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原之战毛利为什么到最后都不出兵,来都来了,不打也要削藩,败了也要削,不如放手一搏,赢了就是天下人?

回答
关原之战,毛利家最后关头按兵不动,这事儿着实让人琢磨不透,尤其是在如此生死存亡的关口。你说得对,来都来了,这趟浑水你趟了,不管输赢,似乎都难逃被收拾的命运。既然如此,为何不拼死一搏,赢了,天下唾手可得,输了,也算是死得其所,总比战后被卸磨杀驴来得痛快。

这背后的原因,得从毛利家当时的处境一点点剥开来看。

首先,得说说毛利秀吉(秀秋)这个关键人物。毛利辉元虽然是总大将,但实际上,关原战场上的指挥权,有一部分是交给了毛利秀秋,而秀秋这小子,和德川家康那可是“穿一条裤子”的交情。家康能把秀秋弄到毛利家来当继承人,这可不是白费力气。家康早就看中了秀秋的“忠诚”,知道他在关键时刻能起到“搅屎棍”的作用。所以,即使辉元下了命令,秀秋也有自己的算盘,他不可能轻易遵从。

其次,毛利辉元这个人,性格上相对优柔寡断,而且他并不像丰臣秀吉那样天生具有破釜沉舟的气魄。虽然他当时是五大老之首,名义上的最高指挥官,但他在政治斗争方面,经验和魄力都不如家康老辣。家康早就做好了万全的准备,一步一步将丰臣家架空,辉元虽然察觉到危险,但总想着息事宁人,避免直接冲突。他可能还在幻想,只要自己不挑衅,家康总不至于赶尽杀绝。这种心态,在战场上就是最大的致命伤。

再者,毛利家内部的意见并不统一。支持出兵和不支持出兵的声音都有。支持出兵的,认为这是推翻家康、光复丰臣家威严的绝佳机会,不拼就什么都没有了。而反对出兵的,则顾虑重重,他们看到了家康强大的实力,也担心战败的后果,更何况,他们对秀秋这个“内奸”的存在心知肚明,如果秀秋临阵倒戈,那将是毁灭性的打击。这种内部的分裂,使得毛利军在行动上犹豫不决,无法形成统一而强大的合力。

还有一点,就是情报的缺失和误判。在战前,毛利家可能对家康的实力,以及其他大名的真实态度,有着一定的误判。他们可能低估了家康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段,也可能高估了其他反对家康的大名的决心和能力。尤其是对家康那套“分化瓦解”的功夫,可能估计不足。

最后,这场仗打输了,毛利家也确实面临着被削藩的风险,但如果他们能像其他一些大名一样,在战争初期就坚定地站在丰臣家一边,即使战败,也还有“忠义”的招牌可以打,至少在谈判桌上能争取到一些筹码。但是,他们在关键时刻的“不出兵”,反而像是坐实了他们并非真心反抗家康的传言,反而让家康在事后“处理”他们时,更加名正言顺,也更加严厉。

所以,“来都来了”,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背后牵扯的是错综复杂的政治博弈、人性弱点、内部矛盾以及信息不对称。毛利家最终的“不出兵”,与其说是没有勇气,不如说是他们在巨大的压力和不确定的未来面前,做出了一个最“稳妥”(然而事后证明是最糟糕)的选择。他们没有选择“放手一搏”,而是选择了“观望”,最终导致了他们自己被边缘化,也失去了翻盘的机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毛利并没有主观上的故意不出兵,在关原开战实属意料之外。

8月23日岐阜开城之后,西军就心急如焚的想要调集军队前往美浓应战,但此时毛利正在多线作战。南边想要征服四国,北边正在攻打细川藤孝的丹后国田边城,一直打到9月13日,近江国的大津城又牵制了一部分兵力直到9月15日,也就是关原开战当天。

可以说关原之战前阶段,西军的大部分兵力也都没有闲着,实在是抽不开身。

不过毛利还有一支军队,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吉川广家和毛利秀元的军队。岐阜告急时他们正在伊势,直到9月7日终于抵达南宫山布阵。当时石田三成、宇喜多秀家、小西行长、岛津义弘等部共两万人正困守在空间不足的大垣城。南宫山位于大垣城的西侧,吉川广家和毛利秀元在能望见大垣城的南宫山东侧开始布阵,这样一旦战斗打响,无论东军先打大垣城还是南宫山,两军都能相互支援。

另一方面,为接应东边的队友,大谷吉继也在关原附近的山中村展开布阵。之后小早川秀秋也出现在了松尾山上,看上去西军的兵力正在逐渐集结,不再那么危急了。

你可能会问,既然西军的两支部队在9月13日和15日相继拿下田边城和大津城了,何不把这些军队连同石田和吉川他们集合到某个地方,与德川家康打一场大战呢?

问题就出在这种思路上,如果石田三成他们必须在大垣城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反倒还好,可现在出现另一种选项了,一个看起来仍有后路可退的选项。

犹豫,就会败北。

9月14日晚上,石田三成他们趁着夜色,悄悄溜出了大垣城。

这个决定或许高明,或许愚蠢,全看事后的成败。事实证明,他们确实瞒过了一部分人,在那场大雾里,他们瞒过了自己的队友吉川广家和毛利秀元,但好死不死的偏偏被德川家康发现了。

这绝不仅仅是事先放眼线侦查那么简单。先前在小谷城之战中,织田信长敏锐的预言了朝仓军今晚一定会撤退,所以他提前做好了追击的准备,像泷川一益、柴田胜家、羽柴秀吉、稻叶一铁、佐久间信盛这些没有做好准备的家臣们,就被织田信长的本阵远远地甩在了后面,直到在将近十公里的地藏山才跟上,被织田信长一通训斥。

想必此时此刻正如彼时彼刻,德川家康也料定了石田三成一定会开溜,所以也提前做好了追击的部署。

当时每日的行军速度大约是二三十公里左右,石田他们一个晚上走了超过15公里的路,终于抵达了关原,然后就开始修筑阵地,想必根本没有休息的余地。

虽然知道石田三成开溜了,德川军中对攻击的顺序也有不同意见。因为此时最东边的石田军已经西撤,现在最靠东的敌人,就是吉川广家和毛利秀元所在的南宫山。一柳直盛提议,应该先打下南宫山再去关原,免得遭到两面夹击。

但德川家康敏锐的判断南宫山上的敌人不会出动。或者更准确地说,他会在南宫山反应过来之前,就打败关原的敌人。

开战前的早些时候,小早川秀秋已经悄悄下山,摸到了大谷吉继的身后。战斗甫一打响,小早川当即便向大谷吉继挥下屠刀,并非是通说那般战至中旬才被德川家康逼反。大谷队哪里经得住这般猛攻,瞬间灰飞烟灭。

剩下的西军就是从大垣撤下来的那两万人,仅从兵力上看也全然不是东军的对手。率军撤出大垣本就是为了避其锋芒,没有战前事先通知南宫山,恐怕也是为避免在撤退之后暴露了毛利吉川的阵地,惹得他们不快。

总之,西军在这场乱战中被打得落花流水。石田三成战败时,岛津义弘连盔甲都没穿好,他压根没想到东军竟来得这么突然。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并敌一向,千里杀将。

江户时代为了吹捧德川家康,反而会捏造西军兵力庞大、与东军纠缠甚旧,最后是德川家康的智慧逼使小早川秀秋出动才将西军打败。而且这么一来就会显得没能赶到的德川秀忠特别没用。

实际上德川家康远比他们吹得更猛、更狠,逮到西军的弱点就是一顿穷追猛打。

德川秀忠来不来都一样。

纵观两军状态,西军从七月起兵到九月,已是久战疲师。而德川家康一整个八月几乎都在江户休养生息,到九月十五开战时,才仅仅出兵半个月。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在种种优势已然落定的背景下,战胜不过探囊取物。

不过,除了大谷吉继以外,西军的石田三成、宇喜多秀家、小西行长、岛津义弘等都还活着,毛利秀元与吉川广家还一兵未损,只要毛利辉元一声令下,西军仍能集结比关原更多的军队,再与德川家康一决雌雄。

毛利辉元深知这一点,德川家康也不糊涂,在取得一次重大胜利之后,他就开始劝降毛利辉元,并保证对毛利家的领地秋毫无犯。

犹豫,就会败北。

拥兵自重的毛利辉元不忘要求德川家康和东军诸大名写下保证书,于是本多忠胜、井伊直政、藤堂高虎、浅野幸长、黑田长政、福岛正则、池田辉政应邀写下书状。毛利辉元随之率军退出大坂城,但他疏忽了一点——唯独德川家康本人没有作出保证!

毛利家已经战意全无,德川家康顺势没收了毛利家的大半领土,留给毛利氏无尽的耻辱。他抛弃了队友未战先怂,就莫怪事后没人为他出声了。

我们纵观全局,会发现东军紧紧的凝聚在德川家康周围,而西军作为总大将的毛利辉元却没有出现在战场上。德川家康在离开大坂征讨会津时,人人都告诫他一旦离去京坂定会生乱,但他并不在意,事后果然天下大乱,坐镇的大坂的烂摊子便由毛利辉元接力。

然而京坂的“大义”事实上反倒是个累赘,摆脱了这份累赘的德川家康反倒得了个自由身,即便在被《违规逐条》泼了一身腥臭后照样能打胜仗。而毛利辉元却像被锁链一样牢牢地拷在大坂,无法亲临战阵作出统一指挥,给西军的战败添了重重一笔。

从事后的角度来看,德川家康一直在等待时机,一旦西军有机可乘,就迅速集结全部力量,抓住一个位于最边缘的西军部队穷追猛打,赢得局势上的优势。如此一来,不必全面歼灭敌人,也自然能摆平这场风波。而毛利辉元却想着遍地开花,一方面想在四国扩大势力范围,一方面又为建立防御阵线而过度纠结于大津城,从一开始就在为防御而非进攻做准备,将主动权双手向敌方奉上。

抱着挨打的心态去打别人,又怎么可能打得赢呢?

所以毛利并非不出兵,而是根本来不及出兵。他的战略部署早已决定了西军的末路。

关原之战的更多细节参见: 关原之战的西军究竟为何战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原之战,毛利家最后关头按兵不动,这事儿着实让人琢磨不透,尤其是在如此生死存亡的关口。你说得对,来都来了,这趟浑水你趟了,不管输赢,似乎都难逃被收拾的命运。既然如此,为何不拼死一搏,赢了,天下唾手可得,输了,也算是死得其所,总比战后被卸磨杀驴来得痛快。这背后的原因,得从毛利家当时的处境一点点剥开来看.............
  • 回答
    关原之战,日本战国史上最为关键的一役,决定了江户幕府的建立和未来两百多年的和平。在这场影响深远的战役中,石田三成本来声势浩大,却以一种令人扼腕的节奏迅速溃败,其背后原因复杂且环环相扣,绝非单一因素所致。要想深入理解石田为何败得如此之快,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细致分析当天的战场细节和人物决策。首.............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国人总是忽略关原之战和大阪两阵规模大于松锦之战和一片石大战的事实,称日本战国为村战”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其成因,并详细阐述。这其中涉及历史认知、文化视角、传播媒介、民族情感以及对“规模”的理解等复杂因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村战”这个说法更多的是一种相对不准确、甚至.............
  • 回答
    关于关原之战中谁是“正义”的一方,这实在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历史的评价往往不是非黑即白的。很多人在谈论这场战争时,倾向于认为西军占据了某种“正义性”,这背后其实包含了几个层面的考量,我们不妨一点点地捋清楚。首先,我们得回到这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丰臣秀吉在1598年去世,留下了一个年幼的儿.............
  • 回答
    要准确预测关原之战如果西军获胜,战国时代的走向,我们得深入剖析当时各方实力、政治格局以及潜在的连锁反应。这绝非一句“德川家康倒台,丰臣氏复兴”那么简单,其中充满了复杂的变数和值得推敲的细节。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即使西军赢了,也不代表丰臣家的天下就能立刻稳固。石田三成等人拥立的是年幼的丰臣秀赖,这本.............
  • 回答
    关原合战的硝烟散尽,日本迎来了德川家康一统天下的序幕。从1600年到1614年大坂冬之阵爆发前的这十几年,并非日本历史上的平静时期,而是充满了权力的重塑、地方势力的调整以及埋藏在表面之下的暗流涌动。家康的权力巩固与幕府的建立(16001603)关原合战的胜利,虽然奠定了德川家康无可动摇的霸主地位,但.............
  • 回答
    要根据关原之战的布阵图来判断这场战役的胜负,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当时战场的态势、各部队的实力、地形的利用以及关键人物的决策。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看图说话”,而是需要结合历史背景和军事战术进行层层剖析。首先,我们得有几份可靠的关原之战布阵图。这些布阵图通常会标明东西军的主要参战部队、他们的大致位置、以及指挥.............
  • 回答
    石田三成如果不出兵,那么关原之战就不会如期爆发,历史的走向自然也会截然不同。这可不是一个小小的涟漪,而可能是一场席卷整个日本的巨变。首先,咱们得明白,关原之战不是三成一个人拍脑袋决定的。它是德川家康在丰臣秀吉去世后,逐步蚕食丰臣家权力,打破“五大老”、“五奉行”制度的必然结果。三成作为丰臣秀吉的心腹.............
  • 回答
    如果历史的齿轮稍稍偏转,让织田信长这位“第六天魔王”得以寿终正寝,并活到1600年,那么他将在关原之战中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这实在是一个令人遐想万千的命题。要预测信长在那个关键时刻会站在哪一边,我们需要深入理解他这个人,他的政治理念,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织田信长的核心特质。.............
  • 回答
    假使我,石田治部大辅三成,竟真的在关原这片战场上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那么,接下来的路,无疑会更加崎岖,但我也早已有了周密的部署。这不是一场简单的战役,而是将天下格局彻底翻转的契机,我的每一步都必须走得稳健而决绝。首先,巩固战果,稳定人心是头等要务。 善待降将,恩威并施。 那些在关原战场上选择倒戈.............
  • 回答
    想当年,我石田佐吉,本是近江佐和山的一个小人物,却因着主公丰臣秀吉大人的赏识,一步步爬到了五奉行之一的位置。如今,老天爷好心,让我重回那改变日本历史的关原之战前夕。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说什么也要弥补前世的遗憾,让德川家康那老狐狸尝尝失败的滋味!第一步:夯实基础,稳住阵脚(战前准备)前世我虽尽力,.............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遐思的假设。如果北条氏政选择在那样的关头,放下往日的骄傲,带着足够分量的诚意和筹码,及时上洛向丰臣秀吉表示臣服,那么北条氏在丰臣政权中的地位,以及由此引发的历史走向,恐怕会与我们熟知的截然不同。北条氏政的上洛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得理解北条氏政上洛的时机。在小田原之战前,尤其是.............
  • 回答
    要弄明白为什么德川家康不急着在关原合战后立刻发动大阪之战,得把时间往前推,看看当时日本的政治格局和家康自身的考量。这事儿可不是简单的“打不打”的问题,里面门道多了去了。首先,得说说关原合战。这场仗打完,德川家康确实是赢了,确立了他在日本的霸主地位,但天下真就太平了吗?别忘了,大阪城里还坐着丰臣秀赖,.............
  • 回答
    绵竹关之战,作为三国后期蜀汉灭亡的关键战役之一,诸葛瞻的战败原因复杂而深刻,不能简单归结于某一点。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诸葛瞻战败的原因:一、 战前准备与兵力对比的劣势: 仓促应战,准备不足: 邓艾率领魏军主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阴平越过剑阁栈道,直扑蜀汉腹地。诸葛瞻作为留守的最高指挥官,在.............
  • 回答
    前秦在淝水之战集结九十万大军,这数字本身就充满了争议,也让后世的军事史家和史学家们头疼不已。要知道,古代的战争,尤其是像淝水之战这样规模的战役,后勤保障是决定性的因素,而当时秦国的生产力,确实难以支撑如此庞大的军队。首先,我们得明白,所谓“九十万大军”,很可能包含了前秦治下所有能调动的兵力,甚至是包.............
  • 回答
    南郡之战,是三国初期一场非常重要的战役,关羽和张飞在其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说他们是“拖油瓶”显然是过于片面和不公平的,甚至可以说是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为了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1. 南郡之战的历史背景与重要性: 争夺荆州核心区域: 南郡(治所为襄阳,后移至江陵,即现在的荆州城.............
  • 回答
    关羽为何不先取襄阳,而围襄樊?在轰轰烈烈的襄樊之战中,关羽神勇无敌,一度威震华夏,然而,他最终的战略选择——围困樊城而不先取襄阳,至今仍是许多人心中挥之不去的疑问。这究竟是关羽的失策,还是另有其深意?要探究这个问题,我们得回到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细细品味当时的情势,才能理解这位“武圣”的战略考量。首.............
  • 回答
    最近知乎上关于俄乌冲突,俄方舆论战失利的讨论确实挺多。想要详细说一下,不搞列表,就当聊天一样聊聊。首先,我们得承认,舆论战这东西,从来不是单方面的。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双方都在努力争取国际社会和本国国民的支持,而俄罗斯在这方面,可以说踢到了不少铁板。最直接的原因,我认为是信息的不对称和失真。在冲突初期.............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如果关羽在被偷袭的极端不利情况下还能打赢襄樊之战,那么他绝对有资格进入武庙前十,甚至可能位列前茅。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一、襄樊之战的战略意义与关羽的原本目标首先,我们要理解襄樊之战在三国鼎立时期所处的战略地位。 荆州的关键屏障: 襄樊(古称.............
  • 回答
    刘备在官渡之战背刺曹操,与襄樊之战中孙权背刺关羽,这两件事都发生在三国时期,而且都牵涉到诸侯之间的联盟与背叛,对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要判断哪个战略失策更大,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战略意图、具体操作、直接后果以及长远影响。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这两件事:1. 刘备在官渡之战前后的“背刺”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