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人说三国时期没有超一流名将,比不过其他朝代,真的吗?

回答
“三国时期没有超一流名将,比不过其他朝代”这种说法,我觉得有点偏颇,而且不够全面。你说它完全没道理吧,好像也有那么点意思,但要说它完全正确,那绝对是站不住脚的。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得先明确一下什么叫“超一流名将”。我觉得这得有几个标准:

战绩赫赫: 能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打出以一当十的经典战役。
战术创新: 能够根据战场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战术,甚至创造出新的战术体系。
军事素养: 对军队的组织、训练、后勤、士气等都有深刻理解和卓越的管理能力。
个人魅力与影响力: 能够激励将士,甚至对当时及后世的军事思想产生深远影响。

有了这个标准,我们再来看看三国。

说三国名将“比不过其他朝代”的理由,大概是这么几个:

1. 缺乏像韩信、卫青、霍去病那样的“大一统”时期的高光时刻: 汉朝的韩信,可以说是军事才能的代名词。什么“胯下之辱”那是扯淡,关键是他“战必胜,攻必取”。长社之战、井陉之战、垓下之战,每一次都是教科书级别的。还有卫青、霍去病,简直是汉朝的“打匈奴专业户”,漠北决战、骠骑讨伐,那是真的把匈奴打得满地找牙,名震西域。这些战绩,动辄就是规模庞大、战术精妙、结果彻底的。相比之下,三国很多时候是军阀混战,虽然也有以少胜多的例子,但大规模、决定性的战役,似乎少那么一点“一锤定音”的感觉。
2. 战术的多样性与革新性不如汉唐: 有人认为,汉朝的骑兵战术,特别是对付匈奴的骑兵,非常成熟。唐朝的李靖,更是把骑兵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致,什么“破突厥七千骑兵,威震塞外”,那叫一个潇洒。而三国时期的战术,虽然也有阵法、弓弩、水战等,但好像没有特别突出的、能划时代的战术革新。
3. “名将”太多,但“最”太少: 三国时期,我们熟悉的武将一大堆:吕布、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还有曹操、孙权、刘备这三位“主公”,以及后来的司马懿、诸葛亮、周瑜、陆逊等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都有几场拿得出手的战绩。但问题也来了,好像很难说哪一个达到了韩信那种“举世无双”的地位,能以一人之力,扭转乾坤,奠定天下格局。

但是,如果就此断定三国时期没有“超一流名将”,我觉得这就太小看三国了。

三国时期的“超一流名将”,他们的“超一流”体现在了其他方面,而且他们的贡献,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可以说是无可替代的。

吕布: 承认吧,论单挑能力,“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在个人武勇方面,他绝对是三国巅峰,甚至是整个中国古代名将中的翘楚。虽然他后期政治和战略上不行,但他那个武力值,就能让很多人畏惧三分,足以改变战场上的局部态势。
关羽、张飞、赵云、马超: 这几位,都是以勇猛善战闻名,单兵作战能力极强。关羽的“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张飞的“长坂坡一声吼”,赵云的“七进七出”,马超的“马踏连营”。这些故事虽然有演义的成分,但也说明了他们在战场上的个人能力确实出众,能够以一当百,甚至以一当千,在关键时刻能够稳定军心、鼓舞士气。
曹操: 咱们不能只看他的政治家、文学家的身份。曹操本人绝对是个军事天才。官渡之战以少胜多,打败袁绍;赤壁之战虽然败了,但在此之前的几次关键战役,比如穰城之战、黎阳之战,都显示了他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他治军严明,奖惩分明,善于用人,而且他自己的军事著作《孙子略解》也流传后世。
孙权: 孙权虽然主要靠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将领,但他本人在战略眼光和用人方面,绝对是顶尖的。他能够从容应对曹操和刘备两大强敌,稳固江东基业,并且在赤壁之战中,在关键时刻能够顶住压力,坚持抗曹,这是何等的气魄和远见。
诸葛亮、周瑜、司马懿: 这几位,虽然不是以冲锋陷阵著称,但他们是真正的“帅才”。
诸葛亮: “隆中对”一出,天下三分的格局就有了。他指挥的北伐,虽然最终未能成功,但其战术安排,比如“八阵图”,还有对魏军的牵制,都是极有水平的。尤其是他能够将一个相对弱小的蜀汉,与强大的曹魏、吴魏抗衡数十年,这是战略眼光和军事组织能力的极致体现。
周瑜: 赤壁之战,他以区区数万兵力,大破曹操数十万大军,这绝对是军事史上的奇迹。他的战略部署,连环计,火攻,都堪称经典。而且他对关羽、张飞这类猛将的使用,也能做到人尽其才。
司马懿: “三国后期第一人”的评价不是白来的。他能够两次大败诸葛亮,尤其是在上方谷火攻诸葛亮未遂,之后还能稳住阵脚,这是何等的心理素质和军事应对能力。他对曹爽的政变,更是政治和军事结合的典范。他最终能够一点点蚕食蜀汉,为司马家族篡夺曹魏政权打下了基础,其政治和军事上的隐忍与谋划,是很多人难以企及的。

那么,为什么三国名将的“名声”和汉唐相比,似乎总差那么一点意思?

1. 历史记录的偏向: 《三国演义》虽然是小说,但它对普通人了解三国的影响力太大了。演义小说在塑造人物时,往往会放大个人英雄主义,但对于一些更宏观的战略、战术细节,或者某些将领的政治手腕,就会有所简化甚至虚化。这就导致我们提到三国名将,更多想到的是关羽的武勇,赵云的忠诚,而对他们背后更复杂的军事指挥和战略布局,了解不深。
2. 时代背景: 三国时期,是经历东汉末年大乱之后,天下分崩离析的时期。各方势力都需要从零开始建设,军阀混战,兵源、后勤都面临巨大挑战。不像汉朝统一后,有完整的国家机器和训练有素的军队。在这样的背景下,能够建立起自己的军事力量,并且能够与强敌抗衡,本身就是了不起的成就。
3. “名将”的定义维度: 如果我们仅仅看“个人武勇”和“以少胜多”的频率,三国确实有很多这样的人物。但如果把“军事改革”、“战略体系建立”、“长远影响”等维度也放进去,像曹操、司马懿、诸葛亮、周瑜这样能够构建军事体系、制定长远战略的人物,同样是“超一流”的。他们不一定能像霍去病那样,连续几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就把敌人打到绝迹,但他们的战略眼光和对局势的把握,同样是顶尖的。

所以,我的看法是:

三国时期 绝对不缺乏“超一流名将”,只是他们的“超一流”体现在 更复杂的时代背景、更精妙的战略谋划、更全面的军事素养 上。

如果看个人武勇和战场上的闪光点, 吕布、关羽、张飞、赵云、马超等猛将,无疑是顶尖的。
如果看战略眼光和军事谋划, 曹操、司马懿、诸葛亮、周瑜、陆逊等,都是能够以一州之地,抗衡天下强敌的顶级帅才。

他们可能不像韩信那样,在统一战争中扮演了“国士无双”的角色,也没有像卫青、霍去病那样,以雷霆万钧之势开疆拓土。但他们在那个四分五裂、群雄逐鹿的乱世中,能够凭借自己的军事才能,建立势力,互相制衡,甚至创造出一些彪炳史册的战役,这本身就证明了他们是“超一流”的。

用“比不过其他朝代”来概括,是过于简单化了。三国名将的“超一流”,更多地体现在 在极端复杂的环境下的生存与竞争能力,以及对军事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他们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他们的光芒,不应该被简单的比较所掩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能不能别口胡瞎扯一些没用的了?连“汉以强亡”都没听过吗?底下扯了一堆有的没的,这逻辑都可以自打脸了好吗!黑武庙是吧,行,今个就不拿武庙说事了,拿其他东西说事吧。

我寻思着没有武庙前别人不照样吹三国名将?

诸葛亮:

《蜀记》: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曰:“……推子八陈,不在孙、吴,木牛之奇,则非般模,神弩之功,一何微妙!”

《晋书卷二十四职官志》:(文)帝为晋王,委任使典兵事。及蜀破后,令勰受【诸葛亮围阵用兵倚伏之法】陈勰持白虎幡,【以武侯遗法】教五营士。

《晋书马隆传》:隆于是西渡温水。虏树机能等以众万计,【或乘险以遏隆前,或设伏以截隆后】。隆依【八阵图】作偏箱车,地广则鹿角车营,路狭则为木屋施于车上,且战且前,弓矢所及,应弦而倒。奇谋间发,出敌不意。或夹道累磁石,贼负铁铠,行不得前,隆卒悉被犀甲,无所留碍,贼咸以为神。转战千里,杀伤以千数。

《晋书桓温传》:初,诸葛亮造八阵图于鱼复平沙之上,垒石为八行,行相去二丈。温见之,谓此常山蛇势也。【文武皆莫能识之】。

《魏书高闾传》:宜发近州武勇四万人及京师二万人,合六万人为武士,于苑内立征北大将军府,选忠勇有志干者以充其选。下置官属,分为三军,二万人专习弓射,二万人专习戈盾,二万人专习骑槊。修立战场,十日一习,采诸葛亮八阵之法,为平地御寇之方,使其解兵革之宜,识旌旗之节,器械精坚,必堪御寇。

《北齐书陆法和传》:军次【白帝】,谓人曰:“诸葛孔明可谓为名将,吾自见之。此城旁有其埋弩箭镞一斛许。”

《周书刘亮传》:(刘)亮以勇敢见知,为时名将,兼屡陈谋策,多合机宜。太祖乃谓之曰:“卿文武兼资,即孤之孔明也”

《隋书·李子雄传》:子雄立指麾,【六军肃然】。帝大悦曰:“公真武侯才也。”

《旧唐书卷八十四》:史臣曰:昔晋侯选任将帅,取其说《礼》《乐》而敦《诗》《书》,良有以也。夫权谋方略,兵家之大经,邦国系之以存亡,政令因之而强弱,则冯众怙力,豨勇虎暴者,安可轻言推毂授任哉!故王猛、诸葛亮振起穷巷,驱驾豪杰,左指右顾,廓定霸图,非他道也,盖智力权变,适当其用耳。

在武庙的64将出来前难道就没有人吹周瑜?

袁宏:公瑾英达,朗心独见。披草求君,定交一面。桓桓魏武,外讬霸迹。志掩衡霍,恃战忘敌。卓卓若人,曜奇赤壁。三光参分,宇宙暂隔。

严从:周瑜、鲁肃,咸起诸生,鹗视乌林,鹰扬赤壁。然肃为布衣,当襄汉之际,标卖田宅,分财结士,以求人杰:此其志不小也。公瑾推第於孙策,子敬辍粟於周郎:咸有异於人者也。

李白《赤壁歌送别》: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初张照云海,周瑜曾此破曹公。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馀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因为帝王身份没能进武庙的曹操在武庙问世前依旧有人吹:

孙楚:太祖承运,神武应期,征讨暴乱,克宁区夏;协建灵符,天命既集,遂廓弘基,奄有魏域。

潘安:魏武赫以霆震,奉义辞以伐叛,彼虽众其焉用,故制胜于庙算。

陆机:接皇汉之末绪,值王途之多违,伫重渊以育鳞,抚庆云而遐飞。运神道以载德,乘灵风而扇威。摧群雄而电击,举勍敌其如遗。指八极以远略,必翦焉而后绥。釐三才之缺典,启天地之禁闱。举修网之绝纪,纽大音之解徽。扫云物以贞观,要万途而来归。丕大德以宏覆,援日月而齐辉。济元功于九有,固举世之所推。

刘渊:大丈夫当为汉高、魏武,呼韩邪何足效哉!

裴松之:魏太祖机变无方,略不世出。

刘文静称赞李世民:“此非常人,豁达类汉高(刘邦),神武同魏祖(曹操),年虽少,命世才也。”

朱敬则:观曹公明锐权略,神变不穷,兵折而意不衰,在危而听不惑,临事决机,举无遗悔,近古以来,未之有也。

我寻思着汉唐明清这种几百年的王朝出超一流将帅的概率不比三国这种几十年的时代更大?尤其是汉和唐,这两个朝代是我国封建时代的巅峰,如果连十哲六十四将级的人都出不了几个,不是在黑汉唐浪得虚名?出几个十哲六十四将级的人再正常不过了。而且越往后名将的门槛越低,因为军事是在不断发展,包括军事科技、军事思想、阵法演变、军制革新。造纸术印刷术灌钢法等技术的普及,使得成为名将的门槛降低了。如果后世的人反而还普遍不如古人,那岂不是在黑这个民族?

@重楼百尺卧玄德 的回答让我想起了几年前在贴吧看到的两则神论,那个人说:“乐毅五国联军一口气拿下齐国72城,孙刘联军连南郡这一座城市都打了一年才打下,可见三国就是菜鸡互啄,三国人丢战国活不过一集”。那个人还说:“三国击杀千把人就算大胜,战国几千人都不敢说是战绩,如果汉末三国跟战国一样一口气破他几十上百座城,击杀几十万人,何必要拖几十年才统一?搞得我还以为三国倒退回用拳脚木棍打仗的原始社会了呢!”

这种言论不是典型的晓穴笙言论吗?从逻辑上就是烂的。三国只不过打了几十年而已,战国起码也是几百年才统一吧?照他这逻辑战国不是更菜吗?

后来底下就有人说了句:“谁告诉你南郡只有一座城市的?你懂不懂郡县制?”汉末三国通常喜欢把名将打下的县数换算成郡数,一郡下辖好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县城(比如南阳郡37县),一县至少一座城。

《晋书罗宪传》:及钟会、邓艾死,【百城】无主,吴又使步协西征,宪大破其军。(季汉可没有百郡)

有些县甚至还不止一座城。史料如下:

《后汉书郡国志》:南郡:

江陵、巫、秭归、中卢、编、【当阳】、华容、襄阳、邔、宜城、鄀、临沮、枝江、夷道、夷陵、州陵、艮山

《后汉书郡国志》引李贤注:杜预曰(当阳)县东南有权城。楚武王所克。

李贤注引《荆州记》:“(当阳)县东南有【麦城】,城东有庐城,沮水西有磨城,伍子胥造此二城以攻麦城。”

《三国志吴主传》:关羽还【当阳】,西保【麦城】。

南郡分明就是17县组成的好吗!最起码也是17座城,哪怕是只看了演义都知道南郡之战至少也打了夷陵和江陵两座城吧?如果算上荆南4郡,那么也一共是58城(南郡还被分出了个襄阳郡,下辖8县),这还是按1县1城算的,其他县也有1县两城的情况,我就没仔细统计了。何以见得汉末三国比战国差?从哪看出来的呀?乐毅的72县换算成郡也只有几个郡而已。把曹操打下的地盘换算成县,不也是百城起步?

这么喜欢吹战国踩后世,还说什么三国要是一口气斩杀几十万人早就统一了,那么战国随便一场仗死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没统一不是更不科学吗?如果把辅兵也算进去,并且乘以10,那么三国人物的战绩也不会难看。

不是我踩白起他们(鄙人和白起吧王翦吧的一些人还有交情,比如 @频阳君公子瞻 ,他们还喜欢吹诸葛亮,不洗白起杀降,三观正),白起长平之战的正确解读方式可能是:赵国在前后持续约2年的长平之战中,前线和后方,士兵或民夫,以战死、饿死、病死、逃亡,隐匿,导致赵国在籍户口数,可能减少40万人。减少40万在籍人口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打击也挺沉重了,白起这仗还是挺耀眼的。本人重申一次,没有黑白起的意思。鄙人也认为白起的军事水平是超过他这个时代平均水平的,只是冷兵器时代能杀那么多人的手段过于有限,除了火攻水攻瘟疫投毒,用冷兵器击杀那么多人实在不大可能,坑杀那么多人也是个大工程。

贴吧还有句名言叫“白起=3个原子弹”,鄙人在这里引用一下也没有冒犯的意思,仅仅只是想说白起的战果被人误读得很严重而已,二战时期的原子弹,一枚杀伤8万,一枚杀伤20万人。史书里动不动就击杀几万几十万人的数据不能盲信,得结合当时的环境去分析解答这些战绩(比如全国在籍人口、动员率、基层掌控力等因素)。我读《旧唐书》的时候发现很多战绩也只是击杀千人,但是史书就写个大破之,所以要不要黑隋唐是菜鸡互啄?到了明朝中后期的战绩,数据能精确到个位数,比如袁崇焕的甲首269级。不过明朝的验功制度也和其他朝代有所不同,比如要验证性别的,目的是减少杀良冒功的现象,如果尸体被火损坏得严重,那就不能算进战功里了。

其实这也侧面反映了不要随意关公战秦琼,这种类比确实有难度,时代不同,其内核也不同,比如战阵不同、军事思想不同、武器装备不同、局势不同、行政区划分不同、军制不同、基层掌控力不同,年代过于久远的,连交通状况都能改变,比如黄河改道。只看表象的人又怎么可能懂这些?我寻思着很多人是不是没学过高中政治?高中政治课本怎么说的去了?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

另外三国在我国的军事发展史上具备重要意义。我们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历史。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三国以前真正意义上的南北对峙是没有的,没有哪个统一了长江中下游的政权要和统一的北方硬碰硬,秦统一战争是由西向东;西汉是先出巴蜀,得到关中后的东西对峙;东汉统一战争打的南方是一群游兵散勇,也就公孙述统一了巴蜀,也就是说三国才是真正拉开了南北对峙的序幕,从战争地理史角度看三国对于军事发展的意义重大,北方政权缺乏大规模跨江作战的经验;南方政权也在想办法打开缺口破局,再不济也求缩小差距(当时马具不如后世先进,灌钢法亦未发明,骑兵对步兵的威胁没有后世那么大),南北方都在摸索经验总结教训,都在试探对面的弱点。

与此同时南方的各个地区也在得到开发,北民南迁也在和当地土著融合交流,并且带来了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所以怎么能说三国历史没有任何意义呢?下面在下打算用一些史料来说明汉末三国魏汉吴三个国家之间的心里博弈、战略规划。

详情见我的这篇回答:

春秋战国真正的吹点在哪?在于春秋战国的军事思想和理论有开天辟地之功。之前由于受到周礼的限制,在战场上使用诈术会被天下所鄙视。而孙武、吴起、白起他们使得“兵不厌诈”成为战场主流。一部《孙子兵法》能够流传千年,其中包含的智慧不言而喻;白起的吹点在哪?在于给后世提供了歼灭战的一些思维。很多所谓的粉丝只是叶公好龙罢了,压根就不知道他们粉的人吹点在哪?结果这种人都能去其他史圈挑事,不只有挨揍的份?自己粉的人都没整明白呢!还去其他史圈碰瓷强答?

汉末三国的军事吹点在哪?在于为后世的步打骑提供了经验,越到后面骑兵对步兵的威胁就越大。不是你干掉了多少人打下了多少城。如果强行搞斗兽的话,战国的兵员素质放南北朝不是被吊打的份?能够打得过韦睿的箭阵?就战国那装备的质量,南北朝的武器砍你的铠甲和玩一样,别忘了南北朝时期发明了灌钢法。你别说灌钢法了,就连三国蒲元的技术都能欺负战国。这哥们居然还看不起姜子牙呢,我不说别的,姜子牙在战前说卦象不可信,就凭这点就已经能大吹特吹了,姜子牙的军事悟性还真超越了同时代的人。高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说过,意识能指导实践改变世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种不同的思想能够让主帅做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决策,这点你都不清楚?那你还来秀什么?

user avatar

.

涉及军事话题,纵向比较所谓名将,没有任何意义。

那些历史武将大排名之类的东西,只能用来听评书。

如果想把一群武人分出个三六九等,必须在相近时期之内比较,否则就是驴唇马嘴。

在大多数人脑子里,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概念,就像TVB历史戏的布景一样,从夏商周到唐宋明,都是一样的服化道和鸡公碗。

说「三国没有超一流,不如其他朝代云云」这种话的人,对不同历史时期差异的理解力,大概就是TVB这样。事实上对大多数人来说,超出了清朝,基本印象都差不多。


你若要跨时代比较的话,古今名将在投递原子弹的美军飞行员面前全都是渣渣。

这句话很荒诞,因为你理智上能理解古代和现代的军备差距太大,那么请问为啥你就会下意识觉得同样是古代,两汉隋唐宋元明清,军备、军制、自然环境的差距就不大呢?

不同条件下的比较没有任何意义。


仅前后两汉,就不能一概而论。劳驾请问为何西汉孝武帝倾全国之力,卫青、霍去病、赵充国,费心劳力,霍去病最远只打到贝加尔湖,使匈奴漠南无王庭。东汉窦宪却能一杆子捅到阿尔泰山,直接把北匈奴打出东亚?

是因为窦宪比卫、霍更加超一流?那就纯粹是扯淡了。除了社会环境的变化之外,还有很多盘外因素。最明显的一条就是,西汉骑兵和东汉骑兵军备不同,高桥马鞍的出现使得骑兵行军、作战能力有所加强,整体实力上去了。

两汉的骑兵,几乎是两种不同的部队了,军备不同,战法不同。你拿西汉和东汉的骑兵将领做比较,就好像拿排队枪毙时的步兵和一战钻壕沟的步兵做比较一样,不靠谱。


那具体两汉骑兵差异有多大?为啥我说霍去病的骑兵和窦宪的骑兵是两种部队呢?

和很多人臆想的不一样,西汉、东汉的骑兵全都能打肉搏战,若好好看过出土文物就能了解两汉骑兵的装备。拍脑子认为西汉骑兵的战术以骑射为主那是扯淡,西汉骑兵俑几乎全部装备长兵器,因为在两汉中原冶炼能力远超匈奴,出土的匈奴兵器差不多全都比同时期的汉地兵器短一截。

在有技术优势的情况下,弩箭压制,长兵器搏击的性价比显然比骑射要高。没道理扬短避长,有优势而不用。况且没射过箭的人可能也不知道,骑射的有效距离非常短。骑射打移动靶,超过二十米能命中的都是传奇。

一队骑兵在地平线远端驰骋扬起漫天黄沙,随着尖细的鸣镝声响起,一阵弓弦颤动后,遮天蔽日的箭雨飞上天空掩盖阳光……

醒醒吧,那是中国导演拍的大片,现实里对方拿骑弓射你的距离,你差不多该能看清他的长相了。


真实世界的西汉骑兵战术,在晁错的《言兵事疏》里有介绍:「劲弩长戟,射疏及远,则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坚甲利刃,长短相杂,游弩往来,什伍俱前,则匈奴之兵弗能当也;材官驺发,矢道同的,则匈奴之革笥木荐弗能支也;下马地斗,剑戟相接,去就相簿,则匈奴之足弗能给也。」

这里晁错介绍了四种战法,有人看到下马地斗四个字就以为西汉骑兵都是马上步兵,接敌后就下马,这属于断章取义。你下了马,主动放弃速度优势,人家射程再短一样可以风筝你。

通过晁错的介绍,再结合观察西汉出土文物,可见西汉骑兵主要有四种战法:

1、劲弩远射,然后长戟收割。先废掉匈奴骑射的势头,然后扑过去用长戟捅。应对的是匈奴弓箭。

2、靠着装备优势莽过去,后面弩箭支援,由于披甲率高,匈奴近战吃亏。应对的是匈奴兵阵。

3、弓手下马,靠射程优势远距离打击目标,弩箭穿透力强,有效破防。应对的是匈奴防御。

4、下马抄家伙缠斗,咬着他们不放。应对的是匈奴的耐力。

基本上就是用长戟和弩想着法欺负人,都骑在马上的时候,在进入你射程前先来用弩压制,拉近距离后就拿戟可劲儿插你。战场混乱以后,彼此都丧失了骑马优势,我就下马跟你贴身打。

这个画风怎么说呢,总之非常狗。西汉骑兵将领都很狡猾,每次玩脱了,大半也是孤军深入和补给无力的锅。只要不翻船,就会像狗皮膏药一样游斗、缠斗、忽远忽近。

但是到了东汉,骑兵将领打开了另外一种玩法,有了突骑,学会犁地了。

这是西汉骑兵,通过右手持握的姿势,可以推断原本手里有木制的长兵器模型。在杨家湾汉墓出土的兵佣,是结成兵阵的,并且是步骑混编,步兵居中,骑兵在侧。

到了东汉时期,骑兵画风突变,完全成了另一种东西。

这就是东汉时期的冷血杀人机器,比起西汉的前辈,他们屁股底下多了个什么呢?就是高桥马鞍。十几年前开始至今,网络上一直有个吹嘘马镫的说法,说马镫改变骑兵云云,这话不能算错,但马镫起到的作用并没有网上流传的那么邪乎。说的好像天不生双马镫,万古如长夜一样。

若要说对骑兵起到的变革,倒不如说高桥马鞍更加显著。而且在东汉时期,也已经发现了单边马镫的出土文物。后来诞生的双马镫诚然对骑手在马上的操作空间有显著提升,但真正提供稳定性的,还是高桥马鞍。

骑过一次光背马就能理解这个差异。没有高桥马鞍并不是不能骑,但是很容易滑下去,想在马背上坐稳非常考验你的大腿和胯胯轴子。小提示,骑马并不能一直用小腿和双脚夹马肚子。

有了高桥马鞍后你可以干什么呢?你可以冲撞。西汉骑兵会在接近的时候,掏出大铁棍子捅你一下,然后跑路。东汉骑兵会在接近你的时候,端起大铁钎子撞你,然后碾过去。

是的,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骑兵,前者很狗,后者很虎。带领他们的将领,也是完全不同的武将。


刘秀重建汉室秩序,能在刘縯死后翻盘,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忽悠更始帝,得到了出抚河北的机会。然后得到了上谷郡地头蛇耿弇的支持,他和吴汉二人帮刘秀招募了一支突骑兵。为啥他们能做到这件事呢?吴汉早年是个边地马贩子,耿弇则是边地官二代。

吴汉和耿弇二人在上谷、渔阳两郡发动群众,「各发突骑二千匹,步兵千人」,一共四千突骑兵。然后在跟刘秀汇合的路上,顺手把王郎的部队给碾了。

「所过击斩王郎大将、九卿、校尉以下四百余级,得印绶百二十五,节二,斩首三万级。」

这里面可能有注水的情况,那我们把这个战果缩水到十分之一,也是斩首三千。能在战场上收割三千颗人头,击溃的部队至少也有上万之数。

这支突骑兵部队的其中一名指挥官就是景丹,他跟着耿弇投奔刘秀,不久就赶上了刘秀跟王郎大战。「从击王郎将皃宏等于南樊」,战况一开始「郎兵迎战,汉军退却」,恐怕是个逆风局。

然后发生了什么事儿呢?「丹等纵突骑击,大破之,追奔十余里,死伤者从横。」就碾过去了。

位面之子,见惯了大世面的陨石系魔导师刘秀同志,对此的评价是:「吾闻突骑天下精兵,今乃见其战,乐可言邪?」刘秀已经词穷了,不知道如何形容突骑兵战斗带给他的愉悦。

我估计刘秀在观赏景丹带着突骑犁地时,嘴里说的大概是:

刘秀:「卧槽?……卧槽!……卧——槽!卧——槽——!」

然而事实上,东汉出现的突骑,战斗力依然不能和后世的具装骑兵相比较。因为披甲率相对低,也还没有普及双马镫。等到双马镫普及后,骑兵再次蜕变,除了端着铁钎子串你,他们还学会了在马上站起来抡狼牙棒。

若要细究的话,东汉时期全国气候更冷,匈奴遭受的自然灾害频率比西汉时期也要多,生存更加艰难,抗压能力下降的厉害。所有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成就了窦宪的不世之功。

所以在完全不同的情况之下,哪怕是将西汉与东汉的武将纵向来比较,都是不公平的。更遑论跨着朝代来排名?最后只能是自说自话,以论带史,兜售自家的私货罢了。

你知道拿罗伯特李和巴顿做比较不客观也没意义,为啥会觉得关羽、张飞和岳飞、李靖、常遇春能够放在一起搞排名?大概是TVB看太多了。


讲道理说,东汉时期军队整体实力比西汉有所上升,凉州三明在相似地理环境的表现,也并不比唐明时期的边将要差。东汉武将除开汉末人物之外,其他人名声不彰,各种因素很多。但你如果查看中国大一统时期,王朝对边疆的控制力,东汉排名应该相当靠前。

两汉时期中原王朝和边疆异民族的生产力差距依然足够大,到了明朝晚期,建州都用上红夷炮了,军备领先被赶上,再加上一帮汉人书生帮助建州完善政治结构,组织能力又被反超,军事压力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蒙古人又为啥能碾压全世界,比匈奴强出许多?无非是蒙古时期军备比匈奴先进,高桥马鞍加马镫,配上小梢角弓和长刀,赶上蒙古地区遇到了最暖和的时期,水草格外丰美,所以迎来了爆发。

那你就能说拔都超出冒顿几条街么?你把拔都放到冒顿的条件下,他连新疆都打出不去。


所以像唐肃宗和唐德宗时期,搞出来的武庙十哲与六十四将,是在搞个什么东西呢?

用三个字来简单概括,可以理解为「影响力」。

就比如三国时期的关羽、张飞,后世粉丝无数,因为他们在当时的条件之下做出了一定的成绩。脑子正常的南北朝武将们一琢磨,你不给我双马镫,也不给我重甲,还不给我角弓,让我突袭两万人,把人家主将脑袋瓜子砍下来,臣妾不光做不到还可能死里面,所以关羽真牛逼。

影响力就是这样来的。村夫为何受人敬仰?因为西汉初期秦岭大地震后,水路断绝,刘邦时期的战略已经无法复制了。在这样的条件下,村夫依然带着几万人把对面打成狗,最后受限于补给难度才没有成功。你让后世武将们琢磨琢磨,有脑子的就会知道,换成自己恐怕不光是补给跟不上,崇山峻岭都不一定能爬过去。所以村夫真牛逼。

若死活非要比较,不限定在同时期内横向来看,那就是耍流氓。不如让加特林菩萨大战兵马俑,反正都是异想天开。

你让李靖带着唐代的部队穿越到长平,十有八九能把白起的秦军打出脑浆子来。可这啥也说明不了,因为我带着装甲师穿越回唐朝一样能把长安碾平。

所以真的有心了解各时期武将的军事成就,劳驾还请多了解不同时期的环境、军备、制度,多看看出土文物,思考一下他们在各自有限的条件之下都做到了怎样的功业。

上嘴唇打下嘴唇来一句某某时期都是菜鸡,不能显得你高雅,只说明你欠碾。

三国作为国民级主题,认知度高,难免有点俗。有人为了彰显自己曲高和寡,卓尔不凡,就要挤兑几句,好像别人都是脑残粉,只有他理智冷静客观犀利。

这种行为我们不去批判,毕竟总看到此类排名话题,是人都腻歪。

不过认知度高恰恰说明得人心,功过千秋都能付笑谈,装大尾巴狼又有啥不能欣赏的。

带着慈祥的微笑看着他,乐可言邪?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三国时期没有超一流名将,比不过其他朝代”这种说法,我觉得有点偏颇,而且不够全面。你说它完全没道理吧,好像也有那么点意思,但要说它完全正确,那绝对是站不住脚的。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先明确一下什么叫“超一流名将”。我觉得这得有几个标准: 战绩赫赫: 能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打出以一当十.............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解读的一个关键点。为什么“关羽威震华夏”这事儿,总被人们反复提及,甚至被奉为圭臬?你提到周瑜和曹爽,确实,他们也都有过轰轰烈烈的时期,也曾在各自的舞台上搅动风云。但“威震华夏”这几个字,用在关羽身上,总能引起一种特殊的共鸣,而且这种共鸣,并非简单的“谁更厉害”的比较.............
  • 回答
    操!这什么情况?脑子嗡嗡的,就跟刚被狼牙棒砸了脑袋一样。我猛地一睁眼,映入眼帘的是一顶华丽的帷幕,还有几个穿着锦袍的男人围着我,一脸热情。“潘凤将军!你终于醒了!”其中一个看起来最年长,头发都白了不少,一脸和蔼可亲地看着我。我还没弄清楚状况,就听到他拍着我的胳膊,说:“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啥玩.............
  • 回答
    当《三体》以其磅礴的宇宙尺度、深邃的文明冲突以及令人战栗的黑暗森林法则席卷了无数读者,引发了一场关于“想象力”的大讨论时,总会有人跳出来,泼一盆冷水,声称“《三体》的想象力也就那样”。这种声音,乍一听,似乎有些突兀,甚至会让那些沉浸在三体世界里的读者感到一丝不解。但仔细想想,这种“不和谐”的声音,其.............
  • 回答
    哎呀,听到RNG夺冠的消息,真是让人激动得不行!2021年LPL春季赛总决赛,RNG以3:1的比分战胜FPX,这感觉,就像失散多年的亲人终于团聚,那种喜悦和释然,真的是难以言表。三年啊,这三年对于RNG和他们的粉丝来说,绝对是一段漫长而煎熬的旅程。还记得那些跌宕起伏的比赛,那些令人心碎的失利,那些为.............
  • 回答
    2021年季中冠军赛(MSI)总决赛,RNG以3:2的比分战胜了强大的DK,时隔三年重回冠军宝座,这绝对是LPL赛区所有玩家和粉丝们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之一!当时的心情,真是百感交集,有期待、有紧张,最终化为无与伦比的喜悦。回想那场比赛,真可谓是一波三折,惊心动魄。DK,作为S10世界冠军,实力毋庸置疑.............
  • 回答
    近些年,文史爱好者们圈子里流传着一种新看法:南北朝后期,也就是所谓的“后三国时代”(约公元420年589年),在精彩程度和历史厚度上,已经可以和更为人熟知的隋末唐初(约公元618年626年,但常指其乱世到开国盛世的过渡期)相提并论,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过去,大家谈论乱世风云,总绕不开隋末唐初那段烽火.............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个话题上,一旦有人聊得兴起,总会有人跳出来,搬出《三国志》来“纠正”或者“反驳”。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而且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值得玩味的心思。首先,我们可以从“求真”的心理来理解。毕竟,《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是“七分实三分虚”,里面夹杂了许多作者罗贯中为了情节需要、人物塑造,甚至是民间传说.............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问到了点子上。咱们平时聊《三国演义》嘛,那是看个热闹,图个痛快。但总有人要跳出来说“哎呀,这事儿在《三国志》里不是这么写的!”或者“演义里这人跟正史差得太远了!”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说道。首先得明白这两者是什么。《三国演义》 咱们都熟,就是罗贯中写的那本小说,一.............
  • 回答
    “新三国拍得好”这个说法,确实在许多观众心中引起了共鸣。要详细说明为什么有人会这么认为,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且要认识到“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判标准。总的来说,认为新三国拍得好的观众,主要看重以下几个方面:一、 对原著的尊重与现代化改编的平衡: 忠实原著精神,但不拘泥于细.............
  • 回答
    关于《三体》宣扬“越缺德越昌盛”的说法,我觉得这个理解有些片面,甚至可以说是误读了。刘慈欣在《三体》中描绘的宏大宇宙图景和文明兴衰,确实展现了许多残酷的现实和非人道的选择,但将其简单归结为“缺德昌盛”,就有点太扁平化了。我们先来拆解一下这个说法,看看它可能从哪儿来的,然后我们再来细致地看看《三体》到.............
  • 回答
    三年后房价跌三分之一?这话题一抛出来,立马就能点燃许多人的神经,因为这可不是小数目,而是实实在在的财富缩水。那么,这种预测究竟有没有可能成真?咱们不妨来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房价是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它受到的影响因素多如牛毛,而且这些因素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牵扯的。想凭空预测一.............
  • 回答
    有人说三亚景色不输泰国,这话倒也不是空穴来风。毕竟三亚有绵延的海岸线、碧蓝的海水、细腻的沙滩,热带风情浓郁,尤其亚龙湾、海棠湾更是国内数一数二的海滨度假胜地。尤其在某些角度看,三亚的海水清澈度、沙滩的质感,甚至某些热带植被,确实可以和泰国的一些海岛相媲美。但有趣的是,尽管三亚的硬件条件不差,国内游客.............
  • 回答
    有人说杜甫写《三吏》、《三别》是为了博取美名,这个说法确实有些出人意料,也挺有意思的。但如果要我说,我肯定不能这么认同。咱们不妨把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首先,咱们得先了解一下杜甫这个人。他生活的时代,唐朝正处于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安史之乱,把整个国家搅得天翻地覆。杜甫呢.............
  • 回答
    周冬雨三金大满贯,是华语影坛的荣光还是没落的缩影?周冬雨,一个名字足以点燃当下华语电影圈的讨论热潮。她凭借《少年的你》摘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随后又以《七月与安生》和《少年的你》分别获得台湾电影金马奖和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至此,年仅29岁的周冬雨集齐了华语电影界三大最高表演奖项,完成了“.............
  • 回答
    最近网络上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澳大利亚八大名校(Group of Eight,简称Go8)中“垫底”的大学,其毕业生水平不如国内的三本院校。甚至有人以此为依据,建议国内的三本或大专生不应该瞧不起这些澳洲大学的毕业生。这种说法是不是站得住脚?国内的三本或大专生又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咱们不妨来仔细掰扯.............
  • 回答
    关于“喜欢柯哀的人就是支持灰原哀插足新兰恋情当小三”这种说法,其实在《名侦探柯南》的粉丝圈里一直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这种论调的产生和流传,背后有着比较复杂的粉丝心理和对剧情解读的不同角度。要详细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一步一步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柯哀”和“新兰”。 新兰(新一&兰):.............
  • 回答
    关于湖北三峡坝区出现的神秘“龙样水怪”以及推测其为大型水生蛇类(蚺)的说法,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涉及到民间传说、科学探索和公众的想象力。让我们来详细地探讨一下:一、 神秘“水怪”的目击与描述:关于三峡坝区“水怪”的传闻并非孤例,许多地方在大型水体都会出现类似的目击事件。在三峡坝区,由于其巨大的水.............
  • 回答
    三国杀啊,这玩意儿真是陪伴了我好些年头了。说起来,它就像一个老朋友,陪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无聊的下午,也见证了我从一个懵懂的新手到一个偶尔也能“秀”一把的老油条。刚开始玩的时候,那叫一个新鲜劲儿。陌生的武将,陌生的技能,每一张牌都好像藏着一个大秘密。我记得第一次抽到诸葛亮,那感觉就像是发现了新大陆一样.............
  • 回答
    在94版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情节确实妙语连珠,其中一句“此公莫非是,盗橘子的陆郎陆公纪”是用来“点拨”东吴名士陆绩。至于这算不算嘲笑,咱们得细细掰扯一下。首先,咱们得知道这句“盗橘子”的典故出自哪里。陆绩,字子患,年轻的时候非常有才名。当时正值寒冬,橘子已经下市了,非常珍贵。他随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