴复汉室的宏愿。他的“六出祁山”,次次寄予厚望,次次功败垂成,最后在五丈原病逝,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千古慨叹。他的一生,是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也是对现实的无奈妥协,最终以生命的终结为这场壮丽的事业画上了悲壮的句号。
详细讲述:
受托孤之重: 刘备白帝城托孤,将年轻的刘禅和摇摇欲坠的蜀汉托付给诸葛亮。这份重担,既是信任,也是无尽的压力。诸葛亮感念刘备知遇之恩,将“兴复汉室”视为毕生使命。
南征北伐的艰辛: 为了稳固蜀汉政权,他力排众议,发动了对南蛮的征伐,七擒孟获,使南方安定。随后,他开始了他最为人熟知的北伐战争。尽管诸葛亮在军事上屡有奇谋,但也面临着蜀汉国力不足、粮草运输困难、内部人才凋零等诸多挑战。
错失良机与内部掣肘: 几次北伐的关键时刻,都因为各种原因功亏一篑。例如,街亭之战马谡失守导致全盘皆输;后来与曹魏名将司马懿对峙时,由于粮草问题,诸葛亮不得不撤兵,但司马懿却不给他撤退的机会,引发了上方谷火烧司马懿的计划,却因天降大雨而失败。此外,蜀汉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一些将领和士族对北伐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泄密的情况,都给诸葛亮的工作带来了阻碍。
壮志未酬的悲凉: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诸葛亮依然坚持在五丈原指挥作战,他知道自己的身体已经支撑不住了,但他仍然不愿放弃任何一丝成功的可能。当他病重卧床,将后事托付给姜维时,那份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未能完成大业的遗憾,溢于言表。他的一生,就像一个精心编织的棋局,最终却因为棋盘本身的不完美和对手的出招而未能达到预期的终点。

2. 周瑜:英姿勃发,却被污名化至死的英杰

痛心之处: 周瑜是东吴的军事统帅,年轻有为,风度翩翩,赤壁之战中他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以少胜多,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然而,在《三国演义》中,他被塑造成一个心胸狭隘、嫉妒诸葛亮才能的“小人”,最终被诸葛亮“三气而亡”。真实的周瑜并非如此,他的英年早逝是疾病所致,而“嫉妒”的描写则是一种艺术加工,抹杀了这位杰出军事家的光辉。
详细讲述:
赤壁之战的辉煌: 周瑜在孙策去世后,成为东吴的顶梁柱。面对曹操百万大军压境,他力主联合刘备,并亲自指挥了那场载入史册的赤壁之战。他洞察曹操北军不习水战的弱点,巧用火攻,以黄盖献诈降之计,一举击溃曹军主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战略眼光与才能: 除了赤壁之战,周瑜还规划了“跨有荆益”的战略,展现了他高远的战略眼光。他不仅是军事家,也通晓音律,风流倜傥,是那个时代少有的文武双全的将领。
“既生瑜,何生亮”的误读: 《三国演义》中“既生瑜,何生亮”的描写深入人心,使得周瑜的形象被严重扭曲。历史上的周瑜和诸葛亮虽然在赤壁之战中合作,但关系并非如小说所描绘的那般剑拔弩张。史书记载,周瑜在赤壁之战后不久,因病去世,年仅36岁。他的去世对东吴是巨大的损失。
被误解的悲哀: 相比于那些在战场上战死的英豪,周瑜的痛心之处在于他杰出的才能和高尚品格,却被后世的文学作品以一种负面且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方式解读和传播,成为了一个被误解的悲剧人物。

3. 关羽:忠义的化身,却因傲慢而败亡

痛心之处: 关羽是中国历史上“忠义”的代名词,他的武艺高强、忠心不二的形象深入人心。然而,他的一生也充满了悲剧色彩。他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完成了刘备赋予的重任,但最终因为骄傲自满,轻视东吴,导致大意失荆州,身首异处。
详细讲述:
忠义的传奇: 关羽对刘备的忠诚毋庸置疑。在刘备兵败逃亡时,他甘愿为曹操效力,但从未放弃寻找刘备的念头,最终“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迢迢去与刘备团聚。这份“义”的体现,让他成为后世景仰的对象。
武艺的巅峰: “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挂印封金”、“单刀赴会”等事迹,都展现了他无与伦比的武勇和胆识。
“骄兵必败”的警示: 关羽晚年镇守荆州,肩负着蜀汉北伐的重要战略任务。然而,在他眼中,东吴不过是“小人”,陆逊的年轻才智在他看来不值一提。这种轻敌的心态,以及后来在荆州期间,缺乏对东吴动向的充分警惕,最终导致了荆州被吕蒙偷袭,他本人也被俘遇害。
功败垂成之憾: 关羽的失败,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蜀汉国力受损的重大打击。他为蜀汉鞠躬尽瘁,在最关键的时刻,却因为性格中的某些缺陷而功败垂成,这无疑是令人痛惜的。

4. 曹操:雄才大略,却背负“奸雄”骂名

痛心之处: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统一了北方,为后来的西晋统一奠定了基础。他推行屯田制,发展生产,减轻民负,对汉末的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由于他在权谋和政治斗争中的手段较为强势,加上一些政治宣传,他被后世贴上了“奸雄”的标签,其功绩在很大程度上被掩盖。
详细讲述:
乱世中的定海神针: 在群雄并起的东汉末年,曹操以雷霆手段平定了北方的各路势力,结束了长期的战乱。他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有政治手段,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也是稳定局势的一种方式。
发展民生的贡献: 曹操深知民心向背和生产力的重要性。他大力推行屯田制,鼓励农业生产,使许多流离失所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为他的统治奠定了物质基础。
文学上的造诣: 曹操更是杰出的文学家,他的诗歌慷慨激昂,富有现实主义精神,开创了建安文学的先河。他本人也善于用人,不论出身贵贱,只要有才能就加以重用。
“奸雄”的标签: 然而,在《三国演义》和后世的政治评价中,曹操常被描绘成一个阴险狡诈、挟持汉献帝的“奸雄”。这种负面形象的塑造,使得人们往往忽视了他作为一位杰出政治家的功绩和对社会稳定的贡献。他既是统一中国的开创者,也是许多人眼中汉室的掘墓人,这种复杂性使得他的评价充满了争议和悲剧色彩。

二、令人痛心的事情:

1. 空城计:诸葛亮的无奈与司马懿的隐忍

痛心之处: 空城计是诸葛亮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用一座空城和自己镇定的姿态,吓退了拥有二十万大军的司马懿。这本身是一个充满智慧的计策,但其背后却折射出蜀汉军事力量的衰弱和诸葛亮个人所承受的巨大压力。而司马懿识破诸葛亮的虚实,却因为顾虑到可能存在的埋伏以及对曹魏政局的考量,选择按兵不动,最终放过了诸葛亮,这一幕充满了政治的无奈和对历史进程的微妙影响。
详细讲述:
蜀汉的绝境: 当时,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失败,军队疲惫不堪,粮草耗尽,只能选择撤退。然而,司马懿率领大军紧追不舍,意图一举歼灭蜀军。诸葛亮手中仅剩下少量老弱残兵。
诸葛亮的冒险: 在绝境之下,诸葛亮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冒险之计:下令关闭城门,自己则穿上道袍,在城楼上焚香抚琴,显得气定神闲。他的几个老兵,也只是侍立在旁。
司马懿的权衡: 司马懿带领大军来到城下,看到城门大开,诸葛亮一人在城楼上弹琴。他知道诸葛亮一生用兵谨慎,从不冒险,眼前这一幕极不寻常。他怀疑这是诸葛亮设下的埋伏,因为一旦中计,他的二十万大军将面临灭顶之灾。同时,他也在考虑朝廷的态度,万一此时出现失误,自己无法向魏主交待。最终,他选择相信诸葛亮的“谨慎”并非虚张声势,而是真的无法应付,所以他下令撤兵。
痛心的根源: 这个故事令人痛心,首先是蜀汉国力不足的体现,诸葛亮这位伟大的战略家,竟然要用这种冒险的方式来保全残余兵力。其次,司马懿的隐忍和权谋也令人感慨,他看到了机会,却因为更深远的政治考量而放弃,这为他日后取代曹魏打下了基础,也让蜀汉的兴复之路更加渺茫。

2. 夷陵之战的惨败:蜀汉国力与战略失误的双重打击

痛心之处: 夷陵之战是蜀汉历史上一次毁灭性的失败。刘备为报关羽被杀之仇,不顾群臣反对,执意发兵攻打东吴,结果被陆逊用火攻大败,七百里连营尽被焚毁,蜀汉主力损失殆尽,元气大伤。此战之后,蜀汉再也无力北伐,最终走向了灭亡。
详细讲述:
关羽之死与复仇的冲动: 关羽被杀,对刘备和蜀汉是巨大的打击。作为三兄弟中的一员,刘备的悲痛可以理解。然而,在群臣都建议先联合抗曹,再图报仇时,刘备却被复仇的怒火冲昏了头脑,坚持要亲自率军攻打东吴。
战略的失误: 刘备的这次出征,在战略上存在严重失误。他本应与曹魏进行战略牵制,而不是将兵力集中在对东吴的攻伐上。而且,他采用连营数十里的战术,看似稳固,实则容易被各个击破。
陆逊的杰出指挥: 东吴年轻将领陆逊,在面对气势汹汹的蜀军时,展现出了非凡的战略智慧。他采取坚守不出,消耗蜀军锐气,然后伺机反攻的策略。最终,他抓住蜀军连营缺乏联系的弱点,率火攻大军,一举将蜀军烧得片甲不留。
蜀汉的重创: 夷陵之战的惨败,使得蜀汉精锐部队损失殆尽,几乎是元气大伤。刘备在战败后不久,也在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含恨而终。此后,蜀汉虽然在诸葛亮的领导下有所恢复,但始终未能恢复到夷陵之战前的国力,北伐大业也因此变得遥不可及。这场战役的失败,是蜀汉走向灭亡的转折点,其悲剧性不言而喻。

3. 吕布的悲剧命运:勇冠三军,却难逃狡诈与无德的结局

痛心之处: 吕布是三国时期武力最强的将领,有着“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美誉。他勇猛无双,单挑无人能敌。然而,他却是一个反复无常、缺乏政治智慧和人格魅力的人物。他先后认董卓为父,后又杀之;投靠袁绍,又被驱逐;依附刘备,又夺其地盘。最终,他被曹操擒杀,身首异处。
详细讲述:
绝世的武力: 吕布的武艺可以用惊世骇俗来形容。在虎牢关一战中,他一人独战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丝毫不落下风。他胯下的赤兔马,更是助他如虎添翼。
反复无常的品格: 尽管勇武过人,但吕布却缺乏基本的道德和政治判断力。他为了个人利益,可以轻易背叛曾经对他有恩的人。他杀害董卓后,又无法约束麾下士兵,导致军纪败坏,众叛亲离。
政治上的短视: 吕布始终未能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统治体系,他更多地依赖于个人武力,而不是政治策略和人才招揽。这使得他在面对曹操这样的政治家时,显得不堪一击。
最终的结局: 在下邳城被曹操围困时,吕布的妻子貂蝉,在劝说吕布投降时,吕布依然想着如何突围。最终,被部下出卖,兵败被擒。在被曹操询问是否愿意归顺时,他甚至提出了想要说服曹操的请求,但被刘备一句话“曹公看方才辕门射戟,吕布便不守信义,今日若留他,后患无穷”打断,最终被曹操下令缢杀。
英雄末路的悲哀: 吕布的死,虽然是他自己不忠不义行为的必然结果,但这样一个拥有顶尖武力却只能沦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其结局也充满了悲剧色彩。他象征着个人武力在政治智慧面前的苍白无力。

4. 白门楼的绝望:一个时代的结束

痛心之处: 吕布在白门楼被处死,标志着三国时代的一个重要章节的结束。当时,曹操已经基本统一了北方,而吕布的失败,也意味着南方的孙吴和西南的刘备,将要面对一个强大的对手。白门楼上,吕布的绝望,妻子的哭泣,以及他无法拯救自己和家人的无力感,都构成了一幅令人心酸的画面。
详细讲述:
绝望的审判: 在白门楼,吕布被五花大绑地带到曹操面前。他看着曾经的仇敌,曾经的盟友,现在却成了自己的审判者。他哀求曹操,恳求宽恕,甚至提出要归顺。
刘备的落井下石: 在那个关键时刻,刘备的一句话:“明公有所不知,此人(吕布)弓箭不如人,但弓马熟练,有万夫不当之勇。”虽然看似是陈述事实,但其用意却是提醒曹操吕布的危险性。这句话直接导致了曹操下定决心处死吕布。
生命的终结: 吕布最终被缢杀,他的妻子也被发配为奴。一代战神,就这样在绝望中走向了生命的终点。他的死亡,也宣告着北方战事的暂时平息,为之后曹操集团进一步巩固势力,与孙权、刘备形成对峙奠定了基础。
时代的象征: 白门楼的绝望,不仅是一个人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象征着那个乱世之中,个人武力无法对抗政治谋略,英雄人物也难逃宿命的安排。

三国时期的历史充满了英雄主义和悲壮色彩,但也夹杂着许多令人扼腕叹息的痛心之事。这些人物和事件,不仅塑造了中国文化中关于忠义、智慧、勇武等价值的认知,也让我们反思战争的残酷和人生的无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廖化

可能大多数人只是觉得他就是一个小将而已,没有什么大的功劳。

是的,最开始出场的时候,他只是一名小小的山贼,和同伴杜远落草为寇劫掠为生。直到有一天,他的同伴劫持了两个如花似玉的妇人想和他平分,细问之下竟然发现是刘皇叔的妻子。他可能觉得,自己人生中的转折点来了,痛手杀掉了不听阻劝的杜远下山向关二爷邀功,而他只是想希望能和大名鼎鼎的二爷同行而已,舍生忘死。

可是他只是一个黄巾贼而已啊,二爷要是走一路收一路的山贼,那传出去是不是不太好呢?所以断然拒绝了他。

可是他却收了同样是黄巾贼的周仓。

后来刘备进益州,廖化终于找机会进入了蜀汉大营,被刘备命助关羽守荆州。到这里,廖化也应该心满意足了,终于可以在自己仰慕的前辈面前大展手脚了。

他也确实这样做了,关羽攻襄阳,他一马当先、奋勇杀敌。

关羽兵败,他前往上庸求救,面对刘封的见死不救,他“叩头出血、大恸告求”。无济于事,大骂出城,前往成都。

可惜还是来不及了,自己仰慕的上将父子双双被斩首。

伐吴期间,他跟随刘备征讨东吴,可是一败涂地。

后主登基,廖化为飞卫将军,随诸葛亮北伐。曾杀败司马懿,夺得其金盔,获大功。诸葛亮死后,继续跟随姜维北伐,数次任先锋。我想,这个时候,他的沉寂许久的胸膛中豪情万丈,渴望建功立业的热血又一次沸腾了起来,虽然这个时候他已经快70岁了。

可是姜维终究无法逆天,蜀汉也只是苟延残喘了几年就被邓艾钟会强推。想要诈降的姜维也功亏一篑,廖化在被押送到洛阳的途中因忧而死。

他见过关羽败走麦城时候的落寞;

他见过刘备托孤白帝城时候的含恨而终;

他见过诸葛亮五丈原悲风时候的沧桑;

他见过姜维在听闻未战而先降的后主时的无力,当他说出“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的时候,廖化或许在他身边;

他见过很多人,许许多多比自己有名气的上将、君主,从他们的踌躇满志,到最后的遗恨而终。

他见过魏蜀吴,从建立到没落,最终被吞没。

他见过自己,从一个黄巾贼,变成了先锋,变成了飞卫将军,变成了车骑将军,最终抑郁而死。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每每看到这句话,都非常心痛。

他活了80岁,活过了整个三国。

他也是一名当之无愧的三国英雄。


评论区回复:

没想到这么多朋友都很了解廖大爷啊,在蜀汉的后期是非常出名的将领了,只是相对于一些其他响当当的五虎上将、五子良将来说可能是不是很出名,大家不要再怼我了。

然后有位说我为赋新词强说愁,我说明一下。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视角嘛,丞相有丞相的视角,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视角嘛。我还是觉得廖化这个人物值得我拿出来写一写的,各位看不惯的话轻喷,我只是小菜鸟一枚。

还有就是请不要将正史和演义混为一谈,这是《三国演义》,是夹杂着很多个人情感因素的故事类的小说,写一写无可厚非吧。

我想我们大多数人小时候都是想成为赵云,周瑜,诸葛亮那样睥睨天下的人物,可是岁月蹉跎,又有几个人能完成自己的梦想。或许我们也像廖化一样,目睹了比自己强数倍的佼佼者人来人往,来来去去。自己慢慢的在时光的长河中积聚着自己的力量,想象着有朝一日,也许,也许可以为了自己的梦想拼搏在战场上一次,或许最后功败垂成也无妨,我们只想要一次战斗的机会而已。

user avatar

谢邀。


徐庶回马荐诸葛后,司马徽也来跟刘备说,诸葛亮不止可比管仲乐毅,更可比姜子牙张良。临走时,司马徽如此预言了此后的悲剧:

徽出门仰天大笑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


下一回,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诗曰: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再一次将悲剧伏笔敲得稳稳当当。


最后星落秋风五丈原,诸葛亮临终,给后主上表:

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别无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

从一开始就不断暗示是个悲剧,但到最后,他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到死时,除了桑树和薄田,什么都没有。来时一个农夫。去时一堆桑田。

既没有亏负阿斗,也没有亏负先主。

user avatar

最痛心的地方在于当你看到他们意气风发的时候,你是知道他们的结局的。

看到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时候,你知道他们最终还是没能同生共死。

看到曹操刺董卓的时候,你知道曹操最终变成了另一个董卓。

看到吕布虎牢关大战三英的时候,你知道他被部下出卖命丧白门楼。

看到刘备辗转以求兴复汉室的时候,你知道白帝城托孤。

看到诸葛亮隆中对三分天下的时候,你知道秋风五丈原。

看到周瑜火烧赤壁的时候,你知道既生瑜何生亮。

看到关羽威震中原的时候,你知道接下来是走麦城。

曹操终究成为了汉贼,刘备终究没能兴复汉室,张飞终究死于小人之手,马超终究抑郁而终。曹操赤壁败了,马超潼关败了,孙权合肥败了,刘备从徐州到夷陵,人生简直就是一部失败史,诸葛亮六出祁山,最终迎来的是上方谷的大雨。任你雄心壮志,任你英雄盖世,任你智计百出,任你忠肝义胆,到头来都是一场空。这就是悲剧,而读者无能为力。

user avatar

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user avatar

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

user avatar

公勒马问曰:“徐公明安在?”魏营门旗开处,徐晃出马,欠身而言曰:“自别君侯,倏忽数载,不想君侯须发已苍白矣!忆昔壮年相从,多蒙教诲,感谢不

忘。今君侯英风震于华夏,使故人闻之,不胜叹羡!兹幸得一见,深慰渴怀。”公曰:“吾与公明交契深厚,非比他人;今何故数穷吾儿耶?”晃回顾众将,厉声大叫曰:“若取得云长首级者,重赏千金!”公惊曰:“公明何出此言?”晃曰:“今日乃国家之事,某不敢以私废公。”言讫,挥大斧直取关公。

这是那个时代,一个英雄对另一个英雄致以的最高的问候。

惺惺相惜的英雄,还是逃不过兵戎相见。有人说,这就处乱世的悲哀。

然而在太平盛世,这样的奇男子或难免泯然于贩夫走卒之中。这又是谁的幸运呢?


少时读三国,只看羽扇纶巾银鞍白马,如今看来,只觉残阳下昏鸦赤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苍生野哭,英雄白发。

这一切,最后都输给岁月。

user avatar

貂蝉被董卓给上了。妈的。

user avatar

由于看演义之前,已经知道了黄巾起义相关的一些史实——张角病死后仍被斩首、张梁在广宗战败后数万起义军被屠杀殆尽、张宝在下曲阳被战败后皇甫嵩又屠杀大批太平道徒,所以我在开始看演义的时候,对汉室非常反感。

因而在读到邓茂被张飞一矛刺死、程远志被关羽劈作两段时,就感觉非常痛心:又有人死了,黄巾起义注定要失败。

然后是第六回董卓迁都的段落“李傕、郭汜尽驱洛阳之民数百万口,前赴长安。每百姓一队,间军一队,互相拖押;死于沟壑者,不可胜数。又纵军士淫人妻女,夺人粮食;啼哭之声,震动天地。如有行得迟者,背后三千军催督,军手执白刃,于路杀人。”

第十回曹操在徐州大肆屠城“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以雪父仇。”

第十三回献帝出逃后有这样一段:“是岁大荒,百姓皆食枣菜,饿莩遍野。河内太守张杨献米肉,河东太守王邑献绢帛,帝稍得宁。董承、杨奉商议,一面差人修洛阳宫院,欲奉车驾还东都。”

又如三十三回灌邺城“当夜曹操添十倍军士并力发掘,比及天明,广深二丈,引漳水灌之,城中水深数尺。更兼粮绝,军士皆饿死。”

以及四十一回刘备携民渡江后立马和百姓走散,新野、樊城人民皆成流民“云拍马在乱军中寻觅,二县百姓号哭之声震天动地;中箭着枪、抛男弃女而走者,不计其数。”

还有第五十回赤壁之战后曹操逃往南郡“传下号令,教老弱中伤军士在后慢行,强壮者担土束柴,搬草运芦,填塞道路。务要即时行动,如违令者斩。众军只得都下马,就路旁砍伐竹木,填塞山路。操恐后军来赶,令张辽、许褚、徐晃引百骑执刀在手,但迟慢者便斩之。此时军已饿乏,众皆倒地,操喝令人马践踏而行,死者不可胜数。号哭之声,于路不绝。”

以及第六十四回马超兵败后屠城“超从城南门边杀起,尽洗城中百姓。至姜叙宅,拿出老母。母全无惧色,指马超而大骂。超大怒,自取剑杀之。尹奉、赵昂全家老幼,亦尽被马超所杀。”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波澜壮阔、英雄辈出的时代,但也充满了权力斗争、战争残酷和个人悲剧,因此也留下了许多令人痛心的人和事情。以下我将详细讲述其中一些:一、令人痛心的人物:1.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悲剧英雄 痛心之处: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智慧和忠诚的象征,他倾尽毕生心血辅佐刘备父.............
  • 回答
    三国时期,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不仅有金戈铁马的战场厮杀,更有无数感人至深的故事,它们如同珍珠般散落在历史的长河中,至今仍能触动人心。如果要说一个最令人动容的,我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便是那发生在赤壁之战前后的“草船借箭”与“借东风”的故事,但更触动我的,是隐藏在这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付出与情义。且让我.............
  • 回答
    “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是谁?”这个问题,就像抛入一池春水,瞬间激起无数涟漪,也永远没有一个能让所有人都信服的唯一答案。因为“聪明”这玩意儿,它太主观,太难以量化。有人看重奇谋诡计,有人看重治国安邦,有人看重洞察人心,还有人看重顺势而为的智慧。但如果一定要在那些名垂青史的智者中挑几个代表,让咱们仔细聊聊.............
  • 回答
    如果李云龙生在三国时期,他最适合生在 曹魏。以下是详细的分析,为什么曹魏是李云龙最适合的土壤:一、 李云龙的核心特质与曹魏的时代背景契合: 草根出身,敢于挑战权威: 李云龙是一个典型的草根英雄,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靠着自己的胆识、智慧和一身蛮力打拼。曹魏的建立者曹操,本身也是从乱世中崛起,虽然出.............
  • 回答
    孙权是不是三国时期最无能的君主?这个问题,就像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里,把一颗种子放在一堆巨石中,问它是不是最“小”的。事实上,孙权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所取得的成就,远非“无能”二字可以概括。要评判一位君主的“能”与“无能”,我们得把他放在历史的坐标系里,审视他面对的挑战、他采取的.............
  • 回答
    谈及三国时期,究竟谁是那举足轻重、影响最深远的关键人物,这实在是个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很难用一个简单的词汇或列表来概括,因为那个时代波诡云谲,群星璀璨,每个人物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如果非要探究那位“最重要”的人物,我想,我们需要从不同维度去审视。从塑造格局、奠定鼎足之势的角度来看,.............
  • 回答
    曹操帐下谋士如云,郭嘉、荀彧、荀攸、程昱、贾诩等都是一时之选,个个身怀绝技,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在曹操心中,郭嘉无疑占据着一个特殊的位置,他最喜欢郭嘉,这份喜爱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郭嘉身上那股与众不同的“对味儿”。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剖析一下,曹操为何对郭嘉情有独钟:一、 卓越的战.............
  • 回答
    如果把三国时期的各位风云人物扔到今天,问谁最爱逛知乎,这真是一个脑洞大开的问题,也挺有意思的。咱们一个个捋捋,看看谁的性情、智谋、好奇心,最符合知乎用户的特质。首先,我第一个想到的,必须是诸葛亮。你想啊,诸葛亮那叫一个博学多才,上知天文,下晓地理,通晓兵法,精于治国。放到今天,他绝对是那种“大神”级.............
  • 回答
    这问题可太有意思了!说到三国名人物,脑子里立刻就蹦出无数威风凛凛的大英雄,曹操、刘备、孙权,还有那些叱咤风云的猛将谋士。但要是真问“最窝囊”的,那可得好好掰扯掰扯。窝囊这词儿,可不光是打败仗那么简单,得是那种让人看了,心里直犯嘀咕,觉得这人怎么混成这样了?我个人觉得,要论窝囊,一个绕不开的名字,就是.............
  • 回答
    为什么三国时期文学繁盛,而《出师表》却最为流传?三国时期,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一个文采飞扬的时代。虽然我们常常提起那些叱咤风云的武将,但别忘了,那个年代也孕育了无数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他们的笔下描绘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曹操的诗歌豪迈大气,奠定了建安风骨;曹植的文辞华美精炼.............
  • 回答
    要说三国时期魏国国力最强却鲜有主动进攻,蜀国国力最弱却攻伐不停,这其中的缘由,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这背后牵扯到战略定位、军事实力、政治格局、人才储备,甚至是经营理念的根本性差异。咱们这就掰扯掰扯。魏国:稳坐钓鱼台,守成之外的谨慎首先,得承认,曹魏在三国里确实是“地主”,地盘大,人口多,经济发达.............
  • 回答
    三国风云际会,群星璀璨,要说谁是最厉害的三人组,这问题着实让人头疼,因为“厉害”二字,可以从很多角度去解读。不过,如果要说起家喻户晓、最能代表一股强大力量的三人组,那非刘备、关羽、张飞莫属了。这三人,最初只是桃園結義的兄弟,那时刘备还只是个卖草鞋的,但凭借着一股仁德和胸怀大志,吸引了关羽和张飞这两个.............
  • 回答
    要说东汉末年,从哪个州起家最容易吞并天下,这真是一个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就如同现在我们分析当年曹操、刘备、孙权他们是如何一步步崛起的。要回答这个问题,得把东汉末年那错综复杂的格局,以及各州的地缘、人文、经济、军事这些因素都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明白,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起家哪儿都有风险,哪儿都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对三国时期将领的看法。要说三国是不是“名将最多的时代”,这其实是一个带有主观色彩的评价,但从大众认知和文学作品的影响力来看,三国绝对是名将最集中的时代之一,甚至可以说是名副其实。你看看那些名字: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这五虎上将的名头,几乎是中国家喻户晓的。还.............
  • 回答
    (以下是一篇非AI撰写的、旨在帮助你处理抑郁症带来的时间失落感和自责的文字。)我知道你现在的感受,那种被巨大的惋惜和自责吞噬的滋味,就像是被什么东西牢牢卡住喉咙,喘不过气来。整整三年,人生最宝贵的三年,在病痛的泥沼中度过,那种“浪费”的感觉,简直像一把钝刀子,一下下地割着你最柔软的心。每次想起,那些.............
  • 回答
    晋国,在春秋晚期“三家分晋”之前,那绝对是春秋霸主中的翘楚,论实力,说它“最鼎盛”绝不为过。那时的晋国,用一个字形容,就是“大”,再加一个字,就是“强”。疆域辽阔,人口众多:想象一下,一个国家,占据着如今山西、河南北部、河北南部,甚至还辐射到陕西、山东的东部。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晋国的疆域在春秋时期.............
  • 回答
    好嘞!武汉到张家界,三天两晚的行程,咱就讲究一个“快准狠”,把时间花在最值得看的地方。这趟行程,咱们的目标是玩得痛快,也别让自己太累。 武汉到张家界,争分夺秒的出行攻略核心理念:高铁!高铁!高铁!武汉到张家界,最节省时间的方式绝对是高铁。别想着自驾,虽然自由,但路途遥远,中间还要找路、停车,三天两晚.............
  • 回答
    三国时期战争之所以能持续如此之久,而三个国家的财政并未完全崩溃,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原因,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地理以及社会结构等诸多因素。想要详细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进行深入剖析: 一、战争持续时间长: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1. 战略僵持与均势状态: 地理分割: 魏、蜀.............
  • 回答
    在三国时期,刘备政权究竟应该被称为“蜀”还是“汉”,这是一个历史学界长期讨论的问题,并没有一个绝对“准确”的说法,而是存在不同的视角和侧重点。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刘备政权的性质、建立的背景以及它自身如何定位。核心观点:刘备政权自称为“汉”,但后世称其为“蜀”。一、 刘备政权自称为“汉”的理由.............
  • 回答
    要说三国时期的人才是不是“一代不如一代”,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如果非要我掰开了揉碎了说,我得从几个方面给您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明确“人才”指的是什么。在三国那个乱世,人才的定义可不只是能文能武那么简单。会打仗能领兵打胜仗的是人才,善于谋划运筹帷幄的是人才,能治理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