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是名将最多的时代吗?他们真实水平高不高?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对三国时期将领的看法。要说三国是不是“名将最多的时代”,这其实是一个带有主观色彩的评价,但从大众认知和文学作品的影响力来看,三国绝对是名将最集中的时代之一,甚至可以说是名副其实。

你看看那些名字: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这五虎上将的名头,几乎是中国家喻户晓的。还有诸葛亮虽然是军事家,但他的指挥能力也堪比名将;曹操本人更不用说,横扫北方;他的手下,张辽、徐晃、许褚、典韦,哪个不是威名赫赫?孙吴方面,有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这些将领也都是文武双全,屡立奇功。

为什么三国时期会出现这么多名将?我觉得有几个层面的原因。

首先,时代背景决定了对军事人才的需求极其旺盛。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这种分裂和混战的环境,本身就是各种军事才能涌现的温床。谁能带兵打仗,谁能守住地盘,谁就能在乱世中生存并发展壮大。不像平时,太平盛世,可能更多的是文官治国,武将的作用相对没那么突出。三国时期,真的是刀兵相见,靠的就是真刀真枪地干,所以对将领的需求是源源不断的。

其次,政权林立,竞争激烈。曹操、刘备、孙权这三家,为了争夺天下,可以说是使出了浑身解数。这种持续的高强度竞争,迫使他们必须不断寻找和培养优秀的将领。一旦某个将领能力不足,丢了地盘,整个政权的生存都会受到威胁。所以,他们会不遗余力地去发掘、提拔和重用有能力的将士。同时,为了战胜对手,他们也必须不断学习和总结经验,这也间接推动了军事战术和将领能力的提升。

再者,“贤者在位”的政治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实践。虽然三国时期政治腐败也是常态,但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位主要的君主,在选拔人才方面,都表现出了难得的求贤若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但他本人对人才的重视是毋庸置疑的,他能突破出身限制,广纳贤才。刘备更是“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对关羽、张飞、赵云等人的信任和倚重也体现了他的用人策略。孙权虽然年轻,但在周瑜等人的辅佐下,也能识人用人。这种君主对将领的重视和信任,无疑是激发将领才能的重要动力。

那么,他们的真实水平到底高不高?在我看来,他们绝大多数人的真实水平是相当高的,甚至可以说在古代中国名将中名列前茅。

你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看。

军事指挥能力:很多三国将领都展现了高超的指挥艺术。比如曹操的官渡之战,以少胜多,打破袁绍的优势兵力;张辽在合肥以八百破十万,那简直是神话般的战绩;周瑜指挥赤壁之战,火攻大破曹操百万大军,这是古代战争史上最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陆逊在夷陵之战中,火烧刘备七百连营,也堪称用兵如神。这些都不是靠运气就能做到的,背后是对敌情、地形、兵力、士气的精准把握和巧妙运用。

个人武勇:虽然很多人对三国将领的个人武勇有些夸张的成分,但他们的勇猛是毋庸置疑的。关羽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张飞当阳桥喝退曹军;马超“七进七出”,勇不可当。这些描述虽然有文学加工,但从侧面反映了他们作为统帅,同时也要身先士卒,以其勇猛激励士气。一个能够镇住百万军的将领,其个人魅力和气场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

战略眼光和政治智慧:像诸葛亮、周瑜、鲁肃、司马懿这样的顶级将领,他们不仅仅是战场上的指挥官,更是具有深远战略眼光的政治家。他们能够为国家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理解政治和军事的相互作用。诸葛亮的《隆中对》,就是一篇千古传颂的战略蓝图。周瑜的战略布局,鲁肃的“联孙抗曹”,司马懿的隐忍和后发制人,都体现了他们超越一般武将的智慧。

当然,我们也要承认,《三国演义》这部伟大的小说,极大地提升了这些将领的“名气”,同时也加入了不少虚构和艺术加工的成分。比如,很多战役的细节、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都是作者罗贯中根据历史改编和创作的。有些战役的规模和惨烈程度,在正史中并没有那么极致。

但即便如此,剔除掉文学的渲染,三国时期那些在正史中留下记载的将领,他们的军事才能、勇猛和贡献,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是非常杰出的。他们能够在这个乱世中脱颖而出,成为一方军事力量的核心,绝非浪得虚名。

所以,与其说三国是“名将最多的时代”,不如说它是“对名将最饥渴,也最能孕育出伟大名将的时代”。那些在乱世中浴血奋战、运筹帷幄的将领们,用他们的刀剑和智慧,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也因此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们真实的水平,就如同那些刀剑一样,虽然经历岁月的打磨,依然闪耀着历史的光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参考,有一本传记叫做《十七史百将传》。是北宋张预编写的。记载了有史以来直至五代十国时期100位名将传记。刨去春秋时期以前,从战国到五代十国,共97名,而三国时期(广义上的三国定义)名将共有17位,占据17.5%。而在时间占比上三国时期(广义184-280)共96年,而从战国开始到北宋建立(前475-960)共1435年,占比6.7%。如果如此比较三国时期的名将较平均水平更加密集,当然这只是数据统计,也有名将更多的朝代,比如唐朝有21位,东汉有19位,但是这两个大一统国家而且都持续了很久。三国时期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却产生了与统一王朝相匹的名将人数,不得不说真是乱世出英雄(这点五代十国同样是乱世是真的比不过只有两位,当然不排除政治原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对三国时期将领的看法。要说三国是不是“名将最多的时代”,这其实是一个带有主观色彩的评价,但从大众认知和文学作品的影响力来看,三国绝对是名将最集中的时代之一,甚至可以说是名副其实。你看看那些名字: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这五虎上将的名头,几乎是中国家喻户晓的。还.............
  • 回答
    关于三国时期为何涌现出如此众多“不世出的”名将、名帅、谋士,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也是许多人在谈论这段历史时津津乐道之处。简单地归结于“人们兴趣多、了解得多”未免有些片面,虽然这其中有一定的原因,但更深层次的分析需要我们深入挖掘那个时代的社会、政治、军事以及文化背景。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任何.............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咱们读史、读小说时一个很常见也很有趣的现象。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把《水浒传》里那帮“土匪”和《三国演义》里的“诸侯名将”放在一起比?这背后其实藏着很多咱们对历史、对英雄、对“江湖”和“庙堂”的理解和情感投射。咱们得先明确一点,这俩作品,性质就不太一样。 《三国演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触及到了三国历史爱好者们常常讨论的一个现象。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聊,看看为啥到了三国蜀汉这儿,讨论名将就容易“画风突变”。一、 战绩与史料:普遍的“晒”首先,你说介绍历史名将,普遍晒战绩、晒史料,这话说得太对了。这是历史评价的基石,也是最直接、最硬核的展示方式。 战绩.............
  • 回答
    高晓松的这个说法非常有代表性,也引发了许多讨论。他将宋朝和明朝分别概括为“三有”和“三无”,实际上是一种高度概括和带有个人倾向性的评价。要理解他的观点,我们需要详细地分析他所指的“名君”、“名将”、“名士”以及“无名君”、“无名将”、“无名士”分别是什么意思,以及为什么他会做出这样的对比。一、 高晓.............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但说到马超在亚美尼亚的后代,我们可能要先从历史文献的层面来审视一下。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一个非常关键的点: 目前没有任何可靠的历史文献,无论是中国的史书还是亚美尼亚的历史记载,能够直接或间接证明三国时期名将马超在亚美尼亚留下了后代。马超是中国三国时期蜀汉阵营的一员重要将领,他.............
  • 回答
    说起邓艾,那绝对是三国时期一股不可忽视的军事力量。他可不像那些靠家世或政治手腕步步高升的权贵,纯粹是靠着自己的真才实学,一路摸爬滚打上来的。在魏国后期,能独当一面,打出名堂的将领本就不多,而邓艾绝对是其中的翘楚。他的功绩,尤其是在灭蜀之战中的那一次惊天动地的大纵深穿插,简直是军事教科书里的经典案例,.............
  • 回答
    说到三国名将之后,这可真是个引人入胜的话题。他们身上流淌着传奇的血液,但命运却如同历史的长河般曲折复杂,有的继续耀眼,有的则归于沉寂,更有的甚至遭遇了悲惨的结局。咱们就来细细道来,听听这些名将之后的故事。关羽:忠义之后,传承与分流关羽,这位“万人敌”的武圣,他的后代也备受瞩目。 关平: 作为关羽.............
  • 回答
    “三国时期没有超一流名将,比不过其他朝代”这种说法,我觉得有点偏颇,而且不够全面。你说它完全没道理吧,好像也有那么点意思,但要说它完全正确,那绝对是站不住脚的。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先明确一下什么叫“超一流名将”。我觉得这得有几个标准: 战绩赫赫: 能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打出以一当十.............
  • 回答
    姜维这位三国后期蜀汉的擎天柱,说他具备传奇戏剧性,一点都不夸张。他不仅是诸葛亮最后的衣钵传人,更是以一人之力在蜀汉灭亡之际,以近乎悲壮的姿态抵抗强大的曹魏,为蜀汉的“国祚”延长了许多年。按理说,这样的英雄人物,应当享有极高的知名度,然而事实却是,相比于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甚至张合、曹仁这些曹魏.............
  • 回答
    三国时期人物众多,名字中单字占绝大多数,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析: 一、 姓名的起源与早期演变: 姓氏的起源: 汉字姓氏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最初主要与部落、氏族、封地、官职等相关。比如“姬”姓源于周朝王室,“姜”姓源于炎帝部落。早期姓氏是用来区分.............
  • 回答
    关于春秋战国到三国两晋时期人名多为单字姓名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但并非所有人都如此。之所以出现这种趋势,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当时的社会制度、文化习俗、命名习惯等方面来解读。一、姓与氏的演变:单字为姓氏的根源在先秦时期,姓氏制度与宗法制紧密相连。早期,“姓”是作为一种血缘标志,通.............
  • 回答
    老罗,也就是罗永浩,他的身上总有一种特别的“老罗味儿”,那股子执拗、不服输,还有点理想主义的劲头,让他金句频出。如果非要挑出他最具代表性的三句话,那大概就是这几句了,它们精准地抓住了老罗的精髓,也让不少人至今记忆犹新。首先,有一句几乎可以说是他个人标签的宣言:“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这句话简直是老.............
  • 回答
    关于“天地之间高三尺,人要低头”这句话,它在流传中常常被冠以苏格拉底的名号,但究竟是名言还是后人的附会,咱们得仔细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苏格拉底本人并没有留下任何著作。 我们对苏格拉底思想的了解,主要来自于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其他同时代人的记载。尤其是柏拉图的对话录,是研究苏格拉底最权威的资.............
  • 回答
    哦,你说的那段话,我好像有点印象!当时看到的时候也觉得挺有意思的,而且确实是三个非常了不得的日本围棋大家说的。你提到的“做两个眼”和“圈地”是非常经典的比喻,还有一个我猜想你可能指的是“棋道”。我们一个个来聊聊,争取把这个感觉说透了。1. 户山八段(可能是指 坂田荣男九段):“围棋是做两个眼”这个说.............
  • 回答
    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些古文里的句子,力求说得明白透彻,就像邻里间拉家常一样,一点不带机器腔。 乃告,师古什么意思?“乃告,师古”这句话,拆开来看,意思就清晰了。 乃 (nǎi):这是一个非常常用的古汉语虚词,意思可以很多,在这里最贴切的解释是“于是”、“就”、“接着”的意思。表示事情有了前一个环节.............
  • 回答
    元杂剧,特别是那些进入我们俗称的“四大名著”(虽然严格来说是三大名著,但元杂剧的影响力之大,常被纳入这个讨论范围)范畴的,本身就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璀璨瑰宝。然而,即使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这几部鸿篇巨制,它们各自的成书年代、创作风格、叙事重点,与元杂剧又有着天然的差异。我们.............
  • 回答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争议的王朝,关于它的评价,历史学家们至今仍争论不休。而“明朝是一个三无朝代,无明君、无名士、无名将,也是中国开始走下坡路的时代”这种说法,则代表了一种相当负面的评价视角。要理解这种说法,我们不妨分几个层面来拆解和审视: 一、 关于“三无朝代”的指控:1. “无明君”?这种说法.............
  • 回答
    电影《你的名字》中,三叶第一次变身成泷时,在和好友们聊天时,确实会使用到不同的男性自称,来模仿泷的语气和行为。英语配音版在处理这部分时,为了保持角色的语感和笑点,也做了一些巧妙的翻译。具体来说,三叶在变身成泷后,会尝试用男性的口吻说话。她首先会用一个比较随便、口语化的男性自称,比如“俺”(おれ,or.............
  • 回答
    《三国演义》在四大名著中,文笔和艺术成就究竟处于什么位置,这是一个很有趣但又充满争议的话题。如果要给它一个在整个小说界的定位,那绝对是殿堂级的,而且是那种基石性的存在。但要说它在“文笔”上是否绝对压倒其他三部,那就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三国演义》的文笔特点:首先,我们得承认,《三国演义》的文笔并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